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痙攣,俗稱"肌肉抽筋",是指肌肉突然、不自主地強直收縮的現象,發生在小腿和腳趾部位的肌肉痙攣最為常見,發作時會肌肉僵硬、疼痛難忍,可持續幾秒到數十秒鐘之久。「抽筋不是病,痛起來真要命。你有經歷過嗎,來看看康復中肌肉痙攣到底什麼怎麼回事?
肌痙攣的定義
Lance ( 1980)對痙攣的定義為:「痙攣屬於上運動神經元症候群的運動障礙表現之一,是一種因牽張反射興奮性增高所致的、以速度依賴性肌肉張力增高為特徵的運動障礙,且伴隨有腱反射的亢進」。所謂牽張反射是指外力牽伸骨骼肌時,能反射性地引起受牽伸肌肉收縮的現象,其機制為牽伸興奮了肌梭,通過γ環路引起梭外肌的收縮。
痙攣不僅僅只是運動障礙,它常常還伴隨有感覺的異常,如痙攣肢體的疼痛、對溫度異常敏感等。所以,2005年Pandyan把痙攣重新定義為:痙攣是一種由於上運動神經元損害所致的、感覺運動控制障礙,表現為間歇性或連續性的肌肉不隨意激活。
肌肉痙攣(spasticity)俗稱抽筋:是上運動神經元(UMN)損傷後,由於脊髓與腦幹反射亢進而導致的肌張力異常增高狀態。痙攣經常在腦或脊髓病變後出現,但並非所有的肌張力增高均稱為肌肉痙攣。
誤區||攣縮:是指關節本身、肌肉和軟組織病變引起關節的被動活動範圍受限。攣縮常見於骨骼、關節和肌肉系統損傷,各種類型的神經癱瘓、長期臥床、坐輪椅的患者等,和痙攣是不同的。
一定的肌張力是維持體位和肢體動作所必需的,但過高的肌張力則限制肢體的運動,影響日常生活活動,不利於對患者的護理與康復訓練。如痙攣伴有疼痛還影響患者睡眠、情緒與精神心理狀態。痙攣的徵象還包括折刀現象、反射亢進、巴賓斯基徵陽性及屈肌痙攣。
肌痙攣分類
痙攣常見於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如兒童腦癱、腦卒中、腦外傷、脊髓損傷、多發性硬化等。根據病變部位不同可分為:
腦源性痙攣:如腦卒中、腦外傷和腦癱引起的痙攣;
脊髓源性痙攣:根據脊髓損傷的程度不同又分為完全性痙攣和不完全性痙攣兩類;
混合性痙攣:如多發性硬化引起的痙攣。
病理生理機制
(1)運動神經元興奮性增強:包括興奮性的輸入增強,節段性輸入(segmental afferents)增加,中間神經元的興奮性增加(局部)以及下行通路(前庭脊髓束)的興奮性增加。
(2)牽伸誘發的運動神經元突觸興奮性增強:如興奮性中間神經元對肌肉牽拉的傳入更敏感,興奮閾(threshold)降低(低於正常的刺激)和增益(gain)增大(閾值不變,反射強度增大)。
(3)抑制性突觸的輸入降低:如Renshaw細胞募集(recruitment)受抑制,la抑制性中間神經元興奮性降低或lb纖維傳入減少。
節段反射通路
(4)脊髓上興奮性改變:包括前庭脊髓束、網狀脊髓束節段性反射功能改變,下行通路(如網狀脊髓束)對接受皮膚和肌肉傳入的中間神經元的抑制作用減弱或喪失。
概括來說,當上運動神經元發生病變後,高級中樞對脊髓的牽張反射的調控發生障礙,如中樞抑制作用的減弱和(或)興奮作用的增強,其結果是使牽張反射的「最後共同通路」a運動神經元興奮性增高,最終導致牽張反射過敏和反應過強,表現為肌肉發生不自主的較強或強烈的收縮,對被動牽伸呈現岀不同程度的阻力即痙攣。
康復治療評定
對痙攣進行臨床評估,不僅可以了解痙攣的嚴重程度,還可以進行痙攣的治療效果比較,有利於治療方案的制訂。其中有量表和儀器評定,臨床較多利用量表評定,特別是.Ashworth痙攣量表(Ashworth scalefor spasticity,ASS)和改良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最為常用。
康復量表評定
