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決脊髓損傷後瘢痕組織產生?Nature今日文章給出答案

2020-12-27 騰訊網

脊髓損傷(Spinal cord injury)常導致患者損傷平面以下截癱。脊髓損傷病人的運動功能喪失,主要是由於腦至脊髓下行的神經纖維束(例如控制隨意運動的皮質脊髓束--CST)被切斷導致。成年哺乳動物的絕大多數中樞神經纖維(軸突)損傷後不能再生,有兩方面抑制因素:一是神經細胞缺乏內在的再生能力,二是由於損傷區域瘢痕組織的形成。

最近十多年的研究開發了多種靶向於神經細胞內因的幹預手段,能夠促進中樞神經損傷後的軸突再生。如哈佛醫學院附屬波士頓兒童醫院何志剛團隊發現在小鼠運動皮層神經元中敲除Pten,Socs3基因,或者過表達Osteopontin與IGF1,能夠有效促進脊髓損傷後CST再生,恢復 CST控制的運動功能。然而,脊髓損傷後,損傷部位瘢痕組織的產生仍然是抑制再生的另一重要難題。一些變溫動物,如魚和兩棲動物,脊髓損傷後不會形成瘢痕組織,因此其神經細胞的軸突迅速再生並重新建立聯繫。但是,對於成年哺乳動物卻並非如此:脊髓損傷會觸發瘢痕的形成,阻礙神經軸突再生,從而損害神經細胞之間的功能聯繫。

2020年10月7號在Nature上發表的一項來自哈佛大學何志剛團隊(共同第一作者為李毅,賀雪蓮及Riki Kawaguchi)的新研究Microglia-organized scar-free spinal cord repair in neonatal mice展示了如何避免脊髓損傷後瘢痕的形成,為治療脊髓損傷提供了新的策略。

最新的這項研究中發現,新生小鼠(出生2天後)脊髓損傷後的修復過程與成年小鼠不同:新生小鼠的脊髓修復不伴隨瘢痕形成,損傷區域也沒有持續的炎症細胞聚集,從而促使大量神經軸突(如CST和血清素能神經纖維)穿過損傷區域;而成年小鼠的損傷區域則有大量炎症細胞堆積、伴隨纖維化瘢痕形成以及極少量神經軸突再生。

進一步的研究結果顯示,新生小鼠的脊髓損傷後,損傷區的小膠質細胞短暫被激活,並在一周後重新回到穩態。小膠質細胞是中樞神經系統中長期存在的免疫細胞,具有清理受損細胞及保護神經的功能。在小膠質細胞被激活的同時,細胞外基質Fibronectin一過性的表達增高並橋接兩個脊髓斷端。小膠質細胞穩態重建伴隨Fibronectin表達降低、傷口癒合以及神經軸突再生。在新生小鼠中樞系統中特異性去除小膠質細胞後,這種無瘢痕癒合將不會發生,軸突再生也不會發生。這意味著小膠質細胞在協調損傷反應及無瘢痕修復中起著關鍵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與小膠質細胞重建穩態不同,髓系巨噬細胞在新生小鼠脊髓損傷早期可以被檢測到,而在損傷兩周後則被完全清除。相反,成年小鼠脊髓損傷兩周後,損傷區域依然有大量髓系巨噬細胞滲出,小膠質細胞不能重建穩態。新生小鼠脊髓損傷後小膠質細胞穩態的重建及髓系巨噬細胞的清除提示脊髓無瘢痕修復伴隨著炎症迅速消退。

為了進一步探索小膠質細胞在脊髓無瘢痕癒合過程中的作用機制,李毅和他的同事們分離出了新生小鼠脊髓損傷區域的免疫細胞,並進行了單細胞轉錄組測序(Single-cell RNA-Seq)。結合組織原位雜交,他們發現了一類促進修復及再生的小膠質細胞,這類小膠質細胞在無瘢痕癒合中至少具備兩個作用。首先,它們通過暫時性的高表達Fibronectin等細胞外基質,在切斷的軸突末端之間架起橋梁。

