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大發現!臺灣5000年前已有農業

2020-12-20 華夏經緯網

    華夏經緯網8月11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臺南科學園區開發過程發現大量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從1996年開始挖掘,耗費15年總計搶救34處,經過整理發現文物中遺留有稻米、小米和其他動植物,且米粒外型大小都差不多,這是目前發現臺灣最早出現的農業,顯示當時已有選種甚至育種的技術。

    臺灣「中研院院士」臧振華領導的考古團隊搶救出的南科遺址,年代距今5000年至300年間,涵蓋了10個考古文化期,考古花費的時間、人力、發掘面積、出土文物數量,在臺灣考古學上排名第一位。

    1996年開始,臺「科技部」就支持考古隊進行出土文物整理分析,10年計劃即將結束,臧振華發表考古整理成果,其中最讓人振奮的是首度發現稻米,這是臺灣最早出現的農業。

    臧振華指出,當時的南島民族不僅種稻,從現場發現的米粒大小都很一致,顯示當時可能還有選種與育種的能力。

    臧振華表示,過去的考古研究,臺灣在舊石器時代完全沒有發現農業的跡象,有很長的一段時間都停留在舊石器時代,但從南科遺址發現稻米、小米,顯示5000年前南島民族已經進入農業時代,這對進一步了解臺灣農業文化興起與變遷有代表性意義。

    另外,南科發現的聚落、陶器、鐵器等,經過分析發現和珠江三角洲的新石器文化相當類似,臧振華指出,目前對南島民族的研究,最主流的說法是臺灣舊石器時代是最早的南島民族,如今透過聚落的型態和生活方式來分析,顯示南島民族可能是來自珠江三角洲,這是南科考古提供的重要線索。

    臧振華說,截至目前已經整理20個考古遺址,但仍有14個考古遺址文物尚未整理,這些文物動輒幾百萬件,繼續整理和分析,可以對南島民族文化有更進一步了解。南科出土的是臺灣非常古老的文物,搶救後,這片土地卻孕育臺灣最進步的科技產業,從陶石骨角到晶圓光電,證明考古和科技發展可並行而不衝突。

 

