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中山六路考古新發現 唐代至民國上千件文物出土

2020-12-11 央視新聞

根據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11日通報,2020年5月至12月,考古人員對位於廣州市越秀區中山六路東段北側中山六路所在地進行考古發掘。

△清代房址F1清理後

△民國池C31清理後底部

據通報,此次考古發掘面積2400平方米,發現唐代至民國時期的文化層,清理漢代至民國時期遺蹟432處。其中灰坑196個、水井57眼、磉墩52個、池43個、柱洞42個、灰溝18條、牆基17處、路3條、房址2處、臺基1座、護堤1處,出土各時期陶器、瓷器、銅器、鐵器等各類重要文物2500餘件。

△漢代陶罐

△南朝青釉席鎮

△五代南漢青釉佛塔模型

此次考古發現的古代文化遺存十分豐富,文化層堆積最厚達4米左右,包括唐、五代南漢、宋、明、清、民國等不同歷史時期,遺蹟十分豐富。尤其以晚唐五代、宋、明、清、民國時期的灰坑、水井、池等生活類遺蹟為多,出土遺物豐富,既有漢代陶器、瓦當,也有南朝青釉器。

△唐代瓷壺

特別是晚唐五代的遺物,反映了唐代以來這一帶為人口聚居、商業繁華之地。與此同時,宋代建築基址是本次考古工作最重要的發現。52個磉墩布局規整、排列有序,規格較大,初步判斷東西兩側是兩道南北向的廊式建築,南側磉墩是主體建築的北邊牆和簷廊,還有一組磉墩打破主體建築,可能是後期改建的。磉墩的發現充分說明宋代此地有一處等級較高、規模較大的建築。

△元代瓜稜荷葉蓋罐

本次考古發掘項目是近年來廣州城市考古發掘面積最大的項目,本次考古發掘成果為探索廣州城址變遷,唐宋時期廣州城市發展和功能布局、廣州城區歷史地理變遷具有重要價值。(總臺央視記者 張莉莉)

(編輯 李茗伊)

