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色字體加關注
原文: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白話:
曾子說:「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想一想自己為別人做事是否盡心竭力了?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守信?老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複習和踐行了?」
解讀:
曾子就是曾參,與其父曾皙同為孔子門下,比孔子小46歲。自顏淵過世之後,曾參就成為孔子思想學說的繼承人,孔子也將自己的孫子子思託付給他,曾子成為繼孔子之後孟子之前儒家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據傳《孝經》和《大學》都是曾子所著,《中庸》則是孔子的孫子、曾子的學生子思所著。曾參在《論語》中出鏡不多,而且基本上都是孔子對他不甚喜歡的言辭。「參也魯」就是孔子對曾參的評價,也就是夫子認為曾參比較愚鈍,說的直接一點就是覺得他比較笨,反應比較慢。其實孔子應該是錯看了曾參,也就是這個曾參雖然比較愚鈍,但是他的執著卻能夠使孔子的思想學說繼續傳承並發揚光大。
曾子的這段話非常好,每天都要反省自己,這樣我們才能不斷地改進和提高自己。能夠做到自我認知,真的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自知其實就是反思、反省自己,那麼反省什麼呢?曾子說了三點,第一就是與人做事是不是真心盡力了?這一點其實我們如果也自省一下的話,恐怕真的沒有幾個人敢說自己真的盡心竭力了。要麼不做,做了就應該竭盡全力去謀事做事,更不能半途而廢。現在人的思想上大多應該是為己謀一定是盡心盡力,而為人謀也就是點到為止而已。所以說兩千多年來,孔子的理想社會和人性始終也就是個夢想,而從來就沒有真正的實現過。「我為人人,人人為我。」這樣的社會規範,其前提就是人人皆儒,而且還必須是真儒,這個命題太難了!
曾子說的第二點就是與人交往的問題,他強調了「信」,這個「信」怎麼解釋呢?就是誠信、誠懇。那麼是不是對所有人都要講誠信呢?曾子說是與朋友交往,而並未說是與所有人交,所以這個誠信是有前提的,並非針對所有人。這個提法非常合適,孔子也反對報怨以德,而主張以直報怨,我們可以換個角度理解一下,就是沒有必要對所有的人講誠信,對待不講誠信的人我們避而遠之也就是了,何必與之誠心以待而自尋煩惱呢?
第三點曾子強調的是自身的學業是否在傳承的基礎上反覆的思考和實踐。可惜的是,許多人認為曾子真的是很愚鈍,只知道對傳統的繼承而不知道理解和發揚,進而推陳出新,而且證據就是這句「傳不習乎?」注意這個「習」字的理解,並不是簡單的重複溫習,而是理解和實踐的結合,那一定是會有新的思考和發展的,並非一味地全盤接受,不然的話《孝經》、《大學》又從何而來的呢?至於後世為什麼對「習」的理解有出入,基本上是源於宋朝朱熹對它的理解,那就是溫習、複習,其實朱熹真的在很多地方對孔子和先儒的理解都是片面而孤立的,貽害不淺啊!
感覺不錯就分享給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