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真善美是文藝永恆的價值

2020-12-20 中國社會科學網
追求真善美是文藝永恆的價值

2016年06月07日 11:02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趙凱

字號

內容摘要:追求真善美是文藝永恆的價值?筵趙凱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的歷史起點上,面對當代中國新的社會實踐與文藝實踐,從歷史與現實、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精闢闡釋「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明確了社會主義文藝的基本性質與發展方向,賦予了馬克思主義人民文藝觀以新的時代內容。這篇講話對文藝發現與傳播真善美的必然聯繫,作出了清晰而深刻的論述,從而闡明了新時代文藝的價值導向。文藝的價值功能,是特定的歷史階段文藝的社會意義與時代精神的集中體現,並且充分體現出人民群眾的審美文化需求。當然,學習和借鑑世界文藝,必須立足於本民族文藝的實踐,並最終創造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與中國氣派的作品。

關鍵詞:文藝創作;習近平;藝術;中國;實踐;文藝工作;人民;中華民族;追求真善美;文化

作者簡介: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的歷史起點上,面對當代中國新的社會實踐與文藝實踐,從歷史與現實、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精闢闡釋「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明確了社會主義文藝的基本性質與發展方向,賦予了馬克思主義人民文藝觀以新的時代內容。這篇講話對文藝發現與傳播真善美的必然聯繫,作出了清晰而深刻的論述,從而闡明了新時代文藝的價值導向。

  文藝的價值功能,是特定的歷史階段文藝的社會意義與時代精神的集中體現,並且充分體現出人民群眾的審美文化需求。作為人類社會精神生產與審美實踐的文學藝術,不可能是封閉自在的產物,它必然會對社會人生發揮出應有的認知價值、倫理價值與審美價值,即真善美的價值影響。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追求真善美是文藝的永恆價值。藝術的最高境界就是讓人動心,讓人們的靈魂經受洗禮,讓人們發現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靈的美。」優秀的文藝作品總是通過特有的藝術元素與敘事方式來表達社會人生的真實面貌以及作家藝術家的真實體驗,以訴諸人的精神、情感與心靈的世界,從而在歷史流動的審美視角中表現特定社會關係的真實面目;在合乎人情人性的道德追求中來表達時代精神的風雲變幻;在既充滿個性化又具有普遍性的藝術語境裡淨化與陶冶人們的靈魂,激勵人們向真向善向美。真善美是文藝價值的整體呈現,相輔相成,水乳交融。

  魯迅先生說過:「文藝是國民精神所發的火光,同時也是引導國民精神的前途的燈火。」巴金先生的《家》喚醒了多少在封建專制下困惑而窒息的年輕的精神生命;又有多少有識之士正是吟誦著郭沫若先生的《爐中煤》,而投身到砸爛舊世界、創造新中國的革命洪流中,從而改變了自己的人生軌跡。同樣,在新中國的歷史進程中,一批優秀的文藝作品成為新的時代精神的忠誠禮讚與藝術剪影。新中國的幾代讀者與觀眾,正是在《鐵道遊擊隊》《林海雪原》《高山下的花環》《雷鋒之歌》與《焦裕祿》等紅色經典中獲取珍貴的歷史記憶,激活崇高而悲壯的英雄精神,蘊育道德判斷力與道德榮譽感。文藝的無窮魅力就在於它既是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體現,又是文藝家以真善美感召與溫暖人生的精神家園。

  文藝創作怎樣達到藝術的最高境界,怎樣實現真善美的統一?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作出了明確的回答:「文藝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須自覺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歡樂著人民的歡樂,憂患著人民的憂患,做人民的孺子牛。」文藝發展的歷史證明,雖然傳統意義上的藝術創作一般都是以個體勞動的形式進行的,然而,真正的藝術創造從來都不是文藝家個人的事業。個人的思想水平、藝術天賦、生活經驗和寫作技巧等固然影響著藝術作品的成敗,但個人都是一定社會歷史條件的產物,社會歷史條件決定了藝術發展的繁榮與否,也影響著個人藝術才華的發揮。縱觀新中國成立以來文藝創作發展的態勢,我們不難發現,眾多為人民所歡迎的文藝家和文藝作品,都是深深根植於人民群眾生活實踐的土壤之中,都是新時代人民群眾情感心聲的忠實表達者。當代著名作家柳青紮根皇甫村14年,與農民群眾同甘共苦,他創作的長篇小說《創業史》,成為新中國文學史上的經典之作,「柳青精神」沒有過時,它應該成為新一代文藝家寶貴的精神財富。接地氣才能揚正氣,這是文藝創作的必然因果關係。可見,追求真善美的價值導向,與「以人民為中心」這一當代文藝的核心理念緊密相關。

