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考古現場發現,這些撞臉網絡文化的神奇文物,誰敢認成真貨!

2020-12-22 騰訊網

有人說歷史就是不斷的輪迴,除了體現在王朝更替,文化上很多看似現代的產物也是老祖宗玩剩下的,如戰國時就有了冰箱(冰釜)和透明水晶杯,漢代人有「透視裝」和馬桶,隋朝出現高跟鞋還有唐代仕女個個手拿「LV挎包」,明朝人甚至玩起了「高爾夫」,至於「王莽青銅卡尺」之類的人們更是耳熟能詳。

我們如今經常使用的東西,撞臉古代文物實屬正常,因為很多現代時尚是傳承而不是創新,但就連網絡文化中才有的產物都能跟文物撞臉,不得不說歷史實在太神奇。

1:三星堆出土「萌豬」

神秘的三星堆再次因一件文物火遍網絡,然而這次不是往常那種怪異又巨大的青銅器,而是一隻憨態可掬的「萌豬」,它線條簡單,泥塑陶製,卻把呆萌的表情展現得栩栩生動,距今已有3200多年歷史。當它的照片第一次傳到網上後,網友們頓感無比熟悉,這不就是《憤怒的小鳥》裡的綠豬嗎?

這表情也太像了吧!有人猜測是不是設計師在設計綠豬的時候,參考了古文物的造型?但三星堆陶豬是今年7月才剛出土的,很明顯完全是巧合,只能說中國先民的審美跟現代網絡審美很神奇的跨越時空達成了一致。

2:至今用處不明的「路由器」

這件文物暫時被命名為西周「雲紋銅五柱器」,自1959年在安徽屯溪出土以來,因其造型未曾見任何記載,上面也沒有銘文,考古專家也搞不清楚它到底是幹嘛用的。剛開始猜測是某種樂器,但隨著後來音樂考古的興起很快被否定,又猜測是某種底座,但什麼樣的底座要這五根長長的銅柱呢?

放在安徽省博物館很多年後,直到網絡時代網友才發現,這五根銅柱莫非是接收某種信號的「天線」?有人說它是西周時期的「路由器」,而且這麼多「天線」應該是2.4G和5G雙頻的,信號肯定好,在沒有考古新發現之前也只能靠各種腦洞大開的調侃了。

3:中外都出土過「手機殼」

要不是看到文字介紹,還以為誰丟個磨砂手機殼放博物館裡了,這造型妥妥的智慧型手機殼,不僅有高清攝像頭還有指紋解鎖,剛好一手可握沒準是旗艦機專用呢!其實它的用處很原始,是6000年前石器時代先民們用的石鏟,標準農用工具。

無獨有偶,俄羅斯考古學家在一處古墓中也發現了一件「iPhone手機殼」,毫無疑問是大屏手機專用,上面還點綴了五顏六色的寶石,限量版啊!考古學家猜測其實它真正的用處是匈奴時期女性的陪葬腰帶配飾。不過跟下面這件文物比起來,「手機殼」好像也不是太時尚。

4:遼代版「黑人抬棺」

記得前段時間,不論刷什麼視頻網站,都被一段魔性的「黑人抬棺」給洗腦,畫面中嗨爆的電音,扭動奇特舞姿的黑人團隊,再加上他們肩膀上的棺材,戲劇性效果十足。這是非洲加納特有的喜喪習俗,經網友加工後火遍全世界,難道這也有文物能跟他們撞臉?沒錯,真的有!

遼寧省博物館就有這麼一件「石雕力士託棺」,出土於遼寧朝陽孫家灣遼墓,四個大力士神情自若的用肩膀抬棺,還做著一些奇怪的動作,原來一千多年前我們就已經玩過「花式抬棺」了,說起喪葬文化,老祖宗們還真沒輸過誰。

5:惡作劇還是「穿越」

去年夏天,英國伯克郡發掘了一處羅馬遺址,其中一塊距今1600年的馬賽克壁畫引起了轟動,因為這種壁畫舉世僅發現三件,是非常罕見的文物。看到這裡大家會認為這是個很嚴肅的考古發現,有什麼稀奇的?但怪異的事情出現了,1600年前的外國文物中竟出現了簡體中文。

網絡文化裡「穿越」是個爛大街的話題,但以這種方式出現就很離譜!考古人員在現場找到一些石塊、人物和貓的雕像,其中一個石塊上清晰寫著「吉姆在這裡」5個簡體漢字,字很醜一看就像初學中文的外國人寫的,但問題是怎麼會出現在1600多年前的羅馬遺址裡?難道是古羅馬人奇蹟般的先到晉朝學漢字再回去留言?那也應該留「吉姆在此」而不是「在這裡」這樣現代語氣的簡體字,石塊和雕像經鑑定年代都很古老,是「穿越」還是有人故意刻字搞惡作劇,到現在還沒人出來解釋清楚。

