痙攣性腦癱中樞神經通路外科幹預治療——SDR 手術

2021-01-09 騰訊網

專家簡介:張海石,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醫師、副教授、醫學博士,功能神經外科亞專業組骨幹成員,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院長老會醫院、美國哈佛醫學院波士頓兒童醫院訪問學者,華山醫院痙攣狀態(腦癱)聯合診療團隊(MDT)核心專家。擅長功能神經外科疾病,如攣性腦癱的手術治療(術中電生理監測下單椎板高選擇性脊神經背根切斷術,SDR)和綜合治療、面肌痙攣和三叉神經痛的微創顯微血管減壓術(MVD)、神經調控治療(DBS腦起搏器治療、SCS脊髓電刺激治療等)、痙攣狀態的藥物治療、肉毒素注射治療、巴氯芬泵置入手術治療等綜合治療;各類顱腦腫瘤及椎管內腫瘤的顯微外科手術治療、顱腦外傷、腦出血等外科治療和綜合治療;腦和脊髓腫瘤、外傷及腦出血術後肢體痙攣性癱瘓的外科治療和神經康復綜合治療。

近日,劉先生帶他的兒子小斌來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外科就診,尋求外科治療方法。小斌今年六歲,剛上小學一年級,本來該是無憂無慮的年紀,然而小斌卻越來越自卑。家人詢問才得知,由於他和其他男孩不同的走路姿勢,他感覺自己一點都不合群。

實際上,小斌出生時難產,他的大腦出現過缺氧性損傷,被診斷為「小兒腦癱」。從學走路開始姿勢就和別的孩子不一樣,兩隻腳總是不自覺的踮起腳尖,寫字、吃飯時右手動作也不太靈活。著急的父母帶著小斌到處尋醫問藥,從1歲開始,小斌就接受了神經營養藥物治療、針灸治療、康復訓練等治療。但是一直康復治療到6歲,家人看到孩子的症狀越來越重,走路姿勢越來也異常,嚴重地影響了孩子的步態功能,也影響到了孩子的自尊心,孩子越來越孤獨、自閉。

張海石副主任醫師了解病情後,詳細檢查了小斌的身體情況,並安排了相關檢查,多次召集華山醫院痙攣狀態MDT團隊進行詳細會診,結論是符合SDR手術指徵,決定由神經外科為小斌行術中電生理監測下的選擇性脊神經背根切斷術(SDR),改善雙下肢的肌張力高的症狀。。

在後腰部的微創切口,單個節段椎板切開暴露馬尾神經,術中電生理精準監測,定位異常放電的脊神經背根,手術顯微鏡下進行精細操作。手術歷經3個多小時順利完成,術後小斌雙下肢的痙攣情況明顯好轉,兩隻踮著的腳也可以放平了。經過精準、系統的康復訓練,不到一個月,小斌已經可以在足踝矯形器的幫助下歡快地小跑起來。如此理想的術後效果,讓小斌的父母喜極而泣,後悔沒有早點來做手術治療。

腦癱即小兒腦性癱瘓,指的是小兒在出生前後因感染、出血、外傷等多種原因引起的腦實質損害,並引起的肢體運動障礙及運動時姿勢異常。目前發病率為0.2-0.3%。

腦癱分為多種類型,其中表現為肌張力增高者為痙攣性腦癱,約佔腦癱的70%,大多數腦癱患者都是此類型,也是目前治療效果較好的類型。對於痙攣性腦癱,治療核心在於從神經通路的層面緩解痙攣,降低肌張力,減少攣縮畸形的發生,為後續的康復治療奠定基礎。

