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門」的考古系就不能喜提成功嗎? 文物多人才少,文物從業人員自...

2020-12-15 湖南在線

「冷門」的考古系就不能喜提成功嗎?

文物多人才少,文物從業人員自2007年來增長90%

鍾芳蓉。網絡圖片

綜合新華社報導 北大考古專業的學生可能想不到,繼古生物專業後,自己這個「冷門」的專業,竟然也有上熱搜的一天。

近日,湖南耒陽留守女孩鍾芳蓉考出了676分的高考成績,排名全省前四。女孩成績公布之後,幾十位家長、老師連夜進村報喜,經過考慮之後,女孩選擇了北大的考古專業。這下,網友們不滿意了,把鍾芳蓉和北大考古專業一同送上了熱搜,理由如下:「浪費分數」「冷門」、「不好就業」、「沒錢」。

事實上,在網友感嘆考古專業冷門的同時,已經有越來越多的「考古圈」年輕人,正把學術的變成大眾的,把冷門的變成流行的。

北大考古系真的很差勁嗎

北大考古系真的很差勁嗎?實際上,北大的古生物專業,從2008年直到2016年,每屆都只有一名學生,可以說「六代單傳」,這才是真正的冷門專業。以至於坊間傳聞該專業畢業生已轉職程式設計師。

北大考古系當然不算什麼大冷門,橫向對比的話,甚至是相當好的選擇。根據最新的Q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北京大學的考古學專業位居全球第十七名,亞洲第一名。其歷史學類、考古學類等專業也已納入「強基計劃」方案。

對於未來的出路,鍾芳蓉在採訪中也表示有認真考慮過:希望當一名老師或是在博物館工作。鍾芳蓉的願景還是相當容易實現的。她的偶像樊錦詩,就是北大考古專業的前輩,敦煌研究的專家,國家「文物保護傑出貢獻者」。

相對於高度市場化的熱門專業,考古這樣非市場化的專業,反而更容易找到對口的就業機會,比如國家級研究院所、博物館、文保機構之外以及數以百計的地方相關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錢國祥表示,考古學確實是一個冷門的專業,但是就業率並不低,和其他專業一樣,同樣面臨人才競爭大的挑戰。

相比文物數量,人還不夠用

在2015年開展的文博系統首次關於全國文物修復人員的調研中,參與調查的533家文博單位中,92%的單位認為文物修復人員配備不足,參與調查的2207人,近5年人均每年修復館藏文物約15件。調研估算,全國文物保護修復人員缺口約為26000人。

此外,2016年,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走紅B站,豆瓣評分9.5。紀錄片紅了之後,故宮文物修復師的「招考比」堪比熱門的「國家公務員」崗位,連年激增。到了2019年,更是達到了88個名額引來4萬多人報名的盛況。

而據2017年公布的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數據公報,近四成的文物需要修復。每年,待修復的文物,還在以300餘萬件(套)的速度增長。

人才缺口之大,也使得文物從業人員自2007年以來已增長了90%。

原國家博物館科技部主任、國家文物局專家周寶中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近年來,北京大學、北京科技大學、西北大學等高校在不斷培養文物保護人才,但是相比於巨大的文物數量,這支隊伍還遠遠不夠用。」

講述

考古專業最大不同是要田野實習

瀟湘晨報長沙訊「作為考古從業人員,我們的工作任務之一就是要展示考古目前的真實狀況以及未來可能會呈現的面貌,讓未來的每一次與考古有關選擇都更自由。」8月3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編輯出版與公眾考古中心主任張興國在微信朋友圈寫下這段文字,表達他對湖南考生鍾芳蓉選擇北京大學考古專業的祝福與支持。

今年是張興國從事考古發掘的第14個年頭。在高考填報志願的時候,張興國憧憬的一直是法學,法官或律師是他未來想從事的職業。然而被調劑後,他意外開啟了一場與「過去」打交道的徵程。漸漸地,配合建設項目的考古調查勘探與發掘,整理研究文物資料,編寫考古報告,撰寫學術論文,參加學術會議和開展公眾考古活動,讓張興國的生活已經和考古緊密相連。

與張興國不同,長沙市博物館館長王立華1982年被第一志願的武漢大學考古專業錄取。著迷於考古的神秘性和重大發現,同時對歷史有著濃厚的興趣,儘管當時一些親戚朋友不太理解,但王立華還是將考古作為第一志願。

「考古專業和其他學科最大的不同是要進行田野實習。」王立華還記得,大三的一整個學期,在湖北長江三峽邊上,穿梭於野外農村,那是既新奇興奮又充滿疲倦的一段田野實習。

巧合的是,2002年,張興國也在三峽參加了考古實習,親密接觸埋藏地底的文物之後,「覺得考古挺有意思」。發現自己對考古的興趣,這也促使他做出考研的決定。

2003年年底,王立華走上長沙市博物館館長的工作崗位。而在2006年,進入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後,隨著對考古工作性質的不斷了解,張興國發現「這種在城鄉之間來回穿行的工作,挺適合自己,每次走在田野考古的路上都像是一次回鄉,對泥土有一種天然的親近感。」

