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沉船"南海1號"的博物館內首度試發掘工作結束

2020-12-23 中國政府網

    新華社廣東陽江9月27日電(記者黃浩苑)隨著裝載「南海1號」的水晶宮重新注滿海水,南宋古沉船「南海1號」的博物館內首度試發掘工作27日結束。

    據廣東省文物局副局長魏峻介紹,本次對「南海1號」的試掘工作有三個目的:一是檢驗在博物館裡進行挖掘工作是否可行。其次是「南海1號」出水已經有兩年多的時間,此次試掘是要檢驗沉船在沉箱中的狀況。最後是要提取文物樣本做文物保護試驗,為今後大規模發掘做好文物保護的方案。

    「本次試掘採用水下考古和陸上考古綜合作業的方式。」魏峻說,陸上考古的方式便於測繪和採集樣本,而水下考古的方式便於保護文物。試掘先是用一個月的時間進行水下考古作業,用抽泥機將淤泥逐漸清除,並收集表層的文物樣本。自9月21日起抽排水晶宮的海水,等水位降至7米,沉箱表層露出水面後,再進行陸地考古。

    記者在現場看到,除了試掘清理出的4個探方外,沉箱上的淤泥仍然呈流蘇狀。「如果淤泥板結成塊,就會對船體造成壓力。」魏峻說。在此次試掘過程中,考古隊每一步都圍繞著保護古沉船的目的進行。

    位於船體中後部的3個探方一字排開,「南海1號」的兩端船舷和隔艙板清晰可見,並且,船體的木材仍然維持黃色。「船舷、船艙的木質仍然十分堅硬。與之前甲板上的碎片發軟不同。並且上甲板的顏色發黃而不是發黑,這就足以證明『南海1號』保持完好,沒有被碳化。」魏峻說。

    整體打撈的「南海1號」進入水晶宮後,通過模擬水環境的方案進行保存。「這種保存方式為世界首創,沒有經驗可以借鑑,各界對『南海1號』的保存情況高度關注。」魏峻說。

    「從4個探方對船體的定位情況來看,兩端船舷距沉箱的邊緣均有1.3米,而隔艙板也整體與長距垂直,這表明『南海1號』在沉箱中的位置放得很正,沒有偏倚。『南海1號』對研究中國古代造船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魏峻說。

    國家考古工作隊隊員、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館長張萬星介紹說,在水環境進行考古作業的技術要求、考古人員在水下的停留時間和海水的能見度等都是試掘工作中的難點。來自廣東各地的十幾位考古工作者克服困難完成了對「南海1號」表層文物的取樣研究。

    魏峻說,發掘文物不是此次試掘的重點,所以此次發掘的文物只有200多件。但4個探方可見,除表層的文物碎片外,船艙內的瓷器保存完好並成摞疊放。目前可見的瓷器,來自江西景德鎮、福建德化,浙江龍泉等幾大南宋名窯,與前次發掘出土的瓷器大體一致。

    此次發掘的文物中,有2件特別的石器。其一是帶有雞冠花紋的石硯臺和一個石羅漢掛墜。雞冠花紋石硯臺倒置後是一個高腳玻璃杯的造型,張萬星介紹說,雞冠花紋和高腳酒杯是當時阿拉伯世界國家的流行紋飾,由此也可進一步證明「南海1號」的確是海上絲綢之路沉沒的商船。

    試掘文物出土後被立刻存入海水中浸泡,維持其水下環境。然後送至國家文物局進行文化保護研究。具體的文物保存方案大約要一年多時間才能出來。對「南海1號」的大規模發掘必須等到切實的文物保護方案出來後才能進行。

    張萬星說,由於「南海1號」沉入海中被淤泥覆蓋,細緻的淤泥形成了像混凝土一樣的保護層,氧氣和藻類等都被隔絕於外,導致「南海1號」保存完整。現在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正在籌建一個新的海水循環系統,海水經過臭氧處理後只剩下厭氧菌,這個循環系統建成後,將更有效地保護「南海1號」。

    據張萬星介紹,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爭取在年底向公眾開放,屆時,公眾可以通過與沉箱平行的觀光臺直接目擊考古人員的水下考古作業,見證「南海一號」逐步顯現真容。

