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損傷後常見併發症的康復治療

2020-12-24 騰訊網

脊髓損傷後的常見併發症有很多,其中嚴重者可能會威脅到患者的生命。

因此,在SCI早期以及慢性期應當積極預防和治療這些併發症的發生,以提高患者的生活活動能力和生存質量,減少患者的再入院機率和病死率。

一、褥瘡

1. 預防措施:

減輕壓力的方法:輪椅上雙手支撐抬臀式左右臀交替抬起。

避免衣服有皺摺。

良好的睡姿:要用許多枕頭及沙袋使患者在睡眠時保持正確姿勢,預防腰曲攣縮畸形。這理變換身體位置,防止一處長期受壓。

2. 皮膚護理:

定期在溫水用肥皂清潔皮膚。

保持皮膚乾燥,並用皮膚滑膚液,受壓區定期按摩。

經常檢查皮膚,避免皮膚損傷。

紫外線中弱紅斑量照射受壓皮膚,隔1-2日一次,12~15次療程,定期重複照射。

二、尿路感染

1. 預防措施:

注意衛生、喝足水量、尿袋位置要放低。

2. 康復訓練:

訓練膀胱功能——定時飲水,定時開放導管,使膀胱有充盈、有空虛,有利於膀胱自主功能的恢復,一般24小時進水量限制在2000ml,每小時開放導管1次,如果病人尿量<400ml則每6小時開放一次尿管,應注意無菌,一旦發生尿路感染,應及時應用抗生素及超短波等療法。

三、呼吸系統

C4以上損傷可累及膈神經,使膈肌麻痺導致窒息,C5損傷並發四肢癱,肺活量只有正常1/2;T10以上損傷,腹肌、肋間肌力量下降,導致吸氧下降呼吸困難,因此保持有效呼吸對預防呼吸系統感染是極為重要的。

1. 預防措施:

背部叩擊法幫助咳嗽,排痰

經常輪換姿勢

鼓勵病人做深呼吸(腹式呼吸增強呼吸肌力量)

2. 康復措施:

呼吸及咳嗽訓練。

鼓勵病人做深呼吸(腹式呼吸)增強呼吸肌力量。

一旦出現肺部感染,要及時應用抗生素,體位及氣管引流,局部超短波療法,超聲抗生素霧化吸入等治療。

四、關節攣縮

早期對踝、膝、髖等大關節施行充分的被動活動及肌肉的按摩,每天數次,以便保持關節活動度範圍。同時對膝及髖關節牽拉及延長牽拉,如髖關節後持續5分鐘或俯臥位在大腿前加一喧高度沙袋使髖關節處於後伸狀態持續牽引。

五、痙攣

SCI患者都有程度不等痙攣,如痙攣程度嚴重以致不能坐上輪椅,移動身體,完成日常動作,甚至造成攣畸形,可依次應用下述方法。

1. 藥物:

氯笨氨丁酸(bactafen)是一種肌肉鬆弛劑,對脊髓損傷引起的屈肌痙攣顯效,副作用少;硝草膚海因(dantralene;安定等。

2. 負重:

依靠膝支具,如膝一踝(KAO)及膝—踝—足支具(KAFO)練習負重。

3. 延長性牽拉:

關節過度伸展進行持續牽引。

4. 功能性刺激:

對於截癱患者,功能性電刺激不僅可以重新組織肢體運動,加速運動隨意控制的自發恢復,促進脊髓水平段基本運動機制的再建,還可以緩解痙攣,增加肌肉體積積,增強肌力,改善血循環,促進機體的代謝作用,逐漸而緩慢地提高機體功能。

5. 水療—做水中的主動及被動運動。

六、異位骨化

脊髓損傷有16-35%出現異位骨化,部位在損傷平面的以下關節周圍,局部有紅、腫、熱、硬結,多在傷後一個月出現,有人認為是有猛烈運動損傷血腫造成,一旦出現可停止活動,一周後逐漸做較輕的活動。

目前預防異位骨化有效的藥物為didronel(etidronatedisodinin),此藥具有能調節骨化生物學作用的自然磷酸鹽的性質,與羥磷灰石(hydroxyapatite)的鈣離子有高的親和力,主要集中在代謝活躍的骨骼處,在活體中可防止軟組織鈣化。

