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是一塊神奇的大陸,在17世紀之前,不管東西方,都把它當成傳說中的「未知南方大陸」——沒人確定它存不存在,當然也沒多少人關心這個事兒。
我們這篇文章要講的,就是澳大利亞被歐洲人發現的歷史,一段神奇的歷史。
澳大利亞
西班牙人:我試了,沒找到。
教皇亞歷山大六世
話說,16世紀的葡萄牙是當時公認的海上強國,滿世界做生意。另一個海上強國西班牙也想搶搶生意,所以他們就矛盾重重。1493年,教皇亞歷山大六世勸這兩個國家不要鬧騰了,決定把做生意的地盤分一分。
於是,亞歷山大六世指著地圖,大手一揮:子午線東邊的歸葡萄牙,西邊的歸西班牙,都別鬧了啊!(後來又有調整修改。)
於是,大家都滿意了。其實,葡萄牙人還是佔了便宜的,畢竟當時去東南亞做香料生意,直接順著非洲西海岸走就行了。西班牙那半拉兒地方,美洲新大陸,暫時還不富裕。
沒過多久,麥哲倫帶人從歐洲直接往西走,繞過美洲進入了太平洋,跑到了傳說中的摩鹿加群島,香料群島。當時,這片地方是葡萄牙人的地盤,但是西班牙人來都來了,肯定不會拍拍屁股就回家的啊!
於是,雙方爭論不休,都想著獨佔這個好地方,賺大錢。對於當時就在南方不遠處的澳大利亞,雙方完全一無所知,也根本沒有去探索的想法。畢竟,香料群島已經超級賺錢了,誰還願意到處亂跑?
最終,葡萄牙和西班牙還是握手言和了,葡萄牙給了西班牙一筆錢,取得了香料群島的管轄權。西班牙人呢,拿著錢回美洲玩去了。
麥哲倫船隊尋找香料群島
但是,西班牙人沒有忘記「傳說的南方大陸」,雖然不知道它到底存不存在,但既然都到了美洲,不妨出去找找唄。反正那時候的規矩是:誰找到的地方,就可以歸誰。
於是,西班牙人在美洲的總督,經常派人出去尋找新地盤,也不是刻意找澳大利亞,走到哪算哪吧。1567年,一個名叫阿爾瓦羅的人帶隊出去探險,發現了位於紐幾內亞東邊的索羅門群島。
你要是看看地球儀就知道,西班牙人橫跨整個太平洋跑過來,目標直指葡萄人的香料群島——這可不是為了找澳大利亞,西班牙人是想找到另一個香料產地吧。
這一次,離澳大利亞很近了,索羅門群島再往西就是紐幾內亞,紐幾內亞的南邊就是澳大利亞。但是,這位名叫阿爾瓦羅的探險家,1595年再一次率隊出徵的時候,竟然忘了索羅門群島在哪……
接力棒交給了一個名叫佩德羅的西班牙航海家,他也堅信索羅門群島附近一定有一片廣闊的南方大陸,一定要找到它才行!國王腓力三世覺得這小夥子很有理想,於是給了他三艘船,讓他當總指揮去尋找。結果,佩德羅水平太爛,手下人造反,直接被趕回家了……
其實,西班牙人也並非真的很想找到這片南方大陸,畢竟好好的在美洲做生意就行了,哪有那麼多時間玩別的?
荷蘭人:忙著賺錢呢,這地方我不感興趣。
海上馬車夫
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都對澳大利亞沒啥興趣,那荷蘭人呢?
因為宗教改革引起的鬥爭,荷蘭和西班牙關係很差,荷蘭人因為實力不行,很長一段時間都被按在地上打。很快,荷蘭開始反抗了,畢竟人家曾經是歐洲船運界的扛把子人物,專門從裡斯本把商品運到歐洲賣,賺個差價。
荷蘭人就慢慢攢錢,還培養了一大批優秀水手。西班牙一看,哎呦我去,荷蘭人還混起來了啊?那不行,不能再讓他們掙錢了。所以,1584年,腓力二世趁著控制葡萄牙的時候,直接禁止了荷蘭船隻進入裡斯本。
荷蘭人瞬間懵了,這招兒狠,斷人財路。於是,雙方掐起來了,憋了一身好裝備的荷蘭人,硬是把西班牙一頓暴揍,然而瀟灑的轉身就走,只留下一句話:我還不去裡斯本撿漏了,直接去東方進貨!
