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痙攣的康復治療

2020-12-13 騰訊網

肌肉痙攣,俗稱"肌肉抽筋",是指肌肉突然、不自主地強直收縮的現象,發生在小腿和腳趾部位的肌肉痙攣最為常見,發作時會肌肉僵硬、疼痛難忍,可持續幾秒到數十秒鐘之久。「抽筋不是病,痛起來真要命。你有經歷過嗎,來看看康復中肌肉痙攣到底什麼怎麼回事?

肌痙攣的定義

Lance ( 1980)對痙攣的定義為:「痙攣屬於上運動神經元症候群的運動障礙表現之一,是一種因牽張反射興奮性增高所致的、以速度依賴性肌肉張力增高為特徵的運動障礙,且伴隨有腱反射的亢進」。所謂牽張反射是指外力牽伸骨骼肌時,能反射性地引起受牽伸肌肉收縮的現象,其機制為牽伸興奮了肌梭,通過γ環路引起梭外肌的收縮。

痙攣不僅僅只是運動障礙,它常常還伴隨有感覺的異常,如痙攣肢體的疼痛、對溫度異常敏感等。所以,2005年Pandyan把痙攣重新定義為:痙攣是一種由於上運動神經元損害所致的、感覺運動控制障礙,表現為間歇性或連續性的肌肉不隨意激活。

肌肉痙攣(spasticity)俗稱抽筋:是上運動神經元(UMN)損傷後,由於脊髓與腦幹反射亢進而導致的肌張力異常增高狀態。痙攣經常在腦或脊髓病變後出現,但並非所有的肌張力增高均稱為肌肉痙攣。

誤區||攣縮:是指關節本身、肌肉和軟組織病變引起關節的被動活動範圍受限。攣縮常見於骨骼、關節和肌肉系統損傷,各種類型的神經癱瘓、長期臥床、坐輪椅的患者等,和痙攣是不同的。

一定的肌張力是維持體位和肢體動作所必需的,但過高的肌張力則限制肢體的運動,影響日常生活活動,不利於對患者的護理與康復訓練。如痙攣伴有疼痛還影響患者睡眠、情緒與精神心理狀態。痙攣的徵象還包括折刀現象、反射亢進、巴賓斯基徵陽性及屈肌痙攣。

肌痙攣分類

痙攣常見於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如兒童腦癱、腦卒中、腦外傷、脊髓損傷、多發性硬化等。根據病變部位不同可分為:

腦源性痙攣:如腦卒中、腦外傷和腦癱引起的痙攣;

脊髓源性痙攣:根據脊髓損傷的程度不同又分為完全性痙攣和不完全性痙攣兩類;

混合性痙攣:如多發性硬化引起的痙攣。

病理生理機制

(1)運動神經元興奮性增強:包括興奮性的輸入增強,節段性輸入(segmental afferents)增加,中間神經元的興奮性增加(局部)以及下行通路(前庭脊髓束)的興奮性增加。

(2)牽伸誘發的運動神經元突觸興奮性增強:如興奮性中間神經元對肌肉牽拉的傳入更敏感,興奮閾(threshold)降低(低於正常的刺激)和增益(gain)增大(閾值不變,反射強度增大)。

(3)抑制性突觸的輸入降低:如Renshaw細胞募集(recruitment)受抑制,la抑制性中間神經元興奮性降低或lb纖維傳入減少。

節段反射通路

(4)脊髓上興奮性改變:包括前庭脊髓束、網狀脊髓束節段性反射功能改變,下行通路(如網狀脊髓束)對接受皮膚和肌肉傳入的中間神經元的抑制作用減弱或喪失。

概括來說,當上運動神經元發生病變後,高級中樞對脊髓的牽張反射的調控發生障礙,如中樞抑制作用的減弱和(或)興奮作用的增強,其結果是使牽張反射的「最後共同通路」a運動神經元興奮性增高,最終導致牽張反射過敏和反應過強,表現為肌肉發生不自主的較強或強烈的收縮,對被動牽伸呈現岀不同程度的阻力即痙攣

康復治療評定

對痙攣進行臨床評估,不僅可以了解痙攣的嚴重程度,還可以進行痙攣的治療效果比較,有利於治療方案的制訂。其中有量表和儀器評定,臨床較多利用量表評定,特別是.Ashworth痙攣量表(Ashworth scalefor spasticity,ASS)和改良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最為常用。

康復量表評定

1.Ashworth痙攣量表和改良Ashworth量表,它們是目前臨床上應用最多的痙攣評定量表,具有良好的效度和信度。兩個量表均將肌張力分為0~4級,使痙攣評定由定性轉為定量。二者的區別在於改良Ashworth量表較Ashworth痙攣量表分得更細,前者在等級1與2之間增加了一個等級1+,其他則完全相同。