此外,新生小鼠(而非成年小鼠)的這一類小膠質細胞產生了許多促進炎症消退的分子(例如多種細胞內外蛋白酶抑制因子)對脊髓損傷後的炎症反應起到抑制作用。在新生小鼠中,小膠質細胞似乎具有獨特的能力,可以瞬時產生一系列抗炎信號,從而能夠在受傷後迅速消退炎症,重建細胞穩態。

接下來,研究小組測試了在成年小鼠脊髓損傷後是否可以減少瘢痕形成並促進神經軸突再生。在一系列實驗中,他們發現用蛋白酶抑制劑處理過的成年小膠質細胞,並將其移植到成年小鼠的脊髓損傷區域,能夠顯著促進脊髓修復和軸突再生。將新生小鼠的小膠質細胞移植到成年小鼠,也發現了類似的結果。通過這些結果,研究組相信小膠質細胞是這種無瘢痕傷口癒合的主要組織者。

這項研究結果描述了新生小鼠脊髓損傷後如何完全修復的機制,並提出了促進成年哺乳動物神經系統無瘢痕癒合的新策略。該團隊目前正在測試幾種類型的蛋白酶抑制劑,以觀察哪種蛋白酶抑制劑在增強小膠質細胞無瘢痕癒合方面最有效。

這一發現也可能有助於開發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治療方法,例如阿爾茨海默氏病,ALS和帕金森氏病。小膠質細胞是這些疾病發展的關鍵角色之一。何志剛的實驗室正在與波士頓兒童醫院的同事們合作,進一步查看這些疾病中功能紊亂的小膠質細胞在破壞神經功能中所起的作用。他們希望可以從當前的候選基因中找到一個分子,能夠逆轉那些長期活躍的小膠質細胞,從而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

參考文獻:Li, Y., He, X., Kawaguchi, R. et al. Microglia-organized scar-free spinal cord repair in neonatal mice. Nature (2020).

