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不太「冷」:考古誤解大好奇多,人才缺口大需求多

2020-08-15 東風新聞

最近,被稱為「冷門絕學」的考古學科火出圈了。湖南耒陽考生鍾芳蓉以676分的高考成績報北大考古專業,引發熱議,國內考古界大咖紛紛為她「站臺」。

年輕的考古人在這一行業中經歷著怎樣的取捨?河南作為文物大省,省內高校在考古專業人才培養方面又有怎樣的探索和努力?《河南青年時報》對話幾位80後、90後、95後考古人,在他們的故事中尋找答案。

【緣起】 開始是因為「好奇」

韓鵬翔清楚地記得,8歲那年,在老家周口市沈丘縣老城鎮程莊村周圍,修路的工人挖出了一座磚室墓,消息傳進村裡,他迫不及待地跑去看,滿腦子都是問號:「為什麼會在地底下建座房子?」「這房子的主人是誰?」

這種好奇,成為他選擇考古專業的最大動力。去年6月大學畢業後,他考進了三門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這大半年的日常工作正是與各種墓葬打交道。

韓鵬翔在清理墓道 受訪者供圖

2013年陳豔參加完高考,見考古學專業課程中有個「田野考古」,她充滿想像:「是那種戶外課嗎?」「可以到處遊山玩水嗎?」4年後,考古專業畢業的她入職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最近兩年在周口淮陽平糧臺遺址,參與田野發掘工作。

80後曹豔朋最初對考古專業的認知更簡單:「這個應該沒多少人學吧?」「將來就業壓力是不是會小一點?」如今,他已是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副研究員,從事考古工作整整10年。

95後趙安苒從初中開始對考古產生好奇,理由卻讓人意外:「想要看清生死問題。」

由於父母工作忙,她自幼隨爺爺奶奶長大,時間的流逝在老人身上格外明顯,她時常擔心「如果奶奶離開我怎麼辦」。彼時對《國寶檔案》之類的紀錄片感興趣的她,又忽然想到,「如果把這個問題放到漫長歷史中考慮,會是一個怎樣的答案」?

對考古專業的種種好奇,鄭州大學歷史學院副院長、副教授郜向平特別理解:「考古學是小眾、冷門學科,又有點『虛熱』,是社會公眾帶著誤解而對考古產生興趣的『熱』。大家常常把考古與鑑寶、盜墓、探秘聯繫起來,但真正的考古並不是這樣。不是所有考古人員都能遇上重大發現,大多數還是默默無聞地、日復一日地重複著枯燥的田野發掘、資料整理工作,再做分析和研究。」

【考驗】「下工地」成了是否從事考古的分水嶺

的確,當這些被好奇心驅使的年輕人走進校門後才發現,考古學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簡單。

「課程超多」,這是趙安苒學習考古最直觀的感受。考古學除了歷史學類通識課程,還有考古繪圖、古文字學、中國青銅器、銘刻學等許多特色專業課,「在專業深化課程中,還有陶瓷器修復技術、青銅器除鏽技術之類的專業技能學習」。

「考古學是跨界學科,很精細。」趙安苒說,像科技考古中細分有環境考古、動物考古、植物考古,需要了解許多跨學科知識。經過3年的學習和實踐,趙安苒總結,「學考古既要有宏大的歷史格局,也要有強大的執行力」。

與歷史學基於文獻資料的研究不同,考古學研究依據的是遺物、遺蹟等實物資料,講究「透物見人」,正因如此,田野發掘是考古學很重要的基礎和源頭。安陽師範學院歷史與文博學院講師楊寬博士解釋:「田野發掘『需要耐得住寂寞』,這成為學考古的一道分水嶺,下過工地才能判定自己是不是真的適合學考古,要不要在這條路上繼續走下去。」

根據學校安排,除了寒暑假實習,考古專業學生一般在大三上學期需要進行一整個學期的田野實習。一個探方(把發掘區劃分為若干相等的正方格,依方格為單位,分工發掘,這些正方格叫探方),一柄手鏟,刮面、畫線,清理灰坑,不斷重複;發掘出來的碎的或完整的陶片、瓷片都需要逐一拍照,記錄留檔……整日與土做伴,風吹日曬、灰頭土臉是常態。

