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尉犁考古大發現,出土700多件唐代木牘,填補了歷史記載空白

2021-01-13 歷史知識小達人

眾所周知,西域狹義上指玉門關、陽關以西,蔥嶺以東,巴爾喀什湖東、南及新疆的廣大地區,而廣義的西域包括亞洲中、西部地區等。《漢書·西域傳》記載當時已有30餘國分布在西域地區,故有「西域三十六國」之說,西域從漢武帝時期屬於漢朝管轄,並設立西域都護府管理西域三十六國,直至西漢王莽篡位,匈奴趁機統治西域。到了唐朝時期,唐軍消滅了回紇、突厥勢力時,西域除高昌不服統治被消滅以外,西域各國均臣服唐朝政府。唐朝曾設立安西都護府及北庭都護府管理西域,但安史之亂後,唐朝無力控制西域,西域各國又紛紛獨立。

尉犁又名「羅布淖爾」,源於「羅布泊」而得名,意為「水草豐腴的湖泊」。19世紀末,瑞典探險家進入我國新疆地區進行考古調查和發掘,在新疆尉犁縣境內發現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它位於尉犁縣境內的荒漠地區,東距營盤古城47公裡,東距樓蘭古城233公裡,屬於孔雀河烽燧群的一座。考古專家表示,孔雀河烽燧群共有11座烽燧組成,沿孔雀河北岸,呈西北-東南向分布在庫爾勒市至營盤古城之間長約150公裡的範圍內。

20世紀初期,英國探險家在尉犁詳細調查了孔雀河烽燧群,對部分烽燧繪製圖紙,並且拍攝了大量照片。自上世紀80年代,我國進行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至今,新疆文物部門多次對孔雀河烽燧群進行考古調查。後來,經過國家文物局批准,新疆考古文物部門對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進行主動性考古發掘工作。考古專家介紹,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修築於一處大型紅柳沙丘上,是由烽燧本體、居住房屋等建築構成的結構完整、功能齊備的綜合性軍事設施。

據考古隊統計,考古人員在遺址內發掘出土各類遺物1100餘件,其中包括珍貴紙文書、木瀆700多件。考古專家介紹,紙文書出土時多呈團狀,經初步釋讀,確認此烽燧遺址為一處遊弈所駐地。文書性質主要為唐武周至開元年間,遊弈所與下轄各烽鋪及上級管理機構之間的軍事文書,內容詳細記錄了與孔雀河沿線烽燧有關的各級軍事設施名稱。文書另見有授勳告身、帳單、私人信札、書籍冊頁、文學作品等內容。出土木牘保存完整、字跡清晰,內容主要記載烽鋪與遊弈所間計會交牌與平安火制度。

考古專家推斷,新疆尉犁縣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是唐代安西四鎮之一焉耆鎮下設軍事設施。出土的大量珍貴文書、木牘等文獻資料,涉及軍事、政治、經濟、文學諸多方面內容,詳細記載了孔雀河沿線的各級軍事設施名稱,填補了歷史文獻關於唐代軍鎮防禦體系記載的空白。為了解唐代邊塞生活和軍事管理制度提供了第一手資料,用史料證實了唐王朝對西域的有效管治。