相關焦點

  • 神經再生膠原支架+幹細胞,治療脊髓損傷新希望!
    戴建武再生醫學團隊研製了能特異結合生長因子或幹細胞的智能生物材料,並在世界上率先開展了神經再生膠原支架修復脊髓損傷的臨床研究,為脊髓損傷這一世界醫學難題的解決帶來了希望。團隊與天津武警醫院和湘雅醫院進行合作,動態分析了大鼠和比格犬脊髓損傷後內源神經幹細胞的激活和遷移特徵,並將智能神經再生膠原支架移植到急性及陳舊性脊髓全橫斷損傷的比格犬模型之中,均能有效促進脊髓損傷區內神經元的發生、成熟、神經纖維再髓鞘化、突觸形成及犬行為學恢復。
  • 3D列印植入物促進神經細胞生長以治療脊髓損傷
    Chen說:「這個支架就像一座橋,它將脊髓損傷一端的再生軸突與另一端對齊。軸突自身可以向任何方向擴散和再生,但是支架使軸突保持有序,引導它們朝正確的方向生長,以完成脊髓連接。」  該過程可根據人體脊髓的大小進行調整。作為概念驗證,研究人員列印出根據人體脊髓損傷的MRI掃描建模的4釐米的植入物。這些植入物的列印在10分鐘內完成。  Chen團隊中的納米博士後研究員Wei Zhu博士說:「這表明了我們3D列印技術的靈活性。我們可以快速列印出能夠匹配脊髓受損位置的植入物,無論這個位置的大小和形狀是什麼樣。」
  • 重磅級研究成果解讀脊髓損傷修復領域新進展!
    這項研究我們面臨的困難之一就是如何在實驗室中有效地培養細胞,我們的身體處於一種3D狀態,並非2D狀態,因此在實驗室最終促進這類細胞生長的最好方法就是利用3D手段,於是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方法,其能在短時間內培育出健康的3D培養基。
  • 脊髓損傷的全面康復
    小編在後臺看到有不少的同道留言說要小編來分享一篇關於脊髓損傷的康復,就這藉助這篇文章來介紹一下脊髓損傷,先用文字來介紹一下關於脊髓損傷相關基礎的知識,文末還有附帶六個講述脊髓損傷的康復視頻,分別是1.脊髓損傷的基本概念 2.不同階段脊髓損傷後的康復處理 3.脊髓損傷康復系列之運動療法 4.脊髓損傷康復系列之作業療法 5.脊髓損傷合併症的處理 6.脊髓損傷患者的康復故事。
  • Nature 中文摘要|14 April 2016
    星形膠質細胞瘢痕被廣泛認為是是導致其不能再生的原因。本文利用3種基因靶向功能喪失方法處理成年小鼠,研究發現阻止星形膠質細胞瘢痕形成、減少星形膠質細胞瘢痕形成或移除慢性星形膠質細胞瘢痕,均不能使由嚴重脊髓損傷(spinal cord injuery, SCI)導致的皮質脊髓、感覺和血清素神經元橫斷軸突自發地再生修復。
  • 移植神經祖細胞來治療脊髓損傷
    頂刊導讀目錄 1,開放性神經管缺陷的閉合機制 2,從BNST到伏隔核微清蛋白神經元的一個新GABA能生長抑素投射調控了焦慮 3,腹側被蓋區GABA神經元功能異常導致躁狂樣行為 4,脊髓損傷後
  • 脊髓損傷康復的評定與方案
    如何才能給患者和家人帶來新的希望,讓醫療支出不再透支家庭經濟?   答案就是康復治療。通過對脊髓損傷患者早期的神經功能評定,可以正確了解患者脊髓損傷的性質和程度,並通過與以往同類患者的比較得出預後估計。
  • 脊髓損傷後的膀胱管理,值得所有截癱傷友仔細閱讀的文章
    導讀 脊髓損傷後發生腎功能衰竭、腎臟和膀胱結石、膀胱腫瘤、尿路感染和膀胱輸尿管反流的風險增加。 邦邦機器人為傷友分享一篇詳細的關於脊髓損傷後膀胱管理的科普文章,相信看過之後對您會有所幫助,您對自己的膀胱也會有新的了解。 病理生理學 為了更好地理解脊髓損傷對尿道損害的病理生理機制,必須先理解正常的排尿過程。
  • 脊髓損傷後常見併發症的康復治療
    脊髓損傷後的常見併發症有很多,其中嚴重者可能會威脅到患者的生命。 因此,在SCI早期以及慢性期應當積極預防和治療這些併發症的發生,以提高患者的生活活動能力和生存質量,減少患者的再入院機率和病死率。
  • Nature:神經細胞的重生之謎
    圖片摘自:michelsonmedical.org2016年4月4日 訊 /生物谷BIOON/ --長期以來神經科學家一直認為瘢痕組織是通過神經膠質細胞形成的,神經膠質細胞是中樞神經系統中圍繞在神經元周圍的特殊細胞,當大腦或脊髓受損時其可以阻礙損傷的神經細胞繼續生長,因此難怪研究者們會假設如果他們尋找到一種移除或中和疤痕組織的方法,那麼損傷的神經元細胞或許就會進行自我修復。