改良Ashworth痙攣量表

註:本表若沒有1+,即是Ashworth痙攣量表(ASS)

近年來,國外有學者認為,Ashworth痙攣量表和改良Ashworth量表只評定了肌張力,而忽略了與痙攣關係密切的腱反射和陣攣,因此不夠全面。根據文獻報導,此兩種量表評定上肢痙攣的信度優於下肢。

2.綜合痙攣量表(composite spasticity scale,CSS),其內容包括3個方面即腱反射、肌張力及陣攣,目前主要應用於腦損傷和脊髓損傷後下肢痙攣的評定。該量表具有良好的效度與較高的信度。

3.兩側內收肌肌張力分級(bilateral adductortone rating)該分級是評定髖內收肌群的特異性量表,主要用於內收肌痙攣的患者治療前後肌張力改變的評定。包括0 4個等級。

兩側內收肌肌張力分級

4.其他還有痙攣頻率量表(spasm frequency scale)和痙攣的陣攣評分(clonusscore)等。

儀器評定

一般儀器評定需要儀器和對檢查者的臨床經驗要求較高,也不太成熟,因而臨床上的實用性有限,所以臨床上用的較少

1.臨床神經電生理檢查如進行肌電圖(EMG)檢查,分析其H反射、F波、Hmax/Mmax

等。

2.鐘擺試驗(pendulum test)主要用於下肢股四頭肌與繩肌痙攣程度的定量評定。

3.步態分析(gait analysis)是多通道動態EMG技術在步行與步態周期中的應用。

功能評定

痙攣常對患者的功能活動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對於痙攣患者尚需評估其運動功能如床上活動、體位轉移、平衡能力與步態等以及日常生活活動(ADL)自理能力等。

痙攣常對患者的功能活動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對於痙攣患者尚需評估其運動功能如床上活動、體位轉移、平衡能力與步態等以及日常生活活動(ADL)自理能力等。常可選擇應用徒手肌力檢查、關節活動範圍(ROM)的測量、Brunnstrom運動功能、Fugl-Meyer量表、Barthel指數(BI)或功能獨立性評定(FIM)、Berg平衡量表、Holden步行功能分級(FAC)、步態分析等,以全面了解痙攣對功能活動各方面的影響。

肌痙攣的康復治療

在臨床實踐中,單從痙攣不能決定治療,是否治療痙攣以及如何積極實施有效措施應以患者功能狀態為指導。只有當運動能力、體位擺放、照顧或舒適度等受痙攣的影響達到一定程度時,才需要進行以降低肌張力為目的的抗痙攣治療。康復治療方法包括常見的物理治療、作業治療、心理治療、康復工程矯形器的利用等。

痙攣的治療目標:包括改善活動能力、ADL、個人衛生;減輕疼痛、痙攣;增加關節活動度、擴大關節活動範圍;增加矯形器配戴的合適程度,改善矯形位置,提高耐力;改變強迫體位、改善在床或椅上體位擺放,讓患者自覺舒適;消除有害的刺激因素,預防壓瘡發生或促進更快癒合,使護理更容易;預防或減輕與肌張力異常有關的併發症如攣縮等,延遲或避免外科手術;最終提高患者及其照顧者的生存質量。

痙攣的治療原則:痙攣的表現在不同患者之間差異很大,因此治療方案必須個體化。治療計劃(包括短期、長期的目標)應清晰可見,而且患者及其家屬、照顧者必須能夠接受。

1. 消除加重痙攣的誘發因素

痙攣可由多種原因誘發,尤其是對於昏迷的、認知障礙和交流困難的患者。常見的原因包括尿瀦留或感染、嚴重便秘、皮膚激惹(如壓瘡或外界感覺刺激增強如不合適的支具和尿袋)等。有時痙攣的惡化意味著潛在的急腹症和下肢骨折,尤其是不能準確表達疼痛和不能指出自己不適的患者。應首先消除這些誘發因素。

2.正確的體位與坐姿

(1)正確的體位:保持肢體抗痙攣的良好體位稱為良姿位,可以預防痙攣的產生。如果痙攣已經產生,良好的抗痙攣體位還具有緩解痙攣的作用,應避免各種可以加重痙攣的體位。

(2)正確的坐姿:坐姿基本的原則是身體可維持在一個平衡、對稱和穩定的體位上,既舒適又可發揮最大的功能。不同類型的坐姿系統最終目的都是保持骨盆穩定,不會傾斜,微微前傾,這樣脊柱可保持腰椎前曲、胸椎後曲和頸椎前曲,髓通常維持在90°,膝和踝通常為90°。有嚴重痙攣的患者為了維持這種體位需要進行一系列坐姿裝置的改進如足帶、膝控制板、內收環、腰部支撐。

