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日頭條講述文物背後的故事,考古君讓小眾"考古"也能變大眾

2020-12-09 手機鳳凰網

無論是前段時間留守女孩考上北大考古系成為考古圈"團寵",還是近日廣州、四川、天津等地接連發現古墓群引發全網討論,我們都不難看出,原本冷門、小眾、專業門檻高的考古專業,已經開始逐漸走入大眾的視野與關注中。

考古是一門嚴肅的科學,有著嚴謹的理論與方法。但在大量盜墓題材的小說與影視作品的流行下,大眾對於考古的理解變成了片面的"考古就是官方盜墓,考古隊員是持證盜墓",這也成為了80後考古工作者"考古君"劉志巖,在今日頭條平臺對考古知識進行答疑科普、對有興趣的公眾進行專業引導的主要原因。

做最酷的頭條創作者,讓文物活起來,讓歷史活過來

"考古君"本名劉志巖,本科畢業於廈門大學歷史系考古學專業,研究生畢業於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而後進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

在幾乎每次的野外工作中,當地百姓都會認為考古隊是來賺錢的,跟修路搞工程的人沒有什麼區別。因此從那時起,每到一個長期性的工地,考古君就會和同事在當地的學校做講座,邀請當地人來考古現場參觀,甚至還辦過文物展覽。

不只是當地的百姓,網絡上對於考古的誤解也非常普遍。所以,在開始做考古科普這件事以後,考古君就十分希望通過網絡平臺將"考古大眾化"的影響進一步擴大,讓越來越多的普通公眾近距離接觸考古,在保護好文物的前提下,讓它們能夠"活"起來,並傳承下去。

考古科普任重而道遠。對於考古君來說,除了以專業性的角度為考古發聲,更重要的則是尋找到能夠覆蓋更多普通公眾的發聲平臺。而之所以選擇在今日頭條這一平臺進行科普創作,不僅是因為它作為通用信息平臺覆蓋"推薦+搜索+熱點",能夠保證內容分發的準確度,精準投放給對考古知識感興趣的用戶,更多的也是因為今日頭條在行業內的頭部地位與高用戶粘性。

根據36氪《2020年中國泛資訊行業研究報告》顯示,在泛資訊領域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行業發展態勢下,今日頭條的用戶規模仍然保持穩定增長,用戶活躍度和用戶粘性進一步提升。因此,藉助平臺的力量,考古君可以將科學知識、科學方法融於創作,用通俗易懂的表達方式進行傳播,進一步擴大考古內容的普及度,以此來促進文物保護,讓文物活起來,讓歷史活過來。

聚集專業考古知識,平臺攜創作者助力"考古之路"變寬

不只考古君,在今日頭條上,還有如器晤、劉國祥、鞏文、灶物者等一大批專業領域的創作者,利用自己的考古知識與一線見聞,為平臺用戶做文物知識、歷史知識的普及與分享。他們中大多都是和考古君從事相同工作的考古研究院研究員,在業餘時間花費大量精力,以圖文、微頭條、視頻、問答等多種形式進行內容創作。

無論是"讓民眾共享考古成果,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歷史文化",還是"考古學之眼,看大千世界",這些考古專業創作者都已在簡介中表達了自己的創作初衷。如果將考古的過程比作為重建歷史,那麼這些創作者在今日頭條上發布的內容,就是將自己在"重建歷史"過程中的見聞與感悟,傳遞給更多普通公眾。

一直以來,今日頭條都以"連接人與信息,促進創作與交流"為平臺使命。在過去八年的發展中,始終遵循清晰的產品演進邏輯,以"一橫一豎"的發展戰略,持續創新,拓展邊界,探索新的業務增長點。在"一橫"方面,豐富的內容體裁全面覆蓋用戶與創作者的不同偏好;"一豎"則包括了搜索訂閱、關注訂閱、推薦引擎和內容運營等分發方式。而在這樣的發展戰略下,優質內容也始終都是平臺不變的剛需。