相關焦點

  • 文物也愛玩cosplay?除了「中華祖神」,還有這些「撞臉」文物!
    它們最擅長的就是「cosplay」,喜歡撞臉各大明星,甚至各行各業的名人!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這群「戲精」們吧~「撞臉圈」最有名的莫過於這尊陶俑了,它現藏於內蒙古史前博物館,是中國迄今發現的形體最大、形象最逼真、表情最豐富的紅山文化整身陶塑人像,被譽為「中華祖神」。
  • 英國發現1600年前遺址,考古發現簡體漢字文物,上書:吉姆在這裡
    而考古,便成了人們撩開她神秘面紗,一探究竟最直接有效的方法。現代人們是如何進行考古?考古又為人們帶來了什麼?英國對1600年前的遺址進行考古又為何會在其中發現帶有中國簡體字的文物呢?而考古,則是最直觀的可以佐證歷史真實性,供人們研究歷史的最直接史料和證據。 像歷史上有名的在西安臨潼發現規模宏大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坑,在湖南省長沙市芙蓉區瀏陽河旁發現的馬王堆,發掘自四川省廣漢市三星堆鎮的三星堆等,其中出土的數量巨大,價值極高的文物,這些發現有利於考古學家重建和復原中國的歷史。
  • 2020年河南考古有啥新發現?「大咖」帶你穿越「考古現場」解鎖文明...
    文化從哪裡起步?這些都是需要考古人回答的課題。」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劉海旺說,令人欣喜的是,河南考古人始終秉承初心,辛勤耕耘,今年我省在田野考古、文物保護、科技考古等領域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在中華文明進程、夏文化研究等國家重大研究課題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 福建近十年「十大考古發現與文物保護項目」出爐
    閩清縣下窯崗宋代窯址考古現場。資料圖海峽網9月30日訊(福州晚報記者 毛小春)記者昨日獲悉,經專家評審,我省遴選出近十年來「十大考古發現與文物保護項目」「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等一批重要成果。在「十大考古發現與文物保護項目」中,福州有3個項目入選。此次福州入選的3個項目分別是「閩侯縣碗窯山宋代窯址」「閩清縣下窯崗宋代窯址」「閩侯曇石山遺址本體保護工程」。其中,「閩侯縣碗窯山宋代窯址」是迄今福州發掘面積最大、窯爐分布最密集的宋代窯址,考古發現是北宋晚期和南宋時期中國最重要的外銷產地。
  • 2020年河南考古有啥新發現?
    齊聚一堂,用精彩的講述還原數十項考古發掘現場,拼起一幅從古至今的中原文明畫卷。文化從哪裡起步?這些都是需要考古人回答的課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劉海旺說,2020年河南省在田野考古、文物保護、科技考古等領域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在中華文明進程、夏文化研究等國家重大研究課題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 【「南海I號」考古十年】是我國古代三大船型的「福船」 發掘文物...
    屬於經典船型 結構複雜人貨混裝  專家介紹,文獻中有記載,小商販出50兩銀子就可以買貨跟船做海外貿易了,但是船上空間十分有限,只能跟貨物一起擠在狹小的船艙內。  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技術總監 孫鍵:分貯其貨,人臥其上,就是把這些東西往這一放,人就躺在上邊睡覺了。
  • 在今日頭條講述文物背後的故事,考古君讓小眾"考古"也能變大眾
    無論是前段時間留守女孩考上北大考古系成為考古圈"團寵",還是近日廣州、四川、天津等地接連發現古墓群引發全網討論,我們都不難看出,原本冷門、小眾、專業門檻高的考古專業,已經開始逐漸走入大眾的視野與關注中。考古是一門嚴肅的科學,有著嚴謹的理論與方法。
  • 2500多件重要文物!中山六路又有考古新發現,什麼「寶貝」?
    此前廣雅中學古墓葬、黃埔沙嶺先秦遺址等考古發現,讓眾多市民感嘆:原來,文物就在我家附近!此前,經過大半年時間的搶救性考古發掘,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獲得重要發現!唐代至民國時期的文化層、2500餘件重要文物、52個磉墩……究竟都「挖」出了哪些「寶貝」呢?
  • 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這些你感興趣嗎?
    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這些你感興趣嗎?2017年4月12日,由中國文物報社和中國考古學會主辦的「2016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會在北京召開。經過專家評審和投票,陝西省鳳翔雍山血池秦漢祭祀遺址成功入選「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 五項考古新發現讓夏文化更可信