1.Ashworth痙攣量表和改良Ashworth量表,它們是目前臨床上應用最多的痙攣評定量表,具有良好的效度和信度。兩個量表均將肌張力分為0~4級,使痙攣評定由定性轉為定量。二者的區別在於改良Ashworth量表較Ashworth痙攣量表分得更細,前者在等級1與2之間增加了一個等級1+,其他則完全相同。
改良Ashworth痙攣量表
註:本表若沒有1+,即是Ashworth痙攣量表(ASS)
近年來,國外有學者認為,Ashworth痙攣量表和改良Ashworth量表只評定了肌張力,而忽略了與痙攣關係密切的腱反射和陣攣,因此不夠全面。根據文獻報導,此兩種量表評定上肢痙攣的信度優於下肢。
2.綜合痙攣量表(composite spasticity scale,CSS),其內容包括3個方面即腱反射、肌張力及陣攣,目前主要應用於腦損傷和脊髓損傷後下肢痙攣的評定。該量表具有良好的效度與較高的信度。
3.兩側內收肌肌張力分級(bilateral adductortone rating)該分級是評定髖內收肌群的特異性量表,主要用於內收肌痙攣的患者治療前後肌張力改變的評定。包括0 4個等級。
兩側內收肌肌張力分級
4.其他還有痙攣頻率量表(spasm frequency scale)和痙攣的陣攣評分(clonusscore)等。
儀器評定
一般儀器評定需要儀器和對檢查者的臨床經驗要求較高,也不太成熟,因而臨床上的實用性有限,所以臨床上用的較少
1.臨床神經電生理檢查如進行肌電圖(EMG)檢查,分析其H反射、F波、Hmax/Mmax
等。
2.鐘擺試驗(pendulum test)主要用於下肢股四頭肌與繩肌痙攣程度的定量評定。
3.步態分析(gait analysis)是多通道動態EMG技術在步行與步態周期中的應用。
功能評定
痙攣常對患者的功能活動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對於痙攣患者尚需評估其運動功能如床上活動、體位轉移、平衡能力與步態等以及日常生活活動(ADL)自理能力等。
痙攣常對患者的功能活動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對於痙攣患者尚需評估其運動功能如床上活動、體位轉移、平衡能力與步態等以及日常生活活動(ADL)自理能力等。常可選擇應用徒手肌力檢查、關節活動範圍(ROM)的測量、Brunnstrom運動功能、Fugl-Meyer量表、Barthel指數(BI)或功能獨立性評定(FIM)、Berg平衡量表、Holden步行功能分級(FAC)、步態分析等,以全面了解痙攣對功能活動各方面的影響。
肌痙攣的康復治療
在臨床實踐中,單從痙攣不能決定治療,是否治療痙攣以及如何積極實施有效措施應以患者功能狀態為指導。只有當運動能力、體位擺放、照顧或舒適度等受痙攣的影響達到一定程度時,才需要進行以降低肌張力為目的的抗痙攣治療。康復治療方法包括常見的物理治療、作業治療、心理治療、康復工程矯形器的利用等。
痙攣的治療目標:包括改善活動能力、ADL、個人衛生;減輕疼痛、痙攣;增加關節活動度、擴大關節活動範圍;增加矯形器配戴的合適程度,改善矯形位置,提高耐力;改變強迫體位、改善在床或椅上體位擺放,讓患者自覺舒適;消除有害的刺激因素,預防壓瘡發生或促進更快癒合,使護理更容易;預防或減輕與肌張力異常有關的併發症如攣縮等,延遲或避免外科手術;最終提高患者及其照顧者的生存質量。
痙攣的治療原則:痙攣的表現在不同患者之間差異很大,因此治療方案必須個體化。治療計劃(包括短期、長期的目標)應清晰可見,而且患者及其家屬、照顧者必須能夠接受。
1. 消除加重痙攣的誘發因素
痙攣可由多種原因誘發,尤其是對於昏迷的、認知障礙和交流困難的患者。常見的原因包括尿瀦留或感染、嚴重便秘、皮膚激惹(如壓瘡或外界感覺刺激增強如不合適的支具和尿袋)等。有時痙攣的惡化意味著潛在的急腹症和下肢骨折,尤其是不能準確表達疼痛和不能指出自己不適的患者。應首先消除這些誘發因素。
