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考古隊來鄂州
本是考古發掘六朝古墓
卻有驚人發現!!!
一處唐代大型龍窯露出神秘面紗——
鄂城餘家山六朝墓葬考古取得重大突破~
首次發掘湖北地區唐代窯址
更填補了我市考古研究史的一項空白!
為配合鄂州機場建設,受湖北省考古研究所委託,北京大學成立考古隊對該區域內的鄂城區楊葉鎮古塘村四組餘家山六朝墓群遺蹟進行調查、勘探和發掘,勘探面積約40000㎡,發掘面積為300㎡。在勘探和發掘過程中發現一處唐代窯址並進行重點發掘和清理,取得了驚人的重要成果。
考古清理窯址一處,順山坡建成的長形龍窯,西北—東南向,已揭露長度約27m,總長約47m,窯寬約3.5m。
窯址平面航拍圖
窯體構築在山坡上,做法為依山勢挖土壙建設,兩側用帶錢紋的磚砌成窯壁,局部可見窯壁加厚結構,磚的形制和該地區的六朝墓葬的磚一致,有可能是直接利用墓磚,磚內壁經過多次燒烤,形成黑色「窯汗」。窯床底部為土層,被燒成紅色,窯床之上鋪墊砂層,用於支燒的窯具整齊碼放在窯床之上。
窯頂垮塌形成的堆積
窯壁加厚現象和廢棄的窯具堆積
窯的西側為廢棄堆積層,從斷坎剖面看,厚度在2m左右。
窯體和堆積之間有寬約1m的包含物較少的土層,可能為窯側的道路。
窯壁的磚和「窯汗」
出土遺物主要分為窯具和燒造的器物兩大類。窯具分為筒狀支柱和頂缽樣支座。燒造的器物為「剛胎陶器」,近似於瓷器,或者也可徑稱瓷器,多數無釉,為半成品或殘次品,部分器物施褐綠釉,可辨器形有雙唇罐、缽、帶系罐、盤口壺等小型器物,缸、盆等較大器物的口沿,另有帶「研薑疊」的研磨器一件,是較為重要的發現。
窯床上遺留的窯具(前為筒狀支柱,後為頂缽樣支座)
據餘家山考古現場負責人、北京大學郜凱瑋稱,該窯址年代應為中晚唐時期,性質為民窯,該窯的發現填補了湖北唐代窯址的空白,對研究湖北地區的陶瓷窯發展狀況和過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郜凱瑋說,以往發現的唐—五代時期窯址大多聚集分步在梁子湖周邊,這次在楊葉發現唐代中期的窯址,為研究鄂州歷史時期的城市布局、社會面貌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素材。
窯址出土褐綠釉盤口壺(殘)
窯址採集的「研薑疊」研磨器(正反面)
窯址出土雙唇罐口沿殘片
窯址出土器底
窯址出土施半釉缽口沿殘片
窯址出土的半成品缽
窯址出土缸或盆類口沿殘片
這批千年寶貝
僅僅是鄂州歷年來大量出土文物的一小部分
但它們已然成為了一種文化符號和記憶載體
是人們在這座城市生活過的見證
書寫著吳都古城鄂州的城市演變史
它們從田野和庫房走向社會公眾
喚起人們對城市歷史的深刻記憶!
鄂州市融媒體中心記者:肖俊
通訊員:餘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