3.物理治療

物理治療方法包括神經發育技術、手法治療、運動再學習法、功能性活動訓練和物理因子治療等,主要作用是緩解痙攣及其引起的疼痛,防止關節攣縮變形,提高患者的運動能力,從而儘可能地改善痙攣患者的生活質量。

(1)神經肌肉促進技術:主要依據人體正常神經生理和發育的過程,利用多種感覺的刺激,運用誘導或抑制的方法,使得患者逐步學會如何在控制肢體痙攣的狀態下,以一種正常的運動方式去完成日常生活動作。如Bobath技術、Bunnstrom技術、Rood技術、PNF技術。

Brunnstrom提出的腦損傷後恢復的6個階段

(2)手法治療:目前認為,對痙攣肢體的關節實施手法牽伸,可以緩解肌肉的痙攣,改善關節的活動範圍。手法牽伸時力量應緩慢增加,當感覺到肌肉等軟組織的抵抗時,在此位置上保持至少15秒,然後放鬆,反覆進行。痙攣肌肉到底牽伸多長時間比較合適還沒有共識,一般認為每24小時至少應有2小時使肌肉保持在完全伸展狀態。

(3)運動再學習:此法主要用於腦卒中患者,也可用於其他運動障礙的患者。此方法根據分析選擇在7個方面(上肢功能、口面部功能、床邊坐起、坐位平衡、站起和坐下、站立平衡、行走)中的任何一部分,設計出訓練內容,但要消除不必要的肌肉活動。

(4)功能性活動訓練:這是訓練患者如何在控制痙攣的同時,自主地完成一些日常的生活動作。日常生活中的功能性活動訓練包括床上翻身動作、坐位/立位平衡的維持、站起和步行訓練等。

(5)物理因子治療:包括功能性電刺激、生物反饋、溫度刺激和超聲波等療法。

各種類型的直流電刺激特別是痙攣肌群和其拮抗肌群的交替電刺激、肌電生物反饋刺激、脊髓通電等,對降低痙攣肌群的肌張力均有較好的療效。

4.作業治療和心理治療

對患者進行床上活動、體位轉移、平衡能力與步態等以及日常生活活動(ADL)自理能力等。提高患者的ADL能力,家庭參與和社會參與能力。心理治療主要包括對患者的健康教育和康復心理指導,讓患者配和治療,儘早康復等。

5.矯形器的製作與應用

矯形器製作是痙攣康復治療中重要的治療手段之一。在肌肉痙攣情況下,矯形器能在一定程度上通過對肌肉的持續牽伸,骨骼、關節的固定,達到減緩肌痙攣、疼痛,預防和(或)矯正畸形,防止關節攣縮,促進正常運動模式建立的作用。如今有各種各樣的矯形器均可將痙攣的肢體固定在休息位或功能位,將攣縮的危險降到最小。如踝足矯形器(AFO),對糾正足的蹠屈內翻有效。

6.新科技、VR和機器人輔助等訓練

近年來發展起來的康復機器人人、新科技設備等,能夠顯著提高腦損傷患者上肢的運動功能,而且有一定的降低痙攣作用。VR和機器人等康復訓練是一種非常有前景的、新的康復訓練手段,隨著科技的進步和臨床研究的深入,VR和機器人輔助訓練等在神經康復的領域必將發揮重要的作用。

