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I號」考古十年】是我國古代三大船型的「福船」 發掘文物...

2020-12-17 浙江在線

  南宋古沉船「南海I號」的考古發掘一直受到各界的廣泛關注,可以說,它是一把打開宋代船舶製造和民間瓷器燒造秘密的金鑰匙。

  目前,專家已經確認南海一號就是中國古代三大船型之一的「福船」,而且是專門適合在南海航行的船隻。船上除了船員以外,還有大量跟船壓貨的小商販。但是他們只能和自己的貨物一起,住在空間狹小的貨倉內。

  屬於經典船型 結構複雜人貨混裝

  專家介紹,文獻中有記載,小商販出50兩銀子就可以買貨跟船做海外貿易了,但是船上空間十分有限,只能跟貨物一起擠在狹小的船艙內。

  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技術總監 孫鍵:分貯其貨,人臥其上,就是把這些東西往這一放,人就躺在上邊睡覺了。這種小商人沒有錢住在尾艙,因為尾艙是比較高的,有三四層樓,空氣也比較好,他們住不到那個上邊去。而且居住空間是有數的。

  央視記者 田雲華:從目前發掘的情況來看,在存放大量貨物的船艙內,有橫向的鋪板,就是這些貼有白色標籤的木板,分割空間的同時也可以承重,人可以在上面移動或休息。據專家推測,貨倉內的空間十分狹小,大概也就半米高,空氣也不流通,人在裡面只能夠爬行。只有超大客商或者身份等級較為尊貴的人才能住在居住條件相對舒適的尾艙或者船塢內。發掘的文物也印證這些推測。

  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技術總監 孫鍵:發掘的很多文物不是船貨,是一些漆器,雕漆、剔紅、剔漆,包括金銀器,都應該是個人攜行的物品。不是作為船貨,就是自己帶著走的。而這些人往往具有一定的身份和等級。

  發掘提取文物超200噸 含80噸鐵器

  截至目前,「南海I號」已經發掘提取文物超過了200噸,這其中,光是鐵器就有80噸,已經遠遠超出專家們之前對於宋代商船載貨量的認識。隨著發掘深入,考古隊對於船體表層裸露的形態和結構也有了初步的認定。

  「南海I號」原長30.4米,寬9.8米,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海上沉船中年代較早、船體保存較為完整的遠洋貿易商船,專家預測船載文物有6到8萬件。作為中國歷史上海上絲綢之路繁榮發展的見證,「南海I號」對研究中國造船史、陶瓷史、航海史、對外文化交流史等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1987年8月,交通部廣州打撈局與英國海洋探測公司尋找東印度公司沉船時,在廣東臺山上下川海域發現一艘沉船,經考古專家鑑定,這是一艘宋代商船,可能與「海上絲綢之路」有關,引起了世界矚目。古沉船被命名為「南海I號」。

  2007年4月,「南海I號」的打撈工作正式啟動,當年12月27日實現整體打撈成功。其整體打撈方案6次修改4次論證,採用「零碰觸」打撈方式,打撈人員沒有碰觸到古船和船上的文物,創造世界水下考古史上「奇蹟」。2007年12月28日,「南海I號」入住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

  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 崔勇:整體打撈這種方法是很成功的。大家可以看到,這個船是整整地套在了沉箱裡面,瓷器和船的保存都很好,撈上來以後我們可以做一個很詳細的、很細緻的發掘。

