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說話時磕磕絆絆,不一定就是口吃,家長可以這麼分辨

2020-12-16 有趣育兒堂

文 |有趣育兒堂(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在現代社會中,流利的表達和外貌一樣重要,所有家長都非常關注孩子的語言問題,生怕因為自己的疏忽讓孩子變成口吃。

對於大多數家長的緊張,我深有感觸。前段時間去小外甥家吃飯,才注意到小外甥說話不流利,「啊媽媽,我想要……想要吃那個……那個魚。」 「那個……姐姐說,說,說她要先……回去」小外甥說話的時候總是磕磕巴巴的,一句話很少能完整、通順地表達出來,經常某些字詞上多次重複或者拖拉。

聽小外甥說話,不僅他自己也著急,我們家長也著急:這樣磕磕巴巴會不會是口吃的徵兆?

一、為什麼家長會擔心孩子會「口吃」

口吃通俗來講就是結巴,是一種語言障礙。口吃的孩子,在表達的時候往往比較吃虧,因為磕磕巴巴不僅需要耗費更多的時間來說清楚一句話,還常常讓聽的人感覺不舒服,失去耐心。孩子可能因為口吃而自卑,因為口吃而缺少朋友,長大後可能因為口吃而不能通過工作面試……口吃就像一直攔路虎,時不時讓孩子碰壁。

然而,猶他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大約有5%的孩子會出現說話結巴、不連貫等類似口吃的症狀,但是這只是暫時的,長大後就會減少到0.5%—1%。這些人中,更多的是一些因為家族遺傳口吃,或者受過傷導致不能流利地說話的孩子。

所有家長們不必在孩子說話磕磕巴巴的時候過度緊張,因為那是正常的現象,只要孩子身體健康,那麼這種結巴在成年後很大可能是會自愈的。嚴格意義上來說,這種現象不屬於真正的口吃。

二、為什麼孩子說話會磕磕絆絆?

既然不是結巴,為什麼孩子會出現說話磕磕巴巴的情況呢?

1、 孩子說話緊張

其實很多平時缺乏在公眾場合講話的人,突然在很多人面前講話,都會因為緊張而導致說話不順溜,或者腦子突然一片空白不知道要說什麼,只好用不斷重複的語句來拖延。成年人尚且如此,更不用說是孩子了。

緊張的時候,孩子可能會在心裡不斷暗示自己:「不要結巴,不要忘詞」,但這樣的心理暗示常常會阻斷思緒。

我曾經在大眾面前演講過,而我發現當我蹦出「不要忘詞」的想法時,一般下一句我就忘詞了,站在臺上甚是尷尬。越是想流利表達,往往越是事與願違。

緊張還會使人呼吸急促,甚至牙齒打顫,導致說話不利索,這也是孩子緊張的時候說不好話的原因。

2、 語言跟不上思維

不知道家長們是否聽過美國前任總統布希的故事,據說他小時候是一個說話結巴的孩子,因此遭受了許多嘲笑,在他自卑沮喪的時候,他的媽媽和他說:「孩子,你只是腦子轉得比嘴快」。

這個故事向我們揭示了孩子說話磕巴的另一個原因——由於孩子語言能力有限,所以當腦子轉的快,產生很多想法的時候,常常沒辦法用恰當的語言表達出來,於是就出現說話磕巴、拖拉停頓的現象。

一些育兒書籍提出過這樣的觀點:小孩子懂的東西遠比他們表達出來的要多!想像能力提高了,但是表達能力卻沒能跟上,這就在客觀上導致了很多孩子說話不由自主地磕磕巴巴。

3、 語言積累不足

在寫作時,你是否也有過不知道要用什麼樣的語言表達思緒的時候?