  • 瘢痕康復,瘢痕組織的三種松解技術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難免因各種各樣的傷害造成不同程度地創傷,而各種創傷的修復過程都是以瘢痕形式癒合:成纖維細胞分裂、增殖,向受損部位遷移,產生細胞外基質,形成瘢痕組織,修復創傷。瘢痕形成後,經過一定的時間會逐步接近於正常皮膚,但也存在瘢痕增生、黏連、攣縮畸形等情況,影響局部正常功能,需要進行相應治療。
  • 研究人員發現脊髓損傷後小鼠痙攣的治療方法
    在最近一項針對小鼠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可以防止脊髓損傷後出現痙攣的新方法。這項來自哥本哈根大學的一項新研究顯示,使用已經被批准的治療高血壓的藥物可以實現這一目標。 脊髓損傷會使患者的運動能力、感覺以及大腦的自主神經功能受到影響,嚴重的損傷會使患者的身體衰弱。損傷也往往會導致痙攣的發展,表現為不自主、持續或有節律的肌肉收縮。
  • 脊髓圓錐損傷和馬尾神經損傷的區別是什麼?
    當脊髓圓錐受到損傷後是會伴有馬尾症候群發生的,脊髓圓錐含有植物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它的神經支配是可以負責膀胱、直腸和生殖器功能使用的。一旦受損會造成膀胱和肛門括約肌支配功能障礙,由於脊髓圓錐位置和馬尾神經相連,所以脊髓圓錐損傷後會合併馬尾症候群的部分症狀,但是單純的脊髓圓錐受損後是不會影響到下肢運動功能的。
  • 瘢痕如何去除,可以無痕去瘢痕嗎、瘢痕會癌變嗎……名醫戴耕武直播...
    這些創傷會留下不同程度的瘢痕,不僅影響美觀,還會造成一定的功能性損傷,影響工作和生活。那麼,你知道瘢痕是如何產生的嗎?應該如何去除?能徹底治療好嗎?治療後應該注意什麼?8月7日,四川省人民醫院皮膚外科主任戴耕武教授做客中國經濟網主辦、好醫生藥業集團協辦的中經名醫匯·好醫生大講堂,以 「瘢痕如何去」為主題進行網絡直播,就瘢痕相關話題進行詳細闡述,並在線回答了網友提問。
  • 創傷性脊柱脊髓損傷康復治療專家共識
    2 TSCI損傷的分級 脊髓損傷常見的分級方法有Frankel分級和美國脊髓損傷協會(ASIA)分級。 3.2.3 脊髓損傷平面的評定: (1)神經平面的評定:主要是身體雙側有正常的運動和感覺功能的最低脊髓節段。脊髓損傷神經平面主要以運動損傷平面為依據,T2~L1節段相對比較特殊,通常以感覺損傷平面來確定。
  • JNEN:研究人員發現中風會損傷血脊髓屏障
    2016年6月16日訊/生物谷BIOON/--南佛羅裡達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調查了在齧齒動物模型中缺血性中風的短期和長期影響,中風會導致血脊髓屏障(BSCB)長期受損,在脊髓中形成「有毒的環境」促使中風倖存者易受運動功能障礙的影響
  • 跟我來:脊髓修復中的星形膠質細胞
    1 穿過荊棘 脊髓損傷(SCI)會使患者與自己的身體隔離開來,並帶來毀滅性的終身後果。成人脊髓修復的局限性令人沮喪,但從發展的角度來看是可以理解的。
  • CELL V型膠原蛋白可調節心臟瘢痕尺寸
    心臟瘢痕是指心臟病恢復後,心肌修復時產生的疤痕。不同個體的心臟瘢痕大小尺寸會有較大差異,而我們對決定疤痕尺寸的相關因素了解甚少。儘管存在與心臟瘢痕形成相關的潛在問題,但對於心臟病發作後調節心臟瘢痕尺寸的相關因素知之甚少。對這些因素在疤痕形成過程中所起的作用的理解和證明會對藥物治療有著重要影響。
  • Nature雜誌1月26日精選文章一覽
    這種策略選擇的是支持者多於預期的答案,而不是單純根據「最多人支持」或「最有信心的」答案做出選擇。【2】手性量子光學doi | 10.1038/nature21037電子的自旋-軌道耦合帶來了許多引人入勝的現象和重要的應用,包括拓撲絕緣體和自旋電子學。
  • 骨哥閱片課堂:無影像異常的脊髓損傷的正確評估方法
    引言由於頸椎退變的存在(如頸椎狹窄、後縱韌帶骨化和頸椎間盤突出),輕微的創傷即可導致脊髓損傷,此類損傷在 X 片或者 CT 上往往無明顯的椎體骨折或脫位,這種脊髓損傷稱為無影像學異常的脊髓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