  為「南海I號」量身定做的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位於廣東陽江海陵島。「南海I號」的發掘工作全都是在這裡完成的。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的三大船型
    在元時期,中國船舶的船型已經定型,其中以福船、沙船、廣船最為著名,被認為中國古代的三大船型。  福船高大如樓,底尖上,首尾高昂,首尖尾方,兩側有護板,船艙是水密隔艙結構,尖首尖底利於破浪;底尖吃水深,穩定性好,並且容易轉舵改變船向,便於在狹窄的航道和多礁石的航道中航行。福船主要產於福建、浙江、廣東。
  • ...這片藍色的國土」走進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 探秘「南海Ⅰ號」
    海絲館是以「南海Ⅰ號」南宋古沉船的發掘、保護、展示與研究為主題的專題博物館,是廣東省建設文化大省的重點文化項目之一。「南海Ⅰ號」古沉船是1987年在廣東省川山群島陽江海域附近偶然發現的海外貿易商船,經考古發掘確認,它是一條滿載各類貨物的南宋時期沉船。「南海Ⅰ號」殘長22.15米、寬9.35米,共發現15道隔艙,屬於我國古代三大船型之一的福船類型。
  • 「南海Ⅰ號」:從沉船到博物館
    對「南海Ⅰ號」的打撈和考古發掘工作已持續超過30年。8月6日,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研究項目新進展工作會。會上,南都記者獲知,2014至2019年,「南海Ⅰ號」船貨清理取得階段性成果。沉船中共出土18萬餘件文物精品,展現了我國宋代繁盛的海外貿易體系,對研究我國乃至整個東亞、東南亞的古代造船史、陶瓷史、航運史、貿易史等有著重要意義。
  • 福建近十年「十大考古發現與文物保護項目」出爐
    閩清縣下窯崗宋代窯址考古現場。資料圖海峽網9月30日訊(福州晚報記者 毛小春)記者昨日獲悉,經專家評審,我省遴選出近十年來「十大考古發現與文物保護項目」「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等一批重要成果。在「十大考古發現與文物保護項目」中,福州有3個項目入選。此次福州入選的3個項目分別是「閩侯縣碗窯山宋代窯址」「閩清縣下窯崗宋代窯址」「閩侯曇石山遺址本體保護工程」。其中,「閩侯縣碗窯山宋代窯址」是迄今福州發掘面積最大、窯爐分布最密集的宋代窯址,考古發現是北宋晚期和南宋時期中國最重要的外銷產地。
  • 古沉船"南海1號"的博物館內首度試發掘工作結束
    新華社廣東陽江9月27日電(記者黃浩苑)隨著裝載「南海1號」的水晶宮重新注滿海水,南宋古沉船「南海1號」的博物館內首度試發掘工作27日結束。    據廣東省文物局副局長魏峻介紹,本次對「南海1號」的試掘工作有三個目的:一是檢驗在博物館裡進行挖掘工作是否可行。
  • 宋代沉船"南海I號"船體結構顯現 船貨多為瓷器(圖)
    這艘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遠洋貿易商船,因其具有重大歷史文化價值而被考古學家譽為「海上敦煌」,它的發掘可以為我國古代造船工藝、航海技術研究以及木質文物長久保存的科學規律研究提供典型標本,同時,也將為復原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陶瓷史提供極為難得的實物資料。
  • 國家文物局:宋代沉船「南海一號」共出土18萬餘件文物
    沉船中共出土18萬餘件文物,展現了我國宋代繁盛的海外貿易體系,對研究我國乃至整個東亞、東南亞的古代造船史、陶瓷史、航運史、貿易史等有著重要意義,為海上絲綢之路的千年傳承、我國與沿線國家商業與文化交流提供了堅實論據。「南海I號」整體打撈和保護髮掘工作伴隨我國水下考古30餘年發展歷程,是我國水下考古事業快速發展的縮影,堪稱世界水下文化遺產保護的典範之作。
  • "南海一號"文物價值千億美元? 專家對報導表示異議
    隨著沉井運抵「南海一號」考古打撈現場,緊張的考古打撈工作將全面展開。一艘沉沒於廣東省陽江海域的宋代商船,最近成為新聞界爭相報導的熱點。有報導稱,這艘目前被命名為「南海一號」的沉船「裝載文物數萬件,而且多為國家一級文物」,「價值可能超千億美元」。記者採訪了一些文物專家,他們在肯定「南海一號」具有相當重要考古價值的同時,也對上述盲目誇大沉船價值的報導表示了異議。
  • 南海Ⅰ號 海底撈出的宋朝(一)
    今年5月初,廣東「南海Ⅰ號」南宋沉船水下考古發掘項目榮膺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三十三年磨一劍」,「南海Ⅰ號」一路被高度關注,終獲「功名」。一 「水下殷墟」  「南海Ⅰ號」因承載豐富的海上絲綢之路歷史文化信息,多年來一直被業內高度關注。
  • 「南海一號」南宋沉船發掘:耗資2億元打撈,迄今發現18萬件文物