今天,越來越多來自不同領域的專業創作者選擇入駐今日頭條,在平臺上分享專業知識、輸出前沿觀點,成為構築平臺內容護城河中的重要一環。平臺也同樣通過挖掘、扶持高質量的PUGC內容,激發用戶的深層次興趣與共鳴。對於垂直領域的專家、從業者來說,知識分享領域的藍海仍有待挖掘,現在是攜專業知識入駐今日頭條的最好時機!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相關焦點

  • 鹹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科研基地揭牌儀式今日在029藝術區舉行
    近年來,隨著城市發展進程加快,基本建設考古工作持續開展,發掘項目接踵而至,向考古和文物保護、研究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科研基地的建設彌補了鹹陽市在文物存放、整理、研究等基礎建設方面的不足,為鹹陽市未來的文物考古工作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在鹹陽市文化和旅遊局的大力支持下,經過多次選址、裝修改造、資源調配、人員整合等系列工作,基地於12月投入使用。
  • 北大資源考古遊學營背後:從公眾考古到文化尋根的六載耕耘
    從本屆遊學營來看,專業的考古知識是貫穿始終的主題:路線設計上,行程縱貫古今,從遠古北京人的遺址琉璃河、周口店,到明清時期恢弘皇家園林故宮、頤和園,再到中國近現代第一所國立綜合性大學北京大學,始終與文物古蹟緊密相連;內容設計上,也側重考古知識的普及,如探索西周燕都遺址時,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的老師帶領小營員們走的是一條只對業內人士開放的考古路線,還講解了許多現場挖掘的故事;深入明十三陵時,老師介紹了禁止挖掘帝陵墓在中國考古陵墓發掘歷史上的重要轉折意義
  • 杭州考古新發現 破解傳說「錢王射潮」背後故事
    近日,在浙江省杭州市杭州文物考古研究所召開的「發現杭州——杭州考古工作年度盤點」新聞見面會上,隨著諸多考古新發現的逐一亮相,這些謎團被一一破解。   錢塘江畔有一座「錢王射潮」雕塑,傳說吳越王錢鏐見潮水衝擊,命令弓弩手張弓射潮,潮水因此後退。   這傳說的背後,是五代吳越國為抵禦錢江大潮侵襲修建捍海塘的史實。
  • 我們為什麼要考古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馬黎一位文物工作者給我講過一個故事。有天,愛人問他:文物啊,考古啊,對人的生活來說,似乎可有可無。你們做的這些有啥用呢?這,也是今天這期浙江考古年度盤點想要告訴你的事。12月20日-22日,浙江考古界的奧斯卡獎——2020年度浙江考古重要發現匯報會將在紹興舉行。由浙江省文物局指導,浙江省考古學會主辦,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辦,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溫州市文物保護考古所、紹興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協辦,錢江晚報支持。
  • 報北大考古女生收到50斤禮物 文物在西安的大學只能用來曬被子
    報北大考古女生收到50斤禮物 文物在西安的大學只能用來曬被子時間:2020-08-20 23:31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報北大考古女生收到50斤禮物 文物在西安的大學只能用來曬被子 根據各家媒體報導,報考北大考古系的女生鍾芳蓉收到了9家考古所寄來的禮物,9個包裹重達
  • 濟南考古館展陳提升再開館,小清河復航出土文物將展出
