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考古七十年展覽全方位呈現「水陸」考古成果

2021-01-13 青瞳視角

展覽展示了海南田野考古成果,圖為三亞市落筆洞洞穴遺址出土文物

「海南稽古 南海鉤沉——海南考古七十年」在海南省博物館開幕,300多件文物展品向觀眾呈現海南考古70年曆程。

展覽的南海島礁出土文物

本次展出採取線下展覽和線上直播方式,分為三個部分:海南歷年考古工作、海南田野考古以及南海水下考古。

海南省博物館館長陳江介紹,海南島居於中國南海,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加之歷史上社會發展的不平衡,給海南保留了相當豐富的自然生態與完整的文化業態,島上陸地田野考古與海上水下考古大有可為,在這裡不僅有南島語族等國際性研究課題,還有「海上絲綢之路」、「海上香料之路」等熱門研究課題。當下,又值海南自貿港建設,海南之田野考古與南海之水下考古愈備受關注。

觀眾在參觀南海水下考古成果

他表示,海南已成為熱門考古地帶。海南的考古工作起步較晚,也鮮有總結,故非常有必要加予整理和總結,以為將來對海南歷史研究奠定基礎。

海南歷年考古工作分為兩部分:解放初-建省前海南行政區的考古工作及建省後海南考古工作,囊括海南解放以來的考古歷程。1988年海南建省後,相關文物考古管理機構和研究部門相繼設立,先後進行了三亞市落筆洞洞穴遺址考古發掘、「華光礁Ⅰ號」沉船遺址水下考古發掘等一系列考古工作。

見證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貿易往來的文物——「兩院禁示碑」

海南田野考古涵蓋舊石器時代考古、新石器時代考古、漢代考古、隋唐-宋元考古、明清考古五個時代的海南田野考古工作。如昌江信衝洞古生物化石點、三亞落筆洞洞穴遺址、陵水橋山遺址、陵水福灣、軍屯坡甕棺墓群、甘泉島唐宋遺址、儋州市峨蔓鹽田等,並展出一批珍貴的出土文物。

南海水下考古分為島嶼考古調查、水下考古調查兩大部分,主要介紹西沙群島、南沙群島的考古調查與發現,並展出多件「華光礁Ⅰ號」沉船、珊瑚島Ⅰ號沉船等遺址的出水文物。

海南省文物局二級調研員魯時忠表示,當今海南正在建設自由貿易港,經歷著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海南的考古對研究歷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對了解海南島、增強文化自信、增加海南的國際影響力都有很直接的貢獻。

