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羅城西門遺址沉睡瘦西湖畔千年 毀於五代戰火

2020-12-23 中國新聞網

被保護起來的唐羅城西門遺址。

唐羅城城牆遺蹟。

唐羅城西門遺址。

  唐羅城西門遺址:湖畔沉睡千年 曾見證盛世大唐揚州繁華歷史 唐揚州羅城有13座城門,西門就四座

  瘦西湖景區舉世聞名,但景區裡「隱藏」著一道城門遺址卻鮮為人知。

  唐羅城西門遺址——就在瘦西湖二十四景之一的「石壁流淙」旁邊。這是唐代揚州城羅城的一道城門遺址,保存完好,這只是羅城的一座城門,從目前的史料推斷,唐代揚州城羅城可能有13座城門,僅西門就有4座,這座城門就是其中之一。

  1

  石壁流淙旁「掩藏」城門遺蹟

  為唐代揚州羅城西門遺址

  煙花三月下揚州,是唐代揚州之盛留給後世的文化符號。如今,漫步在瘦西湖里,如果你留意,也能尋覓到唐代揚州遺存。

  瘦西湖,在唐代還沒有這個名字,它只是一條護城河,原是唐羅城、宋大城的護城河遺蹟,南起北城河,北抵蜀岡腳下。這條面積480多畝,長4.3千米的河道,直到明清年間,才漸漸發展成如今「兩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樓臺直到山」的景象。明清時期,許多富甲天下的鹽業巨子紛紛在沿河兩岸,不惜重金聘請造園名家擘畫經營,構築水上園林。清代汪沆詩云:「垂柳不斷接殘蕪,雁齒紅橋儼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

  了解了瘦西湖的前世今生,就不難了解唐羅城的歷史。靠近石壁流淙的這座城門,是唐羅城之西門,且是四座西門其中之一。在城門遺址處豎有一碑,上面寫道:「楊莊西門(即唐羅城楊莊西門遺址)位於唐羅城西城垣北端。城門為一門一洞形制,始築於唐代,沿用至五代。唐遺蹟保存較好,城牆底寬12米,保存高度1.5米,主門道寬4.8米,南、北馬道均寬2.7米。」

  站在唐羅城西門遺址前向東張望,現在,是瘦西湖的秀美春光,而在1000多年前,「揚一益二」的年代,這裡卻是車水馬龍、熙熙攘攘的另一番光景。

  「真的沒想到在景區裡還有這樣的城門遺址。」來自杭州的萬先生在石壁流淙附近拍照,看到了這裡奇怪的「玻璃罩」,便上前觀望,這才發現玻璃罩下面的「殘垣斷壁」竟是一座城門。玻璃罩內,不同的區域分別標註著「羅城馬道」「唐代羅城前期城牆」等。

  上周,記者探訪了唐子城遺址,子城俗稱「衙城」,即行政官署所在地。那麼,羅城在唐代揚州又是什麼地位呢?據文史專家介紹,羅城即「城外的大城」。「子城之外是羅城,城牆外另修的環牆。」據介紹,羅城的起建源於對外敵的防禦,子城與羅城之間是百姓居住的區域,有市場、民宅等。

  充滿生活氣息的羅城,讓今天的我們倍感親切。玻璃罩內溼度良好,綠油油的植物爬滿了唐代古磚。

  2

  2008年考古發掘發現城門遺蹟

  一門一洞形制,遺蹟保存較好

  這處唐代羅城西門遺址,又是怎樣發現的呢?

  早在上世紀80年代,我市文物專家就得知唐代西城牆上最北端的「西門遺址」的有關情況。2008年春天,考古人員開始對楊莊西門進行鑽探考察,當年10月,開始在瘦西湖萬花園二期工程考古工地上尋找唐城的蹤影。

  經過約3個月的探秘,考古人員發現,位於唐羅城西城垣北端的這處西門,城門為一門一洞形制,始築於唐代,沿用至五代。其中,唐代遺蹟保存較好。考古專家印志華說,這處城門只保存了南側的一部分,保留的這一部分規模也不算太大,已和歷史上無法相比,北側的一部分已全部毀掉。當然,從歷史遺存可推斷,這處城門的主門道寬約4.8米,南北馬道均寬約2.7米。

  「在唐代,這裡是羅城範圍,到宋朝後由於戰爭等緣故,這裡被徹底毀滅,基本上是一片荒郊。」印志華說,由於戰爭和多年來的坍塌風化,這座羅城遺址早已面目全非,本來十多米高的城牆,成了殘垣斷壁。他介紹,在當時的考古發掘之前,這裡曾是村莊,有農田和居民住宅區。

