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知乎上有一則來自於父親的求助帖子,引發了廣大知友們的討論!這位父親的求助帖是這樣的:
「我和孩子約定他考到好成績之後就給他遊戲充值的錢,現在他考好了我卻不想給他,怎麼辦?」
這個問題一經提出之後,瀏覽量一下子就高達兩千萬,其中一大波網友的抵制這位父親的做法,因為眾多網友都認為作為父親的做法是在欺騙孩子。
而這位父親的做法,也讓眾多網友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因為很多網友回憶起自己的童年,父母是怎樣欺騙自己的,家長們都以為這些沒什麼大不了,殊不知這些藉口都讓孩子感到越來越心灰意冷。
家長一直對孩子進行欺騙,會帶來的後果
1、家長對孩子習慣性的欺騙,正在透支孩子的信任
《全國家庭教育狀況調查報告》當中顯示,「答應孩子的事情,最後卻做不到」在家長不良表現排名第一,這也表明在孩子心中最為反感的就是父母的不守信和對孩子的欺騙。
家長一次次對孩子的欺騙行為,看似對孩子沒有特別大的傷害,卻是將家長和孩子之間的信任值一次次的拉低,最終孩子很有可能會不再信任家長,甚至會走向極端。
前一段時間,一位江西上饒的男子在逛汽車店的時候,突然用自己的鑰匙劃破了一輛嶄新的寶馬,之後店員撥打110進行報警,男子被警察拘留。
經過仔細詢問之下,男子表示當時他的父親答應他考取駕照之後,就給他進行購買汽車,但是父親卻一直沒有遵守承諾,他心裡十分不平衡,決定到汽車店裡面進行劃車之後,讓父親買給自己。
男子表述了這番話之後,很多人都懷疑這名男子的精神是否有問題,因為這名男子並不像是幾歲的孩子那樣,而是已經20出頭的成年人了,說出的話卻依然像一個孩子一樣耍賴。
但是一些人卻透過這名男子的背後看到了更多關於父母和孩子關於信任瓦解關係。
有些網友表示,如果這名男子的父親能夠遵守他的承諾,男子將不會採取這樣的措施最後進了警局。
日劇《四重奏》裡面有這樣的一句臺詞叫做:比悲傷更為悲傷的事情不是失望,而是一場空歡喜。
如果家長一味的想要通過欺騙來達到讓孩子完成某個目的,那麼追根到底,孩子就會在家長的一次次欺騙當中喪失對家長的信任。
2、一味的欺騙,影響孩子的成長
心理學家武志紅表示:父母與孩子的相處模式,是孩子與其他人建立相處模式的基礎,也是孩子奠定人格發展以及情商發展的基礎。
如果家長長期以欺騙的方式與孩子進行相處,那麼勢必也會影響到孩子與其他人之間的相處:
讓孩子與其他人相處過程當中充滿欺騙;
讓孩子與其他人相處過程當中不再願意信賴他人;
讓孩子與其他人相處過程當中沒有安全感;
……
因為家長一味的欺騙,已經在孩子的腦海當中形成了「家長都能一而再再而三的欺騙我,其他人又何嘗不是呢?」繼而長期處於這樣的環境之下,就會讓孩子變得患得患失,覺得飄忽不定。
「欺騙式」育兒不可取,因為被家長欺騙過的孩子,將會終其一生來舔舐自己的傷口,撫慰自己的心靈。
3、一味的欺騙,會讓親子關係出現瓦解
在一個家庭當中,父母與孩子之間相處的過程當中,最重要的原則就是——父(母)子有「親」。
而在這裡的「親」,並不是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單單表明的親人,更多的是指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親愛、親密、親切、信任的關係。其中信任關係是最容易進行建立,卻最難進行維持的。
因為古往今來自孩子一出生,最先信任的就是自己的家長,但是在與家長相處過程當中,孩子與家長之間的信任卻被慢慢的磨滅,直至父母與子女之間不再親密、親切、親愛。
所以為了家長與孩子之間更為親密的關係,希望眾多家長不要在一點點的磨滅與孩子之間的信任,不再欺騙孩子。
在日常生活當中,想要不欺騙孩子,家長首先要做的就是不要對孩子許諾一些華而不實的諾言,或者是不容易進行實現的諾言,因為這些許諾一旦沒有實現,就會讓孩子覺得自己被家長所欺騙,容易在孩子心中對家長的許諾形成一種懷疑的態度,之後就慢慢的不再相信家長。
很多家長都認為自己與孩子之間的關係越來越冷淡,怪罪孩子不「親」自己,只是這些家長有沒有想過,造成如今這樣的結果,自己是否有錯在其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