目前痙攣型腦癱的治療有些誤區需要注意:1)腦癱患兒何時需要外科幹預?腦癱的治療首先以康復治療為主,大多數家長也能夠在當地的康復治療機構指導下進行康復治療。但是有些患兒的痙攣症狀較重,隨著生長發育的變化,進展較明顯,康復治療已經不能幫助患兒改善功能狀態的時候,就是康復治療的瓶頸期,此時就需要及時選擇外科評估和幹預。否則,只能是徒勞花費,而收效甚微。2)腦癱治療只知道進行跟腱延長嗎?軟組織矯形手術的確是治療攣縮畸形的重要治療方法。但是在以往的腦癱治療中,過分強調康復治療、矯形治療、輔具治療,而恰恰忽略了一個重要的環節,就中樞神經通路的調節及幹預。腦癱是中樞神經系統損傷(缺氧損傷)導致的肢體運動障礙,中樞神經系統層面的幹預當然是第一環節。而且在中樞神經通路層面幹預才是治療痙攣症狀的根本,才能避免從痙攣症狀發展為攣縮畸形。3)過早地進行矯形手術對於神經通路的外科治療有影響嗎?臨床上可以看到很多痙攣性腦癱的患兒過早地進行了多部位的肌腱部分切斷或跟腱延長手術,而且若干年後,這些孩子又不得不再次或多次進行矯形手術。家長們也很困惑,難道是家長們做錯手術了嗎?其實,如果是痙攣症狀發展為肢體攣縮畸形的階段,矯形手術是必然要選擇的,但是應該在中樞神經通路的幹預之後進行,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控制痙攣症狀,使後續的矯形手術效果更加確切,不易反彈。那麼,在典型的痙攣症狀階段,早期地進行中樞神經通路的外科幹預,就可以儘早地防止痙攣發展為攣縮畸形,從而可以減少進行矯形手術的機率。4)做過手術治療,是不是就萬事大吉了,不需要後續治療了?其實不論是神經外科手術還是骨科手術,都是腦癱治療中的一個環節,在外科幹預後,一定要堅持進行系統的康復治療,才能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切不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半途而廢。否則,前面的外科幹預都是徒勞了。我們堅持「無康復、不手術」的治療理念。

SDR手術通過對脊髓感覺神經的選擇性精準處理,從神經通路反射弧的層面減低了牽張反射亢進,降低了痙攣症狀,從而達到調節肌張力的作用,使痙攣肌肉的肌張力儘量接近正常狀態,可以長期、穩定地解決患者肌肉痙攣的痛苦,為其進行後續康復治療創造有利條件。

術中通過多導聯電生理技術進行監測和分析,精準定位異常過度放電的脊神經背根,使切除感覺神經的範圍、比例更加科學合理,手術更精準,減少了併發症的出現。此外,SDR手術只選擇性切斷部分異常過度放電的脊神經背根纖維(即感覺神經),不會影響脊神經前根(即運動神經),因此不會影響肌力。所以,SDR手術具有安全、有效、微創、精準的特點。

由於腦癱有多種類型,並非所有的腦癱均需手術治療,SDR只適合於痙攣性腦癱的治療。SDR手術的適應症主要有以下這些:單純痙攣性腦癱,肌張力在MAS2級以上;無明顯固定攣縮畸形或僅有輕度畸形;術前脊柱四肢有一定的運動能力;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能配合術後的康復訓練。

應正確理解和選擇SDR與矯形手術。SDR手術是在中樞神經通路層面治療痙攣症狀的第一環節,應在痙攣的典型階段或早期階段進行。SDR僅僅能改善痙攣症狀,但是不能改善攣縮畸形。如果痙攣發展為攣縮畸形,則應該選擇矯形手術。在SDR改善痙攣症狀的基礎上,進行矯形手術,可以使療效更加確切和持久。

腦癱的治療應當以康復治療為主線,外科幹預相結合。術後圍手術期康復及系統康復訓練也是非常重要的過程,需要家長在康復治療師指導下持之以恆地進行。患者經過正規康復訓練,才可以達到改善功能狀態,提高生活治療,改善步態姿勢的治療效果。