除了以上的康復治療,還有其他藥物治療、中醫治療和手術治療等。

來源:優享康康

本文來自網絡,文中內容、圖片、視頻和觀點不代表本平臺立場,目的僅在於為大家學習和思考提供最新資訊,如有侵權,請告知,我們將及時處理。

相關焦點

  • 面肌痙攣康復訓練及科學治療方法
    ,面肌痙攣的較佳治療方法是什麼?」  肉毒素對治療面肌痙攣,除了緩解面部抽搐外,一個重要的副作用就是導致注射的整個面部麻痺,也就是引起面癱。肉毒素只能解燃眉之急,根除不了面肌痙攣的病因。  面肌痙攣是一種神經性系統疾病,它的表現是一側面部肌肉的不自主的抽動,一般是從眼周開始,逐漸發展到面部,嚴重者可出現同側頸部肌肉的抽動。
  • 面肌痙攣好治療方法
    核心提示:  面肌痙攣則是一種陣發性不自主的面肌肌肉抽動和跳動,通常先出現眼瞼的不自主跳動,進而發展到口角,嚴重時可擴展到整個半側臉部。如果症狀持續三個月,便可被診斷為面肌痙攣。   面肌痙攣則是一種陣發性不自主的面肌肌肉抽動和跳動,通常先出現眼瞼的不自主跳動,進而發展到口角,嚴重時可擴展到整個半側臉部。如果症狀持續三個月,便可被診斷為面肌痙攣。  目前治療面肌痙攣的方法比較多,一般中樞鎮靜藥、抑制劑和激素等均無顯著療效。
  • 三叉神經痛、面肌痙攣的微創治療
    省內率先開展顯微血管減壓術、手術操作全程在顯微鏡下完成……濟南腦科醫院神經外科自成立以來,已成功為眾多三叉神經痛、面肌痙攣患者施行了微創手術,據了解,「微血管減壓術」治療三叉神經痛、面肌痙攣安全高效低復發。
  • 面肌痙攣怎樣治療效果好
    核心提示:面肌痙攣又稱面肌抽搐、偏側面肌痙攣,表現為一側面部肌肉發作性、節律性的不自主抽動。抽動一般先從一側眼瞼開始,後逐漸加重擴展至面部、口角,嚴重者可累及同側頸部。 面肌痙攣怎樣治效果好?
  • 面肌痙攣日常中應該怎麼護理?
    本文首發於公眾號:面神經痙攣 面肌痙攣是臨床常見的疾病,緩慢進展或長期不進展。近年來,當人們一旦被診斷出面肌痙攣的發生時,病人的家屬往往只注重專業的治療,從而忽視了面肌痙攣的護理重要性。
  • 肌張力低下型腦癱的怎麼做康復治療
    核心提示:肌張力低下型腦癱是腦癱的類型之一,肌張力型腦癱比較少見,是大多數人不知道肌張力低下型腦癱的具體表現症狀。那麼肌張力低下型腦癱的康復治療方法有哪些?下面我們就有請北京腦癱醫院的專家為大家介紹一下。
  • 面肌痙攣的較佳治療方法是什麼
    60歲的杜某(化名)患面肌痙攣長達5年,起初只是右側眼皮跳動,以為是右眼,認為自己又不迷信,就沒想太多,也沒當回事。隨著時間的推移,病情的逐漸進展,不僅眼皮跳,右側的臉及嘴角也開始抽搐,慢慢的抽搐的範圍越來越大,次數也越加頻繁,嚴重影響杜某的生活質量。
  • 注意:面肌痙攣有哪些症狀表現?
    核心提示:生活中不少人出現眼瞼跳動的症狀,這細小的病症一般不會引起患者的注意,但這就是面肌痙攣到來的前兆,如果患者不能及時確診採取有效治療,很容易形成大小臉,導致面部毀容。那麼面肌痙攣這種面子疾病到底有哪些症狀呢?
  • 痙攣性腦癱中樞神經通路外科幹預治療——SDR 手術
    擅長功能神經外科疾病,如攣性腦癱的手術治療(術中電生理監測下單椎板高選擇性脊神經背根切斷術,SDR)和綜合治療、面肌痙攣和三叉神經痛的微創顯微血管減壓術(MVD)、神經調控治療(DBS腦起搏器治療、SCS脊髓電刺激治療等)、痙攣狀態的藥物治療、肉毒素注射治療、巴氯芬泵置入手術治療等綜合治療;各類顱腦腫瘤及椎管內腫瘤的顯微外科手術治療、顱腦外傷、腦出血等外科治療和綜合治療;腦和脊髓腫瘤、外傷及腦出血術後肢體痙攣性癱瘓的外科治療和神經康復綜合治療
  • 痙攣型腦癱的症狀與較佳治療方法
    家長在得知自己的孩子得上腦癱後,不應該灰心失望,更應該樹立信心,堅持積極治療。然而腦癱患者也不要自卑,要對生活充滿希望,積極樂觀,勇敢地面對生活。大多數的腦癱患者都會與正常的孩子無異,都可以正常的生活和學習,所以請不要放棄每一位腦癱患者。  痙攣型腦癱是臨床上發病率最高的一類腦癱,約佔全部患者的60%~70%,肌張力高是其最典型的表現。