荷蘭的優秀水手多啊,很快就來到了香料群島,高高興興的在這裡做生意了。1598年,荷蘭人已經在爪哇島建立了七個東方貿易公司,大量的武裝商船來來往往,完全不怕葡萄牙和西班牙。
荷蘭人喜歡冒險,他們賺錢之餘,還四處逛逛,畫畫地圖啥的。然後,他們就來到了澳大利亞附近。
1606年初,一艘荷蘭船來到了紐幾內亞和澳大利亞之間的託雷斯海峽,想在這裡補充一下物資。結果附近住的土著人十分勇猛,三下五除二就幹掉了9名船員,荷蘭人只好逃跑了。同年3月份,威廉·揚松指揮「杜伊夫根號」又來到了這裡,在約克角半島登陸,安營紮寨休息了——這是有記載的歐洲人第一次登陸澳大利亞。
毛利人
10年之後,又一位叫德克·哈託格的荷蘭船長,登陸了澳大利亞最西邊的鯊魚灣,在那裡豎了一塊金屬牌子,上面寫著:「1616年10月25日,安德哈特號從阿姆斯特丹來到此地,1616年10月27日出發前往班塔姆島。」就在海岸邊晃了一圈,哈託格船長就走了……
28年之後,荷蘭船長亞伯·塔斯曼又來到了紐西蘭南部小島,他在日記中寫道:「這是我們發現的第二塊大陸,看上去是一塊不錯的大陸……」
可實際上,數十年間,荷蘭商船多次到達了澳大利亞海岸,但都對它毫無興趣。
因為對大多數荷蘭人來說,香料生意就已經躺著賺大錢了,為啥還要四處亂跑?派船隊出去還是很浪費錢的。
澳大利亞長期位於遠離香料生意的航線,除了偶爾的探險隊之外,其他登上這片大陸的人,都是遇到了海難,被狂風吹來的……
英國人:這麼一大片地兒,你們都不要嗎?
威廉·丹皮爾
財大氣粗的荷蘭人,就算插了旗,也不打算要這片鳥不拉屎的地方。
此時,英國人溜達過來了。1688年,一個叫威廉·丹皮爾的英國海盜頭子,在「逃難」的過程中來到了澳大利亞附近的梅爾維爾島上,激起了他對這片大陸的興趣。10年後,他再次起航,到達了澳大利亞西海岸的鯊魚灣。丹皮爾寫道:「除了可以獲得探索的樂趣,新荷蘭的海岸對我來說並沒有什麼吸引力。此外,地球上最貧瘠的地方也必須有人去探索。」
對的,雖然荷蘭人嫌棄這塊地方,但是當時人們還是稱呼這塊大陸為「新荷蘭」。
威廉·丹皮爾在澳大利亞西海岸晃悠了四個月,徹底失望了——這地方有啥?一片荒蕪,浪費時間。
葡萄牙人沒興趣、西班牙人沒找到、荷蘭人一臉嫌棄,現在輪到英國了,他們也嫌棄……
庫克船長在新南威爾斯登陸
這一嫌棄,就是七十多年的時間,整個世界各種熱鬧,就是沒人搭理澳大利亞。一直到1770年,英國人詹姆斯·庫克才又一次來到了澳大利亞,這一次,他從東海岸登陸了。
1770年4月30日,詹姆斯·庫克船長終於踏上了澳大利亞植物學灣,這裡果然比西海岸看著順眼多了,最起碼長滿了各種植物,看起來是個人能待的地方。正因為這樣,詹姆斯·庫克在自己的冒險書中,把澳大利亞描繪成一個「生機勃勃」的地方……
但是,英國人並沒有把澳大利亞當成樂園,依然有些嫌棄它。於是,數年之後,英國人毅然決然的決定,把澳大利亞當成新的罪犯流放地,把這裡變成了「天然大監獄」。
好的,講到這裡,澳大利亞被發現的歷史就差不多了,接下來的,就是殖民者在澳大利亞的生活了,咱們另外再說吧。總之,在一開始,澳大利亞真的是一個「誰見誰嫌棄」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