    濟南考古館秉持「讓普通群眾進得來、看得懂」的理念,更換知識型展板22張、說明牌14塊,力求以專業的視角、通俗的語言講述更加豐富的文物故事。古井汲水器、漢代明器、青銅劍與鐵劍、馬車等專題展板以及陶甗、戰國水晶串飾、博山爐、席鎮、漢磚、清代朝珠、石彈等專題說明牌,會使觀眾更加深入細緻的了解文物所承載的歷史訊息。
  • 「考古盲盒」:讓博物館裡的文物活起來
    受訪者莉莉供圖 「拆盲盒時特別有『考古人』的代入感。」莉莉分享道,「挖掘10分鐘左右就探到東西了,之後就會很小心,想像自己是考古隊的一員,用小刷子慢慢刷,生怕破壞到『寶物』。」除了收獲的喜悅,這段「考古」經歷更讓她切身體會到考古工作的艱難:「挖盲盒已經很累了,而考古工作人員面對的是大範圍的探測和實地挖掘,對待真正的文物還要更耐心、細心。」
  • --「考古界的趣味叛徒」為你揭開考古真面目
    而「考古界的趣味叛徒」鄭嘉勵所寫的《考古者說》,就是一本很接地氣的考古著作。鄭嘉勵先生說:「我不能容忍用枯燥的文字記錄考古」。所以他選擇用幽默風趣的方式來講述考古這件事。考古看來枯燥,無關風月,然而那些看似沒有生命的文物,在鄭嘉勵的筆下變得意趣無窮。他也自言:「墓地文學,給考古插上人文翅膀。」
  • 北大考古:真不是你想的那樣!—新聞—科學網
    窺一斑而知全豹,正是考古的魅力,也是令這位83歲的老人最著迷的地方。「先人留下的器具、物品,是老百姓生活的痕跡,通過親手發掘這些,能夠復刻生活場景,補寫歷史。」 因此,李伯謙認為「考古就是在修國史、中華文明史,越深入其中,越能體會到它的意義和份量。」
  • 開盲盒能體驗考古的快樂,你想試試嗎?
    來源:河南博物院賣斷貨的考古盲盒長啥樣?最近,一家博物館的文創產品火了,有網友發帖講述了自己盲盒開箱的經歷,用小鏟子小刷子搗鼓半天,最後「鏟」出了兩個「寶貝」,原來開盲盒也能玩出考古的快樂!來源:微博截圖盲盒+文物,能玩出哪些花?這些年,「小而美」的盲盒深受年輕人的喜愛,更成為了博物館文創產品的「新寵」。
  • 鄭嘉勵推出新書《考古者說》,原來考古這麼有趣
    無奈,偶像包袱太重,他隨口一說的段子紅了快5年,已經成為這位考古學家的人設標籤了——這次直接印在了新書《考古者說》的封面上。這位本職工作——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從事浙江地區宋元考古發掘和研究的考古學者,被越來越多的人圈粉,因為他寫的考古文章,有情有趣——原來考古這麼有趣啊,最近聽到網友的評論,他有點懊惱,大家對考古工作者的誤解有多深?
  • 福建近十年「十大考古發現與文物保護項目」出爐
    閩清縣下窯崗宋代窯址考古現場。資料圖海峽網9月30日訊(福州晚報記者 毛小春)記者昨日獲悉,經專家評審,我省遴選出近十年來「十大考古發現與文物保護項目」「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等一批重要成果。在「十大考古發現與文物保護項目」中,福州有3個項目入選。此次福州入選的3個項目分別是「閩侯縣碗窯山宋代窯址」「閩清縣下窯崗宋代窯址」「閩侯曇石山遺址本體保護工程」。其中,「閩侯縣碗窯山宋代窯址」是迄今福州發掘面積最大、窯爐分布最密集的宋代窯址,考古發現是北宋晚期和南宋時期中國最重要的外銷產地。
  • 留守女生選擇北大考古專業會後悔?整個考古圈都為她撐腰
    看著網友紛紛建議選擇考古專業的小師妹去選其他熱門專業,整天灰頭土臉的考古師門坐不住了。先是知名考古博主出來「站隊」:能從事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比每個月多拿點錢更重要。各種文稿紀念品像是雪片一樣飛來,禮單都能列一長串: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館)@考古匯: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館)《山西珍貴文物檔案9》一本+山西省考古研究院t恤一件+文創抱枕一個
