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貝馬斯:一個世界公民的理想

2020-12-19 經濟觀察網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朱與非|文

2012年5月,于爾根·哈貝馬斯到維也納,被同時授予兩個獎項的時候——「埃爾文·查戈夫獎」和「維克多·弗蘭克獎」,我遠遠地瞻望過他。當時83歲的他神情淡然,已經免疫於一切頌揚。他的先天破損的臉,會讓乍見之下的我感到吃驚,但也馬上習慣了。

「法蘭克福學派」(包括霍克海默、本雅明、阿多諾和哈貝馬斯等)的社會批判,是多角度、全方位的對當今社會生活的解剖和反思。他們把資本主義制度作為批判之所指的總稱,並且援引了馬克思等一眾思想家的努力,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是某個眾所周知的運動的盟友。

國內知識界廣泛地以「謬託知己」的方式援引法蘭克福學派,或許可以因此而部分地打開學術視野,但也總是因為動機因素造成更多的誤解,或者說難以深入。法蘭克福學派的資本主義批判,應該被視為資本主義的組成部分,也就是吉登斯等人所謂的「自反現代性」的表現形式。

圍繞著哈貝馬斯的解讀或者說「誤讀」,也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比如「公共論域」一度成為中國知識界的熱議概念,而這被認為濫觴於哈貝馬斯的代表作《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中國思想界對於「現代性」話題持續廣泛的話語黏著性,恐怕也受到了這一批判理論學派的持續刺激——儘管似乎兩者討論的是完全不同的「現代性」:在東亞,人們希望從前現代過渡到現代;在西方,人們希望克服自身的現代性危機,乃至於以一套「後現代話語」來反對現代性。這種時代錯位的現代性討論,曾經在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構成了所謂「新左派和自由主義」之間不大不小的思想波瀾。

哈貝馬斯在這個話題上的貢獻,匯集為一部《現代性的哲學話語》。他在其中既批判以巴塔耶、福柯、德希達為代表的「青年保守主義」——他們用後現代話語反對現代性,也批判以維根斯坦、卡爾·施米特、戈特弗裡德·貝恩和恩斯特·雲格爾為代表的「舊保守主義」,他們主張「不如回到現代性之先的立場上去」。這兩個保守主義的命名,在當時和今天仍然讓人覺得過於簡單粗暴,不過由此而襯託出哈貝馬斯本人的居中立場:對於一種「未完成的現代性」的殷切期盼。現代性對哈貝馬斯來說,是一個在有憲法保障的公共領域中基於交往理性而達成的理性建構方案。這個方案在聯邦德國成立以來,總體而言是成功的,而他本人也因為對現代性的堅定捍衛,而被人們視為當代民主的導航人。

思想根源

哈貝馬斯是公共知識分子的典型代表。他既是學者,也是時代精神的診斷人,他既在學院教書育人和發表大部頭著作,也在報刊雜誌與他人論戰,小論文的結集也已經達到了12卷之多。穆勒-多姆的《于爾根·哈貝馬斯:知識分子與公共生活》作為一部傳記,非常生動地詮釋了哈貝馬斯的這一公共知識分子的形象。

哈貝馬斯在2004年榮膺日本「京都獎」的答謝詞中,解釋過他的思想和學術動機。由於他患有先天性唇顎裂,小時候不得不接受多次手術,並且即便這樣,也不能完全消除說話時的鼻音。但是,這一缺陷並沒有讓他動搖對周圍世界的信任,相反,「手術會喚起依賴感,也會讓我認識到自我與他人相處的重要性。到後來,人的社會性無論如何都成為了我從事哲學思考的出發點……這種感受讓我在思考人的社會屬性的時候,把我引向了一些強調人的精神的主體間性的哲學觀點。」越是有說話的困難,他越是體驗到「語言交往作為共性的表層的重要性,沒有它,我們個體無法生存。」這幾乎就是他後來的交往理性以及公共論域理論的直接淵源。

同時,由於他身體上的先天缺陷,早年遭受的歧視讓他對任何形式的排斥都有一種道德上的敏感。比如,他在納粹歷史的「罪責問題」上從未放鬆過。他跟託馬斯·曼、雅思貝爾斯一樣,堅定地認為,在納粹問題上無法區分「施害者」的納粹分子和「受害者」的德國人民,戰後的德國人要從整體上反思自身在納粹罪行上的責任。這種道德敏感的另一後果,是對於民主的毫無保留的支持。哈貝馬斯在民主中看到的是,基於社會財富再分配的福利國家的優點,以及民主政府的宏觀調控對於資本主義制度的矯正能力。這一傾向,奠定了哈貝馬斯作為左翼教授的基本道路。哈貝馬斯說過,「願為一切左的東西承擔責任」。這是因為他看到了自己思想中的理性進步因素,必然是與左翼更近,而與右翼自由保守派更遠。