七、SCI的心理問題及治療

由於SCI的病人在身體上及社會上已蒙受巨大傷害,而且這類病人在生活上無論是洗澡,穿衣、進食、大、小便以及變動位置等方面都需要有人照料,亦即從身體上可說已回復到孩提時代,因此患者的心理反應,從受傷起經歷休克期,否認期,憤怒期,悲痛期和承受期等各個階段,康復工作者應了解各期特點,採取不同的措施,在憤怒期時多予以諒解,悲痛期耐心規勸並防止自殺,承受期積極協助患者安排新生活,多給予鼓勵,多介紹有成就的殘疾人事跡幫助他們重新開始。

八、脊髓損傷的常見康復治療

脊髓損傷的患者不僅僅有肌肉癱瘓,還會伴隨肌肉痙攣,加上長期臥床的因素,往往會導致關節活動範圍的受限,或者關節功能的障礙,這些關節功能的障礙肯定會影響我們的運動能力,因此要針對患者的關節活動障礙來進行關節活動訓練。

1、肩關節屈曲

治療師一手握住患者肘關節上方,另一隻手握住腕關節處,然後慢慢將患者的上肢沿矢狀面高舉過頭,活動範圍儘量到達活動的起始端或者末端。

2、肩關節外展

治療師一手握住肘關節的上方,另一隻手握住腕關節處,然後慢慢將患者的上肢沿額狀面高舉過頭,但當患者上肢被動移到外展90°時,要注意將上肢外旋後,在繼續移動,直到接近患者同側的耳部。

3、肩關節內外旋

治療師一手握住肘關節的上方,另一隻手握住腕關節處,以肘關節為軸,將上肢向內、向外方向旋轉。

4、肘關節屈伸

治療師一手握住肘關節的上方,另一隻手握住腕關節處,做肘關節的屈伸動作。

5、前臂的旋前旋後

治療師一手握住腕關節上方固定,另一隻手抓握手指,然後旋轉前臂,進行旋前旋後的活動。

6、腕關節的被動活動

治療師一手握住腕關節的上方,另一隻手握住腕關節的下方,做腕關節的伸展、屈曲、尺偏、橈偏旋轉。

除了上肢康復訓練,脊髓損傷患者還需採取墊上訓練、坐位訓練、轉移訓練等方法,幫助身體功能全面恢復。

墊上訓練在治療墊上可進行翻身訓練和牽伸訓練。主要牽伸下肢的膕繩肌、內收肌和跟腱。此外,還可進行墊上移動訓練和手膝位負重及移行訓練。

坐位訓練此種訓練在墊上或床上進行均可。坐位可分為長坐位(膝關節伸直)和端坐位,膝關節屈曲90°。進行坐位訓練前患者的軀幹需有一定的控制能力或肌力,雙側下肢各關節活動範圍,特別是雙側髖關節活動範圍需接近正常。坐位訓練可分別在長坐位和端坐位兩種姿勢下進行。坐位訓練還包括坐位靜態平衡訓練,及軀幹向前、後、左、右側以及旋轉活動時的動態平衡訓練。

轉移訓練轉移是脊髓損傷患者必需具備的技能,包括幫助轉移和獨立轉移。轉移訓練包括床與輪椅之間的轉移、輪椅與坐便器之間的轉移、輪椅與汽車之間的轉移以及輪椅與地之間的轉移等。在轉移訓練時可以藉助一些輔助器具,例如滑板。