相關焦點

  • 新疆尉犁考古大發現,出土七百多件唐代木牘,填補了歷史記載空白
    西域被認為是狹義上的玉門關、陽關以西、蔥嶺以東、巴爾喀什湖東、南及新疆的廣大地區,而廣義的西域則包括亞洲中西地區等。據《漢書·西域傳》記載,當時有30多個國家分布於西域,故有「西域三十六國」之說,即漢武帝時期的西域由漢朝管轄,並設立西域都護府,掌管西域三十六國的事務,直到西漢王莽篡位,匈奴乘機統治西域。至唐末,唐軍消滅回紇、突厥勢力時,除高昌不受統治外,西域各國均臣服於唐政權。
  • 四項考古新成果展現古絲綢之路演變
    會議聚焦近期古代絲綢之路沿線重要考古發現,發布了甘肅天祝岔山村墓葬、青海都蘭熱水墓群2018血渭一號墓、青海烏蘭泉溝一號墓、新疆尉犁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等4項考古的最新成果。 其中,甘肅天祝岔山村墓葬是目前國內發現保存最完整的唐代早中期吐谷渾王族成員墓葬,充分展現了吐谷渾王族的喪葬制度和習俗。
  • 四項考古新成果實證古絲綢之路上的融合交流
    中新社北京11月22日電 (記者 應妮)國家文物局22日在北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研究項目新進展工作會,聚焦近期古代絲綢之路沿線重要考古發現。甘肅天祝岔山村墓葬出土的墓誌。甘肅天祝岔山村墓葬考古隊供圖甘肅天祝岔山村墓葬是目前國內發現保存最完整的唐代早中期吐谷渾王族成員墓葬,出土大量金銀器、漆木器、革制和絲麻織品等遺物,充分展現吐谷渾王族喪葬制度和習俗。
  •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為什麼會出現在新疆?答案沒有傳說的那麼玄乎
    被譽為20世紀中國考古學最偉大的發現之一。1995年10月,中日尼雅遺址學術考察隊成員在新疆和田地區民豐縣尼雅遺址一處古墓中發現該織錦。現收藏於新疆博物館。在漢代之前,烏魯木齊附近天山阿拉溝戰國時期墓葬就出土過出土鳳鳥紋絲繡,另外,喀什地區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曲曼墓地也發現過戰國時期絲綢殘跡,阿勒泰地區哈巴河縣喀拉蘇墓地出土銅器表面殘留絲綢殘跡。同時,位於安陽市殷墟宮殿宗廟區丙組基址西南的商代婦好墓,在考古發掘中,出土了大量的玉器,其中有700多件是來自新疆的軟玉。
  • 考古2019︱隋唐考古:從長安到邊陲,從考古走入隋唐歷史
    通過發掘可知,6號佛寺遺址和5號佛塔遺址時代主要為高昌回鶻時期,是北庭故城外城南門內一個規模較大的重要佛寺遺址(中國考古公眾號)。新疆尉犁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的發掘,清理髮掘出珍貴的紙文書、木牘633件(組)。確認這裡為一處遊弈所級機構駐地,新發現了孔雀河烽燧群一線的軍事防線被稱為「樓蘭路」。
  • 新疆的「出土雞」
    在步入雞年之際,讓我們來到新疆博物館探秘,品讀新疆最具獨特氣質的幾件與雞相關的珍寶:生肖雞俑、對雞對羊燈樹紋錦及雞鳴枕。最具氣質的唐代大公雞衣著華貴、神態端莊、氣度不凡。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墓出土的這尊保存完好的唐代雞俑,被網友們稱為「最具氣質的唐代大公雞」。
  • 廣州中山六路考古新發現 唐代至民國上千件文物出土
    △清代房址F1清理後△民國池C31清理後底部據通報,此次考古發掘面積2400平方米,發現唐代至民國時期的文化層,清理漢代至民國時期遺蹟432處。其中灰坑196個、水井57眼、磉墩52個、池43個、柱洞42個、灰溝18條、牆基17處、路3條、房址2處、臺基1座、護堤1處,出土各時期陶器、瓷器、銅器、鐵器等各類重要文物2500餘件。
  • 文史記憶︱新疆出土的唐代婺州布
    本文結合相關資料,介紹曾經出土於新疆的三塊唐代婺州布。根據布上的題識,這三塊布可簡稱為:「婺州信安縣租布」「婺州蘭溪縣庸調布」和「婺州蘭溪縣腳布」。布片出土情況題識中有「婺州」等文字的三塊布,均出土於新疆阿斯塔那古墓群。
  • 新疆首次發現生土立柱式唐代窯址
    ,在2020年的新疆拉甫卻克墓地考古工作中,墓地西南部發掘出一座唐代窯址。  【解說】負責拉甫卻克墓地發掘工作的王永強介紹,此次發現的窯址北側被兩座地面葬疊壓,根據地面葬的墓葬形式,出土遺物,以及從窯址挖掘出的陶片判斷,陶窯的年代應該是在唐代。陶窯由窯室、火塘、操作臺、煙道等幾部分組成,窯的頂部已塌陷。  【同期】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哈密考古隊隊長 王永強  哈密拉甫卻克墓地發現的窯,它是屬於那種用減地法減地下挖法製作而成。
  • 鄂州機場考古,唐代龍窯露崢嶸!
    一處唐代大型龍窯露出神秘面紗——鄂城餘家山六朝墓葬考古取得重大突破~首次發掘湖北地區唐代窯址更填補了我市考古研究史的一項空白!為配合鄂州機場建設,受湖北省考古研究所委託,北京大學成立考古隊對該區域內的鄂城區楊葉鎮古塘村四組餘家山六朝墓群遺蹟進行調查、勘探和發掘,勘探面積約40000㎡,發掘面積為300㎡。在勘探和發掘過程中發現一處唐代窯址並進行重點發掘和清理,取得了驚人的重要成果。
  •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探秘尼雅考古
