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堆六朝墓群考古發掘取得重大成果

2020-12-17 中國江西網

本報訊 (記者龔豔平)12月6日,記者從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獲悉,我省組建考古隊對贛江新區建設區域內的七星堆六朝墓群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經過近500天的田野發掘,考古隊共清理了73座古墓葬,出土遺物700餘件,其中六朝墓葬數量最多、形制最豐富、規模最大、級別最高。七星堆六朝墓群分為A、B、C三個發掘區,A發掘區為江西地區首次完整揭露的六朝家族墓地,是國內罕見的東吳周氏世族墓園,為江西地方史研究提供了珍貴材料,填補了江西地區六朝考古研究的資料空白。據悉,目前該項目正在參評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2013年6月,南昌經濟技術開發區湖濱南路土方施工中挖掘出六朝時期網錢紋墓磚。2018年8月,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組建考古隊開始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2018年8月至12月,考古隊基本完成A區發掘,發掘面積2600平方米,發現墓葬22座,出土了各式遺物近200件。2019年4月至8月,基本完成C區發掘,發掘面積約3000平方米,發現六朝墓葬51座,出土遺物500餘件。目前考古隊正在全面勘探B區,同時對A區最大的墓M5的排水溝進行發掘。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專家介紹,目前A區和C區發掘出的六朝時期墓葬均為磚室墓,規模龐大、形制多樣。在一處墓群中同時發現多種墓葬形制且墓葬規模龐大,在我省屬於首次發現,在全國同時期的墓群中亦屬罕見。結合六朝墓分布規則,墓磚銘文、墓葬的形制、規格等,該墓地應是六朝時期江州世族或地方豪強周氏家族墓地。目前七星堆六朝墓群出土了700餘件遺物,按質地可分為瓷器、陶器、金屬器、石器等,按照用途可以分為模型明器、日用器、陪葬俑、武器等。從數量上看,瓷器佔絕大多數,陶器次之,金屬器再次,石器最少。

考古發掘以來,省文物考古院組織了3場專家論證會。專家明確表示,七星堆六朝墓群是現在保存的數量最多、規模最大、形制最豐富的高規格六朝家族墓地,是我國六朝考古的重大發現。南京、杭州、馬鞍山、南昌、九江等地均多次發現六朝時期的墓群,但是目前保存下來的大型六朝墓群並不多。與國內保存的其他六朝墓群比較而言,七星堆六朝墓群的規模和規格均是空前的,墓群出土的器物從數量、特色看,也是國內罕見的。專家表示,七星堆六朝墓群是長江中下遊六朝時期經濟繁榮、商貿活躍、船運發達的歷史見證,是海上絲綢之路發展期形成的縮影,是海上絲綢之路研究的重要材料,對研究六朝時期民族融合、東亞文化一體化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焦點

  • 七星伴月、塋域千年:江西贛江新區七星堆六朝墓群考古發掘記
    依託這些科技考古手段在田野考古發掘中的綜合運用,使得發掘過程更高效、成果輸出更快捷、成果展示更全面。為了儘量不破壞墓葬,爭取考古發掘「不新拆一塊墓磚」,考古發掘過程中注重文物本體的保護,儘量沿用墓葬已經破壞的區域或盜洞作為考古發掘的入墓口,使得墓群保存了多處完整的封門牆,對墓葬的砌建工藝研究有重要意義。
  • 江西發現國內罕見的七星堆六朝墓群,擬建六朝藝術博物館
    七星堆六朝墓群A發掘區東吳周氏士族墓園,是現今發現最重要的六朝時期高規格家族墓地,其墓葬布局和形制對研究早期客家民系、研究南昌乃至江西地區的地方史志均具有重要意義,是「北人南遷」的歷史見證。 撰文 | 何安安 來自江西省文化和旅遊廳和多家媒體的綜合消息:近日,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隊對江西贛江新區儒樂湖新城建設區域內的七星堆六朝墓群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經過475天的田野發掘,共清理了73座古墓葬,出土遺物700餘件,其中六朝墓葬數量最多、形制最豐富、規模最大、級別最高。
  • 考古2019︱三國兩晉南北朝考古:城市與墓葬,生死兩徘徊
    【編者按】2019年中國考古精彩紛呈,成果眾多。在2019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即將揭曉之際,澎湃新聞·私家歷史欄目特別邀請9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學者,撰寫10篇總結性稿件,對去年中國的重大考古發現做全時段、全方位梳理,以饗讀者。
  • 聚焦新石器時代 「考古中國」發布4項重要考古成果
    人民網北京12月29日電 (韋衍行)12月29日,國家文物局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會議聚焦新石器時代重要考古新發現,通報了內蒙古後城咀石城遺址、山東滕州崗上遺址、湖南華容七星墩遺址、湖南澧縣孫家崗遺址等4項重要考古成果。
  • 「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新石器時代考古又獲重要新發現_時政要聞...
