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耳山商周窯址群:龍窯之祖

2020-12-24 騰訊網

貓耳山商周窯址群全景

黑衣陶豆、罐

文物名片

貓耳山商周窯址群

貓耳山商周窯址群,位於南平市浦城縣仙陽鎮下洋村,佔地面積約100萬平方米。至2006年,共揭露面積2250平方米,發現商代早期陶窯9座,新石器時代墓葬2座、商代墓葬21座,以及灰坑等遺蹟和大量石器、陶器、陶片等遺物。

遺址內發掘的2座斜坡式長條形窯(龍窯)結構保存完好,同浙江上虞李家山商代龍窯相似,而時代更早,具有一定原始性,是我國首次發現的商代早期原始龍窯。該處窯址分布集中、規模較大、窯型多樣,其間還有疊壓、打破關係,為研究我國早期窯爐,特別是龍窯的起源和發展演變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獲評「200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13年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入選首批省級考古遺址公園。

貓耳山窯址群中發掘的龍窯,年代約在商代早期,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保存最完整、年代最早的龍窯。學術研究證明,貓耳山是中國龍窯的起源地之一。

前世傳奇

南方窯業濫觴之地

講述人 鄭輝(貓耳山遺址考古發掘領隊、文博研究員)

貓耳山商周窯址群是我國首次發現的不同類型窯爐集中分布、保存完整且存在早晚疊壓關係的窯群遺址。國家文物局考古專家組認為,貓耳山長條形窯的發現,對於探索我國南方地區窯業技術的發展和龍窯的起源及原始瓷的產地提供了非常珍貴的實物資料,具有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

早前,我國南方江、浙、閩、贛、粵等地區發現的先秦時期窯址數量貧乏,大多為單一類型窯爐,僅保存部分窯底痕跡,結構不清。專家學者很難從中推斷窯爐的發展演變過程,研究受到局限。為此,傳統上學術界都這樣認為:圓窯系統為北方技術傳統,龍窯系統才是南方的技術傳統,它們代表著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兩大文明,是不同文化環境的產物。

然而,通過對貓耳山窯群考古發掘出的9座窯爐的地層疊壓關係、碳十四年代測定、出土標本的比較分析發現:一期窯爐距今在3600年以上,從結構來看屬於升焰窯;二期窯爐距今約3580年,為典型的半倒焰窯;三期窯爐距今約3500年到3400年,由火膛、火道、窯室和煙囪組成,已具備龍窯的要素。窯底有一定坡度,窯尾設有煙囪,可以依靠窯身的坡度和煙囪產生抽力將空氣抽吸進窯內,能燒較高的溫度,也容易維持還原氣氛,提高陶瓷的產量和質量。

貓耳山三個時期的窯爐呈圓形、橢圓形、長條形等多種形態,從時間測算和地層堆積、疊壓打破關係來看,閩北地區窯業技術由升焰窯向半倒焰窯再向平焰龍窯發展。三者時間相差不到數十百年,可能同時並存或發展演變。同時也證實了南方先秦窯爐多種多樣,已有自身獨立的窯業系統,可獨立發展出燒成溫度更高、容量更大、技術更先進的龍窯,為探究中國窯業技術發展提供重要依據。

龍窯的起源和原始瓷的產地,是國內考古學界長期懸而未決的問題。龍窯具有窯床長、裝燒面積大、產量高、火焰流通均勻、冷卻快的特點,適應燒造瓷器。許多研究者認為,我國南方地區商周時期廣泛分布的印紋硬陶和原始瓷器是在龍窯中才能燒成的。

然而,在以往考古發現中,南方先秦龍窯發現數量極少,年代多在商代中晚期至西周春秋。貓耳山窯址群中發掘的龍窯,年代約在商代早期,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保存最完整、年代最早的龍窯,填補了學術研究的空白,可以證明貓耳山是中國龍窯的起源地之一。

黑衣陶是我國古代陶器向原始瓷器過渡的一種形態。貓耳山窯址群產品以黑衣陶為主,年代在夏商之間,是我國首次發現的唯一一個大量燒制黑衣陶器的窯場。

此前,在我省北部的邵武鬥米山、光澤馬嶺、浦城管九,浙江江山肩頭弄,上海馬橋,江西廣豐社山頭等夏商時期遺址中均出土有大量黑衣陶器,但產地不明。貓耳山窯址地處閩、浙、贛三省交界,作為南方地區夏商時期的專業化窯場,窯業技術高,燒造時間持續兩三百年,產量大,種類豐。