  • 怎麼樣可以治面肌痙攣
    相信大家對面肌痙攣疾病並不陌生,俗話說:「左眼跳財,右眼跳災」,可是這種說法是沒有科學依據的。有可能是面肌痙攣疾病的前兆,大家千萬要小心,一旦發生眼皮跳的症狀就要到正規醫院及時就診。
  • 臉上有很多痙攣,是面部肌痙攣還是梅傑症候群?
    面部抽搐時,我們首先會想到臉肌痙攣,但也會有這個表現的主要症候群,大多數患者在疾病初期會被誤診為面部肌痙攣進行治療,但事實上這兩種疾病的病因和臨床症狀是不同的,那麼他們之間有什麼區別呢?面部肌痙攣是一種腦神經分支功能障礙的疾病,症狀表現是一側臉的不自主抽搐,通常單側發作,雙側受累很少見。病程開始時,多數患者有一隻眼睛出現陣發性和不自主性抽搐,並逐漸擴展到面部一側的其他面部肌肉,口角肌抽搐最易被注意到,嚴重者甚至累及同側頸闊肌,但額葉肌受累較少。抽搐程度不同,多為陣發性、不規則性,患者不能自行控制症狀。這種疾病在女性中比中年更常見。
  • 得了面肌痙攣怎麼辦好
    很多患者在面肌痙攣初期常常採用肉毒素治療,在初期有點作用,可是一段時間之後又復發了,反覆注射肉毒素造成面部僵硬甚至面癱的症狀,危害著身體,因此要及時止損,採取科學的治療方法。
  • 面肌痙攣都可以治癒嗎
    面肌痙攣患者接受手術治療後都盼望著「久病治癒」,但事實上這種疾病的「治癒率」是無法達到100%的。這會給患者造成「錢白花了,罪也白遭了」的失落和無望,甚至有的患者還會因為治療效果不佳而對主診醫生產生怨恨。 那為什麼手術會失敗呢?
  • 眼皮跳是面肌痙攣嗎?
    眼皮跳是面肌痙攣嗎?原發性面肌痙攣最多見,主要與血管壓迫有關。腦部裡面的面神經根出腦幹段受到血管擠壓、刺激,引起病變,造成面部肌肉不自覺的抽動。繼發性面肌痙攣見於腫瘤壓迫面神經,或顱骨發育不良等,較少見。
  • 面肌痙攣的臨床症狀解讀
    這種眼皮跳的現象可能是面肌痙攣。面肌痙攣是一種神經性系統疾病,表現為一側面部不自主抽搐。有個別面肌痙攣患者會出現雙側抽搐,精神緊張、激動等,面肌痙攣就越嚴重。而多數患者在患病初期表現為眼瞼跳動,常常容易被忽視,造成病情進一步發展,最終導致患者飽受痛苦。  當發生面肌痙攣症狀後才選擇去就醫,這時症狀已經相當嚴重了,不僅給患者造成了痛苦,還為疾病的治療增加了難度。
  • 肌張力障礙治療中國專家共識(2020版)|肌張力障礙|共識|障礙|治療|...
    臨床治療的目標包括減少不 自主運動、糾正異常姿勢、減輕疼痛、改善功能和提高生活質量。 臨床上應根據肌張力障礙患者的具 體情況,權衡利弊,選擇支持和康復治療、口服藥 物、肉毒毒素注射和手術治療等綜合措施,實現個 體功能和生活質量的最大改善。
  • 面肌痙攣用什麼藥比較好
    面肌痙攣吃什麼藥好?臨床上用於治療面肌痙攣的藥物主要有苯妥英鈉、卡馬西平等藥物,但是對一些輕型患者可能有效,長期服用則效果甚微,藥物無法治癒面肌痙攣。 藥物無法根治面肌痙攣?
  • 請問面肌痙攣吃什麼藥
    面肌痙攣就愛在中年人身上「逗留",面肌痙攣是一種比較嚴重的疾病,這種疾病對患者的危害很大,那麼,請問面肌痙攣吃什麼藥?我們一起來看看下文的相關介紹吧。一、面神經阻滯:面肌痙攣特色治療用酒精0.5ml注入莖乳孔以下面神經幹周圍以阻斷其傳導功能,解除痙攣。但是這種治療可能會在2~3年後復發,不能預測面癱或痙攣的持續時間和程度。容易產生瘢痕,療效較差。
  • 偏方對面肌痙攣疾病的作用大嗎
    那麼生薑對於面肌痙攣疾病的作用大嗎?  患友諮詢:「黃阿姨眼皮跳了2年了,一直沒在意,目前不僅眼皮跳,並且還伴隨著嘴角抽搐,病情越發嚴重,嚴重影響正常生活。聽說土偏方生薑可以治療面肌痙攣,這是真的嗎?  眼皮跳、臉抽、嘴角抽,出現這些症建議患者儘快到醫院就診,因這些都是面肌痙攣常見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