    中國北方地區已知最早的具備完整防禦體系的石城是怎麼布局的,滕州崗上遺址南部墓葬區發現哪些器物,七星墩古城遺址又有哪些新發現,孫家崗遺址墓地出土陶器有哪些特點……  12月29日,記者從國家文物局召開的「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上獲悉,內蒙古後城咀石城遺址、山東滕州崗上遺址、湖南華容七星墩遺址、湖南澧縣孫家崗遺址等四項重要考古成果取得重要發現,將有力推動我國河套地區聚落與社會研究
  • 邾國故城遺址田野考古取得重大進展
    邾國故城遺址田野考古取得重大進展 ——訪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考古系教授王青 2019年06月21日 08:41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張杰 張清俐 字號
  • 考古專家據發掘的成果推測:梅花鹿古時是寵物
    晨報上海專訊 5000年前,梅花鹿是上海先民的寵物,根據上海考古專家新近在上海松江廣富林遺址的發掘成果推測:當時的上海人丁興旺、稻米飄香、果樹成行,而且鹿群徜徉。  總面積10萬平方米的廣富林遺址是上海地區最大的良渚文化遺址。2001年11月20日至2002年1月底,上海市文管會考古部門對這一地區進行了連續第3個年度的發掘,在新出土的文物和遺蹟中,梅花鹿頻頻亮相。
  • 考古工作成果豐碩!十三五時期,濟南發掘出土文物1200多件
    在25日召開的濟南市委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上記者獲悉,「十三五」以來,濟南考古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一是考古調查勘探為保護地下文物打下堅實基礎。第一,積極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大局,配合工程建設和文物保護規劃開展考古調查勘探工作。
  • 我國道教考古的重大發掘:認識大上清宮遺址
    >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袁慧晶 一塊宮碑的發現,掀開了道教祖庭遺址的面紗;歷時四年的考古發掘,讓考古專家對位於江西龍虎山的大上清宮遺址有了較為全面的認識: 在此前召開的大上清宮遺址考古成果專家論證會上,受訪專家表示,考古反映出大上清宮由肇始到發展、興廢的過程
  • 「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新成果 河南佔四席
    」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會議發布了5項重大考古新成果,河南佔4項,分別是偃師二里頭遺址、周口時莊遺址、平頂山餘莊遺址、南陽黃山遺址。此外,安徽蚌埠禹會村遺址也同時發布。會議聚焦夏文化及新石器晚期重要考古發現,5項考古工作新成果,從都城布局、宮城建築、糧倉儲備、禮儀制度、手工作坊、墓葬等級等方面,為探尋早期中國文明起源提供有力佐證。
  • 青塘遺址考古成果是華南新舊石器過渡階段考古的重大新突破
    考古工作現場大洋網訊 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日前發布最新的英德市青塘遺址發掘成果報告。據悉,遺蹟內被發掘出華南最早的穿孔蚌器與廣東最早的早期陶器,以及廣東境內保存最為完整的距今1萬年前的古人類化石,是華南新舊石器過渡階段考古的重大新突破。
  • 專訪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孫華:期待三星堆的新一期發掘 解決...
