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不少家長在後臺留言,紛紛向我們求助有關口吃的問題:
@北花花老師您好,我能否分享下關於孩子口吃的問題?我家寶25個月,會說些簡單的句子,但最近說話會口吃,連續重複某個字,著急時更嚴重,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我們應該怎樣糾正?專業的老師能不能指導一下?
@小悅悅我家娃三歲五個月,在家就像十萬個為什麼,以前說話很流利的,這段時間發現說話時經常第一個字不發音,是不是口吃了?需不需要專業的訓練?看到其他小孩也沒這種現象啊....
@小胡妹孩子兩歲八個月,從剛會說話時就口齒不清,快三周歲了依舊不清楚,爺爺奶奶說長大就會好了,鄰居有時會笑她,她大大咧咧的性格也不在意,親戚說這孩子像是舌根短,帶去醫院查過大夫說沒事,我們應該如何引導她說話呢?
....
孩子講話不清楚?這真的正常嗎?會不會長大後說話也受影響?遇到這種情況該怎麼辦?
口吃就是我們平時說的結巴、磕巴,是一種很常見的疾病,口吃大多在青少年時期發生,兒童時期的發病率尤其高。明天就是國際口吃日了,或許你自己沒有口吃的困擾,但為了孩子也能避免口吃,我們還是應該往下看~
國際口吃日——國際社會為加強對口吃的重視,1997年,在國際口吃協會等四個組織的共同呼籲下把每年的10月22日定為「國際口吃日」。口吃被醫學界認為是世界上最奇怪、最複雜的疾病之一。千百年來,這種不痛不癢之症令多少人慾哭無淚,其對患者所造成的心理上的痛苦,絕非常人可以想像。
為什麼孩子會出現「口吃」的問題
口吃的成因比較複雜,目前的研究認為,主要有以下7種原因:
1.特定階段的發展問題
口吃容易在孩子語言發展的一些特定階段發生。一個階段是2-3.5歲,另一個階段是5-7歲,男孩比女孩多見。
2.第二語言的影響
孩子出生後往往跟家長學習第一種語言,通常是當地方言。孩子逐漸長大後,開始學習第二種語言(如普通話)。當孩子從非常熟悉的第一語言突然轉向較為陌生的第二語言時,由於先掌握的第一語言詞彙量已經較多,思維也較快,可第二語言的發音方式還不太熟悉,因此講話時就出現了阻滯和停頓。
3.新環境導致緊張
兒童初入學校或換了新環境時,因為對周圍的人和事都不熟悉,所以說話拘束,情緒緊張,使肌肉出現緊張和不協調,由說話猶豫發展為口吃。
4.語言表達時受到刺激
如果孩子在說話時,常被其他人幹涉、粗暴的打斷等,引起了情緒上激動的情況下講話時,就會伴隨著語流不暢及破裂,表現出口吃現象。
5.拖延時間
由於口吃的停頓或拖延,可以讓孩子有一定時間進行思考或準備,從而減輕緊張、焦慮、害怕等情緒反應,因此,有些孩子就會有意無意地利用口吃這個特點來拖延時間,減輕自己的緊張情緒。
6.模仿
在學習和生活中,有些孩子因覺得口吃好玩而有意模仿這種行為。一開始模仿的動機只是出於好奇或吸引別人的注意,或只為了嘲笑口吃者的說話方式。但如果不加糾正,孩子有可能固化下來成為一種習慣。
7.生理缺陷
有些孩子由於某種生理缺陷,如舌頭過大、系帶過長等,也會引起口吃。
家長可以這樣做
當孩子出現這些問題時家長應該如何正確引導呢?
1.自然好轉
雖然有研究表明,絕大多數的口吃孩子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自然好轉,但儘早改變口吃情況,就可以避免長期口吃帶來的不良影響。
2.鼓勵慢慢講話
對於孩子的口吃情況,家長首先要耐心指導,讓他講話時不要著急,先想清楚再講,慢慢地講。講話時膽子要大一點兒,不要緊張,不要害怕。鼓勵他樹立信心,慢慢糾正。
3.不要譏笑
家長不要譏笑有口吃的孩子,更不要因口吃而打罵孩子。父母更不應該表現出焦慮,以免給孩子增添不必要的壓力。
4.減少不利情景
家長應該觀察、分析孩子的生活,找出孩子在哪些情況下容易出現口吃,在哪些情景中能流利地講話。在可能的情況下,儘量減少不利情景的出現,緩和對話的情景,以減輕孩子的焦慮。在必要時,選擇一些簡短的句子作為談話的內容,這樣對孩子容易回答。
5.製造輕松的環境
如果孩子平時與別人講話太少,在生人面前講話時,生怕自己講不好,越緊張就越口吃。家長可選擇使孩子感到輕鬆的環境,讓孩子和自己比較熟悉的夥伴在一起。在談話過程中不要模仿或取笑孩子的口吃,對偶然出現的口吃要耐心地加以糾正,讓孩子模仿正常的語句,不要對孩子要求過急或強迫孩子說話。
6.發音訓練
可以對孩子進行有目的的發音訓練如單詞練習、句子練習、朗誦練習、對話練習(建議在專業人士指導下進行)
7.系統脫敏法
具體講,家長先儘量了解和觀察孩子口吃的情況,了解孩子究竟是在什麼情況下口吃,然後把這些情況記錄下來,仔細分析,並按口吃的嚴重程度從輕到重排列出來,做成一張表,然後按表中最輕的引起口吃的情況開始進行系統脫敏。
要點是讓孩子在口吃最少的情況下進行說話練習,然後逐漸進入引起嚴重口吃的情景中,逐步適應,直到完全消除。
提醒:對於生理上疑有缺陷的孩子,建議到醫院認真檢查。如沒有缺陷,只是發音習慣問題,家長應該耐心地幫助孩子糾正。
END
如您有關於自閉症、發育遲緩、智力障礙、多動症等方面的疑問都可以在後臺留言,我們將會在以後的專題中一一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