來源:康復匯

責編:予夢

RECOMMEND

2020職考必背知識點匯總

相關焦點

  • 創傷性脊柱脊髓損傷康復治療專家共識
    從發病部位分析,頸髓TSCI最為常見,佔所有TSCI的55%~75%,其次為胸髓、腰髓。交通事故和高處墜落是TSCI的主要致傷原因。隨著年輕人從事高危工作與極限運動增多,相關的TSCI也隨之發生。如果不能有效促進肢體功能的康復,將導致壓瘡、尿路感染、腎功能衰竭等併發症而危及生命。因此,TSCI的康復治療顯得尤為重要。
  • 脊髓損傷的全面康復
    小編在後臺看到有不少的同道留言說要小編來分享一篇關於脊髓損傷的康復,就這藉助這篇文章來介紹一下脊髓損傷,先用文字來介紹一下關於脊髓損傷相關基礎的知識,文末還有附帶六個講述脊髓損傷的康復視頻,分別是1.脊髓損傷的基本概念 2.不同階段脊髓損傷後的康復處理 3.脊髓損傷康復系列之運動療法 4.脊髓損傷康復系列之作業療法 5.脊髓損傷合併症的處理 6.脊髓損傷患者的康復故事。
  • 脊髓損傷康復的評定與方案
    答案就是康復治療。   有一部分不完全損傷的患者可以在康復治療的幫助下扭轉惡化的局面,通過服用藥物,同時配合康復訓練,能恢復一定的行走能力,因為康復治療的目的就是改善患者的身心狀態,提高生活質量。   脊髓損傷(SCI)以後患者的神經功能狀況會出現不同的變化。
  • 衛生部印發地震傷員常見損傷早期康復治療指導原則
    中新網4月21日電 據衛生部網站消息,為指導各地科學、規範開展青海玉樹地震傷員早期康復治療,提高傷員整體救治水平,預防和減輕殘疾,衛生部、中國殘聯今日向青海、四川、西藏、陝西、甘肅五省區印發《地震傷員常見損傷早期康復治療指導原則》,供接收傷員的醫院為傷員實施早期康復治療時參考。
  • 免費的脊髓損傷物理治療在線課程又來了!
    各位從事脊髓損傷(SCI)康復的物理治療師請注意!
  • 脊髓損傷後的膀胱管理,值得所有截癱傷友仔細閱讀的文章
    邦邦機器人為傷友分享一篇詳細的關於脊髓損傷後膀胱管理的科普文章,相信看過之後對您會有所幫助,您對自己的膀胱也會有新的了解。 病理生理學 為了更好地理解脊髓損傷對尿道損害的病理生理機制,必須先理解正常的排尿過程。
  • 研究人員發現脊髓損傷後小鼠痙攣的治療方法
    在最近一項針對小鼠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可以防止脊髓損傷後出現痙攣的新方法。這項來自哥本哈根大學的一項新研究顯示,使用已經被批准的治療高血壓的藥物可以實現這一目標。 脊髓損傷會使患者的運動能力、感覺以及大腦的自主神經功能受到影響,嚴重的損傷會使患者的身體衰弱。損傷也往往會導致痙攣的發展,表現為不自主、持續或有節律的肌肉收縮。
  • 肌痙攣的康復治療
    肌肉痙攣(spasticity)俗稱抽筋:是上運動神經元(UMN)損傷後,由於脊髓與腦幹反射亢進而導致的肌張力異常增高狀態。痙攣經常在腦或脊髓病變後出現,但並非所有的肌張力增高均稱為肌肉痙攣。
  • 【康復英語】脊髓損傷後的神經重塑
    在美國,康復醫生還常被成為physiatrist,康復醫學被稱為physiatry。 Physical therapy:物理治療。康復治療還包含occupational therapy(OT)作業治療和speech-language pathology(SLP)言語治療。
  • 花甲老人四肢麻木 康復治療助力站起來
    全面評估制定方案團隊模式康復治療促恢復    該院康復醫學科團隊對張奶奶的脊髓損傷程度、神經受累情況、運動功能、感覺功能、膀胱功能、呼吸功能等進行了全面的評估,確定了「獨立步行、日常生活自理、自主排便」的康複目標。
  • 移植神經祖細胞來治療脊髓損傷
    頂刊導讀目錄 1,開放性神經管缺陷的閉合機制 2,從BNST到伏隔核微清蛋白神經元的一個新GABA能生長抑素投射調控了焦慮 3,腹側被蓋區GABA神經元功能異常導致躁狂樣行為 4,脊髓損傷後