考古隊員在浮選土樣 受訪者供圖

最初對「田野考古」抱有幻想的陳豔這才意識到「單調、重複才是日常」。2017年6月畢業至今,她一直在淮陽平糧臺遺址從事田野發掘,儘管環境比老一輩考古人有所改善,但她依然覺得自己「太糙了,不像個女生」。

但也不只是「單調」,田野考古有其自身的魅力,深深吸引著這些年輕人。

回憶起去年暑假參與鄭州商城遺址挖掘的感受,趙安苒坦言心情很奇妙。「儘管腳下所踩是現代耕土層,但我知道,這下面一定有唐宋甚至商代遺蹟等待發掘,感覺歷史就在腳下延伸開來」。

講起發掘中的驚喜,韓鵬翔的語調升高、語速加快,「那是一個唐代的土墓,我在清理人骨時,發現頭部有很多綠鏽,我猜測應該是有青銅質地的隨葬品,就用刷子刷,刷著刷著,露出一個髮簪。接著挖,發現一個銀片,再往下挖,居然還有個銅鏡,而且上面的文字我還能讀出來」。

那天,他花了一個多小時,清理出了銅錢、陶瓶、陶罐等許多隨葬品。當課本理論轉化為眼前實物,那種收穫的喜悅,讓韓鵬翔激動不已。

考古隊員在清理墓室中出土的文物 受訪者供圖

「這就是田野考古的魅力:一切未知。」郜向平說,考古學的意義也在於此,用實物資料來研究歷史,為社會、為國家提供自知之明,知曉文明源頭,為未來走向提供參考。

【就業】地市級文博單位人才缺口較大

在大多數人眼中,被劃分為冷門專業的考古學,不會有較好的就業前景,但安陽師範學院歷史與文博學院副院長李彥雄接受採訪時表示,近幾年隨著國家對文博產業的重視,相關專業人才需求越來越多,「河南是文物資源大省,地市級文博單位人才缺口較大,正是基於這個考慮,學校在2012年決定設立考古本科專業,面向地方培養專業考古人才」。

郜向平介紹,考古學具有極強的學術性、專業性,就業方向一般是各級考古院(所)、博物館等文博單位,都是有編制的事業單位。近幾年,我國的博物館事業發展也比較快,也有一些非國有博物館,都是不錯的就業方向。

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文博單位的事業編制某種程度上也成為引進高學歷、專業型考古人才的制約因素,實際工作中人才需求量大,但可提供的編制數量有限,「最近幾年,隨著大家對考古行業關注度的提升,國家文物局也做了大量調研工作,相信這個問題應該也會得到解決」。

郜向平分析,未來的考古人才有兩個發展方向,一個是研究型人才,需要好的文史哲基礎,有強烈的人文關懷意識,熟悉科技方法,能夠不斷關注學術前沿,不斷思考、寫作。另一個是社會服務型人才,主要從事具體的文化遺產保護規劃、博物館策展等,需要有交叉學科學習背景;對於博物館策展和公眾考古從業者來說,還要有好的講故事能力。

【高校】立足地緣優勢做出學科特色

河南是文物資源大省,根據《河南文化發展報告(2020)》,河南省共計有62處文物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省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共計420處。截至2020年5月,河南省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考古項目達46項,居全國首位,並遙遙領先於其他省份。

河南省文物局局長田凱在接受媒體訪談時曾表示,河南的文物不僅數量多、分布廣,更重要的是品類全、價值高,是傳承華夏歷史文明、促進河南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勢資源。

河南除了文物考古事業發展快,省內高校在考古學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面也一直在探索,並逐步發展出各自的特色。

鄭州大學考古學專業設立於1976年,學科歷史相對較長,在2016年教育部組織的第四輪學科評估中,鄭州大學考古學科評估結果為B+,在國內屬於第二梯隊。

郜向平介紹,中原是中華文明的核心區,也是考古的中心區,鄭州大學這幾年也在立足專業做特色,打造自己的田野實習基地,做紮實田野考古人才的培養。另外,在各個時期的中原考古方面建立了完整的教學體系。在科技考古方面也立足陶瓷考古等既有優勢,發展出新的優勢方向。近期還和河南省文物局聯合成立黃河考古研究院,也是立足地緣優勢,服務國家戰略,進一步突出學科特色。