因此,我們推斷:貓耳山窯址在滿足本地需求的同時,黑衣陶已作為交換產品輻射到周邊地區,這為閩浙贛地區夏商遺址同類陶器找到了確切的窯口產地。

此外,貓耳山窯群地層疊壓關係清楚,分期斷代較為準確,器物發展序列和早晚變化軌跡清晰,為江南地區土墩墓的起源、分期、斷代研究提供了依據。

我省土墩墓主要集中在閩北,夏商時期土墩墓主要隨葬黑衣陶、印紋陶器。由於土墩墓位於山脊或山頂,缺乏疊壓打破關係,器物單獨成組,無法根據地層學提供年代依據。在浦城管九土墩墓群中,一期的陶器與貓耳山窯群二期陶器完全相同,兩處遺址距離較近,我們推測這些陶器來源於貓耳山窯場,年代為夏商時期。

貓耳山窯群這一重大考古發現,印證了中國南方早期存在窯業中心,浦城是陶瓷生產和發展的濫觴之地。

相關焦點

  • 紹興上虞有座「考古遺址公園」,發掘有3條保存完好的千年龍窯
    說起瓷源文化小鎮,對於很多人來說或許是陌生的,這是一座新興的文化小鎮,所處位置正是「世界青瓷之源」所在地,在上虞境內發現的古窯址大多都聚集於此。越窯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青瓷窯系,早在東漢時期,我國最早的瓷器就是在越窯中燒製成功的,在歷史上存在了1000多年歷史,是我國持續時間最長、影響最為廣泛的窯系,因此而有著「母親瓷」的美譽,而這裡就是其發源地。
  • 甌窯片語——說說樂清古窯址那些事兒
    因近年當地村民建墓破壞,同時為了釐清窯址的分布範圍和年代並獲取研究標本,2014年10月29日至2015年1月27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同樂清市文物管理所對窯址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發掘清理龍窯窯爐3座和探溝3條,獲得大量瓷器和窯具標本。該次發掘清理出來的龍窯,是最原始的燒制,龍窯是利用現成的山洞,或者挖掘洞穴,用石頭砌成,在裡面焙燒「缶」一類的陶器。
  • 餘杭瓶窯窯山窯址搶救性考古發掘取得重要收穫
    餘杭瓶窯窯山窯址搶救性考古發掘取得重要收穫餘杭瓶窯窯山窯址搶救性考古發掘取得重要收穫浙江文物網 謝西營窯山窯址位於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瓶窯鎮大橋北路西側。考古發掘主要收穫 (一)揭露出龍窯窯爐3條、磚砌擋牆1道,為復原窯場布局提供了較為豐富的資料。窯窯爐3條,分別編號為Y1、Y2、Y3,保存情況較好。三條窯爐結構相似,現以Y2為例予以介紹。Y2為依山而建的龍窯。窯壁以窯磚砌成,頭東尾西,方向為91°。窯爐本身僅存窯床部位,窯頭及窯尾均不存,破壞較嚴重。
  • 杭州蕭山發現一處春秋古窯址!不久之前還「挖」出過一座古墓!
    前幾天,那裡有了重大發現,經杭州市考古研究所專家勘察,初步認定是一座古老窯址,來自春秋時期越王勾踐的古越國。這個古窯距離全國十大考古發現、大名鼎鼎的「跨湖橋文化」遺址,僅僅20多公裡。距離裘家塢近百公裡的慈谿,有一片上林湖。
  • 鄂州機場考古,唐代龍窯露崢嶸!
    一處唐代大型龍窯露出神秘面紗——鄂城餘家山六朝墓葬考古取得重大突破~首次發掘湖北地區唐代窯址更填補了我市考古研究史的一項空白!在勘探和發掘過程中發現一處唐代窯址並進行重點發掘和清理,取得了驚人的重要成果。考古清理窯址一處,順山坡建成的長形龍窯,西北—東南向,已揭露長度約27m,總長約47m,窯寬約3.5m。
  • 長沙窯、衡州窯……為何湘江流域這麼多「國保」窯址?
    它們來自泥土,在與水交融之後,經過匠人之手,用無數道工序打磨成型,再由山中柴火焚燒數日,在一千多度的窯爐裡鍛造,最後錘鍊出有筋骨、有性格的陶瓷。雖然都是手工時代常見的產物,取材於自然,但不同地域的水土結合匠人們的手作,讓窯堆裡的陶瓷帶上明顯的地域性,它們幾乎是獨一無二的。五行,是中國人的天地智慧。窯堆裡燒造的陶瓷最懂「五行」,用金、木、水、火、土錘鍊出造型各異的器皿。
  • 婺源巖前-長溪--龍窯-瑤裡古鎮2日遊