  • 像骨頭樣硬的腫瘤壓迫脊髓到底是什麼腫瘤?
    我仔細檢查了身體後建議她查一下胸腰椎的CT,一查果然發現了問題。趙主任介紹:脊膜瘤是椎管內最常見的腫瘤之一,屬於良性脊髓腫瘤,起源於蛛網膜內皮細胞或硬脊膜的纖維細胞。絕大多數脊膜瘤位於硬膜下髓外,與硬膜關係密切,其中部分發生在胸椎位置的硬膜下,採用外科手術治療預後良好。大多發生於40~70歲女性,可能與雌激素有關。
  • 人體前十字交叉韌帶損傷的治療和康復!
    常見原因前十字韌帶撕裂在女性中的發生率高於男性,從青少年到年紀較大的運動員都是如此。大部分前十字韌帶撕裂都來自於膝關節非接觸類損傷。需要原地旋轉和急轉方向的體育運動(足球和籃球)最常發生非接觸性前十字韌帶損傷。前十字韌帶撕裂可能伴隨半月板撕裂或側副韌帶損傷。
  • 科廷大學使用VR幫助脊髓損傷的人重新學習如何移動
    科廷大學的一項創新研究項目利用交互式、基於家庭的虛擬實境(VR)模擬或「嚴肅遊戲」來改善脊髓損傷患者的上肢功能,該項目得到了保險委員會的資助。沉浸式虛擬實境康復項目是在科廷通過一項可行性研究開發出來的,該項目將烹飪虛擬牛排作為頸脊髓損傷患者的功能性康復活動,目前將擴展到其他五名參與者進行試點研究。
  • 3D列印植入物促進神經細胞生長以治療脊髓損傷
    一個3D列印的兩毫米(比一美分硬幣稍微厚一些)的植入物被用作修復大鼠脊髓損傷的支架。  Chen說:「這個支架就像一座橋,它將脊髓損傷一端的再生軸突與另一端對齊。軸突自身可以向任何方向擴散和再生,但是支架使軸突保持有序,引導它們朝正確的方向生長,以完成脊髓連接。」
  • 軍醫詳解脊柱裂脊髓脊膜膨的表現與治療
    判定標準脊髓圓錐下端低於L2椎體下緣,終絲橫徑>2mm。依據周慶九等制定的標準,將原發性TCS分為脂肪瘤型和非脂肪瘤型。而脊柱裂脊髓脊膜膨出是較常見的小兒先天性脊髓栓系症候群發育畸形,其中以腰骶段脊髓脊膜膨出較常見,可達82% ~ 86%。
  • 常見有哪些術後併發症?
    腦幹腫瘤術後神經系統併發症:  (1)腦幹水腫:嚴重者有意識障礙、肢體癱瘓(肌力Ⅰ~Ⅱ級)、肌張力低、腱反射無法引出等類似脊髓休克的表現。嚴密觀察患者的意識狀態、生命體徵、腦幹反射,根據病情變化及時複查頭顱CT。腦幹水腫多在數日內消退,臨床表現也隨之緩解。
  • 重磅級研究成果解讀脊髓損傷修復領域新進展!
    雖然He的實驗室和其他人之前已實現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軸突再生和出芽,但是在遭受嚴重的脊髓損傷後,這對動物運動功能的影響仍然是不那麼清楚的。一些研究已嘗試著使用5-羥色胺類藥物等神經調節劑來刺激脊髓中的神經迴路,但是這僅導致短暫的不受控制的肢體運動。【4】PNAS:中國科學家成功開發出修復獼猴急性脊髓損傷的新型療法 有望應用於人體!
  • 馬尾神經損傷康復訓練及注意點
    馬尾神經損傷雖然不易,但是我們有希望,我們不可以放棄。對於馬尾神經損傷的治療,我們一定要積極治療,做好康復訓練,爭取早期康復,為家裡減輕負擔。那麼鍛鍊過程中,我們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
  • 康復醫學考試重點
    腦缺血性腦卒中通常主張患者生命體徵穩定、原有神經功能缺損症狀不再發展後48小時後開始康復;出血性卒中一般主張發病後1~2周、病情穩定後開始康復治療急性期康復治療康複目標:防治併發症:如壓瘡、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深靜脈血栓形成等;廢用綜合症:如骨質疏鬆、關節攣縮和變形等;誤用綜合症:如痙攣加重等;儘快地從床上的被動活動過度到主動活動;為主動活動訓練創造條件;儘早開始床上的生活自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