最後,專家提醒,如果孩子被診斷為痙攣型腦癱,應該及時治療,患兒越早接受收治療,治療效果越好。選擇正規醫療機構,堅定治療的信心,讓孩子儘早走出疾病陰影,融入社會。

相關焦點

  • 醫院新聞 |微創手術圓腦癱孩子的行走夢 兒童醫院神經外科SDR手術...
    路路出生時大腦意外損傷,造成痙攣性腦癱,使得孩子的運動功能產生問題。在此之前,傳統的手術方案對腦癱的運動恢復治療從腿部做文章,治標不治本,從2016年開始,兒童醫院神經外科採用術中電生理探測神經電異常的頂尖技術操作方案,目前大概已經積累了500個手術病例。現在,這樣的技術不但讓路路這樣的國內腦癱患兒重新邁出自信的步伐,還通過國際教育培訓和手術視頻演示,輸出造福海外,尤其是「一帶一路」國家的相關醫務人員。
  • 痙攣性斜頸如何治療?
    痙攣性斜頸(CD)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局灶型肌張力障礙,屬於錐體外系疾病範疇;因頸部肌肉受中樞神經異常衝動導致不可控的痙攣,表現為頭頸部偏向一側,造成多動症狀與異常姿勢。痙攣性斜頸的患病率大約是 9/10萬。
  • 一臺神經微創手術吸引海內外近200名兒童腦癱治療領域專家在線學習
    來自全球各地15個國家的200雙眼睛,通過視頻演示觀看這臺手術,「取經」之後,他們將把相關技能帶回自己的國家,圓更多腦癱孩子的行走夢。路路出生時大腦意外損傷,造成痙攣性腦癱,使得運動功能產生問題。在此之前,傳統的手術方案對腦癱患者的運動功能恢復治療從腿部做文章,治標不治本。
  • 痙攣型腦癱為何一定要選擇動「刀」?
    要尋找一個科學合理地解決途徑,首先要分析一下痙攣型腦癱患兒為什麼會出現肢體障礙,這將為治療方式的選擇提供依據。我們知道,肌肉生長發生在肌肉肌腱移行部位,作為對反覆牽張應力刺激的反應,不斷增加肌小節實現肌肉生長。
  • 幹細胞移植,打肉毒素,腦癱「保守治療」到底有無出路?
    在各色醫院的宣傳中,幹細胞似乎可以包治百病,從小兒腦癱、肝癌、尿毒症、老年痴呆甚至自閉症……上海壹博醫生集團創始人,原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外科孫成彥教授指出,用幹細胞治療神經系統疾病,比如小兒腦癱,距離臨床應用相當遙遠。
  • 痙攣型腦癱的症狀與較佳治療方法
    每一個孩子都是家庭的希望,祖國的未來,可是有時並不是什麼都是一帆風順的,或許被某種疾病困擾,比如「腦癱」。家長在得知自己的孩子得上腦癱後,不應該灰心失望,更應該樹立信心,堅持積極治療。然而腦癱患者也不要自卑,要對生活充滿希望,積極樂觀,勇敢地面對生活。
  • 關於治療腦癱 中醫更勝西醫
    核心提示:腦癱是由於早產、窒息、宮內感染等原因,使尚未成熟的大腦受損而留下的後遺症,主要表現為肢體運動障礙和精神發育遲滯。世界上對腦癱有不少治療方法,但就實踐來看,中醫的療效是更令人滿意。特別是針刀療法,在治療腦癱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下面我們就簡單介紹一下中西醫治療方法的差異。
  • 肌痙攣的康復治療
    腦源性痙攣:如腦卒中、腦外傷和腦癱引起的痙攣; 脊髓源性痙攣:根據脊髓損傷的程度不同又分為完全性痙攣和不完全性痙攣兩類; 病理生理機制 (1)運動神經元興奮性增強:包括興奮性的輸入增強,節段性輸入(segmental afferents)增加,中間神經元的興奮性增加(局部)以及下行通路(前庭脊髓束)的興奮性增加。
  • 中國專家優化神經微創手術走出國門 圓更多腦癱孩子「行走夢」
    上海市兒童醫院方面告訴記者,手術成功,路路就能和其他同齡孩子一樣,自由地奔跑。路路出生時大腦意外受到損傷,造成痙攣性腦癱,孩子的運動功能產生問題。傳統的手術方案對腦癱的運動恢復治療從腿部做文章,可謂「治標不治本」。來自全球15個國家和地區的200雙眼睛,通過視頻接受培訓。
  • ...70度是腦癱嗎|足背屈角|肌肉痙攣|腦癱兒|屈角|腦癱|寶寶|神經|...
    那麼什麼是腦癱呢?該怎麼治療?腦癱是指患兒在出生前或出生後腦的神經系統尚未發育成熟前,受到外傷、中毒或其他各種因素引起的腦細胞受損,從而出現上運動神經元損傷的雙手和雙腿運動功能障礙。通常,在家長遇到孩子翻身、趴臥、坐、立、走等運動發育落後於其他的正常同齡兒時,往往沒有意識到這是一些腦癱的早期症狀,而忽略這些細節,往往家長認為隨著孩子的發育這些問題都可以改善,常常採取觀察的態度,而沒有去醫院就診,因而耽誤了腦癱早期幹預的時期。其實在孩子發育成長時應多觀察孩子的坐、立、爬等姿勢,注意孩子的身體狀況。
  • 合肥康華醫院幫助痙攣型腦癱患兒站起來
