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6月07日 11:02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趙凱
字號內容摘要:追求真善美是文藝永恆的價值?筵趙凱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的歷史起點上,面對當代中國新的社會實踐與文藝實踐,從歷史與現實、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精闢闡釋「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明確了社會主義文藝的基本性質與發展方向,賦予了馬克思主義人民文藝觀以新的時代內容。這篇講話對文藝發現與傳播真善美的必然聯繫,作出了清晰而深刻的論述,從而闡明了新時代文藝的價值導向。文藝的價值功能,是特定的歷史階段文藝的社會意義與時代精神的集中體現,並且充分體現出人民群眾的審美文化需求。當然,學習和借鑑世界文藝,必須立足於本民族文藝的實踐,並最終創造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與中國氣派的作品。
關鍵詞:文藝創作;習近平;藝術;中國;實踐;文藝工作;人民;中華民族;追求真善美;文化
作者簡介: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的歷史起點上,面對當代中國新的社會實踐與文藝實踐,從歷史與現實、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精闢闡釋「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明確了社會主義文藝的基本性質與發展方向,賦予了馬克思主義人民文藝觀以新的時代內容。這篇講話對文藝發現與傳播真善美的必然聯繫,作出了清晰而深刻的論述,從而闡明了新時代文藝的價值導向。
文藝的價值功能,是特定的歷史階段文藝的社會意義與時代精神的集中體現,並且充分體現出人民群眾的審美文化需求。作為人類社會精神生產與審美實踐的文學藝術,不可能是封閉自在的產物,它必然會對社會人生發揮出應有的認知價值、倫理價值與審美價值,即真善美的價值影響。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追求真善美是文藝的永恆價值。藝術的最高境界就是讓人動心,讓人們的靈魂經受洗禮,讓人們發現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靈的美。」優秀的文藝作品總是通過特有的藝術元素與敘事方式來表達社會人生的真實面貌以及作家藝術家的真實體驗,以訴諸人的精神、情感與心靈的世界,從而在歷史流動的審美視角中表現特定社會關係的真實面目;在合乎人情人性的道德追求中來表達時代精神的風雲變幻;在既充滿個性化又具有普遍性的藝術語境裡淨化與陶冶人們的靈魂,激勵人們向真向善向美。真善美是文藝價值的整體呈現,相輔相成,水乳交融。
魯迅先生說過:「文藝是國民精神所發的火光,同時也是引導國民精神的前途的燈火。」巴金先生的《家》喚醒了多少在封建專制下困惑而窒息的年輕的精神生命;又有多少有識之士正是吟誦著郭沫若先生的《爐中煤》,而投身到砸爛舊世界、創造新中國的革命洪流中,從而改變了自己的人生軌跡。同樣,在新中國的歷史進程中,一批優秀的文藝作品成為新的時代精神的忠誠禮讚與藝術剪影。新中國的幾代讀者與觀眾,正是在《鐵道遊擊隊》《林海雪原》《高山下的花環》《雷鋒之歌》與《焦裕祿》等紅色經典中獲取珍貴的歷史記憶,激活崇高而悲壯的英雄精神,蘊育道德判斷力與道德榮譽感。文藝的無窮魅力就在於它既是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體現,又是文藝家以真善美感召與溫暖人生的精神家園。
文藝創作怎樣達到藝術的最高境界,怎樣實現真善美的統一?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作出了明確的回答:「文藝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須自覺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歡樂著人民的歡樂,憂患著人民的憂患,做人民的孺子牛。」文藝發展的歷史證明,雖然傳統意義上的藝術創作一般都是以個體勞動的形式進行的,然而,真正的藝術創造從來都不是文藝家個人的事業。個人的思想水平、藝術天賦、生活經驗和寫作技巧等固然影響著藝術作品的成敗,但個人都是一定社會歷史條件的產物,社會歷史條件決定了藝術發展的繁榮與否,也影響著個人藝術才華的發揮。縱觀新中國成立以來文藝創作發展的態勢,我們不難發現,眾多為人民所歡迎的文藝家和文藝作品,都是深深根植於人民群眾生活實踐的土壤之中,都是新時代人民群眾情感心聲的忠實表達者。當代著名作家柳青紮根皇甫村14年,與農民群眾同甘共苦,他創作的長篇小說《創業史》,成為新中國文學史上的經典之作,「柳青精神」沒有過時,它應該成為新一代文藝家寶貴的精神財富。接地氣才能揚正氣,這是文藝創作的必然因果關係。可見,追求真善美的價值導向,與「以人民為中心」這一當代文藝的核心理念緊密相關。
當代文藝創作要達到真善美的境界,必須要真正解決好如何傳承中華民族文化遺產的問題。習近平同志指出:「文藝創作不僅要有當代生活的底蘊,而且要有文化傳統的血脈。『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中華優秀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泉源,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基礎。」現實是歷史的延續和發展,現代文明無一不是在既往的傳統文明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中華民族文化是一個豐富博大的有機整體,源遠流長,在世界文明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文藝要實現真善美的永恆價值,既要古為今用,也要洋為中用。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魯迅所創造的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的新小說,就深受果戈理、高爾基和法捷耶夫等俄羅斯和蘇聯現實主義作家的影響;郭沫若在「五四」時期寫成的那些熱情奔放、雷鳴電掣般的詩歌,也是從惠特曼、雪萊、海涅等歐美浪漫主義詩歌中獲得了豐富的思想營養。中國當代文學的發展,也與學習借鑑世界優秀文化成果密切相關。當然,學習和借鑑世界文藝,必須立足於本民族文藝的實踐,並最終創造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與中國氣派的作品;同時要堅持面向人民群眾的導向,真正考慮到中國讀者和觀眾的審美趣味和欣賞習慣,讓人民群眾喜聞樂見。這樣,社會主義文藝堅持追求真善美的價值導向才成為可能。
(作者單位:安徽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