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與日本的書法關係是十分密切的,從歷史上來看,中國書法從中國的漢朝時期就已經開始流入了日本,到了唐代,許多日本的遣唐使進入中國,大量學習中國的文化,這些文化至今還深深影響著日本人。
在眾多的遣唐使當中,有兩個著名的人物,通過這兩個人的傳播,逐步奠定了日本書法的發展軌跡,這兩個人是空海和尚與橘逸勢,他們帶走了大量的唐代和唐代以前的名家書法真跡,並且他獲得了真正的筆法正脈,從而促進了日本書法的發展。

在20世紀的時候,大清王朝大廈將傾,許多大量的文物開始外流,其中日本尤其對於中的書畫名作極為感興趣,並在這一時期,大肆搜羅書畫真跡,同時又進一步促進了日本書法的發展。
這流入日本的書法文物當中,有這樣的一件王羲之真跡,此作乃是王羲之寫給在四川做官的朋友的一封信,這封信的內容是:

省足下別疏,具彼土山川諸奇,揚雄《蜀都》,左太衝《三都》,殊為不備。悉彼故為多奇,益令其遊目意足也。可得果,當告卿求迎。少人足耳。至時示意。遲此期真,以日為歲。想足下鎮彼土,未有動理耳。要欲及卿在彼,登汶領、峨眉而旋,實不朽之盛事。但言此,心以馳於彼矣。
大意是自己想去四川玩,寫一封問候下四川的朋友。
這封信在上個世紀流入日本之後,在一次戰火當中被損毀,但值得慶幸的是,這件作品有影印本傳世,在10多年前,中國書法界請求恢復此帖面目,並且願意提供幫助,而後在中日雙方的努力之下,這件《遊目帖》被還原成功!

還原的過程頗為複雜,首先是還原此作所用底本乃是日本當時影印的最清晰版本,以及還原此作的用紙乃是臺北故宮博物院黃庭堅作品原作的紙張,在紙張的顏色以及墨色和印章甚至於裝裱工藝上,都通過努力和三方合作,終於歷時將近兩年的時間將此作復原出來。
此《遊目帖》已經復原,便引發了書法界的廣泛關注,同時也為後人學習草書,提供了一件絕好的臨摹範本!

我們知道王羲之的書法風格是「書中龍象」,既有沉穩之氣,又有多變之姿,是一種「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的狀態。
這樣的書法境界才是一個書法人真正要學習,反倒是一些書法個人風格極為突出的,便不是絕佳的範本!
關於這件《遊目帖》,明代的大儒方孝孺曾經有一段題跋道:

「《遊目帖》寓森嚴於縱逸,蓄圓勁於蹈厲,其起止屈折,如天造神運,變化倏忽,莫可端倪,令人驚嘆自失。」
此帖乃是將森嚴的法度蘊含在了縱逸的氣質當中,這是絕高的一種境界,也是每一個書法人所嚮往的書法境界。此帖當中每一個字都極有勁力,筆筆如刀,奇崛而莫測,乃是後人所望塵莫及的高度。

如今,我們採用德國進口微噴儀,將超高清掃描的這件王羲之《遊目帖》進行1:1超高清微噴,還原出了跟原作毫無二致的作品,字字與真跡無二。
欲購此王羲之《遊目帖》,請點擊下面惠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