本次展覽由海南省博物館,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辦。

文/記者 王子謙

內容來自中國新聞網

相關焦點

  • 海南考古七十年展覽開幕
    原標題:海南考古七十年展覽開幕   這是12月22日在海南省博物館「海南稽古 南海鉤沉——海南考古七十年」展上拍攝的明代陶狗。    12月22日,「海南稽古 南海鉤沉——海南考古七十年」展覽在海南省博物館開幕。
  • 海南考古七十年成果展省博開幕 展出文物超300件
    海南考古七十年成果展展出的300多件文物引起市民極大興趣。海口日報記者蘇弼坤 攝12月22日上午,「海南稽古 南海鉤沉——海南考古七十年成果展」在海南省博物館開幕。海南考古七十年成果展分「海南歷年考古工作」「海南田野考古」和「南海水下考古」三個篇章,共展出文物300多件,通過線下展覽和線上直播的方式,全方位為觀眾呈現海南考古70年曆程。「海南歷年考古工作」篇章全面呈現了海南建省前、建省後兩個階段的海南考古工作。
  • 「海南考古七十年」:重現瓊島歷史文明脈絡
    12月22日,「海南稽古 南海鉤沉——海南考古七十年」展覽在海南省博物館開幕,通過海南歷年考古工作、海南田野考古以及南海水下考古三個部分共300餘件文物,展示了海南70年來的重大考古發現。   據海南省博物館館長陳江介紹,本次展出採取線下展覽和線上直播方式,分為三個部分:海南歷年考古工作、海南田野考古以及南海水下考古。
  • 來聽聽海南考古的故事
    海南省博物館供圖 12月22日上午,「海南稽古 南海鉤沉——海南考古七十年」在海南省博物館開幕,採取線下展覽和線上直播的方式,全方位為觀眾呈現海南考古70年曆程。本次展覽共展出文物300多件,分三個部分:海南歷年考古工作、海南田野考古以及南海水下考古。
  • 「中國考古·鄭州論壇」探討考古70年,婦好墓青玉戈等展出
    澎湃新聞獲悉,第二屆「中國考古·鄭州論壇」昨天在河南鄭州開幕。來自全國各省市考古文博單位及高等院校的專家學者齊聚鄭州,圍繞「新中國考古學70年」這一主題進行了研討。當天,「新中國河南考古七十年成果展」同時在鄭州博物館開幕,展出的既有來自新石器時代龍山文物時期的陶器、商代的青銅器、殷墟婦好墓出土的青玉戈,也有西漢時期的陶器等。
  • 海南省博物館12月20日舉辦"海南70年考古成果展"
    省博物館首次向公眾現場展示考古工作  本月20日舉辦「海南70年考古成果展」  本報海口12月3日訊(記者趙優 袁宇 通訊員李娟娟)眼下,瓊中水會所城古遺址和萬寧神州半島灣仔頭史前遺址的發掘工作正在進行中。
  • 「發現杭州——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杭州地區考古成果展」活動合集
    杭州的歷史需要地方史志的文獻記載,也需要地下考古成果的佐證。配合「發現杭州」考古展覽,官博邀請多位歷史文化及考古專家,共舉辦了四場考古歷史文化講座和三場文化沙龍及文化走讀,共同解讀杭州的歷史。   01   考古及歷史文化講座   (點擊題目,可回看)   1、發現杭州——新中國成立70周年杭州地區考古成果展   時間:2019年9月27日   分享人: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研究館員 唐俊傑   2、消失的河道——杭州河道的變遷   時間:2019年10月27日
  • 富陽考古成果展觸摸6000年文化史
    烏龜山古墓葬群出土的石豬握本報訊(駐富陽記者 駱炳浩 通訊員 方健)由杭州市園林文物局、富陽區人民政府主辦的「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富陽曆年考古成果展」,8月11日在富陽博物館臨展廳開幕,展覽將持續到10月10日。
  • 陝西省累計26項考古成果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26項考古成果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十三五』期間開展主動性考古項目103項、配合基本建設項目540餘項,發掘古遺址、古墓葬1.6萬處(座)、出土文物4萬餘件(組)。」據陝西省文物局局長羅文利介紹,「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30年來,陝西有26項考古成果入選,約佔全國的1/10,特別是近3年來,連續每年有2項入選。
  • 第二屆「中國考古·鄭州論壇」開幕 探討我國考古70年
    8月28日,第二屆「中國考古·鄭州論壇」在鄭州召開,此次論壇由中國歷史研究院與中國考古學會主辦。來自全國各省市考古文博單位及高等院校的專家學者齊聚鄭州,圍繞「新中國考古學70年」這一主題進行了研討。據了解,在論壇開幕的前一天,8月27日,「追跡文明:新中國河南考古七十年展」在鄭州博物館開幕。
  • 讓「三晉文物活起來」,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與考古博物館掛牌
    4月10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館)在太原文廟大成殿廣場掛牌成立。新組建的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館),整合了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省民俗博物館2家單位。院館合一將完整從考古發掘到研究解讀,再到展覽宣教的鏈條,「讓文物活起來」。
  •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考古博物館)二合一
    月10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館)在太原文廟大成殿廣場掛牌成立。新組建的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館),整合了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省民俗博物館2家單位。院館合一將完整從考古發掘到研究解讀,再到展覽宣教的鏈條,「讓文物活起來」。2020年4月10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館)在太原文廟大成殿廣場掛牌成立。
  • 「考古四川新世紀」展覽亮相第二屆中國考古學大會
    10月22日至24日,第二屆中國考古學大會在成都召開,在大會召開前,20日下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廣漢考古整理基地/三星堆遺址工作站在廣漢市正式啟用。同時,《考古四川新世紀》展覽也在該工作站同步開展。廣漢三星堆的陶器、彭山江口出土的銀錠、資陽的銅車馬等文物亮相展覽現場。
  • 中國考古·鄭州論壇開幕 回望新中國70年考古歷程
    韓章雲 攝中新網鄭州8月28日電(記者 韓章雲)8月28日,以「新中國考古70年」為主題的第二屆中國考古·鄭州論壇在河南省會鄭州開幕,這場匯集400餘名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國家博物館、北京大學等七十多家國內文博單位的專家、學者,共同回顧新中國考古取得的豐碩成果。
  • 「瓊島鳳鳴」韓槐準:海南文化考古第一人
    除了對親人的悲痛和故鄉的眷戀,留在韓槐準心中的,還有對海南考古事業的遺憾。1950年,海南解放,韓槐準重新踏上故土,繼續22年前未完成的考古事業,終於在鳳鳴村發現並證實一處新石器時代古人類遺址。韓槐準的發現,也如同音傳千裡的一聲「鳳鳴」。不僅震動了考古學界,更是徹底拉開了海南考古70年的篇章。
  • 展覽|這裡是3019年 丹尼爾·阿爾軒正帶領我們考古「你」
    藝術家丹尼爾·阿爾軒在中國首個美術館級別展覽「現在在現」(Perpetual Present)在昊美術館(上海)開幕6月28日起,藝術家丹尼爾·阿爾軒(Daniel Arsham)在昊美術館「現在在現」展覽中,還原了3019年的考古發掘現場。
  • 山西酒務頭遺址考古成果首次大規模亮相 百餘件文物點亮「河東之光」
    10月24日,中國國家博物館,「河東之光——山西酒務頭考古成果展」展覽現場。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孔斯琪/攝 10月24日,中國國家博物館,「河東之光——山西酒務頭考古成果展」展覽現場。
  • 「沉銀重現——四川江口古戰場遺址考古成果展」 在廣東省博物館開幕
    7月4日,由廣東省文物局、四川省文物局和眉山市人民政府指導,廣東省博物館和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辦,眉山市彭山區文物保護管理所協辦的「沉銀重現——四川江口古戰場遺址考古成果展」在廣東省博物館開幕,展覽開幕儀式在省博物館二樓大堂舉行。
  • 360件文物將於國際博物館日亮相 展示近20年考古成果
    將於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在首都博物館開展的《美·好·中華——近二十年考古成果展》,主要從1995年—2016年的歷年十大考古發現中精挑細選,最終確定360件(套)文物。從楊官寨遺址的仰韶文化遺物,到新疆精絕古城的尼雅遺址珍寶,再到隋煬帝墓隨葬品、南海一號沉船珍寶,展品涵蓋從史前時期到宋元明清的歷史時期。觀眾看完展覽,能生動地了解到中華傳統美學的發展歷程,以及中華文明發展的歷史規律。
  • 考古2019︱三國兩晉南北朝考古:城市與墓葬,生死兩徘徊
    【編者按】2019年中國考古精彩紛呈,成果眾多。在2019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即將揭曉之際,澎湃新聞·私家歷史欄目特別邀請9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學者,撰寫10篇總結性稿件,對去年中國的重大考古發現做全時段、全方位梳理,以饗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