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其實孩子在學說話的過程中,出現說話不流暢是非常普遍的現象。最常見的年齡階段是學齡前,兩歲到四、五歲之間,這也是孩子語言發展最快速的時期。
在開口說話初期,孩子一般只會說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姐姐、哥哥這一類簡單的疊詞,幾乎沒有結巴的可能性。但是,當他們想說的句子變長,然而對表達的掌握還沒有那麼得心應手的時候,就有可能出現說話磕磕絆絆的情況。這種語言發展中的過渡期,其實不是真正的口吃,而是正常的發育過程中的語言不流暢,無需醫治與矯正,一段時間後會自然消失。
假如說話結巴持續了至少六個月,或者字的重複變得更加密集和頻繁,這應該被視為一個信號,孩子有可能是真正的口吃。這種情況下,家長需要積極諮詢專業人士,比如口吃矯正師的意見。
正常的學語言過程中的不流暢和真正的口吃在一些特徵上有所不同,爸爸媽媽稍加留意是可以大致區分的。
正常的不流暢多以重複為主,拉長語音的長度一般少於1秒,不會伴隨身體動作或表情。
口吃除了單字、詞語重複次數多,還可能:
在說話時拖長某些發音(超過1秒),比如我~~想睡覺;
插入不相關的字,比如,我累um um了,um想睡覺;
出現不當的肌張力,比如嘴唇、臉頰過度用力,導致不自然的臉部表情;
可能有多餘的動作,比如眨眼睛或顫動頭,音調也可能變高;
說話過程出現不適當的停頓,想說卻沒有聲音發出。
如果是正常的、學語言過程中的不流暢,父母最應該做的就是,耐心等孩子說完,不要催促,也不要「慢慢來,別著急」。不要打斷孩子,也不要替他回答,專心、專注地聽孩子說完是最好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