    光明日報北京11月25日電(記者 李韻)今天,國家文物局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五個項目均是圍繞夏文化進行,從不同角度解讀與夏朝同期或接近時間段內、不同地區文化之間的關係。儘管有些發現還未形成最終定論,但目前已知的內容大大豐富了夏文化的內涵,讓它更可信。
  • 碳14造假、日本「偽造考古文物案」
    具備科學和古代文化知識是辨別甲骨、簡牘造偽的基本素質。以下內容大部分匯集網絡各類知識資料,我對科學鑑定並不了解,讀後獲益匪淺,請各位讀者參考閱讀。1、 碳-14衰變可偽造嗎?這一段問答引自知乎,作者蒼原雪。古文物鑑定方法有許多種,碳14檢測是比較常見的方式,一般人認為碳14檢都是準確的,其實並不是這樣。
  • 魯中南文物保護考古研究中心正在統籌推進
    3月16日下午,滕州市高鐵新區黨工委書記、東沙河鎮黨委書記翟華棟一行到崗上遺址督導魯中南文物保護考古研究中心項目建設情況,項目施工單位及相關村同時參加活動。在項目建設現場中,翟華棟一行查看了現場情況,聽取了相關建設情況的匯報,詢問了項目建設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並就有關問題進行現場辦公。
  • 報北大考古女生收到50斤禮物 文物在西安的大學只能用來曬被子
    其實這個消息在西安人看來真的有點波瀾不驚,因為西安城整個就是一個大的考古基地,文物在西安可真的一點兒都不稀罕。如果這位女生敢報考西安某所大學的考古專業,估計起碼能收上500斤禮物,因為大學處處是文物。
  • 二〇二〇,南陽考古新發現——探源先夏文化 追尋文明源起
    這些答案,就深藏在那些層層疊起的文化層裡,也深藏在那些我們已知和更多未知的巖石上的遠古史詩裡。正是考古人孜孜以求的發掘和探尋,把我們的目光一再拉長至更久遠的歷史深處。以及生產工具、玉石器、獨玉原料,大量的房址等遺存……這些重大發現可將我國制玉年代追溯到近7000年前。
  • papi醬周杰倫金星張一山,盤點明星們撞臉的神奇照片!
    要不是賈玲那倆標誌性的酒窩,有時候還真讓人恍惚!兩人都是實力派的好演員,在《奮鬥》裡走紅的王珞丹進入到大眾眼前之後,有眼尖的網友一眼認出:葛優老師長頭髮了???側臉嫵媚動人,眼神堅定有力——紫薇!你還認識誰是我嗎?其實與芙蓉姐姐撞臉的還有一位,那就是郭冬臨!想不到郭冬臨老師也有如此性感撩人的一面啊!
  • 近年廣州城市考古發掘面積最大!2500餘件文物中山六路考古出土
    12月11日上午,記者在考古現場看到,該項目位于越秀區中山六路新寶利大廈西側,發掘面積達2400平方米,出土各時期陶器、瓷器、銅器、鐵器等各類重要文物2500餘件,還發現了宋代大型建築基址。發現唐代至民國時期文化層,出土2500餘件文物該考古項目現場負責人、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調查勘探部主任程浩介紹,中山六路RJ-6/7地塊位于越秀區中山六路東段北側,在「廣州古城至珠江北岸」地下文物埋藏區的核心地帶,這一帶自唐代以來就是廣州城商業繁華之地,自上世紀50年代,項目所在地周邊考古發現了大量重要的古代文化遺存
  • (文化)國家文物局:突出考古和歷史研究 生發文物保護新氣象
    新華社北京12月21日電(記者施雨岑)在即將過去的2020年裡,考古這個略顯高冷的學科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在21日召開的全國文物局長會議上,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表示,要突出考古和歷史研究,生發文物保護新氣象,推進中國文化基因理念研究。
  • 考古大發現!臺灣5000年前已有農業
    華夏經緯網8月11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臺南科學園區開發過程發現大量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從1996年開始挖掘,耗費15年總計搶救34處,經過整理發現文物中遺留有稻米、小米和其他動植物,且米粒外型大小都差不多,這是目前發現臺灣最早出現的農業,顯示當時已有選種甚至育種的技術。
  • 湖南考古發現:洞庭湖區域現多處史前文化遺址
    湖南新聞網長沙1月9日電(記者 鄧霞)「常德唐林遺址的發現和發掘,將西洞庭地區的文明史推進到4000年前。」該遺址考古發掘領隊王良智近日在2016湖南考古匯報會上表示,唐林遺址文化因素特點鮮明,包含宋元時期、商周時期和石家河文化時期三個階段的文化堆積。  發現於2010年的唐林遺址位於湖南常德市西洞庭管理區祝豐鎮唐林村,周圍河網、池塘、湖泊密布,水系發達。
  • 2014年度遼寧考古新發現
    瀋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組織相關專家,對瀋陽農業大學後山舊石器時代遺址2014年考古發掘情況進行論證。與會專家在結合現場勘查及出土石器標本,並聽取了發掘工作匯報後,認為該遺址為一處位於河漫灘環境下的舊石器時代遺址,反映了該地區從11萬年前到2萬年前文化序列的連續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