    1900年,英籍探險家斯坦因第一次踏足尼雅,發現了這處沉睡在大漠深處千年的古城遺址。由於國家貧弱,無數珍貴的文物被斯坦因帶走。 1988年,一批考古工作者再一次來到尼雅,他們是改革開放後新疆首個對外合作文物考古項目——中日共同尼雅遺蹟學術考察隊的成員。在將近10年的考察中,考古學家們深入塔克拉瑪幹沙漠,發現了無數震驚世界的歷史遺蹟。
  • 新疆早鐵器時代鐵器考古發現概述
    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人們基於對文獻記載和不同考古材料的認識,即主要是對中原地區早鐵器時代鐵器考古發現的認識,學術界對我國冶鐵技術出現的時間曾有過:夏代以前說、商代說、西周說、春秋說等等。但關於來源問題,一般都堅持本土說。 然而,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後,隨著早期人工鐵器在我國廣大地區,尤其是新疆地區的不斷發現,本土說發生了裂變,或者說發生了動搖。
  • 河北周家莊墓地與殷墟發現屬同一文化 填補冀中南地區歷史空白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中新網石家莊12月10日電(李曉偉 趙丹媚)近日,河北省文物局組織國內專家對河北欒城周家莊墓地搶救性考古發掘工作進行現場檢查與驗收。記者10日從考古現場了解到,該墓地初步斷定為商代後期貴族墓葬,填補了冀中南地區商代後期考古發現空白,並將太行山東麓華北平原的商代後期考古發現串聯起來。
  • 廣州市越秀區出土唐代至民國時期的各類重要文物2500多件
    12月11日,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發布通報表示:在廣州市越秀區中山六路東段北側一土地出土唐代至民國時期的各種重要文物2500多件。該土地屬於廣州市「廣州古城至珠江北岸」地下文物埋藏區中心地段,附近有較多重要的考古發現。
  • 這十大考古新發現,個個大有來頭!
    這十大考古新發現,個個大有來頭! 01 考古學是一門十分重要的學科 中華5000多年文明是怎麼起源、形成的?經歷了怎樣的發展過程? 實證夏代存在的信史考古發現是什麼? 「三皇五帝」究竟是確有其人還是神話傳說? …… 這些都是事關中華文明歷史的重大問題,也是世界文明史研究的重要問題。
  • 福州地鐵站考古出土上千件文物(圖)
    關注理由  撥開層層泥土,福州2200多年文明史的起點顯露真容,短短50天,從西漢至清代,上千件文物出土,福州屏山地鐵站進行的考古發掘收穫頗豐(詳見本報昨日A02版)。這是明代學者王恭追憶福州建城歷史,所寫的《冶城歌》。如今,站在屏山站考古現場,看著顯露出的西漢遺蹟,我們仿佛與歷史的某一瞬間連接在了一起。  遺憾的是,剛剛發現,就要放棄。北側5個探方,共600多平方米,已經放棄發掘;20多天後,屏山地鐵站考古將畫上句號,屆時還沒有發掘的遺址,也將忍痛放棄。
  • 新疆發現最古老信封,至今無人能解讀,可能暗藏古老王國!
    《漢書·西域傳》記載,在距離長安有 8820裡外的塔克拉瑪幹大沙漠的南緣曾經有一個雖然很小但卻十分重要的國家叫做精絕國,其位於崑崙山下,接受漢王朝西域都護府統轄,國王屬下有將軍、都尉、驛長等。精絕國之所以十分重要正是因為其地理位置特殊,它是古代絲綢之路上的咽喉要地。
  • 考古新發現將冶鐵史提前了700年!
    鐵器進入新疆初期僅僅限於少數攜帶鐵器民族自己的使用。後來還可能因為受到客觀條件的限制中斷過對鐵器的使用。又據史料記載與之前的考古發現,西域地區的金屬工藝較為原始,所制的武器和工具性能很差。這種觀點在很長時間裡一直被很多人深信不疑。
  • 成都漢墓第一次出土完整的西漢織機模型(圖)
    墓葬內發現920支醫學竹簡,部分醫書極有可能是失傳了的中醫扁鵲學派經典書籍。4臺蜀錦提花機的模型,是第一次出土完整的西漢織機模型,填補了我國絲綢紡織技術的考古空白。2012年7月中旬,為配合成都地鐵3號線施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金牛區天回鎮建設工地(俗稱老官山)進行搶救性發掘。  在出土的大量文物中,漢代蜀錦織機模型,填補了中國絲綢紡織技術的考古空白。而出土的九部醫書中的部分醫書,極有可能是失傳已久的中醫扁鵲學派經典書籍。另外,帶有「心」、「肺」等線刻小字的人體經絡髹漆人像的出土等一系列的發掘成果都創下國內首次考古發現。
  • 渠縣城壩遺址出土「四川最早識字教科書」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吳曉鈴)位於渠縣的城壩遺址,自1980年代出土大量青銅器以後,已被證實為一處歷史上的少數民族賨(cóng)人文化遺址。隨著近年考古發掘的持續深入,川東地區巴文化的面貌漸漸清晰。9月17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舉行城壩遺址考古新發現暨專家論證會,宣布經過5年不間斷、系統性的考古發掘,不僅在南方首次全面揭露了一座郡縣一級的城址、宕渠城城址,還發現了四川地區極為罕見的十餘枚漢簡。其中刻有「蒼頡作書,以教後人」等字樣的簡牘,更被與會專家認為可能是四川地區目前發現最早的「識字教科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