相關焦點

  • 近年廣州城市考古發掘面積最大!2500餘件文物中山六路考古出土
    12月11日上午,記者在考古現場看到,該項目位于越秀區中山六路新寶利大廈西側,發掘面積達2400平方米,出土各時期陶器、瓷器、銅器、鐵器等各類重要文物2500餘件,還發現了宋代大型建築基址。發現唐代至民國時期文化層,出土2500餘件文物該考古項目現場負責人、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調查勘探部主任程浩介紹,中山六路RJ-6/7地塊位于越秀區中山六路東段北側,在「廣州古城至珠江北岸」地下文物埋藏區的核心地帶,這一帶自唐代以來就是廣州城商業繁華之地,自上世紀50年代,項目所在地周邊考古發現了大量重要的古代文化遺存
  • 2500多件重要文物!中山六路又有考古新發現,什麼「寶貝」?
    此前,經過大半年時間的搶救性考古發掘,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獲得重要發現!唐代至民國時期的文化層、2500餘件重要文物、52個磉墩……究竟都「挖」出了哪些「寶貝」呢?RJ-6/7地塊位於廣州市越秀區中山六路東段北側,所在地屬於廣州市「廣州古城至珠江北岸」地下文物埋藏區中心地帶。
  • 廣州市越秀區出土唐代至民國時期的各類重要文物2500多件
    12月11日,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發布通報表示:在廣州市越秀區中山六路東段北側一土地出土唐代至民國時期的各種重要文物2500多件。該土地屬於廣州市「廣州古城至珠江北岸」地下文物埋藏區中心地段,附近有較多重要的考古發現。
  • 廣州中山六路RJ-6/7地塊考古發掘獲重要發現
    中山六路RJ-6/7地塊在中山路位置圖中山六路RJ-6/7地塊位於廣州市越秀區中山六路東段北側,所在地屬於廣州市「廣州古城至珠江北岸」地下文物埋藏區中心地帶,周邊有較多重要的考古發現。根據文物保護法規,配合中山六路RJ-6/7地塊的建設,經報請國家文物局批准,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組織和指導,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於2020年5—12月對該地塊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發掘面積2400平方米,發現唐代至民國時期的文化層,清理漢代至民國時期遺蹟432處,其中灰坑196個、水井57眼、磉墩52個、池43個、柱洞42個、灰溝18條、牆基17處、路3條、房址
  • 廣州考古發現一處等級較高的宋代建築基址 52個磉墩排列有序
    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南漢磚井清理後底部。 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唐代瓷壺。 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五代南漢波斯藍釉陶片。 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五代南漢青釉陶盞及盞託。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宋代奩盒。 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人民網廣州12月11日電(王星、張晨牧)12月11日,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對外公布,在廣州市中山六路發現唐代至民國時期的文化層,出土各時期陶器、瓷器、銅器、鐵器等各類重要文物2500餘件,並發現一處等級較高的宋代建築基址。
  • 早參|廣州地鐵100座車站率先安裝「救命神器」;中山六路出土2500件...
    廣州地鐵集團將於12月18日起,在地鐵線網交通樞紐站、換乘站等100座車站,及所運營的廣清城際、廣州東環城際9座車站分兩批開展AED(自動體外除顫器)配置試點工作。【中山六路出土2500件文物 發現宋代大型建築基址】11日,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了中山六路RJ-6/7地塊的考古發現。
  • 福州地鐵站考古出土上千件文物(圖)
    關注理由  撥開層層泥土,福州2200多年文明史的起點顯露真容,短短50天,從西漢至清代,上千件文物出土,福州屏山地鐵站進行的考古發掘收穫頗豐(詳見本報昨日A02版)。記者了解到,在考古隊員進場之前,地鐵工地需要進行防護牆施工,才能確保地下考古發掘的安全。  專家建議:地鐵站與遺址博物館結合  短短50天,就發掘出上千件文物,不少市民很關心,屏山站遺址,今後該何去何從?  昨日,福州二中老師、收藏家張祖仁建議,屏山的西漢冶城遺址很重要,保護遺址可以與地鐵建設結合在一起。
  • 7件出土文物串起惠州發展簡史
    在惠州博物館,展出著不同時期、多個種類的歷史文物,這些文物包含了商周、春秋、秦漢、隋唐、宋元、明清、民國等各個時期,串起了惠州從社會萌芽、縛婁古國、開始設縣、廢郡設府到科文興旺、嶺東雄郡、民主革命的發展簡史。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記者走進惠州博物館,挑選惠州不同發展時期的代表文物,探尋這些文物的發現過程和文化意義。
  • 新疆尉犁考古大發現,出土700多件唐代木牘,填補了歷史記載空白