安陽師範學院考古學本科專業設立於2012年,是省內為數不多的開設考古本科專業的二本院校,且擁有全國唯一一個甲骨文信息化處理重點實驗室。李彥雄介紹,學校最近正在籌備,結合安陽地緣優勢,把甲骨學作為一個突破口,以甲骨學之甲骨文信息處理、考古學之夏商周考古、文化遺產保護之甲骨文活化利用等三個研究方向為主,申請設立文物與博物館專業碩士學位點。

除此之外,河南大學考古學專業發展也較快,師資引進力度較大,河南科技大學於2018年起新增考古專業,河南師範大學從2020年開始招收考古本科專業學生,專業人數控制在20人左右。郜向平說:「對於河南這樣的文物大省來說,多幾個高校有考古文博專業是好事,希望能相互配合和合作,實現各具特色、錯位發展。」

在李彥雄看來,在物質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時,人們對精神文化發展需求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的高校開設考古專業,正是說明社會對此有需求,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階段。

【觀點】鍾芳蓉報北大考古專業引熱議,這事兒你咋看?

@趙安苒:公眾考古再普及些,行業待遇再好些,這就不會是新聞了。

@楊寬:大學每個專業的設置都有其社會需求,並不能以就業為單一標準來評判。大學的本質是求真育人,「人」立住了,選擇哪個專業、從事哪個行業,將來發展都不會太差。

@曹豔朋:報了考古不一定學,學了考古不一定幹,如果將來轉了專業,不做考古,那也很正常,希望她不要有太大的心理壓力。

來源 河南青年時報

策劃:楊軍強 執行:記者 魏文杰

編輯 楊陽

審核 田震

相關焦點

  • 考古專業沒前途?真相是這樣滴!
    ,人們對該專業存在誤解。全國政協委員、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所長賀雲翱沉思片刻說,此事反映出我國公共考古開展得不好,公眾對考古專業存在誤解。「有人認為考古專業沒前途,也沒『錢途』,有人還認為考古特別辛苦,其實這些看法都太片面了。我做考古已經40年了,選這個專業一點不後悔,反而感覺很幸運。」 好專業就是掙錢多、工作舒適、不辛苦嗎?
  • 考古專業沒前途?考古界大咖告訴你真相
    部分考古界政協委員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此事引發輿論熱潮,反映出考古專業社會認可度較低,人們對該專業存在誤解。其實,考古專業不僅是主流專業,而且就業率幾乎是100%。「是我國就業最好的專業之一」「剛看到這則新聞時,我很驚訝,高校專業那麼多,為何一個學生報考考古專業引發熱烈討論?」
  • 熱門的考古新聞,冷門的考古專業
    最近考古一詞又上了熱搜,不過熱議的並不是哪兒又挖出了什麼寶貝、誰的歷史謎團被解開了、哪個文物正在被修復,而是一名高考成績優秀的湖南留守女孩報了北京大學的考古專業。一時間,各個評論區內群情鼎沸,歸結起來大都在擔心姑娘將來的工作和生活。
  • 「冷門」的考古系就不能喜提成功嗎? 文物多人才少,文物從業人員自...
    「冷門」的考古系就不能喜提成功嗎? 文物多人才少,文物從業人員自2007年來增長90% 這下,網友們不滿意了,把鍾芳蓉和北大考古專業一同送上了熱搜,理由如下:「浪費分數」「冷門」、「不好就業」、「沒錢」。 事實上,在網友感嘆考古專業冷門的同時,已經有越來越多的「考古圈」年輕人,正把學術的變成大眾的,把冷門的變成流行的。 北大考古系真的很差勁嗎 北大考古系真的很差勁嗎?