  • 成渝文博周①|真實的考古是啥樣?金沙遺址「拍了拍」報名北大考古...
    朱章義一個遺址,串聯起兩代人的守護故事「自拍杆+手機+耳機」,一套看似簡易的「遊客標配」,卻是魯力參加央視新一期《考古公開課》錄製的重要裝備。身為一名服裝企業經營者的魯力,本次之所以能成為《考古公開課》唯一一位來到遺址現場實地連線的學員,與他跟金沙遺址的前緣頗有關係。原來他的父親曾就職於四川省社科院歷史研究所,早在2001年金沙發現之初,便帶著魯力現場觀摩過考古發掘的現場。「真的太震撼了,白花花的一片,從未想過成都會出土如此多的象牙」,19年前的這段經歷給魯力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 回到現場親眼見證歷史,通過考古深度探索文明
    十位負責一線勘探的考古人,為你詳述考古發掘的歷程和文明背後的故事。(翻拍於插圖)該書給普通大眾理解中華文明提供了一種新的途徑——選取具有代表性的考古遺蹟,邀請負責一線勘探的考古學者,講述考古現場的發掘經歷和文明背後的故事。
  • 「冷門」的考古系就不能喜提成功嗎? 文物多人才少,文物從業人員自...
    「冷門」的考古系就不能喜提成功嗎? 文物多人才少,文物從業人員自2007年來增長90% 這下,網友們不滿意了,把鍾芳蓉和北大考古專業一同送上了熱搜,理由如下:「浪費分數」「冷門」、「不好就業」、「沒錢」。 事實上,在網友感嘆考古專業冷門的同時,已經有越來越多的「考古圈」年輕人,正把學術的變成大眾的,把冷門的變成流行的。 北大考古系真的很差勁嗎 北大考古系真的很差勁嗎?
  • 「雲」考古!考古親歷者告訴你,播州土司遺存有多驚豔
    考古是什麼?考古為了什麼?怎麼讓考古文化「出圈」?近年來,貴州通過不同的形式,助力公眾參與考古。考古文化講座,就是其中一項。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周必素向大眾講解播州楊氏土司遺存背後的故事以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工作,為加強中國文化自信注入新動能。而不同場合、不同規模的考古講座,讓更多的人從好奇中來,到敬畏中去。
  • 我在北大學考古是一種幸福
    記者採訪了3位從北大考古學本科一路讀到博士的燕園學子,他們講述了在這個「冷門」專業中的求學故事。  ■ 硬核課堂  探索中外上下幾千年  「十年,我見證了考古專業從『調劑專業』到『網紅專業』的歷程。」與部分同學被調劑到考古專業不同,北大考古文博學院博士生奚牧涼是主動為之。他是理科生,高考時無法直接報考古專業,於是先選擇了文物建築專業,剛入學就申請轉至考古專業,「幸好,開明的學院批准了申請,讓我圓了考古夢。」  北大考古實力相當「硬核」,這是中國高校第一個考古學專業,在全國排名第一。這裡的課程體系設置豐富而完備。
  • 中國宗教考古專業委員會成立
    本報訊 中國石窟寺考古處於什麼階段?它的過去是怎樣的?未來應該如何發展?日前,「中國石窟寺考古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學術研討會暨中國考古學會宗教考古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在重慶市大足區舉行。
  • 帶「候鳥」小朋友走進考古工地
    立足於廣州城市考古成果和南漢二陵博物館資源優勢,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漢二陵博物館)專門策劃了一次「關愛來穗候鳥,感受羊城魅力」系列公眾教育活動,讓文物對「候鳥」小朋友們講述「廣州故事」。考古院負責人介紹,此次活動只面向暑期來穗與父母團聚的候鳥家庭開放,包括了「博物館參觀 文物DIY」和「考古工地研學」兩個主題的活動,「小候鳥」們既可選擇其中之一參加,也可兩個都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