2.正確的體位與坐姿
(1)正確的體位:保持肢體抗痙攣的良好體位稱為良姿位,可以預防痙攣的產生。如果痙攣已經產生,良好的抗痙攣體位還具有緩解痙攣的作用,應避免各種可以加重痙攣的體位。
(2)正確的坐姿:坐姿基本的原則是身體可維持在一個平衡、對稱和穩定的體位上,既舒適又可發揮最大的功能。不同類型的坐姿系統最終目的都是保持骨盆穩定,不會傾斜,微微前傾,這樣脊柱可保持腰椎前曲、胸椎後曲和頸椎前曲,髓通常維持在90°,膝和踝通常為90°。有嚴重痙攣的患者為了維持這種體位需要進行一系列坐姿裝置的改進如足帶、膝控制板、內收環、腰部支撐。
3.物理治療
物理治療方法包括神經發育技術、手法治療、運動再學習法、功能性活動訓練和物理因子治療等,主要作用是緩解痙攣及其引起的疼痛,防止關節攣縮變形,提高患者的運動能力,從而儘可能地改善痙攣患者的生活質量。
(1)神經肌肉促進技術:主要依據人體正常神經生理和發育的過程,利用多種感覺的刺激,運用誘導或抑制的方法,使得患者逐步學會如何在控制肢體痙攣的狀態下,以一種正常的運動方式去完成日常生活動作。如Bobath技術、Bunnstrom技術、Rood技術、PNF技術。
Brunnstrom提出的腦損傷後恢復的6個階段
(2)手法治療:目前認為,對痙攣肢體的關節實施手法牽伸,可以緩解肌肉的痙攣,改善關節的活動範圍。手法牽伸時力量應緩慢增加,當感覺到肌肉等軟組織的抵抗時,在此位置上保持至少15秒,然後放鬆,反覆進行。痙攣肌肉到底牽伸多長時間比較合適還沒有共識,一般認為每24小時至少應有2小時使肌肉保持在完全伸展狀態。
(3)運動再學習:此法主要用於腦卒中患者,也可用於其他運動障礙的患者。此方法根據分析選擇在7個方面(上肢功能、口面部功能、床邊坐起、坐位平衡、站起和坐下、站立平衡、行走)中的任何一部分,設計出訓練內容,但要消除不必要的肌肉活動。
(4)功能性活動訓練:這是訓練患者如何在控制痙攣的同時,自主地完成一些日常的生活動作。日常生活中的功能性活動訓練包括床上翻身動作、坐位/立位平衡的維持、站起和步行訓練等。
(5)物理因子治療:包括功能性電刺激、生物反饋、溫度刺激和超聲波等療法。
各種類型的直流電刺激特別是痙攣肌群和其拮抗肌群的交替電刺激、肌電生物反饋刺激、脊髓通電等,對降低痙攣肌群的肌張力均有較好的療效。
4.作業治療和心理治療
對患者進行床上活動、體位轉移、平衡能力與步態等以及日常生活活動(ADL)自理能力等。提高患者的ADL能力,家庭參與和社會參與能力。心理治療主要包括對患者的健康教育和康復心理指導,讓患者配和治療,儘早康復等。
5.矯形器的製作與應用
矯形器製作是痙攣康復治療中重要的治療手段之一。在肌肉痙攣情況下,矯形器能在一定程度上通過對肌肉的持續牽伸,骨骼、關節的固定,達到減緩肌痙攣、疼痛,預防和(或)矯正畸形,防止關節攣縮,促進正常運動模式建立的作用。如今有各種各樣的矯形器均可將痙攣的肢體固定在休息位或功能位,將攣縮的危險降到最小。如踝足矯形器(AFO),對糾正足的蹠屈內翻有效。
6.新科技、VR和機器人輔助等訓練
近年來發展起來的康復機器人人、新科技設備等,能夠顯著提高腦損傷患者上肢的運動功能,而且有一定的降低痙攣作用。VR和機器人等康復訓練是一種非常有前景的、新的康復訓練手段,隨著科技的進步和臨床研究的深入,VR和機器人輔助訓練等在神經康復的領域必將發揮重要的作用。
除了以上的康復治療,還有其他藥物治療、中醫治療和手術治療等。
來源:優享康康
本文來自網絡,文中內容、圖片、視頻和觀點不代表本平臺立場,目的僅在於為大家學習和思考提供最新資訊,如有侵權,請告知,我們將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