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漢族,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祖籍琅琊(今屬山東臨沂),後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
《姨母帖》
名稱:姨母帖
縱:26.3釐米
橫:53.8釐米
類型:行楷,硬黃紙本
內容:哀悼其姨母逝世的文字
現藏:遼寧博物館(唐代墨跡鉤填摹本)
釋文:「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頓首頓首。頃遘姨母哀,哀痛摧剝,情不自勝,奈何奈何。因反慘塞,不次。王羲之頓首頓首。」帖前引有跋,「臣十代再從伯祖晉右車將軍羲之書」,是王羲之後裔唐武則天時期王方慶所附。
王羲之的母親姓衛,衛氏的姐姐就是王羲之曾師從書法的晉代著名書法家衛夫人,《姨母帖》中所哀悼的姨母也就指衛夫人。這篇書法雖為行書,但間雜隸書,是隸行轉向真行的代表書法。古樸凝重,自然隨意,是王羲之的名帖,也是中國書法的經典之作。此帖鉤填技術極其精妙,可謂「下真跡一等。」 董其昌曾稱此帖「奕奕生動,並其用墨之意一一備具,王氏家風漏洩殆盡」。
《初月帖》
名稱:初月帖
類型:草書
現藏:遼寧博物館(真跡)
釋文:初月十二日山陰羲之報:近欲遣此書,停行無人,不辦。遣信昨至此。旦得去月十六日書,雖遠為慰。過囑,卿佳不?吾諸患殊劣殊劣!方涉道,憂悴。力不具。羲之報。(王羲之父名「正」,為避父諱,「正月」書為「初月」)
此帖用筆、結字和章法都有很多特點。如其中倒數第二行之「道憂懷」,末行之「報」字,一點一畫均非直過,而是具有豐富的變化。如「憂」字的首筆和末筆,「懷」字的左側豎畫,「報」字的最後一筆,筆畫或短或長,或藏鋒或露鋒,都呈曲勢,非一帶而過,中間充滿了微妙的變化。翁方綱所謂「中過」,包世臣所謂「善用曲」,「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斷不可企及者,則在畫之中截」等等,於此帖皆可領略一二。用筆以中鋒為主,有些字如「山」字、「報」字使用側鋒也十分明顯。結字大小不一,或長或短,或平正或倚斜,皆隨字形和性情而定,行字不求垂直勻稱,行距不求密疏劃一,這就決定了此帖的錯落跌宕、變幻莫測的整個面貌。這種情況同當時人們追求自然瀟灑的社會風氣有關。唐代以後追求精整規範,這樣的字就很難出現了。
《上虞帖》
名稱:上虞帖
縱:23.5釐米
橫:26釐米
類型:草書,硬黃本
現藏:上海博物館(真跡)
釋文:得書知問。吾夜來腹痛,不堪見卿,甚恨!想行復來。修齡來經日,今在上虞,月末當去。重熙旦便西,與別不可言。不知安所在。未審時意云何,甚令人耿耿。
此卷為北宋內府舊藏,至今尚何存原裝,帖前有宋徽宗趙佶金書籤題《晉王羲之上虞帖》,卷有南唐內府「集賢院御書印」、「內合同印」 以及宋內府朱文雙龍圓印、「政和」、「宣和」、「御書」葫蘆印、「內府圖書之印」等。明代曾藏晉王府,後由韓逢禧、梁清標、商載、程定夷遞藏。明代詹景鳳《東圖玄覽》、清代安儀周《墨緣匯觀》有著錄。原跡現藏上海博物館。有影印本行世。
《寒切帖》
名稱:寒切帖
(又名《廿七帖》《謝司馬帖》)
縱:25.6釐米
橫:21.5釐米
類型:草書,紙本
現藏:天津藝術博物館
釋文:十一月廿七日羲之報:得十四、十八日書,知問為慰。寒切,比各佳不?念憂老久懸情。吞食甚少,劣劣!力因謝司馬書,不一一。羲之報。
文中「謝司馬」應為謝安。謝安為王羲之至友。謝安於昇平四年(公元360年)出山為桓溫西司馬,時41歲。王羲之此信應寫於此年,次年,即昇平五年逝世。因此,此書應是其末年書。評者都認為,王羲之書法到末年,才達到極致,於此帖可以臨略其末年書法妙處。此帖書體遒勁妍潤,沉著流動,寫時好像毫不費力,體現王羲之晚年書法高度成熟,水到渠成,極致妙處。正如唐人孫過庭說:「是以右軍之書,末年多妙,當緣思慮通審,志氣平和,不激不勵,而風規自遠。」所以能夠「不激不勵,而風規自遠」。
《快雪時晴帖》
名稱:快雪時晴帖
類型:行楷,紙本4行28字
內容:大雪過後問候朋友安好
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館
釋文:羲之頓首。快雪時晴。佳想安善。未果。為結。力不次。王羲之頓首。山陰張侯。君倩。
起首用一句「羲之頓首」,結語又加上同樣的敬語,這在古人的書信中還很少見。王羲之的墨蹟至今已失傳,這件書蹟是後人忠實的摹本,不過仍然可以看出本來的面貌。此帖其中或行或楷,或流而止,或止而流,形成特有的節奏韻律。圓勁古雅,無一筆掉以輕心,無一字不表現出意致的悠閒逸豫。