  當代文藝創作要達到真善美的境界,必須要真正解決好如何傳承中華民族文化遺產的問題。習近平同志指出:「文藝創作不僅要有當代生活的底蘊,而且要有文化傳統的血脈。『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中華優秀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泉源,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基礎。」現實是歷史的延續和發展,現代文明無一不是在既往的傳統文明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中華民族文化是一個豐富博大的有機整體,源遠流長,在世界文明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文藝要實現真善美的永恆價值,既要古為今用,也要洋為中用。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魯迅所創造的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的新小說,就深受果戈理、高爾基和法捷耶夫等俄羅斯和蘇聯現實主義作家的影響;郭沫若在「五四」時期寫成的那些熱情奔放、雷鳴電掣般的詩歌,也是從惠特曼、雪萊、海涅等歐美浪漫主義詩歌中獲得了豐富的思想營養。中國當代文學的發展,也與學習借鑑世界優秀文化成果密切相關。當然,學習和借鑑世界文藝,必須立足於本民族文藝的實踐,並最終創造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與中國氣派的作品;同時要堅持面向人民群眾的導向,真正考慮到中國讀者和觀眾的審美趣味和欣賞習慣,讓人民群眾喜聞樂見。這樣,社會主義文藝堅持追求真善美的價值導向才成為可能。

 

  (作者單位:安徽大學文學院)

分享到: 0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編:韓卓吾)

