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遊目帖》又名《蜀都帖》,紙本摹本,11行,102字,是王羲之信札中字數較多的一件。此信札是王羲之寫給益州刺史周撫的。信中表達了王羲之對西土山川奇勝的嚮往。

釋文:省足下別疏,具彼土山川諸奇,揚雄《蜀都》,左太衝《三都》,殊為不備。 悉彼故為多奇,益令其遊目意足也。可得果,當告卿求迎。少人足耳。至時示意。遲 此期真,以日為歲。想足下鎮彼土,未有動理耳。要欲及卿在彼,登汶領、峨眉而旋, 實不朽之盛事。但言此,心以馳於彼矣。

《遊目帖》書法一向廣受讚譽,被認為是王羲之草書最傑出作品。此帖妍美而不柔媚,矯捷而不輕佻,求雄強而不強作怒張,得巧妙而不矜持造作。《遊目帖》寓森嚴於縱逸,蓄圓勁於蹈厲,其起止屈折,如天造神運,變化倏忽,莫可端倪,令人驚嘆自失。

《遊目帖》經歷了中華最輝煌的唐、宋、元、明、清五朝,在清末,它的命運如同這個民族一樣苦難深重,流落異國他鄉,最終在以原子彈爆炸為標誌的二戰終結篇中留下了最後一個身影。

《右軍書記》著錄。此帖宋、明兩朝皆在民間,清乾隆十二年(一七四七年)入內府,鹹豐、同治年間賜予恭親王,後歸日本廣島安達萬藏所有,內藤湖南曾為安達氏書跋。

此帖經過多次裝裱,前後隔水縫間的收藏鑑賞印模糊不清,有乾隆御璽、恭親王印多方。前隔水外題籤為「晉會稽內史王羲之字逸少《遊目帖》真跡」,題籤下有一無名題跋。此帖安達氏有影印本。摹本毀於火災,現只有照片存世。

《遊目帖》顛沛流離的「一生」更加令人唏噓,出生於東晉亂世中,歷唐、宋、元、明、清五代,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紛紛將其收為囊中寶物,不料世事無常,清末八國聯軍入侵時,未能倖免流亡海外的命運,終於在二戰期間焚身於日本廣島的原子彈爆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