    封面新聞記者 戴竺芯 攝影 楊濤迄今為止,關於三星堆的歷史信息主要來自於三星堆從前已經發現的一、二號坑,而這實際上僅佔了三星堆遺址全部面積的極少部分。新一輪的考古發掘,將為我們帶來哪些驚喜?三星堆到底還有多少秘密?
  • 考古重大進展!蚌埠禹會村遺址發現龍山文化城址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據蚌埠日報全媒體消息,日前,記者從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安徽隊了解到,在前段考古工作的基礎上,蚌埠禹會村遺址聚落考古取得重要成果,考古人員在遺址範圍內發現了龍山文化城址。據悉,為響應「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重大項目的啟動,今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蚌埠禹會村遺址新發現的龍山文化城址進行了解剖發掘,獲得了大批陶質、石質和骨質文物,發現了距今四千多年的龍山時代規模至少18萬平方米的城址,是目前淮河中遊地區規模最大、級別最高龍山文化城址。
  • 黃巖沙埠窯考古發掘公布最新成果 將來,這裡將建考古遺址公園
    12月16日下午,黃巖舉行沙埠窯考古發掘成果新聞發布會詳細介紹了沙埠窯遺址考古發掘的重要收穫及其重要意義黃巖沙埠窯遺址位於沙埠、高橋之間,以鳳凰山北麓仙村嶺為中心,柵溪(霅溪)兩岸呈半月形分布的山坡上,沿山麓共有竹家嶺窯址、鳳凰山窯址、下山頭窯址、窯坦窯址、金家岙堂窯址、下餘窯址和瓦瓷窯窯址7處窯址,窯場總面積約達7萬平方米
  • 重大考古發現!!!
    近日,記者從國家文物局召開的「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上獲悉,我州夏河縣白石崖溶洞遺址發現的下頜骨化石研究成果在古人類學界和考古學界引起轟動,獲得科技部「2019年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教育部「2019年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Science雜誌評選的「2019年度十大科學突破」、Archaeology
  • 「考古中國」發布5項重大新成果 河南佔4個
    11月25日上午,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會議發布了5項重大考古新成果,河南佔4項,分別是偃師二里頭遺址、周口淮陽時莊遺址、平頂山葉縣餘莊遺址、南陽黃山遺址。此外,安徽蚌埠禹會村遺址也同時發布。
  • 羅強在廣漢三星堆遺址調研時強調 科學有序做好考古發掘和保護利用...
    四川在線記者 宋開文12月15日,副省長羅強前往廣漢市三星堆遺址,調研三星堆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建設工作。羅強指出,黨中央高度重視考古工作,9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
  • 全域「藏寶概要圖」助力「江口沉銀」考古取得重大發現
    來源:【中國新聞網】第三期考古發掘現場。電子科大供圖 70餘萬平方米「藏寶概要圖」助力「江口沉銀」考古取得重大發現中新網成都5月2日電 (賀劭清 王曉剛)記者2日從電子科技大學獲悉,由電子科技大學與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中心等多家單位組成的聯合探測團隊(簡稱探測團隊)成功繪製出了覆蓋70餘萬平方米的「江口沉銀」全域「藏寶概要圖」,助力「江口沉銀
  • 「考古中國」發布5項重大新成果,河南佔4個!
    「考古中國」發布5項重大新成果,河南佔4個!11月25日上午,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新進展工作會在北京舉行。會議發布5項重大考古新成果,河南佔4項,分別是偃師二里頭遺址、周口淮陽時莊遺址、平頂山葉縣餘莊遺址、南陽黃山遺址。同時發布的還有安徽蚌埠禹會村遺址。
  • 五項「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成果有力推動夏文化和早期中國研究
    「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上獲悉,河南二里頭遺址、安徽禹會村遺址、河南時莊遺址、餘莊遺址、黃山遺址等5個考古項目取得重要發現,將有力推動夏文化研究、中華文明起源研究等重大學術課題。禹會村龍山文化北城垣內壕溝「202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禹會村龍山文化城址的城垣進行了解剖發掘,揭示了北、東城垣的堆築過程,以及城垣內、外壕溝的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