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廣州城市考古發掘面積最大!2500餘件文物中山六路考古出土

2020-12-17 信息時報

信息時報訊(記者 陳川 通訊員 穗文考)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剛剛公布近年廣州城市考古發掘面積最大項目!12月11日上午,記者在考古現場看到,該項目位于越秀區中山六路新寶利大廈西側,發掘面積達2400平方米,出土各時期陶器、瓷器、銅器、鐵器等各類重要文物2500餘件,還發現了宋代大型建築基址。

發現唐代至民國時期文化層,出土2500餘件文物

該考古項目現場負責人、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調查勘探部主任程浩介紹,中山六路RJ-6/7地塊位于越秀區中山六路東段北側,在「廣州古城至珠江北岸」地下文物埋藏區的核心地帶,這一帶自唐代以來就是廣州城商業繁華之地,自上世紀50年代,項目所在地周邊考古發現了大量重要的古代文化遺存。

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於2020年5月至12月對該地塊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發現唐代至民國時期的文化層,清理漢代至民國時期遺蹟432處,其中灰坑196個、水井57眼、磉墩52個、池43個、柱洞42個、灰溝18條、牆基17處、路3條、房址2處、臺基1座、護堤1處,出土各時期陶器、瓷器、銅器、鐵器等各類重要文物2500餘件。

「此次考古發現的古代文化遺存十分豐富,文化層堆積最厚達4米左右,包括唐、五代南漢、宋、明、清、民國等不同歷史時期,遺蹟十分豐富」,程浩告訴記者,其中尤以晚唐五代、宋、明、清、民國時期的灰坑、水井、池等生活類遺蹟為多。出土遺物豐富,既有漢代陶器、瓦當,也有南朝青釉器,特別是晚唐五代的遺物最為豐富,反映了唐代以來這一帶為人口聚居、商業繁華之地。其中五代南漢時期波斯藍釉陶片的發現,佐證了廣州在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地位。

據介紹,該項目是近年來廣州城市考古發掘面積最大的項目,本次考古發掘成果為探索廣州城址變遷,唐宋時期廣州城市發展和功能布局、廣州城區歷史地理變遷具有重要價值。

發現52個宋代磉墩,證明此處可能有宏大建築

值得關注的是,宋代建築基址是本次考古工作最重要的發現。52個磉墩布局規整、排列有序,規格較大。根據考古專家初步判斷,東西兩側是兩道南北向的廊式建築,南側磉墩是主體建築的北邊牆和簷廊,還有一組磉墩打破主體建築,可能是後期改建的。

「磉墩的發現充分說明宋代此地有一處等級較高、規模較大的建築」,程浩介紹,磉墩是古代建築柱礎石下的基礎,本次發現的磉墩可以分為4組建築,共有3種規格,其中最大者邊長1.8-2.2米,深達2.3-2.7米。底部填以大石塊,其上以砂石粉、細沙填充,再往上用黏土、碎磚瓦塊和陶瓷片逐層夯築,多達13-15層,十分堅固。程浩告訴記者,根據目前的考古認識,磉墩一般是用於官署、宮殿、寺廟等建築,這次發現的宋代磉墩是何種建築的基址,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考證。

據悉,項目考古發掘工作得到建設單位支持和社會各界關注。考古工作過程中,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積極開展公眾考古參觀和研學活動,先後組織10批社會公眾、大中小學生到工地參觀研學,把火熱的考古工地變成了生動的歷史課堂。

