口吃就是平常所說的結巴,是正常言語說話障礙,並非生理缺陷或發音器官的疾病。患有口吃的孩子,表現為發音困難,說話時重複,面紅耳赤,而且頸背肌肉及情緒緊張,說話失去流暢性,在某個字上停頓,重音和拖音,也可表現為說話中的突然停止或把一個字拖得很長。尤其是在激動時,著急得說不出話來。口吃分為短暫性口吃、良性口吃和永久性口吃。一般幼兒在學說話中出現的口吃,只要父母耐心糾正,幾個月就可以改過來,這稱為短暫性口吃;3至6歲兒童發生的口吃,半年到六年就可以消失,這稱為良性口吃;7歲以後的孩子,說話時第一個字重複,有時輕,有時重,字音拖得很長又不清楚,往往還藉助面部和肢體動作來幫助說話,稱為永久性口吃。
1、發生口吃主要有哪些原因呢?
(1)措辭原因:在兩三歲到五六歲之間,隨著自我意識的發展,兒童的表達和表現欲望逐漸增強。但此時由於語言機能尚未發育成熟,兒童的思維能力、詞彙的掌握和組織句子的能力都在發展階段,兒童急於表達時,造成頭腦中儲存大量語言信息,但表達能力卻跟不上,思考與說話的速度無法配合,從而出現較多的口吃現象。
(2)模仿感染:口吃的感染性很強,由於兒童的語言機能還不完善,很容易受到有口吃人的影響,如經常與有口吃的人接觸,模仿有口吃的人的講話,都可能會導致孩子形成口吃。
(3)突然精神刺激:如父母爭吵、家庭不和、環境突變、突然強烈的驚恐刺激等,都會使孩子感到很緊張。如果父母未能及時有效的緩解孩子的緊張心理,也可能導致孩子出現口吃。
(4)父母急躁:在孩子學習說話的階段,發音不準或咬字不清時,父母急於做過多矯正,以致於孩子一句話還沒說完時,就經常打斷說話,進行糾正。結果給孩子的心理上造成很大壓力,一說話就會緊張,擔心說錯話。越怕說錯話心理壓力越大,精神越緊張,也就越容易說錯話。當孩子的語言表達跟不上思維的速度時,就可能出現口吃。
(5)強行糾正「左撇子」:父母或老師強迫孩子糾正左撇子習慣時,也會使部分孩子產生口吃。我們知道,人們習慣於把控制說話能力的半球稱為優勢半球。習慣於用右手的人,優勢半球在左側;習慣於用左手的人(左撇子),優勢半球在右側。如果父母強迫左利的孩子改用右手拿筷子吃飯,使大腦在形成語言優勢半球的過程中出現功能混亂,導致口吃發生。
(6)疾病影響:疾病對口吃也不無影響,特別是幼兒時期,若長期患病,可能使幼兒在病中或病後口吃起來。另外,因外傷而引起口吃的病例,如墜落、腦震蕩、火傷、撞車等,也可能使幼兒在病中或病後口吃起來。
2、如何預防小孩成為永久性口吃,有以下幾點建議:
(1)千萬不要重複或模仿孩子的口吃現象,這樣會在他的大腦皮層上強化口吃的興奮點,使口吃不易糾正。
(2)和孩子說話時要心平氣和,耐心地聆聽孩子的話語,等他把話說完後,你再提問或發表意見。
(3)平時經常鼓勵孩子,當他只要有一點進步,就要及時鼓勵表揚,這樣可使口吃現象儘快糾正過來
(4)父母可在孩子高興的時候,和他一起說兒歌,或說繞口令。俗話說「唱戲無結巴」,再嚴重的口吃在唱歌時都能和常人一樣流利。如果孩子卡在第一字上,也可讓孩子唱出頭一個字。在家裡可以配合音樂、舞蹈,培養孩子掌握不急、不慌、有節奏的動作,對矯正口吃很有效果。
(5)儘可能引導孩子放慢說話的速度,語速不要過快。
(6)教會孩子在說話時儘量放鬆。
3、怎樣糾正孩子口吃?
(1)一定不要嘲笑患兒,更不能用模仿來取樂。
(2)幫助孩子建立治癒口吃的信心。父母要為孩子營造一個輕鬆愉快的生活與語言環境,以減輕他對口吃的注意力。
(3)耐心地多與孩子交談,與孩子說話時語速放慢些 。如果孩子一時沒有接上來,不要急於提醒,而要讓他自然地往下說,使孩子沉浸在自然交談的氣氛中。切忌在孩子說話時不斷打斷、不斷糾正、不斷指責。當孩子不再有口吃時,再慢慢提高說話速度。
(4)對孩子的發音進行基本訓練。要一個字一個字地發音,一個字一個字地朗讀,特別是每句話的第一個字,要輕輕地慢慢地說。肌肉要放鬆,呼吸要均勻。
(5)在發音基本訓練的基礎上指導孩子朗讀句子,先練短句,再練讀長句。訓練形成從容不迫、有節奏、快慢適宜的語言習慣。
=====================
文章作者:譚映紅 湖南省兒童醫院口腔科副主任醫師
=====================
以上內容由國家衛計委權威醫學科普項目/百科名醫網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