瀟湘晨報記者 徐海瑞 實習生 朱悅

相關焦點

  • 文物與博物館專業
    當前我國文物事業正處於高需求、快發展的"黃金機遇期",到2020年,文物行業從業人員規模將從現有的12.5萬人增至13.0萬人,文博人才資源總量從現在的10.3萬人增至10.7萬人。從綱要中可以看出,預計到2020年文博人才總需求量增長並不大,但2015年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畢業生規模也僅為500人至600人。
  • 湖南女孩高考擇考古專業引業界「團寵」:文保冷門趨熱?
    中新社蘭州8月4日電 (記者 馮志軍)近日,湖南留守女孩鍾芳蓉以文科676分的高考成績,報考北京大學考古專業一事,成為坊間熱議話題。一方面有人憂心「頗為冷門的考古專業沒『錢』景,還可能不好就業」,另一方面則是眾多文博界的專家學者力挺,並伸手「團寵」。
  • 湖南女孩高考擇考古專業引業界「團寵」:文保冷門趨熱?
    中新社蘭州8月4日電 (記者 馮志軍)近日,湖南留守女孩鍾芳蓉以文科676分的高考成績,報考北京大學考古專業一事,成為坊間熱議話題。一方面有人憂心「頗為冷門的考古專業沒『錢』景,還可能不好就業」,另一方面則是眾多文博界的專家學者力挺,並伸手「團寵」。「不忘初心,堅守自己的理想,靜下心來好好念書。」
  • 冷門的文物保護與修復專業有多難考?
    其實,在此之前文物修復與保護專業一直都是有的,但多是大專專業或者職業技術專業,直到2017年正式升級為大學本科專業。  一部火爆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讓我們認識到文物背後的故事。一時間不少人問:我可以去修復文物嗎?  然而,文物保護與修復是一個文理交叉,冷門且難考的專業。
  • 北大考古專業,就業有多香?唯有熱愛,可抵歲月悠長、眼前苟且
    至於找工作這件事,甚至還能顛覆想像——「冷門專業」有多「熱門」,你可能想不到。2016年,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走紅B站,豆瓣評分9.5(當年的熱播劇《琅琊榜》是9.2)。紀錄片紅了之後,故宮文物修復師的「招考比」堪比熱門的「國家公務員」崗位,連年激增。到了2019年,更是達到了88個名額引來4萬多人報名的盛況。
  • 熱門的考古新聞,冷門的考古專業
    最近考古一詞又上了熱搜,不過熱議的並不是哪兒又挖出了什麼寶貝、誰的歷史謎團被解開了、哪個文物正在被修復,而是一名高考成績優秀的湖南留守女孩報了北京大學的考古專業。一時間,各個評論區內群情鼎沸,歸結起來大都在擔心姑娘將來的工作和生活。
  • 四川文物考古研究院虛擬體驗館免費開放 系全國首家
    在此之前,省考古院曾經推出過「國保」單位華鎣安丙墓的虛擬體驗,而此次升級版,新增了萬源馬三品墓和高縣半邊寺摩崖石刻的虛擬參觀。  在虛擬考古體驗館,從華鎣安丙墓現場到高縣半邊寺摩崖石刻,只需要幾秒鐘。工作人員介紹,由於考古人員詳盡的影像採集,在這處虛擬的體驗館內,參觀者可以獲得距離石刻造像只有幾十釐米的視覺效果。在VR系統體驗區,有兩款特別的「眼鏡」。
  • 文物與博物館學:小眾學科「賺大錢」不易
    當前我國文物事業正處於高需求、快發展的「黃金機遇期」,到2020年,文物行業從業人員規模將從現有的12.5萬人增至13.0萬人,文博人才資源總量從現在的10.3萬人增至10.7萬人。 從綱要中可以看出,預計到2020年文博人才總需求量增長並不大,但2015年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畢業生規模也僅為500人至600人。
  • 文化產業人才成長路上的「傲慢與偏見」
    近期,「高考專業選擇」再次成為了熱議話題,文化產業中文物、考古等細分領域也因其「冷門」的緣由,被推上了風口浪尖。文化及相關產業人才成長路上究竟擔負著什麼?又將為產業發展帶來怎樣的影響?本篇為「文化產業人才系列報導」第六篇,邀您一起探討行業人才的培養與發展。
  • 西北大學考古專業怎麼樣? 考多少分才能上?
    目前,在我國文物保護領域,科班出身的從業人員中,有50%是從西北大學畢業。同樣,科技考古領域的從業者,也有百分之三四十齣自西北大學。此外,全國的考古隊長有三分之二是西北大學的畢業生……     3組數據,有力彰顯出西北大學考古學科的雄厚實力。
  • 考古不太「冷」:考古誤解大好奇多,人才缺口大需求多
