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們一直用錯了的成語,僧多肉少的正確意思你真的知道嗎?

2020-12-14 天涯與你

眾人皆說,成之於語,故成語。成語一直是我們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我們平時也都會時不時的就會冒出一兩個成語來形容此時的心情或者事情。但是有些成語卻是「言非所指」,即字面意思與他所要表達的意思大相逕庭。但是我們平時在運用成語時往往就會憑興致而隨口而出,導致一些成語被用錯的地方。今天小編就給大家盤點一下這些年來我們一直誤會了的那些成語。

一 、僧多肉少

這是小編見過的用錯得最多的一個成語,很多人都把它當成了「狼多肉少」的翻版,用來形容好東西太少,分的人太多,無法全都滿足。但是這是「狼多肉少」的意思,並非「僧多肉少」的意思。不知各位在用這個成語的時候有沒有想過,難道和尚也吃肉嗎?當然關於和尚到底吃不吃肉這個說法也是眾說紛紜,有的人說大乘佛教不可以吃肉,小乘佛教可以吃肉,還有的人說不同的寺廟有不同的規定。但是在我們這些非佛教信徒的吃瓜群眾眼中,和尚是吃素的。那麼這個成語的意思也就好解釋了,既然和尚不吃肉,那麼肉就與和尚無關了,意思就是說,與自己無關的事情多與少又有什麼關係呢?可以說它的本來意思與「狼多肉少」的大不相同的。

二 、罪不容誅

這個成語出自《漢書·遊俠傳序》:「況於郭解之倫,以匹夫之細,竊殺生之權,其罪已不容誅矣。」。不知道有多少朋友是還將這個成語與「罪不當誅」相混淆的呢?許多人都以為這兩個成語都是用來形容一個人的罪行沒有多大,還沒有達到掉腦袋的程度。但其實這只是「罪不當誅」的意思,事實上「罪不容誅」與「罪不當誅」的意思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的。比如說在古代如果說你要在皇上面前給某個人求情,你說「皇上,他罪不容誅啊」,那對不起,你可能就要被當成傳說中的「豬隊友」了。因為他本來罪行都不是很重,但經你這麼一「煽風點火」,說不定皇上還要誅他九族呢!因為這個成語的本來意思就是用來形容一個人罪大惡極,即使是殺了也難以抵下他所犯下的罪行。

三 、久假不歸

這個成語出自《孟子·盡心上》:「久假而不歸,惡知其非有也?」這個成語的四個字都是最常見的漢字,但是可能就是太熟悉所以更會出錯吧。許多人把「假」字當做了「請假」的意思,用在這裡就是放了很久的假都還沒有回來。因此在出現學生放假後沒有回來或者公司員工放了很久的假後還沒有回來的這種情況是,這個成語也就脫口而出了。但其實,這與原本的意思偏離的非常遠。正確意思是說:長期借用了別人的東西而不歸還。

四 、一團和氣

這個成語在《水滸傳》第八一回有出現:「此人極是仁慈寬厚,待人接物,一團和氣。」在 毛主席的 《反對自由主義》中也有出現:「自由主義有各種表現……或者輕描淡寫地說一頓,不作傾底解決,保持一團和氣。」 。毛主席的「一團和氣」與施耐庵的「一團和氣」是大不相同的。我們可以清晰地感覺到第一句話中的「一團和氣」是帶有褒義色彩的,而第二句的明顯是帶有貶義的。這也就表明隨著時間的發展,這個成語的意思也發生了一定的改變。在以前多用來形容一個人喝和善,而現在多用來指做人做事只求和睦,不講原則。但是現在許多朋友仍然是將「一團和氣」當做了原來的意思進行使用的。