  • 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熱愛考古?真實的考古什麼樣?
    湖南女孩鍾芳蓉高分報考北大考古專業持續引發熱議,也讓略帶神秘色彩的考古專業出了圈—— 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熱愛考古?考古專業的學生都是出於什麼樣的原因報考這個專業?他們都學了些什麼?就業方向有哪些?真實的考古與小說、紀錄片、盜墓電影中的挖掘有何不同?《工人日報》記者為您逐一解開這些疑問。
  • 留守女孩報北大考古系引熱議「冷門專業」不是真的「冷」
    記者梳理爭議發現,很多網友聚焦的都是,這個女孩肩負著改變家庭命運的使命,沒有選擇熱門的經濟管理、金融等專業,而去選擇冷門考古專業,就業面窄,且註定不會大富大貴。當然,也有一部分網友持不同的觀點,他們相當支持和理解鍾芳蓉的選擇。讚揚者鼓勵說,應當遵從內心,選擇自己所愛,不應僅從專業的「熱」「冷」角度考量,而應該更多地考慮個人興趣愛好和國家社會發展需求。
  • 留守女孩報北大考古系引熱議 「冷門專業」不是真的「冷」
    記者梳理爭議發現,很多網友聚焦的都是,這個女孩肩負著改變家庭命運的使命,沒有選擇熱門的經濟管理、金融等專業,而去選擇冷門考古專業,就業面窄,且註定不會大富大貴。當然,也有一部分網友持不同的觀點,他們相當支持和理解鍾芳蓉的選擇。讚揚者鼓勵說,應當遵從內心,選擇自己所愛,不應僅從專業的「熱」「冷」角度考量,而應該更多地考慮個人興趣愛好和國家社會發展需求。
  • 考古專業雖冷,但年輕的心不能冷
    作為考古圈曾經的一員,談一點自己的經歷、感受和看法。1998年夏,我的高考成績超出全國重點線50分。當時報考的第一志願是南方某重點大學新聞學專業,遺憾的是沒有被錄取。後來,我被調劑錄取到本省某重點大學考古學專業。現在想來,很有可能是當年我高考歷史成績好一點吧。
  • 對考古的8個常見誤解
    不過在接下來的交流中,我發現他以及不少群友網友,對考古還是存在一些誤解。這些誤解,博士教授們不屑回,我這水平就能答,所以簡單整理了一下,列出來8個。考古隊不得不向上級申請駐軍保護。由於遺址面積大,官兵難以辨認痕跡,考古隊和部隊領導決定給考古隊員配槍,晚上與武警官兵一起出去巡邏,未輪值的考古隊員則枕著槍睡覺。1992年4月初,鄒衡、徐天進、劉緒三位考古學者抵達位於北趙村的遺址,又發現多處被炸藥炸開的盜洞,並從本地窯工得知4月3日晚還曾發生過槍戰。他們向縣政府通報無果,最終報告到國務院,終於引起重視。
  • 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熱愛考古?
    高考676分的湖南女孩鍾芳蓉報考北大考古專業持續引發熱議的同時,也讓考古這個略帶神秘色彩的專業出了圈。有人想像考古就是拿著鏟子挖墓,灰頭土臉的工作;有人不假思索地認為這個專業沒有「錢」途;還有人拍手叫好:考古需要這樣有理想的人才加入……考古專業似乎遙遠而神秘,難道它真的清冷又無前途?這個充滿挑戰的事業為何能吸引年輕人投身其中?為何能讓一代代人沉醉熱愛?
  • 北大考古專業沒前途?你怕是有什麼誤解……
    考古專業太冷?報考古的都是學霸鍾芳蓉讓考古專業再次「出圈」,很多人說,676分報考古有點可惜?據不完全統計,目前除了北京大學、吉林大學、西北大學這三所高校設有較為領先的考古專業外, 南京大學、南開大學、復旦大學、中山大學、武漢大學、四川大學等知名院校也開設了這一專業。
  • 北大考古專業沒前途?你怕是有什麼誤解...
    考古專業太冷?報考古的都是學霸 鍾芳蓉讓考古專業再次「出圈」,很多人說,676分報考古有點可惜?據不完全統計,目前除了北京大學、吉林大學、西北大學這三所高校設有較為領先的考古專業外, 南京大學、南開大學、復旦大學、中山大學、武漢大學、四川大學等知名院校也開設了這一專業。