相關焦點

  • 廣州中山六路考古新發現 唐代至民國上千件文物出土
    根據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11日通報,2020年5月至12月,考古人員對位於廣州市越秀區中山六路東段北側中山六路所在地進行考古發掘。△清代房址F1清理後△民國池C31清理後底部據通報,此次考古發掘面積2400平方米,發現唐代至民國時期的文化層,清理漢代至民國時期遺蹟432處。
  • 2500多件重要文物!中山六路又有考古新發現,什麼「寶貝」?
    此前,經過大半年時間的搶救性考古發掘,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獲得重要發現!唐代至民國時期的文化層、2500餘件重要文物、52個磉墩……究竟都「挖」出了哪些「寶貝」呢?RJ-6/7地塊位於廣州市越秀區中山六路東段北側,所在地屬於廣州市「廣州古城至珠江北岸」地下文物埋藏區中心地帶。
  • 廣州中山六路RJ-6/7地塊考古發掘獲重要發現
    中山六路RJ-6/7地塊在中山路位置圖中山六路RJ-6/7地塊位於廣州市越秀區中山六路東段北側,所在地屬於廣州市「廣州古城至珠江北岸」地下文物埋藏區中心地帶,周邊有較多重要的考古發現。根據文物保護法規,配合中山六路RJ-6/7地塊的建設,經報請國家文物局批准,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組織和指導,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於2020年5—12月對該地塊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發掘面積2400平方米,發現唐代至民國時期的文化層,清理漢代至民國時期遺蹟432處,其中灰坑196個、水井57眼、磉墩52個、池43個、柱洞42個、灰溝18條、牆基17處、路3條、房址
  • 廣州考古發現一處等級較高的宋代建築基址 52個磉墩排列有序
    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南漢磚井清理後底部。 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唐代瓷壺。 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五代南漢波斯藍釉陶片。 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五代南漢青釉陶盞及盞託。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宋代奩盒。 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人民網廣州12月11日電(王星、張晨牧)12月11日,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對外公布,在廣州市中山六路發現唐代至民國時期的文化層,出土各時期陶器、瓷器、銅器、鐵器等各類重要文物2500餘件,並發現一處等級較高的宋代建築基址。
  • 廣州市越秀區出土唐代至民國時期的各類重要文物2500多件
    12月11日,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發布通報表示:在廣州市越秀區中山六路東段北側一土地出土唐代至民國時期的各種重要文物2500多件。該土地屬於廣州市「廣州古城至珠江北岸」地下文物埋藏區中心地段,附近有較多重要的考古發現。
  • 早參|廣州地鐵100座車站率先安裝「救命神器」;中山六路出土2500件...
    廣州今天多雲間陰天,18~24℃【來穗遊客可在白雲機場免費領「廣州城市旅遊卡」】從今天起,外地遊客憑本人身份證、當天抵達白雲機場登機牌、入住廣州酒店的預訂信息,可在白雲機場免費領取「廣州城市旅遊卡」一張 。
  • 考古工作成果豐碩!十三五時期,濟南發掘出土文物1200多件
    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0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61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44處,國有館藏文物20餘萬件,是名符其實的文物大市。在25日召開的濟南市委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上記者獲悉,「十三五」以來,濟南考古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一是考古調查勘探為保護地下文物打下堅實基礎。第一,積極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大局,配合工程建設和文物保護規劃開展考古調查勘探工作。
  • 福州地鐵站考古出土上千件文物(圖)
    關注理由  撥開層層泥土,福州2200多年文明史的起點顯露真容,短短50天,從西漢至清代,上千件文物出土,福州屏山地鐵站進行的考古發掘收穫頗豐(詳見本報昨日A02版)。  遺憾的是,留給考古人員的時間不多了。記者昨日獲悉,按上級安排,屏山地鐵站考古將在11月30日截止,屆時考古發掘不管進行到哪裡,都將全部中止,還沒有發掘的部分遺址,將不再發掘。目前,100多名工人正在10多個探方內同時施工,盡最大的努力搶救出更多文物。  最後26天發掘 能搶多少搶多少  最後26天,沒有休息日。
  • 考古,記住城市的來時路——濟南近年來考古成就令人讚嘆和振奮