相關焦點

  • 「南海Ⅰ號」:從沉船到博物館
    對「南海Ⅰ號」的打撈和考古發掘工作已持續超過30年。8月6日,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研究項目新進展工作會。會上,南都記者獲知,2014至2019年,「南海Ⅰ號」船貨清理取得階段性成果。沉船中共出土18萬餘件文物精品,展現了我國宋代繁盛的海外貿易體系,對研究我國乃至整個東亞、東南亞的古代造船史、陶瓷史、航運史、貿易史等有著重要意義。
  • 世界三大著名古沉船博物館的歷史及展陳設計
    南海一號是一艘南宋時期的木質古沉船,沉沒於廣東陽江市東平港以南約20海裡處,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遠洋貿易商船。根據探測,南海一號整船文物有六到八萬件。
  • 「南海I號」二次試發掘首日工作順利完成(圖)
    工作人員正在作發掘準備。記者龍成通攝  二次試發掘時間將持續一個月,遊客有機會看到水下發掘過程  本報陽江訊(記者陳杰)昨日,「南海I號」室內二次試發掘在陽江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正式開始,考古隊員在水中順利完成第一天的工作。
  • 價值連城的古沉船「南海一號」藏萬件國寶,為保存它還建了博物館
    揭秘最古老的沉船「南海一號」被發現,海外盜寶者破壞了好多文物20世紀80年代是一個海上尋寶的瘋狂年代,眾多海外盜寶者利用各種手段對我國南海海域海底文物進行盜撈,公然將我國海域內的文物寶藏運送回國拍賣,使我們損失嚴重…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尋寶者們花高價僱用來各種人才其中包括考古專業的高材生
  • 【「南海I號」考古十年】是我國古代三大船型的「福船」 發掘文物...
    南宋古沉船「南海I號」的考古發掘一直受到各界的廣泛關注,可以說,它是一把打開宋代船舶製造和民間瓷器燒造秘密的金鑰匙。  目前,專家已經確認南海一號就是中國古代三大船型之一的「福船」,而且是專門適合在南海航行的船隻。船上除了船員以外,還有大量跟船壓貨的小商販。但是他們只能和自己的貨物一起,住在空間狹小的貨倉內。
  • 宋代沉船"南海I號"船體結構顯現 船貨多為瓷器(圖)
    近日,記者跟隨由國家海洋局和國家文物局主辦的「海疆萬裡行」媒體採訪團走進廣東陽江,近距離觸摸「南海I號」,了解發掘工作的最新進展。  發掘進入第二階段  2007年,「南海I號」沉船以「整體打撈」的方式被遷移至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的「水晶宮」內,那一次遷移以央視直播的形式讓更多的人目睹了全過程,「南海I號」 進駐「水晶宮」成了眾人皆知的新聞事件。
  • ...這片藍色的國土」走進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 探秘「南海Ⅰ號」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程亞惠):1987年中英聯合打撈隊的偶然發現、1989年中日聯合考古隊的探尋、2001年開始的大規模探查、2007年被整體打撈出水……古沉船「南海Ⅰ號」從發現到打撈,這其中戲劇性的故事和宿命般的巧合深深吸引著我們。
  • 廣東陽江海陵島:「南海一號」宋代古沉船就是在這裡被打撈出來的
    海陵島與陽江陸地通過海堤連接,汽車從海堤可以直接開上海陵島,上島後先遊 「大角灣」度假區,然後參觀「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又稱南海一號,「南海一號」宋代沉船1987年被廣州救撈局與英國海洋探測公司在距陽江市海陵島30多海裡的海區意外發現,是目前世界上發現最早、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遠洋商貿船。
  • 遊海陵島,看南海一號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重溫古代航海的神奇
    十多分鐘後,我們來到南海一號既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特殊的像海浪浪花的建築。先到售票處購買了門票,每人80元。拿到門票後,走向博物館正門,開始參觀之旅。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位於十裡銀灘金色的沙灘上,是以"南海1號"宋代古沉船保護、開發與研究為主題,展現出水文物及水下考古現場發掘動態演示過程為特色,是世界首個水下考古專題博物館。
  • 「南海一號」南宋沉船發掘:耗資2億元打撈,迄今發現18萬件文物
    【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又稱「南海一號」博物館,裡面收藏著沉寂海底800多年的一艘宋代商貿海船。專家研究發現,「南海一號」南宋沉船是尖頭船,長度為26米以上,寬度10餘米,船身(除桅杆)高8米,排水量估計可達600噸,載重800噸。
  • 國家文物局:宋代沉船「南海一號」共出土18萬餘件文物
    國家文物局第三期「考古中國」重大研究項目新進展工作會「南海Ⅰ號」宋代沉船發現於1987年,2007年運用沉箱進行整體打撈,安置於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2014年啟動系統性的保護髮掘工作,至2019年,船貨清理取得階段性成果。