責任編輯:徐亞旻

相關焦點

  • 藍田發現中國最早的磚 距今已有5000多年(圖)
    近日,經過專業機構檢測,在藍田出土的5塊殘磚塊,被確認為中國最早的磚,距今已有5000年,堪稱「中華第一磚」,這將會把我國用磚歷史提前2000多年,為我國磚類建材的起源研究提供了實物依據。  1 怎麼發現的?
  • 聚焦西遼河流域5000年前「天壇」
    神奇的是,這種三層起壇、天圓地方、沿中軸線左右布局的建築理念,連同北廟南壇、敬天法祖的傳統,早在5000年前就已出現,並且綿延至今。   2019年伊始,隨著京瀋高鐵瀋陽至承德段開通,位於遼寧朝陽一個名叫牛河梁的經停小站,逐漸走入人們的視線——在那裡,考古學家發現了5000年前的祭壇,「壇的平面圖前部像北京天壇的圜丘,後部像北京天壇的祈年殿方基」(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語)。
  • 新疆通天洞遺址發現5000年前青銅器
    新疆通天洞遺址發現5000年前青銅器 2020年12月12日 11:19:31 來源:新華網   考古工作者在新疆通天洞遺址篩選文物(7月12日攝)。
  • 臺灣考古專業師生:「屈家嶺文化讓我大開眼界」
    新華社武漢7月17日電(記者俞儉)「海峽兩岸考古教學交流基地」首個教學點17日在位於湖北省荊門市的屈家嶺考古遺址公園掛牌。來自臺灣大學、輔仁大學、淡江大學等10所大學的28名師生代表參加了當天的掛牌儀式,並開始為期一周的交流參訪活動。  屈家嶺遺址是屈家嶺文化的發現地和命名地。
  • 臺灣考古專業師生:屈家嶺文化讓人大開眼界
    新華社武漢7月17日電(記者俞儉)「海峽兩岸考古教學交流基地」首個教學點17日在位於湖北省荊門市的屈家嶺考古遺址公園掛牌。來自臺灣大學、輔仁大學、淡江大學等10所大學的28名師生代表參加了當天的掛牌儀式,並開始為期一周的交流參訪活動。  屈家嶺遺址是屈家嶺文化的發現地和命名地。
  • 臺灣南科考古遺址發現稻米育種石器時代就有
    來源:臺海網  臺灣南科考古遺址自二○○○年以來,陸續挖出稻米化石,總計數量將近二十萬顆,研究人員發現,稻米化石年代距今約四千五百年到五百年,從最早的大小不一到顆粒愈來愈大,推測石器時代人類已有育種觀念,且連同出土的小米、綠豆等化石,都是當時人類主要植物營養來源。
  • 重慶十大考古發現:5000多年前墓葬裡 墓主身體是蜷曲的
    資料圖  華龍網5月23日15時30分訊(首席記者 黃軍)隨著《盜墓筆記》《鬼吹燈》等改編的電視劇的熱播,公眾對考古的興趣越來越大。今(23)日下午,重慶市文物局召開新聞通氣會,公布了重慶市「十二五」期間十大考古發現,巫山縣大水田遺址、永川區漢東城遺址、合川區釣魚城範家堰遺址、渝中區太平門遺址、九龍坡慈雲寺遺址群考古調查等項目入選。
  • 考古發現的最早漢字是陶文而非甲骨文,陶文是中國5000年文明鐵證
    今天「毅說人文與歷史」小編就查詢了資料,給大家分享一下我們的最早的漢字起源的考古發現。歷史學者普遍認為:最早的文字應有至少兩個來源,圖畫和記號,而記號是更早的。這兩個來源繼續發展下去就是象形字和指示字。
  • 西安發現5000年前古人就有"漏鬥"用/圖
    答案也許讓你很吃驚:5000年前的先民已經會用漏鬥,而且造型、用途和現在的非常相似。      日前,考古專家在西安東郊米家崖遺址發掘出大量陶器,很多都顯示出數千年前先民的智慧和技術水平,其中一件陶製「漏鬥」讓考古人員慨嘆萬千。
  • 湖北荊門發現5000年前墓葬群,位於城河遺址西北,屈家嶺史前文化
    5000年前的墓葬群 這次發現的王家塝墓地屬於具有重要研究價值屈家嶺史前文化,同時又正好處於這一文化的空白缺環時期,而且是最大且完整的墓葬群,於是一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 臺評出考古重大發現 四千年前母子骨骸引關注
    新華社臺北12月26日電(記者喻菲 李凱)臺灣26日公布了新評選的兩項重大考古發現:臺中市發現的距今約5000年前的安和遺址和臺東縣發現的距今約2000年前的舊香蘭遺址。  圖為身高1.6米的男性骨骸模型。
  • 四川發現5000年前古文字,這個民族仍在用,為何西方各國不願承認
    很多人知道的是目前已知的我國最早的文字是殷商的甲骨文,因此西方國家認為我國史上第一個朝代是商朝,而非周朝,在諸多史籍中都記載了周朝發生過的事情,所以我國學者並沒有停止對文字的進一步發現,後專家在四川發現了5000年前古文字,這個民族仍在使用,為何西方各國不願承認?
  • 一個5000年前的頭顱,因為被開了個洞,證明了我國中醫的水平
    ,在廣饒縣傅家大汶口文化遺址中發現的人骨標本中,竟然藏著一個被開了大洞的人類頭顱,而這骨洞竟是外科手術的痕跡!  這是一個距今已有5000年的頭骨了,其顱骨右側後部有一個3.1×2.5釐米的圓形穿孔,而這並不是墓主死後才形成的。  根據考古研究人員韓康信先生的發現,此穿孔周圍有明顯的刮刻痕跡以及骨組織癒合跡象,也就是說,這是墓主活著的時候出現的穿孔,還是一次令人意外的開顱手術!  就是我們現在的時代,開顱手術也依舊有著極大的風險,更不用說在那麼遙遠的古代了。
  • 6000年前遺址發現「文字符號」,學者:漢字起源,此地已有文明
    6000年前遺址發現「文字符號」,學者:漢字起源,此地已有文明在這片神秘的神州大地上,華夏文明在此誕生。淵源流長的歷史文化是很多國人驕傲的資本,一個有著歷史傳承的國家無疑是要「優越」於那些沒有歷史傳承的國家的。
  • 考古發現展示中華文明燦爛成就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2010年編輯出版的16開本《中國考古學(新石器時代卷)》,共寫了850頁。這樣對比也許不夠恰當,因為古今歷史的敘述方法完全不同。但是,如果說中國上古史(秦漢以前的古史)差不多是由考古發現支撐起來的「大廈」,恐怕並不為過,因為今天歷史學家掌握的傳世文獻並不比司馬遷多。除了考古發現的大量遺蹟、遺物,歷史學家賴以研究的甲骨、金文和簡帛資料,也多是近百年來考古發掘的成果。
  • 考古實證中華5000年文明!
    因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以無可辯駁的考古資料,實證了中華大地5000年文明!5月28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成果發布會。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司長吳遠彬、教育部教材局巡視員申繼亮、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巍、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趙輝等人出席發布會,並回答記者提問。
  • 英國發現1600年前遺址,考古發現簡體漢字文物,上書:吉姆在這裡
    而考古,便成了人們撩開她神秘面紗,一探究竟最直接有效的方法。現代人們是如何進行考古?考古又為人們帶來了什麼?英國對1600年前的遺址進行考古又為何會在其中發現帶有中國簡體字的文物呢?一、 考古作用大考古,是指在當代對古代人們生活的遺蹟及遺址、文獻等進行考察和搜集整理的工作。史書上記載的歷史大都受到當時掌權者的影響,掌權者盡力美化自己,使正史上記載的歷史真假參半,真真假假人們不好分辨。
  • 四川發現5000年前古文字,由於數量實在太少,西方一直不願認可
    四川發現5000年前古文字,由於數量實在太少,西方一直不願認可說起中國的歷史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不過這句話居然在國外遭到了反對,外國人居然表示他們所熟知的中國,其實也就只有著四千年的歷史,在時間的長度上比古埃及和巴比倫短的多得多
  • 鳳凰咀遺址考古有重大發現
    眼下,隨著武漢大學考古系對鳳凰咀遺址南部的發掘,一座距今五千年的古城走入人們的視線。從今年九月開始,武漢大學考古系對鳳凰咀遺址南部450平方米的地方進行發掘,到12月7號,發掘出新石器時期的房址七間,最小的僅有七八個平方米,最大的五六十平方米。
  • 湖北荊門挖出5000年前城河遺址 還原史前人類社會
    原標題:湖北荊門挖出5000年前城河遺址 還原史前人類社會從古埃及的孟菲斯到瑪雅的奇琴伊察,從羅馬帝國的傳奇龐貝到東方傳說樓蘭……在人類文明歷史上,曾經有多少盛極一時的古城悄然佚失,他們是被泥土塵沙掩埋的過往,是被歲月風霜剝蝕的文明。但無論如何,他們都是今天人類進步的一塊塊厚重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