說話磕巴的孩子在說話的時候也會有這樣的感受,因為小孩子接觸的事物有限,語言積累也很有限,所以在孩子想要做一些比較複雜的表達的時候,往往因為語言積累不足,找不到合適的語言來表達,或者話到嘴邊才發現自己沒辦法準確的表達出自己想說的意思。

孩子說話不連貫、愛停頓,並不是真正的口吃,家長們如果能正確引導,將能幫助孩子早日改掉這個毛病。

三、讓孩子說話流利有邏輯,家長可以這麼引導

1、多和孩子說話

眾所周知,爸爸媽媽才是孩子語言啟蒙的老師。家長們可以日常中多和孩子聊聊天,引導孩子表達,要知道,語言的習得是潛移默化的,多和孩子聊天能夠無形中培養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家長們也可以通過給孩子講繪本講故事,來豐富他們的詞彙積累,並鼓勵孩子複述這個故事,這樣一來,孩子組織語言的能力也能得到鍛鍊。

2、教會孩子如何表達

家長們可以教孩子一些克服說話磕巴的小技巧。因為說話磕巴是可以通過這些小技巧來緩解,甚至是消除的。

比如可以告訴孩子:「不要著急,慢慢說。」讓孩子把語速放慢一些。

語速快的時候,思維的速度可能跟不上,所以讓孩子適當放慢語速,不僅能夠緩解孩子的緊張,還能給孩子的大腦充足的時間思考,更多的時間組織語言,這樣一來,說話磕磕巴巴的現象就能很好的緩解了。

也可以告訴孩子:「想好了再說,不著急。」讓孩子整理完思緒再張口。

這個方法很多成年人也常用到,就是說話之前先在腦子裡過一遍內容,這樣孩子開口的時候,就能對內容更加熟悉,就不會出現上句不接下句的情況了。相信孩子如果習慣了「想好再說」的方法,說話會流暢很多。

讓孩子多用短句表達也是一個好辦法。就比如你問孩子要去哪裡,孩子想說:「我現在要出門到姐姐家吃飯」但又表達不出來,你可以引導孩子這麼說:「去吃飯,到姐姐家。」

對孩子來說,用一句話完整地表達或許有難度,所以,不妨用一個個小短句來表達,既可以把要點講清楚,又能不結巴。

4、 放鬆孩子的心情

曾經看過這樣的一個實驗:

實驗選取了10名口吃孩子和12名正常孩子,然後把這22個孩子平均分成兩組。

第一組的孩子被告知他們都是說話流利的孩子,而第二組卻被告知他們是說話口吃的孩子,並且實驗者還故意用一些方法打斷第二組孩子的表達,讓他們對自己有說話口吃的毛病深信不疑。

實驗的結果是:那些原本說話流利,卻被告知是口吃的孩子,在這種強大的暗示中也變得口吃了。

這個實驗也給家長們提了個醒:爸爸媽媽如果過分在意孩子的磕巴,可能會給孩子帶來「我就是口吃」的心理暗示,從而使孩子真正變成口吃。

所以,孩子說話磕巴的時候,家長們不應該過分在意,想要及時打斷孩子,指導孩子說話。雖然說這樣可以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毛病,但是也加重了他們說話的顧慮,打擊了說話地自信心,使得說話更加磕巴。

