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家長的觀念裡,好孩子最基本的一點特質就是「乖」。
在大部分中國家長的教育理念中,自己應該對孩子具有很大程度的掌控,一個願意聽話,願意被掌握的孩子就是乖孩子,孩子乖說明願意聽從家長給的安排,自然滿足了家長的「為你好」心理。然而,這樣的乖孩子在今後的成長和發展中真的會順利麼,這種習慣性言聽計從的性格會給孩子帶來什麼,我想這些家長是沒有想過的。
最近《三十而已》,《二十不惑》這兩部劇正在大火熱播,很多年輕人也打趣道「別人的三十而已,二十不惑,我在這中間困惑不已」,其中《二十不惑》中一名叫做姜小果的角色,展現了一個「不聽話的孩子」的獨特魅力。
在被劇中角色欺負後,她會盡力為自己發聲,不會因為自己的弱勢而忍辱負重;在別人借錢不還時,也沒有礙於情面而讓自己吃虧;即使周遭不了解情況的人對她有所誤解,她也能堅持己見,不讓自己受委屈。後續的很多情節,也塑造出了她不討好、不迎合、敢拒絕、不甘受人欺負的形象,為了自身的合理合法的利益不願讓步。
這不禁讓人聯想到一部日劇《風平浪靜的閒暇》中的主人公,與姜小果的形象截然相反,女主在與身邊人相處時,不斷地迎合其他人的要求,絲毫沒有為自己著想的主見,即使心裡不願意不開心,也不願表露、不拒絕、不反抗,太過在意別人的看法,但其實已經違背了自己的真實意願,這樣的人生過得並不能如意。
然而女主這只是面對一些生活上的小事,如果面對的是職場中的是非對錯,那對她的傷害可不單單是心情失落這麼簡單,同理,中國家長平常教導孩子要乖要聽話,不要惹事,要多謙讓,長此以往很容易發展成這樣的性格,乃至於孩子在面對校園中的惡劣事件時,更多地選擇了忍氣吞聲。
所以,教育孩子時,可以不讓孩子那麼乖,相反,父母應該教育孩子讓自己不那麼「好惹」。
太乖的孩子很容易演變成「討好型人格」,討好並不一定是刻意為之,但是他會更容易因為別人的稱讚和認可而去做一些並不情願的事情。甚至有的時候在完成某些事情的時候,要花費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就是因為不好意思辜負別人的期待而應承下來,慢慢地成為了老好人,順從者。當你覺得別人也會將心比心的時候,往往得不到相應的回應。
所以盡力說不,對自己並不情願也並沒有把握的事情,可以教會孩子去說「不」,但這個不只是單純地拒絕,而是要以取悅自己為前提,然後再想著去取悅別人。
無論是做人做事,都應該有自己心中的一個標杆,一個底線,一個獨立而又有趣的人比習慣迎合別人的人更加具有人格魅力,雖然我們說現如今的社會和各方環境都充斥著人情與世故,但丟掉了原則,一味的退讓與忍耐換來的,其實只有他人的得寸進尺。
在某種程度上,一個人的人格尊嚴是無價的,所以在任何情況下,都要在常理和法律的邊界內,儘量守好自己的底線。
「乖孩子」就不會被欺負嗎?不惹事、多謙讓,孩子應該「不好惹」。
父母要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傳達這樣的思想,最重要的是給孩子一個精神依託,無論是被欺負還是被壓迫,父母都在背後堅定的支持孩子。遇到事情,要有理有據分析情況,做好應對不要只是簡單地勸解孩子。
學會退讓,或許能讓孩子少受傷,但學會堅強與反抗才能讓孩子走得更遠更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