  • 南海Ⅰ號 海底撈出的宋朝(一)
    在廣東陽江海陵島,工作人員在「南海I號」發掘現場進行清理工作。  今年5月初,廣東「南海Ⅰ號」南宋沉船水下考古發掘項目榮膺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三十三年磨一劍」,「南海Ⅰ號」一路被高度關注,終獲「功名」。一 「水下殷墟」  「南海Ⅰ號」因承載豐富的海上絲綢之路歷史文化信息,多年來一直被業內高度關注。
  • 南海一號:花3億打撈800年前古沉船,是中國對文物海盜的最好回擊
    近代中國積貧積弱,很多文物也流失海外,最著名的有那圓明園獸首,這些只是從陸地上流失的,而在新中國成立之後,因為廣大海域很長時間內無力維持,所以英國人邁克·哈徹盜挖中國南海裡沉船上的瓷器多達百萬。英國救撈公司一直想想尋找東印度公司的沉船「萊茵堡號」,於是在1987年聯合廣州打撈隊在中國南海聯合勘探,結果倒是「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人們沒有發現「萊茵堡號」,卻從一條鎏金腰帶裡發現了一艘更古老的南宋沉船。
  • 「南海一號」入圍全國十大……
    4月6日,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結果揭曉,20個考古項目進入終評,其中廣東「南海I號」南宋沉船水下考古發掘項目在終評名單之列。南海Ⅰ號是南宋初期一艘在海上絲綢之路向外運送瓷器時失事沉沒的木質古沉船,1987年在廣東省臺山、陽江交界海域被發現。2007年,考古隊把「南海Ⅰ號」沉船起吊出水,並移入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內,2014年啟動系統性的保護髮掘工作。據悉,船體較好地被海泥封存,船載貨物非常豐富。
  • 海南周刊丨古沉船拼湊中國的「大航海時代」:南溟奇甸 華光重現
    這艘定格在歷史汪洋中的「華光礁1號」,是我國在西沙群島的遠海地區發掘的第一艘古代沉船,該地點發現的沉船和遺物是我國南宋時期海外貿易的重要史跡。  《漢書·地理志》中記載著當時海上絲綢之路的航行路線,在這滿載輝煌的絲綢古道之中,明珠璀璨,生機無限。海南島作為海上絲綢之路從東南沿海到東南亞的商貿樞紐,是波斯和阿拉伯商船來往於廣州、泉州、揚州等通商口岸的中轉站和補給站。
  • 博物館年底竣工 「南海Ⅰ號」暫入住水晶宮(圖)
    I號」:古船上岸半年內無家可歸?  記者現場追訪各路專家為讀者釋疑  「南海I號」6月底7月初出水,但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卻要等到年底才「竣工驗收」———  本報陽江今天消息 記者張演欽、林福益、孫璇報導:「南海I號」6月底或7月初出水,但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卻要等到年底才「具備驗收條件」———  昨天,本報相關報導見報後
  • 漁民挖出沉船銅釘,並發現巨大古沉船,考古隊:交給後人研究吧
    唐朝開始,吳川縣就開始發展漁業和運輸業,大大小小的港口常有船隻停靠,吳川縣內鑑江河上常年有15噸以上的船隻遊行。廣東省是中國古代「海上絲綢」必經之路,不僅在廣東沿岸有很對多文化遺蹟,海底的文物資源也很豐富。
  • "南海一號"探摸首次"淘寶"北宋銅錢出水
    昨天(30日)上午,「南海一號」探摸人員從海底抽起的淤泥中「淘」出4枚宋代銅錢,以及一些宋代瓷器碎片,這是超過10天的探摸工作中首次發現文物。    船身清泥近半露出20餘米    探摸現場的省考古研究所魏峻博士告訴記者,昨天探摸隊開始對「南海一號」古沉船的船頭位置進行抽淤泥的工作,上午10時左右,工作人員在過濾所抽出的海底淤泥的濾網中發現了4枚分屬北宋不同年代的銅錢以及少量瓷器碎片。魏峻透露說,由於所發現的瓷器碎片散落在沉船周圍,因此昨天「出水」的瓷片破碎程度較高。
  • 海陵島上的博物館,「南海一號」的前世今生,文物喚醒昨天的記憶
    海陵島上的博物館 網絡圖片20年前,資金、技術困擾我們,國家也像這艘沉船,需要一個甦醒和自強的過程。08南海I號」出水文物。 梁文棟 攝眼前,耗資1.5億元人民幣的水晶宮,如一位慈祥的母親,擁抱著「南海一號」。「南海一號」是世界上年代最久遠、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沉船,對研究我國古代造船工藝、航海技術等都提供了典型的標本。其搭載的文物也有可能解開「海上絲綢之路」的秘密和難題。
  • 我國在東海發現4艘英國沉船,全是圓明園文物,英國:請還給我們
    「南海一號」沉船在2003年經過打撈隊的不斷勘測,最終成功出水,在這一艘出水的沉船中發掘的文物的價值就至少達到了三千億元,可能讀者讀到這裡就會忍不住的感嘆:「太值了,給我一個多舒服。」其實「南海一號」的成功打撈並不是僅僅說它值多少錢,這些價值多少的文物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南海一號的順利出水標誌著中國在世界上首創打撈古沉船獲得成功。關於打撈古代沉船,大家可能了解得不多,其實打撈沉船並不是我們自己主動去嘗試的,而是被「逼」出來的。這個逼迫我們的人是一位英國的名叫邁克·哈徹探險家,他從上世紀七十年代就開始在全世界的範圍內打撈沉船,靠變賣打撈上來的文物發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