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11日通報,2020年5月至12月,考古人員對位於廣州市越秀區中山六路東段北側中山六路所在地進行考古發掘。
△清代房址F1清理後
△民國池C31清理後底部
據通報,此次考古發掘面積2400平方米,發現唐代至民國時期的文化層,清理漢代至民國時期遺蹟432處。其中灰坑196個、水井57眼、磉墩52個、池43個、柱洞42個、灰溝18條、牆基17處、路3條、房址2處、臺基1座、護堤1處,出土各時期陶器、瓷器、銅器、鐵器等各類重要文物2500餘件。
△漢代陶罐
△南朝青釉席鎮
△五代南漢青釉佛塔模型
此次考古發現的古代文化遺存十分豐富,文化層堆積最厚達4米左右,包括唐、五代南漢、宋、明、清、民國等不同歷史時期,遺蹟十分豐富。尤其以晚唐五代、宋、明、清、民國時期的灰坑、水井、池等生活類遺蹟為多,出土遺物豐富,既有漢代陶器、瓦當,也有南朝青釉器。
△唐代瓷壺
特別是晚唐五代的遺物,反映了唐代以來這一帶為人口聚居、商業繁華之地。與此同時,宋代建築基址是本次考古工作最重要的發現。52個磉墩布局規整、排列有序,規格較大,初步判斷東西兩側是兩道南北向的廊式建築,南側磉墩是主體建築的北邊牆和簷廊,還有一組磉墩打破主體建築,可能是後期改建的。磉墩的發現充分說明宋代此地有一處等級較高、規模較大的建築。
△元代瓜稜荷葉蓋罐
本次考古發掘項目是近年來廣州城市考古發掘面積最大的項目,本次考古發掘成果為探索廣州城址變遷,唐宋時期廣州城市發展和功能布局、廣州城區歷史地理變遷具有重要價值。(總臺央視記者 張莉莉)
(編輯 李茗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