    最近,被稱為「冷門絕學」的考古學科火出圈了。湖南耒陽考生鍾芳蓉以676分的高考成績報北大考古專業,引發熱議,國內考古界大咖紛紛為她「站臺」。年輕的考古人在這一行業中經歷著怎樣的取捨?河南作為文物大省,省內高校在考古專業人才培養方面又有怎樣的探索和努力?《河南青年時報》對話幾位80後、90後、95後考古人,在他們的故事中尋找答案。
  • 女考古家自敘:修復文物的14年,不僅挨蟲咬,還不能換衛生巾
    現代發展飛速,也誕生了越來越多的新型職業,人們的就業選擇越來越寬廣。這種時候,在大的趨勢下,有一些行業就會面臨後繼無人或者逐漸冷門的狀況。考古行業就面臨著這樣的狀況。文物的熱潮在逐年上漲,但是文物工作從業者卻並沒有多少新鮮血液流入。很多人在畢業後會選擇轉行,主要的原因就是在這一行想發大財是很難的。
  • 女考古家自敘:修復文物的14年,不僅挨蟲咬,還不能換衛生巾
    現代發展飛速,也誕生了越來越多的新型職業,人們的就業選擇越來越寬廣。這種時候,在大的趨勢下,有一些行業就會面臨後繼無人或者逐漸冷門的狀況。考古行業就面臨著這樣的狀況。文物的熱潮在逐年上漲,但是文物工作從業者卻並沒有多少新鮮血液流入。很多人在畢業後會選擇轉行,主要的原因就是在這一行想發大財是很難的。
  • 湖南留守女考生為何「任性」選擇北大的冷門考古系?
    近日,湖南留守女學生鍾芳蓉以高分676分的好成績斬獲湖南省文科第四名,但讓大家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她竟然選擇了大家認為冷門且沒有前途的北大考古系。一石激起千層浪,網友們紛紛指責且嘲諷這位女生沒眼光沒「錢途」。
  • 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專業介紹
    文物與博物館學系  該系設文物與考古、博物館學、古建園林、文物保護四個方向,兼管復旦大學博物館。師資隊伍由文、理、工各學科專業人員組成,年輕化且知識結構新,具有高級職稱和博士學位的均佔70%。
  • 在今日頭條講述文物背後的故事,考古君讓小眾"考古"也能變大眾
    無論是前段時間留守女孩考上北大考古系成為考古圈"團寵",還是近日廣州、四川、天津等地接連發現古墓群引發全網討論,我們都不難看出,原本冷門、小眾、專業門檻高的考古專業,已經開始逐漸走入大眾的視野與關注中。考古是一門嚴肅的科學,有著嚴謹的理論與方法。
  • 考古學是冷門專業嗎?考古學專業能幹什麼?考古學就業前景
    有人為其以高分選擇「冷門」專業感到遺憾,甚至擔心她未來不好找工作。對不少人來說,考古學是一門冷僻、小眾的學科。學考古好不好?考古學真的那麼「高冷」嗎?考古系學生畢業後就業情況怎麼樣?「新華視點」記者採訪了考古學界的相關專家。
  • 怎樣讓考古事業後繼有人、人才輩出
    1.從「冷門」「小眾」到長足發展:考古人才培養在探索中前行「1986年,我考入北京大學考古系。當時人們對考古學的認識,就是『挖墓的』。那時我們田野考察的環境非常差,幾個月洗一次澡、半年不出村是常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國祥(1986年考入北京大學考古系,從業30年)考古人員在西漢海昏侯墓遺址的發掘現場清理文物。新華社發新疆唐朝墩古城浴場遺址出土的陶器。
  • 留守女孩報北大考古被質疑,高分選擇冷門專業,誰說一定會浪費?
    對於這些聲音,鍾芳蓉本人很淡定,她表示,因為是北大的考古系,未來就業的話基本生活應該能保障。她說:「我個人特別喜歡,我覺得喜歡就夠了呀!樊錦詩先生是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自1963年從北京大學考古專業畢業後,在敦煌研究所堅持工作40餘年,被譽為「敦煌的女兒」,當選感動中國2019年度人物,還被授予「文物保護傑出貢獻者」國家榮譽稱號。
  • 留守女生報北大考古系,遭網友指責沒「錢途」,那是不懂有多吃香
    因為在很多人的眼中,考古專業是一個冷門專業,將來一定不好找工作,而且她的家庭並不富裕,是一位留守女生,從小學六年級開始就一直住在學校,家裡人為了供她和弟弟上學,可謂費盡了全力。在大家眼裡,考古專業畢業之後,就業非常難,應該找不到好的工作,這是一個沒有「錢途」的專業,她這樣做就是辜負她的父母。然而,大家不知道這個北大這個專業有多吃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