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無論是說話還是寫作,對於成語的運用都是必不可少的,那麼在你每天使用的成語背後的故事你們知道嗎?下面我就來為大家講述一下那些常用成語背後的事故。
迎刃而解:晉武帝時,有一個叫杜預的人,不但學問非常淵博,而且見識又很廣,他做了7年度支尚書,貢獻很多。當時的人都稱讚他無所不能,叫他「杜武庫」。後來他調任鎮南大將軍,都督荊州軍事,建議攻伐吳國,待到出兵以後,只用十天的時間,就接連佔領了長江上遊許多城市;緊接著又佔領沅、湘兩水以南一帶的州郡,並俘虜了吳軍督孫歆以下的文武官員200多人。這時,有人說吳國是強勁的敵人,不能一下子完全打敗;而且時值夏季,河水正在泛濫,恐怕有疫病流行,應該等到來年春天再集中力量攻打。但杜預堅定地說:「從前樂毅由於在濟西打了一仗,就吞併了強大的齊國。現在我們士氣旺盛,用這樣旺盛的兵力去打吳國,猶如去破竹,等到劈破幾節之後,下面便都『迎刃而解』,不會有礙手的地方了。」結果他帶著隊伍繼續進軍,真好像破竹子一樣順利和迅速,終於把吳國滅掉了。
後人用「迎刃而解」來形容處理事情(學習上、工作上、或人事上等)很容易。
走馬觀花:唐朝時候,有一個詩人名叫孟郊,一直到將近50歲才考中進士,歡喜之餘寫了一首《登科後》詩,其中有「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之句,「走馬看花」這句成語,便是從孟郊那首詩中的字句演變而來的。
關於這成語,在民間曾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傳說有個名叫貴良的小夥子,是個跛子,他想找個漂亮的妻子,便託朋友華漢做媒。剛巧有個名叫葉青的姑娘,鼻子有些缺陷,也託華漢給他找個如意丈夫。華漢心想正好把這兩人配成一對夫妻。於是他叫貴良騎馬從葉青門前走過,叫葉青拿朵鮮花遮住鼻子,裝作聞香的樣子。葉青看到貴良騎在馬上的那種年青英俊樣兒,心裡著實歡喜;貴良看著葉青鮮花遮羞,眉目清秀的容貌,也萬分中意。一直到結婚的那天,兩人再次見了面,談起當初「走馬看花」的情景,彼此才醒悟過來。
「走馬觀花」本來形容登科後得意喻快的心情,引申為觀賞遊覽之樂,後來又比喻草草觀察,不細看其究竟;或比喻人們的學習態度只作表面的涉獵,而不及細看其底蘊。
短兵相接:秦末楚漢相爭的初期,漢王劉邦攻佔彭城(今江蘇徐州)。楚王項羽從山東回軍南下包圍彭城,劉邦大敗而走,項羽的部將丁公率軍緊追。追到彭城之西,漢軍不得不接戰,兩軍揮劍陣前搏殺,形勢非常危急,劉邦看情形很難脫身,便回頭對丁公說:「你我都是英雄,何必苦苦相逼呢?」J公聽了這話,便賣了個情面,引兵退去,劉邦才得脫身。短兵相接意思是說丁公追逐劉邦到彭城之西時,兩軍迫近,用刀劍等短兵器交接戰。古時打仗的兵器,弓箭稱為「長兵」刀劍稱為「短兵」,近身作戰,必須用短兵器,故叫作「短兵相接」。其實,這個典故應該追溯到戰國時楚國大詩人屈原所著的《九歌》,他在描寫古代戰爭的《國殤》篇中,便已有「短兵接」的說法,所以司馬遷不過是最早把它當作成語來運用而已。
後人用「短兵相接」這個成語形容敵我逼近,戰鬥激烈。
出其不意:《計篇》是孫子兵法上卷的第一篇,是孫武軍事思想的概述,主要論述決定戰爭勝敗的各項基本條件。孫武在論述到軍事家取勝的辦法時說:打仗是一種奇詭多變的行動,要因時、因地、因事制宜,臨機決斷。實際能打而向敵人表示為不能打;實際準備要打而向敵人表示為不想打。準備從近處進攻,而表示為將從遠處進攻;將從遠處進攻而表示為將從近處進攻。敵人貪利就用利誘,乘敵人混亂而奪取勝利。敵人堅實,應嚴密戒備;敵人強大,應避開他們的鋒銳。敵人暴躁易怒,就擾亂他,使之輕舉安動;敵人卑怯,就設計使之驕傲而喪失警惕。敵人安穩,就設法使他疲勞被動;敵人內部團結,就設法離間他。要以神速的行動,乘敵人不及防備、意料不到之時進擊。這就是軍事家取勝的辦法,不能預先做出死板的規定。
後人用「出其不意」的典故比喻在敵人意想不到的時候進行襲擊。
如果大家還知道哪些有趣經典的成語故事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