  如今,我們看到的這處唐羅城西門遺址,用硬度和透明度較好的鋼化玻璃罩好,展示了其經歷歲月變遷後的最真實一面。

  3

  唐代揚州有子城羅城「兩重城」

  唐羅城可能共有13座城門

  「街垂千步柳,霞映兩重城。」這首晚唐詩人杜牧所作的詩句,講的正是我們腳下的唐代揚州城。唐代揚州城由子城和羅城組成,子城在蜀岡之上,羅城在蜀岡之下,「兩重城」指的就是它們。

  羅城在子城之南,是唐代揚州手工業、商業和市民居住區。根據史料記載和考古發掘獲悉,羅城呈南北長、東西窄的長方形,南北長約4200米,東西寬約3120米,面積約13.8平方公裡。羅城規劃嚴密,布局工整,功能分布明確,水、陸交通的分布形成棋盤狀布局,構成了城市平面布局的網絡。羅城內有南北大街6條,東西大街14條。而蜀岡之上的子城,為唐代揚州大都督府和官衙治所。

  文物專家顧風介紹,根據目前的考古成果推斷,唐羅城可能共有城門13座,其中北門一座,南門4座,東門4座,西門4座。羅城城垣四周環以深壕。

  唐羅城四座西門,通過城內道路與東門相連。其中,最北端的就是我們在瘦西湖看到的這座西門遺址,而最南端的西門位於揚州大學農學院內。據悉,南端的這座西門也是一門一洞結構,城外有甕城,它始建於唐代,沿用至五代,北宋時廢棄。在上述兩門之間,應該還有兩座西門,分別位於念四橋附近,以及文昌西路與揚子江路交會處的東側。

  4

  4座西門見證唐朝揚州繁華

  可惜五代時揚州城毀於戰火

  為何唐羅城有這麼多的西門呢?《夢溪補筆談》載:「揚州在唐時最為富盛。舊城南北十五裡一百一十步,東西七裡三十步。」由於揚州唐城面積較大,在考古中發現,僅西城牆上就有四座城門,全國絕無僅有。這主要是因為揚州是一座商業大城市,人口較多,為了進出城方便,揚州城每隔1000米左右即開一座城門,並建有一條東西縱貫的大街。而一般的城市一個方向只開一座門,就是當時「首都」級的長安、洛陽等大城市,不過只開三座城門。揚州當時的繁榮可見一斑。

  但是,唐代揚州的勝景並沒有持續下去。史載,957年,周世宗攻打南唐,元宗李璟自知東都揚州難守,於是放大火燒毀了揚州城,強制居民遷移江南。繁盛的揚州城遭受嚴重毀壞。第二年,周世宗佔據揚州,看到城內被戰火洗劫後的慘狀,於是發動丁夫萬餘人整理被破壞的揚州城。因為城大空虛,因此在故城(即唐羅城)東南隅,修築一小城,與龐大的唐代揚州城相比,規模較小,因而稱為「周小城」。

  驚喜的是,這些歷史記載在考古挖掘中也得到一定程度的證實。據悉,在唐代城牆遺址的東側幾米處,又發現了長80米、寬18米的五代時期的城牆,雖然僅有為數很少的城磚,但具有極高的考古價值。印志華表示,五代時期的城磚與唐代城磚不同,五代城磚尺寸大,且比較統一,唐代的城磚則顯得「亂」一些。

  在考古現場還發現了一些瓦罐殘片和一些重達數斤的石彈。據悉,石彈是城牆內的必備武器,用來抵抗敵人入侵。印志華稱,石彈即擂石,相比於北門遺址,羅城西門擂石的規模要遜色得多,不過從考古現場以及城牆遺址的破壞程度來看,當年的戰爭從來沒有斷過。 記者 陶敏 邵偉