孩子說話磕磕巴巴,並不一定是口吃的先兆,家長們一定要理性對待,切勿過分緊張,只有好好引導,才能早日讓孩子流利表達。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這裡是有趣育兒堂,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育兒知識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孩子說話不清楚,是語言能力發育緩慢還是口吃?家長要分清楚
    文 | 林竹媽咪(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孩子結結巴巴,說話的時候總是口齒不清,說不好一句完整的話,我想大多數的父母看到孩子出現這種情況,第一反應就是孩子會不會口吃了?對此,寶媽寶爸們先別著急,這可能是幼兒語言能力發育緩慢,並不一定是口吃,家長要分清楚。
  • 孩子突然說話變不利索了,是口吃的前兆嗎?
    但是,當他們想說的句子變長,然而對表達的掌握還沒有那麼得心應手的時候,就有可能出現說話磕磕絆絆的情況。這種語言發展中的過渡期,其實不是真正的口吃,而是正常的發育過程中的語言不流暢,無需醫治與矯正,一段時間後會自然消失。
  • 孩子突然說話結巴是口吃?不,只是娃思維的速度超過說話的速度
    很多家長曾反映過一個問題,就是寶寶在學會說話後的不久出現了口吃現象,原本說話很順溜的孩子突然會反覆吐字,表達不流暢。既然是很多家長都反映的狀況,那我們也可以看出來,其實這是眾多寶寶可能在成長中要經歷的一個階段。很多家長對於孩子的這種情況表示十分的焦慮,害怕影響到孩子以後的表達上。
  • 說話結巴不連貫,孩子「口吃」可能是什麼原因造成?家長要知道
    但若孩子口吃怎麼辦?剛一開口就讓別人尷尬,這樣怎麼開展自己的事業呢?丁丁是個非常活潑可愛的孩子,長得也十分水靈,但有一個缺點,那就是口吃,這可急壞了他的媽媽,整天帶他四處求醫問藥,但是結果卻並不怎麼美好。丁丁學習很好,但每次和人說話總是結結巴巴的,讓人看了發愁,這樣一來,丁丁也很是尷尬,甚至心生自卑。
  • 孩子說話口吃但唱歌正常,這種口吃需要矯正嗎?
    成人口吃者如是,兒童口吃者又是怎樣的呢?很多成人口吃者從小便有口吃的問題,但因為種種原因錯過了矯正的最佳時期,口吃便被遺留到成年。在幼時,有些孩子便出現說話卡頓、重複、難發的情況,但因為家庭的不重視而屢屢錯失矯正的機會。出現這種情況的孩子在前些年不在少數。
  • 孩子為什麼會口吃?孩子有口吃時,這些事情家長要注意
    豆豆看上去有點興奮,還有點著急:「我——我——告訴——你,一——件——事——」,豆豆媽看到孩子口吃的毛病又犯了,急忙大聲說:「別著急,慢慢說,不準結巴!」豆豆看著表情不大對勁的媽媽,更是著急,小臉都憋得通紅,就是說不出來。
  • 孩子口吃怎麼辦?家長應該多鼓勵支持孩子,幫助孩子重拾信心
    作者/昕姐(圖文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朋友小錢的孩子今年五歲了,出現了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孩子平常不愛說話,總是一個人玩,今天在超市向親戚問好的時候,孩子說話斷斷續續的,急哭了眼兒,小錢終於意識到孩子說話已經形成口吃了!孩子突如其來的這個毛病可急壞了小錢一家人。
  • 當孩子口吃時,家長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在南京嶽帥口吃矯正中心,每天都會看到那些不說話、說話少、說話結巴的寶寶來看診。根據嶽帥口吃矯正中心多年來的經驗,當遇到這樣語言發育遲緩的寶寶,家長應該在診斷和治療上有哪些方面需要去注意或關注?小編帶你一起看看。
  • 孩子說話會結巴,是口吃嗎?家長該如何做?
    相信對於眾多爸媽而言,關注孩子開口說話、語言表達是育兒上的重點,如果孩子說話吐字不清、表達斷斷續續、語言表達不流暢,這都會讓做父母的心頭一緊,甚至開始懷疑自家的孩子會口吃。那麼,今天就來討論一個話題:孩子說話會結巴,是口吃嗎?首先,我們先從專業的角度上去分析。根據美國口吃協會的標準,如果孩子說話結巴的時間持續超過6個月,那麼就有口吃的先兆,需要家長進一步幹預,甚至去尋求醫生、語言治療師的幫助。