    19世紀末,瑞典探險家進入我國新疆地區進行考古調查和發掘,在新疆尉犁縣境內發現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它位於尉犁縣境內的荒漠地區,東距營盤古城47公裡,東距樓蘭古城233公裡,屬於孔雀河烽燧群的一座。考古專家表示,孔雀河烽燧群共有11座烽燧組成,沿孔雀河北岸,呈西北-東南向分布在庫爾勒市至營盤古城之間長約150公裡的範圍內。
  • 中山王墓最逆天的文物,出土便轟動考古界,3D列印技術都望塵莫及
    很多網友會問如今出土的這麼多國寶級文物當中,哪件文物堪稱是最為難以複製的,其實這個真的是沒有絕對,難以複製的文物太多了,比如杭州半山出土的戰國水晶杯、淅川楚墓的雲紋銅禁、曾侯乙尊墓出土的曾侯乙尊盤
  • 時隔25年後九成宮遺址考古重啟,出土遺物五百餘件
    時隔25年後九成宮遺址考古重啟,出土遺物五百餘件 陸航/中國社會科學網 2020-12-25 19:35
  • 深入解讀中山古城考古遺址公園——第一站:中山國王陵陳列館
    地下一層專題展覽地下一層為中山國文化專題展示,分為中山國青銅、玉器、語言文字、陶器等四大類,並設有河北省文物研究的考古工作站,包含文物修復室、文物庫房等。地下一層展示主題為「尋蹤至美 中山遺珍」,通過青銅、玉器、語言文字、陶器四個單元,展示了中山國的獨特文化。
  • 山西出土周代文物500餘件!
    山西出土周代文物500餘件!銅簋12月9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發布消息:運城市垣曲北白鵝墓地考古發掘有新發現。根據對出土器物分析,結合發掘的9座墓葬形制,推斷北白鵝墓地是一處兩周之際位於成周王畿之內的周朝王卿高級貴族的墓地。
  • 鄴城考古博物館開館 展出珍貴文物178件
    12月17日9時許,邯鄲市臨漳縣鄴城考古博物館正式開館,展出鄴城遺址出土的珍貴文物178件(組),其中150件(組)為首次正式展出。展品多為2012年鄴城北吳莊藏坑出土文物據介紹,此次開館共展出文物178件(組),多數為2012年鄴城遺址北吳莊佛造像埋藏坑出土佛造像等鄴城遺址考古文物。
  • 考古工作成果豐碩!十三五時期,濟南發掘出土文物1200多件
    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0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61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44處,國有館藏文物20餘萬件,是名符其實的文物大市。在25日召開的濟南市委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上記者獲悉,「十三五」以來,濟南考古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一是考古調查勘探為保護地下文物打下堅實基礎。第一,積極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大局,配合工程建設和文物保護規劃開展考古調查勘探工作。
  • 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盛世往事」:國博展滿城漢墓考古50年
    2018年是河北滿城漢墓考古發掘50周年。12月28日,由中國國家博物館、河北博物院聯合主辦的紀念特展「漢世雄風」在中國國家博物館揭幕,151套724件文物中,一級文物比例高達五分之二。其中,劉勝的金縷玉衣,更是河北博物院首次借展。此次展出文物規格之高,在滿城漢墓文物參與的國內外交流展中是史無前例的。
  • 出土文物1000餘件!鎮海九龍湖發現一處重要遺址
    近日,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和鎮海區文物保護管理所共同發布了寧波市鎮海區應家遺址考古發掘成果
  • 唐代宗元陵考古獲重要成果對復原唐代宮殿建築提供借鑑
    唐元陵下宮建築基址1發掘探方圖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  央廣網西安2月7日消息(記者雷愷)記者今天(7日)從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獲悉,唐代宗元陵考古獲重要成果,新出土石刻共27件,發現的元陵下宮建築遺址對研究
  • 考古,記住城市的來時路——濟南近年來考古成就令人讚嘆和振奮
    「濟南是一個文物大市,文物資源豐富,現有國保單位30處、省保單位161處、市保單位244處。上世紀90年代以來,先後有8項考古發掘獲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說到這些數字,李銘的話語中充滿了自豪。還是通過一些具體考古項目及其收穫來看看這些重要發掘的成績吧:濟南寬厚所街遺址的發掘入選「2013中國重要考古發現」;神通寺遺址的發掘廓清了元明清時期該寺廟的布局,為四門塔保護規劃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據;歷城區鳳凰路趙家莊墓地首次發現濟南地區保存基本完整的舟形墓;濟陽縣前劉村唐墓出土一盒墓誌,是全國首次發現的有明確紀年的唐代穹隆頂磚雕雙室墓
  • 清初至晚清的紫砂考古發現 黃健亮系列紫砂考古專題(二)
    本專題將分為三次講座,分別是:Ⅰ.明代至早清的紫砂考古發現(6月8日);Ⅱ.清初至晚清的紫砂考古發現(6月15日);Ⅲ.水下考古所見紫砂器(6月30日)。► 本系列講題在每次課程結束之後,將特別推送相應的圖文材料以供大家進一步參考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