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幾節我們已經講完了專注部分的內容,因為專注是短期記憶進行有效加工的必要條件。
今天我們來講短期記憶的第二個特點,容量。
可能你會好奇,為什麼有的人看完書能夠條理清晰的講出很多東西,但是有的人腦子裡面總是一團漿糊。
其實不是思考能力,或者記憶能力的問題,而是加工信息方式的問題。
之前我們講到過大腦的學習過程,短期記憶(思考區)把大腦裡面已有的信息(長期記憶)和外界的信息進行思考加工,然後存到長期記憶中。
不管是要存入新的信息,還是要提取大腦裡面的信息出來,都需要通過短期記憶。
不過短期記憶的容量很小。之前研究的結論是大腦可以同時處理7±2(也就是5~9)個信息,但是現在的共識是只能處理4個信息,相當於只有四個格子,每次只能放四個東西。
我們可以把短期記憶看做外界信息和長期記憶的一座橋梁,兩邊都有很多人,但是一次只能通過4個人。
用一個比較術語的詞,就叫做「組塊」。這個詞也是我們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最重要的概念,因為它是我們知識體系中的最小模型。
把一些信息碎片通過一定的意義連接起來,就形成了一個組塊。比如說:T、S、A、R四個字母組合一下,變成STAR就更容易記住了。
組塊的本質,其實就是一個神經連接,把一些信息組合成一個有意義的模塊,就連接到了一起。
知道這個有什麼用呢?就是我們在學習的時候,如果信息量太大,儘量按照組塊的原理來進行整理,把不超過4個信息變成一個小組塊,不超過4個組塊又可以形成一個大組塊。
聽上去可能有點繞,舉個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要寫出一篇大家認可的好文章,需要注意的一些要點:
選個好時間發布、擬一個吸引人的標題、觀點清晰案例詳實、有思考有獨特觀點、提前做好選題、先寫大綱、寫一個好開頭、結尾有力能引發共鳴、發給朋友預覽徵求反饋、根據反饋再做修改。
上面信息量就很大,遠遠超過了4個,短期記憶的容量,所以想要更好的加工就需要對信息進行整理。
比如分類,我們可以粗略的分成寫作之前、寫作內容、寫完之後。
寫作之前:(小組塊)
提前做好選題
有思考有獨特觀點
先寫大綱
寫作的內容:(小組塊)
擬一個吸引人的標題
寫一個好開頭
觀點清晰案例詳實
結尾有力能引發共鳴
寫完之後:(小組塊)
發給朋友預覽徵求反饋
根據反饋修改
選個好時間發布
寫作:(大組塊)
寫作之前
寫作內容
寫完之後
經過這樣的整理,對寫作稍微有一點了解的人就很容易記住全部內容。
提取也更容易一些,首先寫作可以粗略的分成寫作之前的準備,寫作時要注意的幾個環節,寫作之後的修改以及發布技巧,每個步驟又有一些需要注意的點。
寫作之前需要注意...
寫作內容需要注意...
寫作之後需要注意...
先講大組塊,再講小組塊,層層展開。
思維導圖為什麼有效,其實就是這個原理。通過分類把信息變成了一個個小的組塊,然後從中心一個組塊一個組塊發散出去。
為什麼專注狀態下處理信息的效率更高呢,因為專注狀態的4個格子都是在加工有效的信息,分心的時候其中1、2個格子被其他無關的信息佔據了,學習的效率就會低很多。
我們在一個領域不斷變得更厲害的過程,就是大腦中關於這個領域的組塊持續增加的過程。
因為組塊的數量體現了兩個要點:一個是概念的數量,一個是概念之間連接的數量。
加深組塊連接最好的方法是實踐和應用,比如上面寫作的要點,你照著操作幾遍,寫幾篇文章,很快就能把所有內容刻在大腦裡面。
如果不能馬上用上,也可以分享出去。分享就是提取,重複提取可以增強神經連接的強度,也是在增加組塊的連接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