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博聞財經
連洗了三天之後,A股在周末保險股釋放的大利好下,今天反彈勢頭明顯。
債券市場方面,也同樣傳來了大動作。
昨天(7月19日),央行、證監會同時官網發布消息稱,日前兩部委聯合發布《中國人民銀行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公告(〔2020〕第7號)》,同意銀行間與交易所債券市場相關基礎設施機構開展互聯互通合作。
這意味著,銀行間與交易所這兩種債券主要的流通市場,將被打通,有利於釋放流動性,降低資本市場融資成本。
據央行數據顯示,2020年6月末,中國債券市場託管餘額107.7萬億元。
如此規模的資本,流行性被釋放,對於資本市場來說,無疑是個大利好。
在這之前,中國的債券流通市場主要有三個,一個是滬深證券交易所市場(場內)、銀行間交易市場和證券經營機構櫃檯交易市場(場外)。
銀行間債券交易市場,主要是金融機構(包括銀行、證券公司、基金公司、保險公司等)進行債券買賣和回購的市場。而交易所市場,是公開的,面向所有投資者的市場。
在這兩個市場之間,具有明顯的壁壘分割,無論是職能、交易方式、交易主體都不一樣。
昨天晚上央行與證監會聯合發布的公告,明確提出:
將在兩個維度推動硬體和軟體債券市場互聯互通,硬體維度則是推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軟體維度則是推動制度規則逐步統一。
最明顯的兩個改動是:
第一,實現債券市場交易前臺連接和登記結算後臺連接。
所謂交易前臺連接,就是外匯交易中心與滬深交易所交易平臺建立高效系統連接。而結算後他連接是中央結算公司、上清所和中國結算兩兩互相開立名義持有人帳戶,建立高效系統連接,支持合格投資者實現「一點接入」交易結算。
第二,未來將支持商業銀行參與交易所市場交易,將參與交易所市場現券交易的銀行範圍,由原來的上市銀行擴大至各類型銀行,允許銀行參與交易所市場債券現券的競價交易。
往後,政策性銀行可以在交易所市場,發行債券。
目前銀行在交易所市場雖然可以參與債券現券的競價交易,但更符合銀行交易特性的協議交易暫時未放開,根據《公告》,預計銀行即將可以在交易所市場採用協議交易方式。
此舉,有利於打通債券市場的要素流動,對於統一債券市場的價格,並進一步豐富我國的債券市場,促進發展。
這種互聯互通,對於中國的資本市場、債券投資,都有重大意義。
其中最大的意義在於:
可以降低融資成本,為更多企業獲得現金流,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
這一點,和周末調整的保險公司股權投資比例,有異曲同工之妙。
周末,銀保監會發布宣布,上調「保險資金投資權益類資產比例上限」,「上限」從之前的30%提高到了45%。
按照保險市場萬億資金規模來看,這次上調,不亞於一場降準。這是給實體經濟釋放現金流。
債券市場的互聯互通公告,目的或者說作用,也是如此,不但相當於一場降準,同時還有降息的功效。
因為,銀行間與交易所債券市場相關基礎設施機構開展互聯互通合作,不但能釋放巨大的流動性,還能一定程度上降低發債成本。
儘管二季度我們經濟復甦差強人意,但是,面對不確定性的全球疫情以及反全球化浪潮,我們仍需要更大的流動性、更大的融資,來支撐我們中小企業和實體經濟發展。
債券發行的目的,就是為了融資。但由於過去銀行間與證券交易所的分割,導致公開市場的證券交易所債券市場規模被限制。
根據中國債券信息網披露的數據,截止到6月末,銀行間發行的債券規模接近80萬億,佔了中國債券市場總規模的約80%。
截圖來自中國債券信息網
而銀行間的債券交易與發行,只能是金融機構,普通機構和投資者無法購買。
現在,允許國家開發銀行和政策性銀行、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在華外資銀行以及境內上市的其他銀行,可以選擇通過互聯互通機制或者以直接開戶的方式參與交易所債券市場現券協議交易。
這相當於給證券交易所債券市場注資擴容,擴大證券交易所債券市場規模。
如此,廣大的投資者有了更多選擇,一些企業也能從從中獲得更豐富的融資渠道。
同時,互聯互通還能降低債券市場的融資成本,促進債券融資市場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