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的永不滿足不停地誘惑著人們追求物慾的最高享受,然而過度地追逐利益往往會使人迷失生活的方向,因此,凡事適可而止,才能把握好自己的人生方向。
-----序言
人的一生會遇到兩個人,一個驚豔了時光,一個溫柔了歲月。
做人,要在貪慾面前停下腳步
幾個人在岸邊垂釣,旁邊幾名遊客在欣賞海景。只見一名垂釣者竿子一揚,釣上了一條大魚,足有一尺多長,落在岸上後,仍騰跳不止。可是釣者卻用腳踩著大魚,解下魚嘴內的釣鉤,順手將魚丟進海裡。
圍觀的人發出一片驚呼,這麼大的魚還不能令他滿意,可見垂釣者貪心之大。
釣者來回幾次把釣起來的大於都放回去,直到釣起來的小魚才裝在魚簍裡,眾人百思不得其解,就問釣者為何舍大而取小。
釣者回答說:因為我家裡最大的盤子只不過有一尺長,太大的魚釣回去,盤子也裝不下。
在經濟發達的今天,像釣魚者這樣舍大取小的人是越來越少,反而是舍小取大的人越來越多。俗話說,貪心圖發財,短命多禍災。心地善良、胸襟開闊等良好的品性,才是健康長壽之本。貪圖小便宜,終究是要吃大虧的。
朱熹說過,「適可而止,無貪心也。」
範蠡沒有在最輝煌的時候選擇加官進爵,或是討要大把賞賜,反而脫去烏紗開始做生意。
聰明的適可而止不是退步,反而是另一種更快的進步。
做事,要懂得循序漸進,不要急於求成
不論做什麼樣的事,都要講究秩序。也就是說,有條理不混亂,有先後不顛倒,有節奏不莽撞。不能只看到了表面,卻忽視了本質,甚至掩蓋了不久將難以為繼的真相。
《揠苗助長》的故事相信都知道,它講的是古時候有個人為了讓自己的禾苗長得更快些,就去田裡把禾苗往高裡拔,結果第二天禾苗都枯死了。這個故事讓我明白了做任何事情都不能急於求成。
古人云:「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而一位已故的英國主教卻反其道而行之——年少時夢想改變世界,青年時發覺自己無力改變世界決定改變自己的國家,中年時無奈地想改變最親密的家人。然而,他終究還是失敗了。萬幸的是,當這位主教垂垂老矣時,他終究明白:「我應該先改變自己。」
我想,很多人的生活歷程都與這位主教相似:目標由大到小,信心由大到小,一生一事無成。這很可悲,因為一個人如果沒有切實的理想,他就無法實現自己的理想,也就失去了肯定自己的機會,便會逐漸失去信心,漸漸絕望。是什麼絕望?是當一個人知道自己有機會時卻放棄了他的機會。因此,一個人應當先確定一個「跳一跳,夠得著」的目標,實現這個目標後,再向下一個更高的目標攀登。
得不到回報的付出,要懂得適可而止,否則,打擾了別人傷了自己。
能耐得住寂寞的人,肯定是有思想的人;
遇事能屈能伸的人,肯定是有胸懷的人。
處事從容不迫的人,肯定是個淡定的人;
看透天下事的人,肯定是個有智慧的人。
不要糾纏在別人的情緒中,不要拿別人來折磨自己。每個人的世界,都是自己給的。不管做什麼,都要給自己留點空間,好讓自己可以從容轉身。得到時不自喜,失去時不抑鬱。
留一點好處讓別人佔,留一點道路讓別人走,留一點時間讓自己思考。
生活中,做人做事都要講究「適可而止」,才會擁有好的人生。
古人言:物極必反,這是有道理的,並且亙古如斯。適可而止的人生,才走向成功:人在頂峰,邁步就是下坡路;身在低谷,抬足就是步步登高。
繃得太緊的弦會斷,思慮過度的人會瘋。水至清無魚,人至真無友,山至高無樹。
適可而止,不是中庸,不是退縮,而是一種明智的生活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