    連帶「考古」這個一向比較冷僻的行業也成為「網紅」。其實考古從來都不冷僻,我們身邊一直有無數年長和年輕的「鍾芳蓉」們,對歷史懷有無限熱忱,為我們這座城市默默做著探求、考證、研究,幫助我們記住這座城市數千年來曾經走過的來時路。
  • 湖南啟動五裡坪古墓群考古發掘工作
    原標題:湖南啟動五裡坪古墓群考古發掘工作   (原標題:藍山啟動五裡坪古墓群考古發掘工作(圖))   出土的文物   紅網藍山站3月19日訊(分站記者 黃俊北 通訊員 王芳)3月18日,湖南藍山啟動五裡坪古墓群考古發掘工作,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隊正式進駐工地。
  • 山西出土周代文物500餘件!
    山西出土周代文物500餘件!銅簋12月9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發布消息:運城市垣曲北白鵝墓地考古發掘有新發現。根據對出土器物分析,結合發掘的9座墓葬形制,推斷北白鵝墓地是一處兩周之際位於成周王畿之內的周朝王卿高級貴族的墓地。
  • 七星堆六朝墓群考古發掘取得重大成果
    本報訊 (記者龔豔平)12月6日,記者從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獲悉,我省組建考古隊對贛江新區建設區域內的七星堆六朝墓群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經過近500天的田野發掘,考古隊共清理了73座古墓葬,出土遺物700餘件,其中六朝墓葬數量最多、形制最豐富、規模最大、級別最高。
  • 排頭兵再出發|城市考古,廣州力創「雙贏」模式
    案例聚焦:時代新城文保新篇 「2017年,我們配合旁邊的創新大道建設,做了第一期考古發掘;這次做的是第二期,是配合小鵬汽車智造產業園建設的發掘」,日前,在黃埔區中新廣州知識城範圍內的沙嶺遺址二期考古發掘現場,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張強祿表示,在考古過程中,市、區文物行政部門積極協調,考古單位與項目建設單位、施工單位密切溝通
  • 「先考古,后土地供應」!濟南國有建設用地考古勘察發掘前置工作的...
    目前,全市共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及登記保護的不可移動文物1348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0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61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44處;全市館藏文物20餘萬件,其中國寶級文物3件(套),三級以上珍貴文物近4000件。
  • 深入解讀中山古城考古遺址公園——第二站:中山王厝墓
    平山中山古城考古遺址公園作為14個重點觀摩項目之一,整體環境與內涵有了很大的提升。中山國王陵陳列館地下一層文化專題展示、王厝墓的保護展示工程、中山國文創園、考古探索中心、漫畫中山國等項目一一亮相。上一期小編帶領大家深入遊覽了中山國王陵陳列館及地下一層新增的中山國文化專題展,本期將帶大家遊覽中山王厝墓。
  • 帶「候鳥」小朋友走進考古工地
    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 卜松竹 通訊員 穗文考) 暑期裡,不少外地「候鳥」小朋友來廣州與爸媽團聚。立足於廣州城市考古成果和南漢二陵博物館資源優勢,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漢二陵博物館)專門策劃了一次「關愛來穗候鳥,感受羊城魅力」系列公眾教育活動,讓文物對「候鳥」小朋友們講述「廣州故事」。
  • 成都東華門遺址舉辦考古文物直播宣傳活動
    兩次的考古發掘出土重要文物上萬件,時代從漢代至明清時期,有水井、道路、河道、建築、溝渠等豐富的遺蹟,以及漢代蜀郡官署、隋唐至宋代摩訶池、五代宣華苑、明代蜀王府、清代貢院等重要歷史遺址,既展現了成都古代城市市井生活面貌,又證實了該區域兩千多年以來一直是成都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
  • 河北磁縣北朝考古博物館開館!1000餘件珍貴文物將亮相
    燕趙晚報訊(融媒體記者 楊偉廣)9 月 19 日,位於邯鄲市磁縣的北朝考古博物館正式開館,1000 餘件珍貴文物將與公眾見面。與此同時,坐落於此的中國北朝考古研究中心也正式掛牌,為研究北朝歷史提供了一個平臺。
  • 深入解讀中山古城考古遺址公園——第一站:中山國王陵陳列館
    中山國王陵陳列館中山國王陵陳列館位於中山古城考古遺址公園核心區——中山王厝墓園區內,2017年布展完成並對外開放。展館坐北朝南,模仿春秋戰國時期臺榭式宮殿的建築形式修建而成。總展示面積3100平方米,分為地上和地下兩部分。地上一層的陳列分為西、東兩廳,分別展示了中山國歷史文化發展脈絡、中山古城遺址的保護發展等內容。
  • 7件出土文物串起惠州發展簡史
    商周青銅矛:見證人類從新石器向青銅時代轉變 出土時間地點:2000年,惠州博羅橫嶺山 發現過程:1999年廣惠高速公路建設,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同惠州博物館對沿線進行了文物調查,在該處地表發現早期陶片,考古工作人員斷定此處為一處古代遺址,2000年進行了考古發掘,發現300多座墓葬,出土1000多件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