相關焦點

  • 習近平:追求真善美是文藝的永恆價值
    原標題:追求真善美是文藝的永恆價值 「追求真善美是文藝的永恆價值。藝術的最高境界就是讓人動心,讓人們的靈魂經受洗禮,讓人們發現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靈的美。」 ——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 文藝是鑄造靈魂的工程,承擔著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職責。
  • 真善美是文藝價值的度量衡
    【新時代·新創作·新文論】● 文藝創作的成功與否,不在於題材的大小,而往往取決於作者體驗的深淺與情感的真偽● 文藝作品傳遞的善解人意,是更高層次的溫柔與善良● 在終極意義上,文藝作品都是以美為旨歸的 對真善美的追求歷來是一切文藝創作的起點
  • 武義:追求真善美,器樂展演奏出夢想的聲音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特別強調,追求真善美是文藝的永恆價值。本次展演活動以追求真善美,演奏夢想聲音為宗旨,展現武義縣青少年的音樂素養和風採,提供一個展示藝術水平、挖掘藝術潛能的舞臺,使青少年學生在器樂學習和演奏過程中感受美、鑑賞美、傳播美、創造美,也是為組建武義縣中小學生藝術團挑選有潛質的苗子。
  • 追求真善美的融合價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美學的顯著特徵
    原標題:追求真善美的融合價值(學苑論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美學的顯著特徵 繁榮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需要我們根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美學的基本原理和原則,科學分析和研究當前的文藝現象、文藝創作、文藝作品、文藝批評。要做到這一點,首先應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美學的顯著特徵,即追求真善美的融合價值。
  • 以美育人 引領真善美的價值取向
    以美育人 引領真善美的價值取向 發表時間:2015-04-21   來源:張家港文明網當然,需要確定的是,藝術本身是健康、積極、向上的,引領著真善美的價值取向,這樣才能給人們提供源源不斷的正能量。如果藝術本身被負能量侵蝕,就會成為精神鴉片。    劉延東副總理強調,要把藝術教育作為素質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顯示了中央對藝術教育的高度重視。大多數人都有一定的藝術細胞,但多數是蜻蜓點水,會那麼一點點,卻無法做到精通。
  • 當代藝術還得追求真善美
    原標題:當代藝術還得追求真善美  與中國當代藝術家群體接觸了二三十年,感覺膚淺的、急功近利的機會主義者所佔比例較大。作品是人做的,人不行,作品不可能好。  當代藝術(或曰前衛、先鋒、實驗、觀念藝術等)源起於西方,它是西方社會全面發展的結果。
  • 平臺寫作要弘揚主旋律,傳播真善美
    我的觀點是,寫作不僅追求高大上,還要弘揚主旋律,傳播真善美。唯有如此,才能寫出優秀的作品。我們知道,文學藝術是塑造人們靈魂的具體實踐活動,作家和文藝工作者必須擔負起促進人們精神健康、推動社會文明進步的社會責任,必須要用百花齊放的文學形式、藝術形式去感染人、教育人、引導人。這也是檢驗一個靈魂工程師的黨性、人民性、良心和社會責任感的試金石。
  • 真善美是電影發展的精神文化標準
    可以說,沒有按照真善美的標準創作的電影,不可能具有感人的精神力量,也不可能擁有長久的生命力。  應該看到,目前中國電影創作仍存在不少問題,有的問題還比較嚴重。一些電影創作者滿足於閉門造車,只憑主觀臆想去編造電影;一些編導藝術功底不紮實,缺乏藝術想像力和藝術概括力;不少電影作品價值標準不清晰,編導們滿足於複製、翻拍,缺乏原創的能力和誠意。
  • 孔子真善美統一的文藝審美觀既有積極的意義,也有消極的影響
    孔子以善為主,真善美統一的文藝審美觀,在我國文藝美學史上既有積極的意義,也有消極的影響。積極意義首先,孔子主張文藝應以真實性為基礎的觀點,開創了我國文藝美學史上貴真賤偽的優良傳統。在孔子賤偽思想的影響下,我國古代的文論家與美學思想家,對抒發偽情的作品歷來持否定態度。
  • 沐木兮:娛樂莫「愚」樂,文藝非「瘟」藝
    原標題:沐木兮:娛樂莫「愚」樂,文藝非「瘟」藝  10月15日,習近平在北京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為什麼總書記對文藝界和文藝工作如此重視,他在講話中透露了原因:歷史上,中華民族之所以有地位有影響,不是窮兵黷武、不是對外擴張,而是中華文化具有強大感召力。   古語有云,文以載道、以文化人。
  • 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講話中有關「美」的關鍵詞語解讀
    首先,習近平總書記在「推動文藝繁榮發展,最根本的是要創作生產出無愧於我們這個偉大民族、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的起始段中,提到「文藝工作者應該牢記」,要「努力創作生產更多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體現中華文化精神、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有機統一的優秀作品。」
  • 在「美麗庭院」創建中厚植真善美價值追求 「四美」齊聚 激活浙江...
    在頂層設計者看來,只有將真善美的價值追求落小落實、厚植深種到每個家庭,才能讓每一座「美麗庭院」都更有「人情味」「幸福感」。也只有在這樣的和諧氛圍中,才能談得上發展美麗經濟,提升生活品質。以此為目標,多年來,全省各級婦聯善用「她智慧」、集聚「她力量」,在創建「美麗鄉村」、打造「美麗庭院」過程中充分發揮婦女在弘揚中華民族家庭美德、樹立良好家風方面的獨特作用。
  • 從校訓看中國大學的價值追求
    「愛國、進步、民主、科學」、「厚德、博學、敬業、樂群」、「實事求是」……這些承載著辦學理想與價值追求的經典校訓,不僅為一代代高校學人樹立了矢志奮鬥的標杆,也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提供了新的載體。  序  校訓由來已久。
  • 於漪:教育是追求真善美,整天處在焦慮中怎麼行
    教育本來是追求真善美的事情,如果教育整天處在焦慮中,那怎麼行  ■教育就是吃苦,你現在要吃苦啊,才能創造美好生活,這實際是種誤解。教育並不是現在吃苦,而是現在就要追求美好,讓孩子精神放鬆,而不芒刺在背  ■教育當然要學習知識,記憶、理解,有一定練習,但苦中是有樂的。教育生活本身,就是一個追求美好的過程。
  • 追求永恆的秘密
    如何判斷一件事情的價值是不值得做的,我們通常有兩個方面。第一個是強度,第二個是耐久性。力量是它具有很高的樂趣,很大的收入,並且可以帶給您極大的幸福。持久性是這樣做後為您帶來的好處的持續時間。與偉大的神進行高價值的對話,愛上女神,讀一本可以改變這三種觀點的書,並聆聽高價值的課程。這些高強度,高持久性的事物不僅可以迅速帶給您巨大的幸福,而且可以持續影響您的生活。遺憾的是,這樣的事情無法實現。一年見幾次面並不容易。
  • 封秋昌:到人民群眾中發現「真善美」
    儘管中國當代文學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但無論是創作和文藝評論方面,都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問題,甚至是致命的問題,這就是疏離現實、脫離群眾的傾向。具體問題很多,擇其要有以下三方面:其一,就文藝觀念來說,當今我們處於一個物化的時代、網絡的時代、消費的時代,因此文藝的大眾化和趣味化,文藝觀念上的多元化實屬必然。
  • 「同等重要」是職業教育的永恆追求
    長久以來,職業教育似乎總是「低人一等」,普職之間「同等重要的地位」是職業教育現實的、也是永恆的追求。「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的教育類型」的觀點自古就有,並形成了教育「二元論」。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是教育「二元論」的代表人物。他認為,人的全部生活大體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鄙俗的,一類是高尚的。鄙俗的生活是以謀生為目的的勞作生活;高尚的生活是以深思為目的的閒暇生活。
  • 注重意識形態工作真善美的統一
    注重意識形態工作真善美的統一 2021年01月11日 15:35 來源:新華日報 作者:徐建飛 字號 2021年01月11日 15:35 來源:新華日報 作者:徐建飛 關鍵詞:意識形態工作;以人民為中心;
  • 當代書評 | 楊軍:真善美是通向卓越必備階梯——讀侯志明《行走的...
    雖然如此,但依舊有一個幾近共識的診斷依據,那就是文學中的真善美。近讀四川省作家協會黨組書記、中國作協全委會委員侯志明先生的散文集《行走的達蘭喀喇》,感觸頗深,在其作品中所表現出來的真善美也令人驚喜。真是一把刺向內心的利刃,雖然疼痛與悲傷,但卻是人生的一筆財富。
  • 清心、明志、崇德、弘藝:文藝家應恪守的創作心態與精神追求
    ●文藝之於文藝家,不應只是職業和飯碗,而應是樂此不疲、近乎痴迷的愛好,甚至是常人難以理解、很難用利益和價值衡量判斷的癖好。就文藝創作的主體而言,文藝家能否端正創作心態、能否確立高遠的精神追求,是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任何一位致力於打造傳世經典的文藝家,面對當下社會突飛猛進、生活日新月異的現實,在創作心態和精神追求上似應注意四點,即清心、明志、崇德、弘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