    (這是一組反映南宋沉船發掘現場的照片)【沉船發掘現場】1987年,「南海一號」被廣州救撈局與英國海洋探測公司在距陽江市海陵島30多海裡的海區意外發現。據報導,「南海一號」是迄今為止中國境內發現的年代最早、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沉船,也是保存在「海上絲綢之路」主航道上的珍貴文化遺存。
  • 「南海I號」二次試發掘首日工作順利完成(圖)
    工作人員正在作發掘準備。記者龍成通攝  二次試發掘時間將持續一個月,遊客有機會看到水下發掘過程  本報陽江訊(記者陳杰)昨日,「南海I號」室內二次試發掘在陽江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正式開始,考古隊員在水中順利完成第一天的工作。
  • 近年廣州城市考古發掘面積最大!2500餘件文物中山六路考古出土
    信息時報訊(記者 陳川 通訊員 穗文考)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剛剛公布近年廣州城市考古發掘面積最大項目!12月11日上午,記者在考古現場看到,該項目位于越秀區中山六路新寶利大廈西側,發掘面積達2400平方米,出土各時期陶器、瓷器、銅器、鐵器等各類重要文物2500餘件,還發現了宋代大型建築基址。
  • 南海絲路申遺任重道遠 面臨私人盜寶猖獗等困境
    我國「海上絲綢之路」申遺2002年始於福建泉州,多個城市陸續加入申遺行列。2012年,國家文物局公布的預備名單顯示,「海上絲路」項目由南京、揚州、寧波、泉州、福州、漳州、蓬萊、廣州、北海等6省份9市構成申請主體。  朱寒松說,目前這些城市主要是開展港口碼頭遺址的申遺。作為古代海上貿易的必經之路,南海段是海上絲路的重要線段,在申遺中的角色不可或缺。
  • 我國道教考古的重大發掘:認識大上清宮遺址
    大上清宮遺址是我國道教考古大規模發掘的第一次,是道教文化發源地的第一次祖庭遺址發掘 是我國迄今為止發掘的規模最大、等級最高、揭露地層關係最清晰、出土遺蹟最豐富、具有皇家宮觀特徵的道教正一派祖庭遺址 「用世界文化遺產的眼光」看待該遺址 原題《大上清宮遺址的考古價值》
  • 陝西這兩項考古新發現被贊「石破天驚」
    皇城臺工作區域毛烏素南緣,梁茆臺塬之上,這個城內面積逾400萬平方米的石峁古城,發現了震驚中外的4000年前的古代城市建築遺址,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夏代早期遺存,是目前中國發現最大的史前城址。這一遺址的發現把我國古代甕城建造技術從漢代直接提前到了4000年前。
  • 「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
    陝西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黑龍江饒河小南山遺址、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皇城臺、河南淮陽平糧臺城址、山西絳縣西吳壁遺址、甘肅敦煌旱峽玉礦遺址、湖北隨州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新疆奇臺石城子遺址、青海烏蘭泉溝吐蕃時期壁畫墓、廣東「南海I號」南宋沉船水下考古發掘項目入選。
  • 我國在東海發現4艘英國沉船,全是圓明園文物,英國:請還給我們
    「南海一號」沉船在2003年經過打撈隊的不斷勘測,最終成功出水,在這一艘出水的沉船中發掘的文物的價值就至少達到了三千億元,可能讀者讀到這裡就會忍不住的感嘆:「太值了,給我一個多舒服。」其實「南海一號」的成功打撈並不是僅僅說它值多少錢,這些價值多少的文物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南海一號的順利出水標誌著中國在世界上首創打撈古沉船獲得成功。關於打撈古代沉船,大家可能了解得不多,其實打撈沉船並不是我們自己主動去嘗試的,而是被「逼」出來的。這個逼迫我們的人是一位英國的名叫邁克·哈徹探險家,他從上世紀七十年代就開始在全世界的範圍內打撈沉船,靠變賣打撈上來的文物發家致富。
  • 海南考古七十年展覽全方位呈現「水陸」考古成果
    展覽展示了海南田野考古成果,圖為三亞市落筆洞洞穴遺址出土文物「海南稽古 南海鉤沉——海南考古七十年」在海南省博物館開幕,300多件文物展品向觀眾呈現海南考古70年曆程。展覽的南海島礁出土文物本次展出採取線下展覽和線上直播方式,分為三個部分:海南歷年考古工作、海南田野考古以及南海水下考古。
  • 海陵島上的博物館,「南海一號」的前世今生,文物喚醒昨天的記憶
    08南海I號」出水文物。 梁文棟 攝眼前,耗資1.5億元人民幣的水晶宮,如一位慈祥的母親,擁抱著「南海一號」。「南海一號」是世界上年代最久遠、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沉船,對研究我國古代造船工藝、航海技術等都提供了典型的標本。其搭載的文物也有可能解開「海上絲綢之路」的秘密和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