    【婺源徒步賞秋】婺源巖前-長溪–龍窯-瑤裡古鎮(無門票)忘世、忘機、忘我…  主題:秋季戶外徒步山村遊亮點:走古驛道賞紅葉,領略大山蒼野之美!訪鄉村,探古鎮、古建築、風光秀麗的原生態和缸瓦製作窯址。最重要的是:全程零門票!
  • 山河地理——龍泉大山深處的金村龍窯青瓷
    見證金村龍窯開窯儀式晚上,我們參加了曾志英一位堂弟的喬遷新居的儀式。當時已經是11月中旬,我們北方已經穿上了棉衣,但是在這裡還有很多穿T恤的。金村,因聞名世界的龍泉窯而聞名,至今仍保留有古窯址52處。如今不少村民的房子,就建在古窯址上。在他們的記憶裡,還清楚記得當年在建房挖地基時,曾親手挖起過無數,重重疊疊的瓶瓶罐罐,盤盤碗碗。所謂的龍窯指的是窯的形制,大多順著山坡搭建,有50多米長,據說最長的有135米。龍窯以柴火為燃料,一次耗費2萬多斤。
  • 山東五次發掘再現鹽業遺址群 多為戰國時代(圖)
    考古發掘 一石激起千層浪  「規模如此之大,時間如此之早,這在我國鹽業遺址發掘中十分罕見。整個鹽業遺址保存完整,可以依次推演出古代製鹽的整個流程,具有極高的考古價值。」一位正在發掘現場的考古專家如此評價楊家古窯址。  楊家古窯遺址群屬於鹽業遺址,位於山東霑化縣富國街道辦事處東楊村西北方向約2.5千米處。
  • 35米長龍窯落戶閩清海絲精靈谷 市民參與制瓷全程
    記者自會上獲悉,一條全新的35米長的龍窯已經落戶精靈谷。在接下來的一個月,市民將有機會親自體驗彩繪、燒窯、開窯的全過程。  35米長龍窯落戶海絲精靈谷  潔白的瓷盤,青色的瓷碗……發布會上,一件件古樸精緻的古瓷甫一亮相,便吸引了到場來賓的目光。歷經近千年,但展出的13件古瓷依然光澤充盈,展現了先民精湛的制瓷工藝。
  • 杭州又發現一處春秋時期窯址,極具研究價值
    近日,杭州蕭山區裘家塢村發現一處春秋時期古窯址,內有印紋硬陶和大量原始瓷片出土,此處發現對於研究蕭紹地區商周時期窯業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古窯址位於蕭山區進化鎮裘家塢村,雖然部分窯址已經被破壞,但是從現場遺留下的窯址裡可以看到,泥土中瓷片堆積非常密集,不少瓷片上都印有整齊的花紋,部分出土的印紋硬陶這兩天也被陸續追繳了回來
  • 杭州發現春秋時期古窯址,出土印紋硬陶壇和大量原始瓷片
    圖為杭州發現的春秋時期古窯址 楊金東 攝12月16日,記者從浙江省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獲悉,在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進化鎮裘家塢村發現一處春秋時期古窯址,內有印紋硬陶壇和大量原始瓷片出土。據了解,該古窯址對研究蕭山地區商周時期窯業的發展具有重要價值。進化鎮是春秋戰國時期印紋硬陶和原始瓷的重要產地,目前有茅灣裡窯址、紗帽山窯遺址、安山窯址等20餘處窯址。該窯址的發現,進一步豐富了該地區的窯址資料。據初步勘查,該古窯址是一處春秋時期印紋硬陶和原始瓷合燒的窯址。
  • 杭州發現春秋時期古窯址 出土印紋硬陶壇和大量原始瓷片
    圖為杭州發現的春秋時期古窯址 楊金東 攝中新網杭州12月16日電 (江楊燁)12月16日,記者從浙江省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獲悉,在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進化鎮裘家塢村發現一處春秋時期古窯址,內有印紋硬陶壇和大量原始瓷片出土。
  • 蕭山這個村又發現一處春秋古窯址!不久之前還「挖」出過一座古墓!
    900年古村歷史或延長至1800年),近日,又發現一處春秋時期古窯址,內有印紋硬陶和大量原始瓷片出土。該窯址的發現將裘家塢村的歷史又前移一千年,這對於研究蕭山地區商周時期窯業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此次古窯址的意外發現得益於一次閒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