好了,以上就是小編發現的身邊存在的四個經常被用錯了的成語,當然還有許多,歡迎在下面留下你的評論。

相關焦點

  • 成語「目無全牛」是什麼意思?它的正確理解,跟你想的一樣嗎?
    成語,是語文學習中很重要的一塊。因為有些時候,一個成語就能幫你潤色出一篇好的文章,這是因為成語本身,原本就包含著很多意思,所以當一個成語出現在文章中時,人們就會更容易理解你所想表達的意思。成語能給文章潤色的前提是,你正確使用了成語。
  • 你還在望文生義的成語,意思真的是這樣嗎?是時候給成語正名了!
    也有的年輕老師們讀成語只看字面意思,所以就會有,一步錯,步步錯的循環,這對我們的下一代的教育是不好的,下面就來說說那些容易望文生義的成語,希望大家看後能有所收益。1.差強人意不知道大家看到這個成語,腦海中的第一映像是什麼呢,是不是已經下意識的給這個成語的釋義定上了自己的標籤,很多人會認為「差強人意」不讓人滿意。
  • 那些年老被用錯的成語俗語,你中招了嗎?
    可是成語因為是口耳相傳的固定用法,它們中的許多詞句用法依舊沒變,許多人只是知道成語的用法,卻不知道成語的來源和本意,所以在當今社會,人們經常會出現對成語望文生義,從而造成成語的誤用。1.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古漢語中,此處的「為」是「修為,修養」的意思。
  • 扒一扒那些錯用了很久的成語
    在贈閱的文學雜誌中,多次看到作品中錯用的成語;郵箱裡的來稿中,濫用、誤用成語就更多了。
  • 盤點那些最不像成語的成語:你知道「慘綠少年」用英文怎麼說嗎?
    你知道「藥店飛龍」、「博士買驢」、「蛤蟆夜哭」...這些詞,居然都是成語嗎?一開始,我以為是哪個譁眾取寵的在無中生有暗度陳倉憑空想像憑空捏造。但,這都是真的。所以匪夷所思之後,我靈機一動,心想,中文意思我們尚且不知,那如果要翻譯成英文,該怎麼翻譯?所以沒錯,今天,我們就來學點[不像成語的成語]英文翻譯。藥店飛龍比喻人瘦骨嶙峋。
  • 上下其手這個成語,真的是代表「猥瑣」嗎?其實很多人都用錯了
    因為這個成語聽起來太過於生動形象,而人們又習慣性地從字面去理解成語的意思。於是上下其手這個成語,就成為我們所唾棄的騷擾行為所量身定做的一個成語。比如以下幾個例子,都是各大主流媒體曾經刊載過的:2013年的《南方日報》曾說:「小販上下其手既掐脖子又抓命根,城管協管員發出慘叫」。
  • 連阿貓阿狗都是成語?!那些年被我們誤會的真成語
    在你的印象中,「加減乘除」「喝西北風」,「阿貓阿狗」「卿卿我我」,是成語嗎? 如此具有高度迷惑性,央視主持人撒貝寧也被打臉了。 一起來看看,那些年我們誤會過的真成語。
  • 曼且思教育科普:出爾反爾到底是什麼意思?你一直都用錯了!
    其實不僅僅是路,很多時候,我們都會跟隨大眾,隨波逐流,久而久之,錯的可能變成對的。但是大家都認可的就是對的嗎?今天給大家帶來一個一直被「曲解」的成語——出爾反爾,來探究它最初的涵義。被曲解的本義:曼且思教育了解到現在出爾反爾多用來形容一個人的言行反覆無常,前後自相矛盾。
  • 文化人測試 | 這些成語你都用對了嗎?
    愛音斯坦FM獨家推出《都是誤會》,聽歷史達人國梁閒侃那些一用就錯的成語,讓你笑著漲知識,聽過就明白,不再擔心關鍵時刻用錯成語的尷尬。成語是中華語言文化中璀璨的一環,它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意思精闢,極富表達力,在日常行文中,適當地運用成語,能讓人覺得文採斐然。但如果對成語的意思一知半解,導致錯用,則又會顯得學養不夠。
  • 這成語被曲解千年,根本不是這個意思
    所以我們今天來聊一聊那些意思被我們曲解的成語。第一個,七月流火,如果我們從沒看過這個成語的出處,很容易就理解為,夏天很熱的意思,七月,還流火,多形象,七月本來就是夏天最熱的時候,南方的城市不說,要知道南方許多城市即便是冬天,氣溫都在零度往上,單說北方的城市,在七月的時候依舊是很熱的,像濟南,北京這些地方,一直到九月人們還是能夠穿比較少的衣服,所以其實在字面上,很容易引起誤會。
  • 那些常被用在奇怪地方的成語,測測你的文學積累程度
