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中國高等教育版圖上,湖南高校佔據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湖南高等教育資源豐富,名校林立。在這其中,中南大學和湖南大學雙子星實力雄厚。2017年,世界雙一流建設名單出爐,中南大學和湖南大學雙雙入選世界一流建設高校。其中稍有不同的是,中南大學入選了A類建設高校,而湖南大學稍遜入選了B類。由此可見,中南大學的綜合實力強於湖南大學。不過很多人認為,在中南大學合併組建以前,湖南大學才是湖南高校的領頭羊。中南工業大學能夠異軍突起取代湖南大學的位置,就是因為合併了湖南醫科大學(原湘雅醫學院)。那麼事實真相如何呢?我們來一探究竟:
合併前中南工業大學和湖南大學究竟誰才是湖南第一高校?
在合併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湖南大學一直被認為是湖南最好的大學,但是事實如何呢?1989年,國家教委在湖南長沙召開了全國高校科研管理研討會,會上發布了中國重點高等院校多項指標排名。讓人倍感意外的是,中南工業大學在全國工科重點大學排名中位居第10位,湖南大學位居第26位。由此可見,中南工業大學才是實力最強的那個。
那麼為什麼長久以來,湖南大學倍受青睞呢?有兩點原因造成這種認識誤差。
第一:社會聲譽。湖南大學作為一所歷史悠久的高校,在全國都是赫赫有名。尤其是嶽麓書院,更被譽為千年學府。因此,湖南大學社會聲譽極高。而中南工業大學成立於1952年,成立時間較短,在人們心中認可度不高。儘管中南工業大學1960年就入選全國重點大學,是湖南省第一所全國重點大學,早於湖南大學。但是,湖南大學的社會聲譽和認可度卻遠超中南工業大學。
第二:學科設置問題。湖南大學作為一所綜合性大學,學科實力強勁,機電土化是學校的王牌學科。儘管在全國來看,也不是頂尖水平,但是就業容易,頗受全國考生追捧,造成錄取分數居高不下。而中南工業大學,招牌學科冶金和礦業等全國頂尖。但是由於學科冷門,造成招生分數偏低,社會認可度不高。儘管中南工大當時擁有僅次於清華大學的8位工程院院士,科研實力強勁。但是由於錄取分數不如湖南大學,也就直接造成湖南大學更強的假象。
湖南大學是湖南醫科大學合併的首選嗎?
上世紀90年代,伴隨著國家部制改革,很多部屬院校被下放至地方。在這其中,原鐵道部直屬長沙鐵道學院和衛生部直屬湖南醫科大學,就位列其中。作為原部屬院校,學校學科實力強勁,下放地方對於學校發展無疑是非常不利的。適逢全國高校掀起了合併大潮,湖南教育廳就想通過與教育部屬院校合併的方式挽救這兩所高校。
有一種說法,當時湖南省教育廳打算將湖南大學和湖南醫科大學合併,打造為湖南高校的綜合性院校領頭羊,並作為湖南龍頭高校加以扶持;將中南工業大學和長沙鐵道學院合併,作為湖南理工類高校的領頭院校。時任湖大校領導以學科不合適為由拒絕這種方案,中南工業大學才得以撿漏逆襲。
與此同時,還有另外一種說法。湖南省作為中國教育大省,高校辦學實力卻並不突出。因此,湖南教育廳希望藉此打造一所名牌高校來彌補湖南大而不強的高教局面。因此,湖南省將中南工業大學和湖南醫科大學,長沙鐵道學院合併。因為中南工業大學不僅實力更強,且三所高校學科設置互補,更易形成學科合聚效應。
因此,第二種方案更易實現湖南高教廳的目標,也更令人信服。
不過在此期間,有個插曲。湖南醫科大學作為醫科名校,北協和南湘雅聞名遐邇。因此,湖南醫科大學不甘心被合併,要求保持人財物獨立管理權,並要求出任中南大學首任校長。時任中南工業大學校長黃伯雲教授惹辱負重,也一時傳為佳話。不過公平來看,湖南醫科大學實力不弱於中南工業大學,中南大學的校長書記佔據一席也不算是過分。
中南大學與湖南大學差距逐漸拉大,僅僅因為合併湘雅嗎?
毋容置疑,合併後的中南大學實力大增。在2002年全國重點學科評估中,中南大學獲得17個國重學科,其中湖南醫科大學貢獻了其中的7個。湖南大學僅僅獲得3個,巨大的差距讓人大感意外。除了學科實力大增,中南大學還獲批2000多畝土地用於新校區建設,而湖南大學則僅僅獲批300畝。再者,長沙鐵道學院下放地方時,發放了數億元的津貼。中南大學在校區建設,資金支持等方面全面超越。
與此同時,中南大學作為合併辦學典型,深受教育部重視。院士校長黃伯雲,張堯學銳意進取,視野開闊,加之黨委書記李健等在教育部深耕多年,人脈廣博。因此,中南大學在項目申請,國獎申報等方面井噴,成為全國關注的焦點。而反觀湖南大學校領導故步自封,治校水平不高等諸多因素,導致湖南大學與中南大學差距與日俱增。
結語
湖南大學和中南大學作為湖南高校的領頭羊,曾經在一段歷史時期勢均力敵。進入21世紀,中南大學與湖南大學拉開差距,除了合併湘雅外,學校管理水平等因素同樣不能忽視。對此,你怎麼看?祝願湖南高校發展得越來越好!
不拘一隅,唯才是舉。喜歡的話點個關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