  攝影 張卓君

相關焦點

  • 唐代至清代揚州南門沿用千年 遺址博物館將開放
    南門遺址的發現,或能證明晚唐時期揚州城最南以城南運河為界。  現場探訪  遺址內多處古代城牆遺存  為唐朝揚州甕城城牆  如今,南門遺址因考古需要,已不對外開放。遺址西門附近,聚集了許多「老揚州」,每天早上吹拉彈唱,好不熱鬧。
  • 鼓樓街遺址揭開唐代成都新區神秘面紗
    唐代的護城河、十多米寬的城市主幹道、最寬處達3.2米的城市主排水渠……昨日,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隊通報,今年7月至今,在鼓樓北一街原文化宮所在地發掘出唐代高駢築羅城後修建的城市主幹道和主排水渠,並能大概推測出唐代子城北城牆的方位。該發現有助於進一步釐清唐代成都的城市格局。
  • 成都市資訊|成都再發現唐代城牆 千年前成都城輪廓是這樣的
    成都再發現唐代城牆 千年前成都城輪廓是這樣的寬約9米至12米的唐代城牆牆體。唐代城牆外磚鋪的「散水」,右側為唐城牆外的包磚,左側為清代城牆遺址。公元876年,唐代劍南西川節度使高駢修築羅城,基本奠定了從唐至明清時期成都城市的範圍和格局。史料記載「周二十五裡」的成都羅城,究竟分布於何處?5月20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對外宣布,繼同仁路、天仙橋南街等地之外,在成都的西北角通錦橋附近,再度發現了唐代城牆。結合多年來的考古發現,已經可以勾勒出唐代成都城的範圍和格局。
  • 南京大報恩寺遺址公園
    南京大報恩寺遺址公園交通:我是打車,南京的滴滴特別便宜,市區到哪裡基本都是起步價。門票:大眾點評提前買好,68/人。報恩寺本是明朝朱元璋四子朱棣為報母恩而建,多次被毀於戰火。2000年左右本要原地仿建,結果在塔底竟發現宋代千年地宮,地宮中出土了舉世震驚的釋迦摩尼佛祖頂骨舍利,而放棄原重建計劃,改為以保護地宮為目的修建遺址公園,保留明代地基等歷史遺蹟。當然讓報恩寺聞名世界的還是它塔下千年地宮出土的佛祖頂骨舍利。
  • 王羲之失傳千年的書法真跡,曾毀於戰火,如今在日本「起死回生」
    中國書法與日本的書法關係是十分密切的,從歷史上來看,中國書法從中國的漢朝時期就已經開始流入了日本,到了唐代,許多日本的遣唐使進入中國,大量學習中國的文化,這些文化至今還深深影響著日本人。在眾多的遣唐使當中,有兩個著名的人物,通過這兩個人的傳播,逐步奠定了日本書法的發展軌跡,這兩個人是空海和尚與橘逸勢,他們帶走了大量的唐代和唐代以前的名家書法真跡,並且他獲得了真正的筆法正脈,從而促進了日本書法的發展。
  • 城壩遺址 首現千年竹木簡牘
    2018發掘一區全景。  近年來,隨著考古發掘工作不斷展開,四川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人員首次全面釐清了城壩遺址功能分區,構建了遺址自戰國晚期至魏晉時期年代序列,城壩遺址原先面貌漸漸還原。  時隔千年,城址西門城牆重見天日,一處神秘的河邊聚落出土竹木簡牘數支,「河平二年十月」「江州發吏一人」……這裡是否曾是水陸要衝之處所設的關口?
  • 成都春熙路又現唐宋街坊遺址 與江南館街相似
    唐代李肇撰《唐國史補》記載了唐明皇開元年間至唐穆宗長慶年間「劍南道地方土貢為宮廷御用美酒」。《舊記》載:唐明皇時,著名道士葉法善曾「引帝至成都,市酒於富春坊」。從上個月開始,這裡就開始進行緊張的考古發掘,經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的考古專家鑑定,這裡主要是街坊遺址,從晚唐五代一直延續到了南宋。在考古發掘之前,建築工地的施工人員就在施工過程中,已經對部分遺址造成了破壞,所幸及時的發掘,讓這些城市脈絡漸漸清晰。
  • 西安最良心的世界遺產,唐代三大譯經場之一,千年古寺,免費參觀
    玄奘,大雁塔,慈恩寺義淨,小雁塔,薦福寺同是唐代著名高僧同是建於唐代的千年佛塔同是唐代的著名寺院,國家三大譯經場之一>同時以「絲綢之路: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遺址點入選「世界遺產名錄」兩位高僧、兩座佛塔、兩座皇家寺院,是唐代長安留下的最珍貴文化遺產大雁塔、慈恩寺因玄奘法師而名揚四海,其中最大的功勞是《西遊記》,這部小說和電視劇無人不知,紅遍全球,很多朋友都是看著電視劇長大的
  • 千年交河城埋有多少寶藏:2019新疆行(六)