  • 孩子說話口吃、咬字不清?不能信「長大就好了」這種鬼話!
    @小悅悅我家娃三歲五個月,在家就像十萬個為什麼,以前說話很流利的,這段時間發現說話時經常第一個字不發音,是不是口吃了?需不需要專業的訓練?看到其他小孩也沒這種現象啊....@小胡妹孩子兩歲八個月,從剛會說話時就口齒不清,快三周歲了依舊不清楚,爺爺奶奶說長大就會好了,鄰居有時會笑她,她大大咧咧的性格也不在意,親戚說這孩子像是舌根短,帶去醫院查過大夫說沒事,我們應該如何引導她說話呢?....孩子講話不清楚?這真的正常嗎?
  • 孩子說話口吃、咬字不清?不能信「長大就好了」這種鬼話
    ,這段時間發現說話時經常第一個字不發音,是不是口吃了?,從剛會說話時就口齒不清,快三周歲了依舊不清楚,爺爺奶奶說長大就會好了,鄰居有時會笑她,她大大咧咧的性格也不在意,親戚說這孩子像是舌根短,帶去醫院查過大夫說沒事,我們應該如何引導她說話呢?
  • 出門被指指點點,上學被嘲笑,這些孩子急需口吃矯正的出現
    說話磕磕絆絆,一句話半天也說不清楚,這是口吃,一個被很多人熟悉卻難以接受的語言問題。其實口吃出現的時間並不算晚,在兩三千年前就有很多哲學家和思想家想盡辦法來改變口吃說話的問題,儘管那些辦法很多並沒有用處,但可見口吃出現的時間之早。
  • 孩子說話"口吃"怎麼辦?弄清楚原因是關鍵,家長別著急罵他
    如果孩子在學習說話,或者是剛學會說話的時候,身邊有一個口吃的人,他們會模仿或受到影響,慢慢地也養成了口吃的習慣。比如父母脾氣暴躁,孩子害怕不敢說話,每次話說都十分緊張小心翼翼,就有可能會導致孩子說話口吃。
  • 沒有人知道,飽受口吃折磨的孩子能不能等到口吃訓練的出現
    與成人口吃者相比較,大多數兒童口吃的問題主要存在以下幾個痛點:1.家長對於兒童口吃問題的不重視;2.家庭環境容易誘發口吃問題的出現,或促使口吃問題加重;3.兒童出現口吃特徵後得不到及時的注意,結果問題變得越發嚴重,比如連髮型口吃轉變為難髮型口吃。
  • 孩子學說話,斷斷續續好像患上口吃,怎麼辦?
    相信很多家庭在養孩子過程中都發現一個問題,就是在孩子小的時候有一個階段,孩子說話不清不楚,很多家長都以為孩子患了口吃那究竟是什麼原因呢?原來在孩子兩歲左右的時候,語言能力迅速發展,不過從說很短的句子到說很長的句子要一個過程,而這個過程中就會表現為他說的斷斷續續。
  • 孩子口吃結巴不用怕,這個階段是正常現象,家長應當這麼做
    不少家長最近給小編留言都多是關於孩子結巴、口吃的問題,不少家長擔心孩子突然說話結巴是不是孩子生病,家長不必過於擔心,孩子突然口吃結巴是正常的現象。因為孩子在這段期間是學習說話,了解語言系統的時候還不能完全掌握,所以在對話的過程中會出現不流利的狀況。
  • @紹興家長,孩子說話突然結結巴巴怎麼辦?
    如果孩子們說話時出現了以下的症狀, 家長們就要注意了,孩子很可能就是口吃——重複單音節詞,孩子連續重複某個詞,例如:你你你叫什麼名字;孩子重複詞的某一部分,例如:zhzhzh紙巾沒了;延長語音,因為猶豫而發音延長,例如:不uuu……能來了;阻塞,例如:喝……牛奶;發音時伴隨過度的肌肉緊張。
  • 孩子說話口吃,老人說是膽小,外人說是暫時的,到底應該聽誰的?
    口吃,是一種令大眾談之色變的問題。我們每每提及口吃,首先聯想到的一定是磕磕巴巴的說話狀態,而這種語言狀態經常和喜劇角色捆綁在一起。經過這麼多影視劇的灌輸,我們總是只看到口吃者讓人捧腹發笑的角色塑造,而忽略了他們本身的痛苦。
  • 孩子說話晚、突然口吃?都是因為你在幫倒忙啊!
    他口吃,說起話來很費勁。當時,漢高祖劉邦想廢掉太子劉盈,周昌對此堅決反對,並向劉邦提出勸諫。他說:「臣……臣……口才不好,但臣……臣……期……期……知道你這樣做是不對的。如果陛……陛……下廢掉太子,臣……期……期……不奉詔!」 抬槓並不可怕,可怕的就是你不會抬得幽默,槓得開心。
  • 孩子說話口吃不要怕,提前做好這些準備
    應該說,這時的口吃只是一種發育過程中的生理現象,並不屬於病理性範圍,一般會在幾周或幾個月的時間內不治自愈。兒童口吃的發生率約為 5 %, 幾乎 80 %的口吃兒童到 16 歲時自 發地恢復了流暢性 實際上很多家長甚至對發展性口吃都沒有在意,但很多成人口吃很可能是這種口吃發展而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