《七月帖》
名稱:七月帖(《秋月帖》)
縱:27.7釐米
橫:25.8釐米
類型:草書,摹本, 麻紙本
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館
釋文: 七月一日羲之白:忽然秋月,但有感嘆。信反,得去月七日書,知足下故羸疾問。觸暑遠涉,憂卿不可言。吾故羸乏,力不具。王羲之白。
《都下帖》
名稱:都下帖
(《桓公當陽帖》)
縱:27.7釐米
類型:草書,摹本,麻紙本
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館
釋文:得都下九日書。見桓公當陽去月九日書。久當至洛,但運遲可憂耳。蔡公遂委篤,又加廗下,日數十行,深可憂慮。得仁(祖廿六日問,疾更危篤,深可憂!當今人物眇然,而艱疾若此,令人短氣。)
《平安帖》
名稱:平安帖
縱:24.7釐米
橫:46.8釐米
類型:行書,硬黃紙本
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館
釋文:此粗平安。修載(王羲之的從兄弟王耆)來十餘日。諸人近集,存想明日當復悉來。無由同,增慨。
《何如帖》
名稱:何如帖
(《不審尊體帖》)
橫:46.8釐米
縱:24.7釐米
類型:行書,硬黃紙本
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館
釋文:羲之白:不審尊體比復何如?遲復奉告。羲之中冷無賴。尋復白。羲之白。(帖中「懷充」押署系唐懷充,「察」系姚察)
《奉橘帖》
名稱:奉橘帖
縱:24.7釐米
橫:46.8釐米
類型:行書,硬黃紙本
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館
釋文: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
《行穰帖》
名稱:行穰帖
縱:24.4釐米
類型:草書,再臨本,紙本
現藏: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美術館藏
釋文:足下行穰九人還示,應決不?大都當任。
《右軍書記》:『足下行穰久,人還,竟應快不? 大都當任縣,量宜,其令□□因便任耳。立俟。王羲之白。』此帖僅是著文片段。
《頻有哀禍帖》
名稱:頻有哀禍帖
縱:26.9釐米
類型:行書,摹本紙本
現藏:日本東京前田育德會藏
釋文:頻有哀禍,悲摧切割,不能自勝,奈何奈何!省慰增感。
日本東京前田育德此帖與《孔侍中帖》共一紙,或將二帖總稱為《孔侍中帖》或《九月十七日帖》。
《孔侍中帖》
名稱:姨母帖
縱:26.9釐米
橫:53.8釐米
類型:行書,摹本紙本
現藏:日本東京前田育德會藏
釋文:九月十七日羲之報:且因孔侍中信書,想必至。不知領軍疾後問。憂懸不能須臾忘心,故旨遣取消息。羲之報。
此帖與《頻有哀禍帖》共一紙,或將二帖總稱為《孔侍中帖》或《九月十七日帖》。與《喪亂·二謝·得示帖》同為唐代流入日本的王羲之名跡摹本。《頻有哀禍·孔侍中帖》在活潑的行書筆意中帶有凝重之感。在章法結體上又顯示出欹側取妍的藝術效果。
《喪亂帖》
名稱:喪亂帖
縱:28.7釐米
類型:行草書,硬黃紙本
現藏:日本皇室藏
釋文:羲之頓首:喪亂之極,先墓再離荼毒,追惟酷甚,號慕摧絕,痛貫心肝,痛當奈何奈何! 雖即修復,未獲奔馳,哀毒益深,奈何奈何!臨紙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頓首頓首。
此帖與《二謝帖》、《得示帖》共一紙。永和十二年(356)書。書信反映了王羲之對北方故鄉的祖墳被破壞的憤怒和悲傷。
《二謝帖》
名稱:二謝帖
縱:28.7釐米
類型:行草書,摹本紙本
現藏:日本皇室藏
釋文: 二謝面未比面遲承良不靜。羲之女愛再拜,想邰兒悉佳。前患者善。所送議當試,尋省。左邊劇。
此帖與《喪亂帖》、《得示帖》共一紙。二謝一說為謝安、謝萬;一說為謝尚、謝奕;一說為陳郡謝氏兄弟。
《得示帖》
名稱:得示帖
縱:28.7釐米
類型:行草書,摹本紙本
現藏:日本皇室藏
釋文:得示,知足下猶未佳,耿耿。吾亦劣劣。明日出乃行,不欲觸霧故也。遲散。王羲之頓首。| 此帖與《喪亂帖》、《二謝帖》共一紙
《大道帖》
名稱:大道帖
縱:27.7釐米
橫:7.9釐米
類型:行草書
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大道久不下,知先未然耶 | 清人孫承澤以為米芾所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