  • 報考北大考古系的留守女孩,收到50斤禮物,網友:考古圈的團寵
    一、報考考古系,網友質疑「沒錢途」7月23日,湖南耒陽留守女孩鍾芳蓉考了676分,湖南文科第四名的優異成績,其所在學校的校長帶領50多名老師,乘坐9部車,攜帶煙花爆竹連夜進村為其慶賀,村民也自發地燃放煙花,當天夜裡一時之間熱鬧非凡。
  • 報考北京大學考古專業遭嘲笑,鍾芳蓉的追夢路有多難走?
    這個成績是今年湖南省高考文史類的第四名,母校的50多位老師也紛紛到場為其慶賀!我想,她之所以遭受誤解,可能和大眾對於上大學的理解不一致有很大的關係吧!在大家的心目中,上大學就要上最好的大學,選專業就要選最好的專業,這樣以後才能找到一個高薪、體面的工作,才能光耀門楣。
  • 高分女生選考古好不好,聽聽專業的人怎麼說?
    吉林大學考古學院副教授趙俊傑說,近年來,全國多家高校考古學專業招生人數不斷擴張,吉林大學考古學院目前每年招生在60人左右。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黨委書記陳建立說,北大考古文博學院10多年前每年招生20多人,現在每年招生40多人。與此同時,設置考古學相關專業的高校數量也在不斷增長。
  • 怎樣讓考古事業後繼有人、人才輩出
    當前,考古人才培養任務主要由高校、科研院所等承擔。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開設考古學相關專業的高校近60所,這些高校每年本科招生規模大致為十餘人到近百人不等,研究生招生規模略多於本科生。記者試圖查詢全國統一招生數字,但並未找到權威信源。「我們目前有考古、文物保護、文化遺產管理三個專業招生,每年本科生招生近百人、研究生招生150人左右,在國內高校中屬於比較多的。」
  • 女孩高分報北大考古,被噴沒"錢"途?考古圈實力團寵"小師妹"
    女孩高分報北大考古,被噴沒&34;途?考古圈實力團寵&34;在今年的高考當中,湖南耒陽的留守女孩鍾芳榮以676分的成績獲得了湖南省的文科第四名,當地的校長帶著50多位老師連夜報喜,就連整個村的村民們也不禁一起放著鞭炮慶祝,而鍾芳榮也成為了整個村子裡面的驕傲。
  • 北大考古專業,就業有多香?唯有熱愛,可抵歲月悠長、眼前苟且
    《國家寶藏》《上新了故宮》等文化類綜藝走紅B站,也說明,越來越多的「考古圈」年輕人,正把學術的、變成大眾的,把冷門的、變成流行的。成功的方式有很多種。扎堆「熱門」未必就是「捷徑」。獨闢「冷門」,也能喜提「成功」。其中的關鍵,無他,唯「喜歡」和「擅長」而已。
  • 不一樣的「盜墓筆記」 李子一漫畫考古日記在網上走紅
    「我們的專業經常會被誤解」,李子一笑言,「考古既不是挖墓,也不是鑑寶,而是還原歷史遺留的碎片,儘可能拼成一個完整的圖景。」在「鄭州大學官莊考古隊」的微博中,李子一用漫畫形式輕鬆幽默地向門外漢們講述自己的考古經歷,普及知識。漫畫的主人公是一隻叫做「阿叄」的小狐狸,「阿叄」的原型就是作者自己。
  • 鄭嘉勵推出新書《考古者說》,原來考古這麼有趣
    無奈,偶像包袱太重,他隨口一說的段子紅了快5年,已經成為這位考古學家的人設標籤了——這次直接印在了新書《考古者說》的封面上。這位本職工作——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從事浙江地區宋元考古發掘和研究的考古學者,被越來越多的人圈粉,因為他寫的考古文章,有情有趣——原來考古這麼有趣啊,最近聽到網友的評論,他有點懊惱,大家對考古工作者的誤解有多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