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前段時間留守女孩考上北大考古系成為考古圈"團寵",還是近日廣州、四川、天津等地接連發現古墓群引發全網討論,我們都不難看出,原本冷門、小眾、專業門檻高的考古專業,已經開始逐漸走入大眾的視野與關注中。
考古是一門嚴肅的科學,有著嚴謹的理論與方法。但在大量盜墓題材的小說與影視作品的流行下,大眾對於考古的理解變成了片面的"考古就是官方盜墓,考古隊員是持證盜墓",這也成為了80後考古工作者"考古君"劉志巖,在今日頭條平臺對考古知識進行答疑科普、對有興趣的公眾進行專業引導的主要原因。
做最酷的頭條創作者,讓文物活起來,讓歷史活過來
"考古君"本名劉志巖,本科畢業於廈門大學歷史系考古學專業,研究生畢業於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而後進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
在幾乎每次的野外工作中,當地百姓都會認為考古隊是來賺錢的,跟修路搞工程的人沒有什麼區別。因此從那時起,每到一個長期性的工地,考古君就會和同事在當地的學校做講座,邀請當地人來考古現場參觀,甚至還辦過文物展覽。
不只是當地的百姓,網絡上對於考古的誤解也非常普遍。所以,在開始做考古科普這件事以後,考古君就十分希望通過網絡平臺將"考古大眾化"的影響進一步擴大,讓越來越多的普通公眾近距離接觸考古,在保護好文物的前提下,讓它們能夠"活"起來,並傳承下去。
考古科普任重而道遠。對於考古君來說,除了以專業性的角度為考古發聲,更重要的則是尋找到能夠覆蓋更多普通公眾的發聲平臺。而之所以選擇在今日頭條這一平臺進行科普創作,不僅是因為它作為通用信息平臺覆蓋"推薦+搜索+熱點",能夠保證內容分發的準確度,精準投放給對考古知識感興趣的用戶,更多的也是因為今日頭條在行業內的頭部地位與高用戶粘性。
根據36氪《2020年中國泛資訊行業研究報告》顯示,在泛資訊領域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行業發展態勢下,今日頭條的用戶規模仍然保持穩定增長,用戶活躍度和用戶粘性進一步提升。因此,藉助平臺的力量,考古君可以將科學知識、科學方法融於創作,用通俗易懂的表達方式進行傳播,進一步擴大考古內容的普及度,以此來促進文物保護,讓文物活起來,讓歷史活過來。
聚集專業考古知識,平臺攜創作者助力"考古之路"變寬
不只考古君,在今日頭條上,還有如器晤、劉國祥、鞏文、灶物者等一大批專業領域的創作者,利用自己的考古知識與一線見聞,為平臺用戶做文物知識、歷史知識的普及與分享。他們中大多都是和考古君從事相同工作的考古研究院研究員,在業餘時間花費大量精力,以圖文、微頭條、視頻、問答等多種形式進行內容創作。
無論是"讓民眾共享考古成果,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歷史文化",還是"考古學之眼,看大千世界",這些考古專業創作者都已在簡介中表達了自己的創作初衷。如果將考古的過程比作為重建歷史,那麼這些創作者在今日頭條上發布的內容,就是將自己在"重建歷史"過程中的見聞與感悟,傳遞給更多普通公眾。
一直以來,今日頭條都以"連接人與信息,促進創作與交流"為平臺使命。在過去八年的發展中,始終遵循清晰的產品演進邏輯,以"一橫一豎"的發展戰略,持續創新,拓展邊界,探索新的業務增長點。在"一橫"方面,豐富的內容體裁全面覆蓋用戶與創作者的不同偏好;"一豎"則包括了搜索訂閱、關注訂閱、推薦引擎和內容運營等分發方式。而在這樣的發展戰略下,優質內容也始終都是平臺不變的剛需。
今天,越來越多來自不同領域的專業創作者選擇入駐今日頭條,在平臺上分享專業知識、輸出前沿觀點,成為構築平臺內容護城河中的重要一環。平臺也同樣通過挖掘、扶持高質量的PUGC內容,激發用戶的深層次興趣與共鳴。對於垂直領域的專家、從業者來說,知識分享領域的藍海仍有待挖掘,現在是攜專業知識入駐今日頭條的最好時機!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