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皆說,成之於語,故成語。成語一直是我們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我們平時也都會時不時的就會冒出一兩個成語來形容此時的心情或者事情。但是有些成語卻是「言非所指」,即字面意思與他所要表達的意思大相逕庭。但是我們平時在運用成語時往往就會憑興致而隨口而出,導致一些成語被用錯的地方。今天小編就給大家盤點一下這些年來我們一直誤會了的那些成語。
一 、僧多肉少
這是小編見過的用錯得最多的一個成語,很多人都把它當成了「狼多肉少」的翻版,用來形容好東西太少,分的人太多,無法全都滿足。但是這是「狼多肉少」的意思,並非「僧多肉少」的意思。不知各位在用這個成語的時候有沒有想過,難道和尚也吃肉嗎?當然關於和尚到底吃不吃肉這個說法也是眾說紛紜,有的人說大乘佛教不可以吃肉,小乘佛教可以吃肉,還有的人說不同的寺廟有不同的規定。但是在我們這些非佛教信徒的吃瓜群眾眼中,和尚是吃素的。那麼這個成語的意思也就好解釋了,既然和尚不吃肉,那麼肉就與和尚無關了,意思就是說,與自己無關的事情多與少又有什麼關係呢?可以說它的本來意思與「狼多肉少」的大不相同的。
二 、罪不容誅
這個成語出自《漢書·遊俠傳序》:「況於郭解之倫,以匹夫之細,竊殺生之權,其罪已不容誅矣。」。不知道有多少朋友是還將這個成語與「罪不當誅」相混淆的呢?許多人都以為這兩個成語都是用來形容一個人的罪行沒有多大,還沒有達到掉腦袋的程度。但其實這只是「罪不當誅」的意思,事實上「罪不容誅」與「罪不當誅」的意思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的。比如說在古代如果說你要在皇上面前給某個人求情,你說「皇上,他罪不容誅啊」,那對不起,你可能就要被當成傳說中的「豬隊友」了。因為他本來罪行都不是很重,但經你這麼一「煽風點火」,說不定皇上還要誅他九族呢!因為這個成語的本來意思就是用來形容一個人罪大惡極,即使是殺了也難以抵下他所犯下的罪行。
三 、久假不歸
這個成語出自《孟子·盡心上》:「久假而不歸,惡知其非有也?」這個成語的四個字都是最常見的漢字,但是可能就是太熟悉所以更會出錯吧。許多人把「假」字當做了「請假」的意思,用在這裡就是放了很久的假都還沒有回來。因此在出現學生放假後沒有回來或者公司員工放了很久的假後還沒有回來的這種情況是,這個成語也就脫口而出了。但其實,這與原本的意思偏離的非常遠。正確意思是說:長期借用了別人的東西而不歸還。
四 、一團和氣
這個成語在《水滸傳》第八一回有出現:「此人極是仁慈寬厚,待人接物,一團和氣。」在 毛主席的 《反對自由主義》中也有出現:「自由主義有各種表現……或者輕描淡寫地說一頓,不作傾底解決,保持一團和氣。」 。毛主席的「一團和氣」與施耐庵的「一團和氣」是大不相同的。我們可以清晰地感覺到第一句話中的「一團和氣」是帶有褒義色彩的,而第二句的明顯是帶有貶義的。這也就表明隨著時間的發展,這個成語的意思也發生了一定的改變。在以前多用來形容一個人喝和善,而現在多用來指做人做事只求和睦,不講原則。但是現在許多朋友仍然是將「一團和氣」當做了原來的意思進行使用的。
好了,以上就是小編發現的身邊存在的四個經常被用錯了的成語,當然還有許多,歡迎在下面留下你的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