    這樣的遺址遺蹟,珍貴到什麼程度?你想啊,中國舉國之內,除了交河故城,你找不到第二處都城仍立在大地之上,秦宮鹹陽在嗎?大唐長安在嗎?北宋時的開封深埋黃河河床之下,元大都僅有一小段城牆還在。莫說都城,中國上千座古城,除了幾座明代的縣城,其餘無一存在。
  • 成都挖出隋代人工湖遺址 杜甫曾泛舟吟詩(圖)
    成都體育中心遺址現場發掘出的水渠和唐代院落。唐代院落遺址中,一口宋代水井保存完好。  5月24日,在成都體育中心南側的一處工地裡,工人們正聚在考古發掘現場的探方裡撬動一塊大石板。  五代到兩宋,摩訶池的水源逐漸枯竭。明洪武十八年,蜀王朱椿將大半個摩訶池填平,於後蜀宮殿舊址修建蜀王府。發掘現場,還能夠看到明末的一段「踏道」,經過這段2米寬的青磚路,就可以來到池邊乘船。  明末清初,蜀王府毀於戰亂。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蜀王府廢墟上又興建起貢院,只有西北隅仍殘留少許水面。到了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摩訶池全部被填平成為了演武場。
  • 雙墩、禹墟遺址:風吹過數千年的餘響
    塗山南麓,有個禹墟遺址。就是在這裡,大禹會諸侯。而同位於蚌埠境內的雙墩遺址,距今更是有 7000 年左右的歷史,是淮河流域早期文明的有力證據。雙墩的刻畫符號可以說是中國文字起源的重要源頭之一。雙墩遺址:遠古深處的符號雙墩遺址位於蚌埠市淮上區雙墩村原野上。原野上有現代石碑,書寫著「雙墩文化遺址」,它作為遺址的標誌以及被認可的勳章高高聳立著,有一些新石器時代的人物雕塑和器物圍繞著它。沒有什麼懸念,從市區到這裡只用了二十分鐘,我確定自己站在了七千三百年前的史前遺址上。
  • 新疆千年佛國重見天日 百公裡現20多處遺址(圖)
    千年佛國重見天日公元10世紀—11世紀,西域的喀喇汗王朝(以今喀什、疏勒為中心)對臨近的于闐王朝(以現今和田為中心)發動戰爭,摧毀了佛教盛行的于闐古國。千年後,考古專家在新疆和田地區策勒縣達瑪溝鄉南部的荒漠中發現了佛寺遺址。
  • 一眼千年,成都在這裡摺疊
    東華門遺址的發現還引起國外專家高度關注,義大利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實地考察後認為,在如此狹小的空間內,濃縮了一座城市千年的歷史,不僅在中國獨一無二,在世界上也只有羅馬鬥獸場可與之媲美。「東華門遺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希望這個地方不僅能被打造成為世界級的文化地標,也能成為古代文明和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網紅景點。」
  • 成都寬窄巷子出土千年貼金佛像 造像雕刻精美(圖)
    緊挨著這些佛像坑的,是已經確定為唐代晚期以來修築的羅城西牆。唐代詩人杜牧,用一首《江南春》再現了南朝時期對佛教的崇拜:「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南朝時相對「偏安」的成都,是我國南朝造像出土最多、保存相對完好的地方,當時的盛景可見一斑。
  • 福建最易被「忽視」的寺廟,距今有上千年歷史,更是全國重點寺廟
    西禪寺,顧名思義,就是福州城西邊的禪寺,同理可以推出還有東禪寺,南禪寺,北禪寺,但比起西禪寺,其他三座要麼毀於戰火,要麼破敗不堪,只有西禪寺依舊香火鼎盛。在被稱為西禪寺之前,先後被稱為清禪寺、延壽寺和長慶寺。很有意思的是,這座古剎的始建,與佛教無關,而是因為一個道士。相傳為南北朝時煉丹士王霸居此「煉丹成藥,點石為丹」。每逢飢歲,便靠賣藥賣金換米救濟窮苦百姓。
  • 讓稀碎的漢簡沉睡千年後復活,這技術什麼水平?
    這是一枚漢代竹簡,在沉睡千年後伸的第一個懶腰。沒想到吧,都皺巴成這樣了,竟然還能恢復大半,而漢簡上的文字清晰可見。江西南昌海昏侯國遺址管理局官博@海昏侯 今天(18日)發布的這一幕,來自12月16日央視播出的首部古籍修復保護紀錄片《古書復活記》,第四集介紹了「簡牘復活」的故事。
  • 中國首個海塘遺址博物館,杭州海塘遺址博物館今日開館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馬黎 通訊員 郭楠作為中國首個海塘遺址博物館,今天(1月7日),杭州海塘遺址博物館舉行了開館儀式,同時「發現杭州2019——杭州考古工作年度盤點」活動,也作為博物館的第一個重大活動重磅啟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