    成語亂用或者誤用這個現象其實早就存在了,對於大部分已經踏出象牙塔的人來說,其實並沒有那麼在乎自己的成語是否使用正確。不過對於學生、教師,或者一些喜歡文學的人來說,有時候看到有人誤用成語,心裡總會感到彆扭。糾正成語的用法,其實還是挺重要的,畢竟這些都是流傳千百年的文化精髓啊!
  • 被誤讀的成語:「危言危行」是危險言行嗎?許多人都用錯了!
    被誤讀的成語:「危言危行」是危險言行嗎?許多人都用錯了!「危言聳聽」是說大話嚇人,「危言危行」是危險言行嗎?危言聳聽是說大話嚇人,「危言危行」是危險言行嗎?許多人都用錯。
  • 史上最「特別」的成語,孔子都誤解了何況其他人?看看你錯了嗎?
    我們都知道我們中國是一個擁有著5千年的文化古國,在我們國家的歷史中,有著很多的文化傳承,比如,有俗語、諺語、成語等等,這些東西不管是在古代還是在我們現在,依舊還是在學習傳承,要知道這些可都是我們國家的歷史上古人智慧的結晶和勞動成果。
  • 那些被我們忽視的All,你知道它們是什麼意思嗎?
    說到All想必我們都不陌生吧,這是一個非常簡短也是很簡單的一個單詞。它就像我們中文中的「一」一樣簡單易懂。然而在英語裡面,越簡單的單詞往往就有越多的短語和釋義。這些小單詞我們都認識,可是只要它變身成短語就能夠把我們繞暈,真的是令人煩躁。
  • 人民日報發布:70個褒貶易混成語,你真的知道破鏡重圓的意思嗎?
    這70個成語很常見,這些成語是褒是貶,你用對了嗎?①差強人意:大體使人滿意,不是不能使人滿意,是褒義;很多人一直以為是褒義詞,比如最近的國足事件……②巧言令色:用花言巧語和諂媚偽善的面目討好別人,是貶義;這個大多數人都在電視裡面看過,那種諂媚小人都會被人形容「巧言令色」!
  • 那些年我們玩過的動漫梗,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不知道的退群吧!
    那些年,我們基本上都在追劇,因此記憶中留下的大都是經典,不過在彈幕裡的很多梗幾乎都是出自臺詞,同時還被夥伴們給玩兒出了延伸定義。下面一起來看今天的內容:那些年我們玩過的動漫梗,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不知道的退群吧!
  • 你確定你成語過關了嗎?這些歷史成語一直被用錯
    說起漢語中的成語,可以算得上博大精深。其實這些常用的成語裡面,有一些卻常常被我們錯用,快來看看這些歷史成語裡,你讀對了幾個。空穴是來風的條件,既能來風,必有空穴,指傳聞有一定根據。可近年來報紙電視上凡形容美好事物皆用此語,大錯特錯了。【出處】:《禮記•檀弓下》:晉獻文子成室,晉大夫發焉。張老曰:「美哉焉,美哉奐焉。歌於斯,哭於斯,聚國族於斯!」比喻技術熟練到了得心應手、極度純熟的境地。易誤作缺乏整體觀念。
  • 孩子最容易用錯的70個成語,正確解釋來了!
    小夥伴們, 趕緊來檢查一下, 你的成語使用是否正確吧! 用錯的默默學習~
  • 那些年被誤解最深的成語,你絕對想不到
    中國人愛用成語,但是其實很多耳熟能詳的成語,都被用錯了,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這些被誤解最深的成語。那些年被誤解最深的成語第三名「無奸不商」這個成語最早的說法是「無尖不成商」,「尖」說的是米堆的尖,古代的米商做生意,除了要將鬥裝滿之外,還要再多舀上一些,讓鬥裡的米冒著尖兒。在那個時代,不能敦厚到這種程度的,就被公認為不夠格當商人。所以「無奸不商」最初的意思,其實並不是說商人都奸猾。「無奸不商」被誤解的程度是三星。
  • 【古城文韻】那些與南皮相關的成語你知道嗎?(五)
    【古城文韻】那些與南皮相關的成語你知道嗎?一次,孫子鮑昱問祖母桓少君:「太夫人還記得當年推小車的事嗎?」少君答道:「先婆母在世時曾說過'存不忘亡,安不忘危', 我哪裡敢忘記呢?」桓少君放棄父母為她安排好的優裕條件,心甘情願地與丈夫共同艱苦創業,功成名就後又不忘教育後代居安思危,這樣的人為人處世,實在是明智之舉。「居安思危」後演變為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