    孩子患了痙攣型腦癱怎麼辦&34;4歲的小欣(化名)仰頭望向媽媽,激動的大聲喊道。此時,小欣的父母早已淚光盈盈。&34;小欣的爸爸蹲在女兒面前高興的說。這也給小欣一家點亮希望之火,在基金會志願者的幫助下,專家給小欣做了初步檢查,發現小欣是雙下肢痙攣,肌張力高,踝陣攣,初步診斷為痙攣性腦癱。篩查組專家在與小欣父母溝通後告知可以通過&34;的治療方法讓小欣康復起來,並為其推薦治療機構。
  • 這個手術在治療腦癱患兒吐字不清方面獨樹一幟
    近期經過手術治療,糾正了她一直以來發音不準、吐字不清等問題,使她變得開朗、願意主動開口與人說話了。從小,在同齡的小孩都學會了說話時,欣欣還遲遲不會叫「爸爸媽媽」。後來好不容易學會說話了,但家人發現孩子吐字十分困難。到3歲時,欣欣比同齡的小男孩都要多動,但就是不愛說話,好不容易出聲也是斷斷續續的,吐字很不清晰。
  •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國內首創治療痙攣性斜頸新法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國內首創治療痙攣性斜頸新法
  • 醫生7小時順利完成12名受資助腦癱患兒手術
    9 月 4 日,廣州市紅十字會醫院神經外科攜手北京的腦癱患兒教授共同為 12 名受資助的腦癱患兒進行手術,方女士 6 歲的兒子石頭(化名)就是其中一名,下午 5 時許,新快報記者在廣州市紅十字會醫院神經外科病床外,看到石頭正在病床上安睡。
  • 為什麼說腦癱治療越早療效越好?小兒腦癱患者家長都來看看
    特別是8歲以後的兒童,大腦發育已趨完好,與成人幾無區別,如果腦癱患兒到此時才開始正規的治療和康復訓練,那麼療效就差。 另外,早治療可避免腦癱患兒不良姿勢的形成、肢體畸形而造成的終生殘疾。腦癱患兒如不在早期接受治療,長期的異常姿勢反射影響使他們形成了難以糾正的異常運動模式,最後導致不可逆的肌腱攣縮和骨關節的畸形,使治療難度加大。 我們一定要明確腦癱是一種可治性疾病,關鍵是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
  • 別把痙攣性斜頸當落枕
    後來越來越嚴重了,沒辦法只能歪著脖子向左看,最終他被診斷為「痙攣性斜頸」。女性更易得痙攣性斜頸痙攣性斜頸是一種累及頸部區域的局限性肌張力障礙,腦內神經的異常衝動作用於頸部肌肉,造成嚴重的、不可控制的痙攣或陣攣,使患者成為「歪脖子」,並伴隨明顯的肌肉骨骼疼痛,在緊張、情緒激動和疲勞時症狀加重。
  • 腳尖走路,腳後跟不著地一定是腦癱嗎
    核心提示:腳尖走路,腳後跟不著地一定是腦癱嗎?這種情況通常也被稱為尖足,臨床中引起尖足的原因有很多,有些腦癱患兒因肌張力高可能會引起尖足,有些小兒麻痺症患者也可能出現尖足,因此,腳尖走路,腳後跟不著地不一定是腦癱。腦癱是一種非進行性的腦損傷疾病,通常表現為運動障礙和姿勢異常,具體可有膝關節屈曲、腳外翻或腳內翻、走路交叉腿,腳跟不著地等等。我們通過以下兩則案例對腦癱進行詳細了解。
  • 腦癱寶寶適合做哪種手術「全面解析」
    許多腦癱患兒的家長對腦癱的認識不夠,認為腦癱是不可治癒的,導致許多孩子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間。其實腦癱不是不治之症,如果能早診斷早治療,除了極其嚴重的情況,均可治癒或正常化。因為嬰兒早期的腦組織處於生長發育最旺盛的時期,此時腦的可塑造性極強,代償也比較強。如果早期給予適當的治療和刺激,將對大腦的發育有很大的幫助,。
  • 神經外科專家於炎冰談面肌痙攣診治與神經健康
    本期導語2014年8月13日,中日友好醫院神經外科主任於炎冰作客新華訪談,暢談面肌痙攣的診治與神經健康。神經外科專家於炎冰談面肌痙攣診治與神經健康本期嘉賓:於炎冰於炎冰,現任中日友好醫院神經外科主任、腦癱治療中心主任、三叉神經痛和面肌痙攣微創治療中心主任。北大醫學部及北京協和醫科大學教授、博導,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2009年入選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
  • 19歲腦癱少年高考623分圓夢大學!12歲以下腦癱兒童高達178萬人!
    據統計,中國現有600多萬腦癱患者,其中12歲以下 的腦癱兒童有178萬人,每年新增腦癱病例4~5萬人,而70%的腦癱患兒生活在貧困地區。由於「看病貴、看病難」,往往使腦癱患者特別是農村和貧窮地區的患兒最終失去最佳治療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