從總體來看,哈貝馬斯在一切爭論中小心翼翼地維護了他理性、客觀、中立的學者形象。但由於他不可避免的左傾因素,他的爭論對手大多來自右翼保守陣營。在1977年「德國之秋」事件中,「紅軍旅」刺殺了一些德國的政經要人,整個德國開始反思學院左翼思想是否為左翼恐怖主義提供了思想資源。此時,哈貝馬斯發揚了一種跟在納粹問題上完全不同的細分精神,認為將兩者聯繫在一起是「屬於集體迫害一樣的煽動行為」。

在他看來,有一種基於交往理性的思辨,可以把左翼理想和其它一切基於左翼思想而產生的惡果區分開來,而既然這種區分是可能的,那麼這種思辨就可以保持為一種自足的理想,而成為有條件證成的結論。他當然也意識到,這種結論是「可錯的」,不是「終極論證」,但對於理性的信賴,不得不讓他有所偏心地採取行動。

對於聯邦德國的民主建設來說,如果必然會有來自左翼的競爭,那麼,像哈貝馬斯這樣一個人物來扛起左翼的大旗,確實是德國之福。1978年,已經有「現代性方案負責人」之稱的哈貝馬斯,接受採訪並聲稱,當下左翼政策「有兩大目標:一是最大限度地擴大政治參與,二是將剝削和權力剝奪減少到最低限度」。這其實就是迄今為止西方左翼的最大公約數。

「日神」哈貝馬斯

倘若按照尼採在《悲劇的誕生》中關於酒神和日神的經典劃分,那麼,哈貝馬斯就是日神,就是理性的蘇格拉底在當今德國的還魂。他憑著對理性的堅定信仰和執著論證,帶領人們來到明亮的阿波羅神的公共領域。他的理論或許可以通俗地概括為:沒有什麼不可以通過坐下來談而解決。他本人不是現代社會的「話事人」,雖然他也參與公共討論。他的角色,更準確地說,是現代民主的「話事人」制度的辯護者和奠基人。

20世紀西方哲學的一個重要走向,是對理性和主體產生了根本的懷疑。哲學上的「非理性主義」和在認識論上反對主體主義,成為潮流。哈貝馬斯早年藉助海德格爾,發現了西方現代技術統治的根本特性,藉助雅思貝爾斯看到了普遍交往的可能性,並且他也受到伽達默爾的器重。但他在法蘭克福社會研究所的工作和研究,讓他最終放棄了存在主義的非理性思路。同時,藉助對語言構築主體間交流的可能性的認識,他也與認識哲學裡依賴純粹主體的意識分析拉開了距離。哲學對他而言,首先是一種語用學分析,由此,他贏得了一種新型的理性辯護方式。

在《交往行動理論》中,他借用奧斯汀的言語行為理論,將語言的根基性作用與人對於世界的認識關聯起來。作為實際事態存在的客觀世界、人際關係得到合法調節的社會世界,以及行動主體自身可經歷和感受的主觀世界。對話的參與者所生活的世界構成視域,成為他們的共同背景。交往參與者無法脫離生活世界的視域。

在《啟蒙辯證法》中,霍克海默和阿多諾主要探討了理性被單一化為工具理性的原因和後果,以及啟蒙運動在文明史上的失敗。可以說他們悲觀地看到了理性的失敗。而哈貝馬斯卻是樂觀地看到了理性的必勝。他從技術批判和勞動社會學的視角,闡述自己的觀點,同時討論了標準化生產和補償性消費領域的異化現象。對於啟蒙運動,他認為,「世界歷史上的啟蒙運動進程的反諷在於:生活世界的合理化為系統複雜性增長創造了條件,而系統複雜性過度增長所釋放的系統命令,超出了被系統工具化的生活世界的理解能力」。意即,理性的前進步伐總是過大,所以才會招來反啟蒙保守勢力的反噬。

2001年他獲得了德國最重要的獎項之一德國書業和平獎,其授獎詞如下:「他始終以批判和積極介入的姿態,伴隨著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成長之路......他作為新時代富有影響力的德國哲學家受到全世界讀者的關注。」理性知識分子作為「日神」,乃是從根本上為社會的秩序提供信心保障,而這也恰恰是批判精神的日常能量所在。批判就是因為他們對自己有信心。

對於他這番信心滿滿的交往理性的論證,當然也有不少的反駁和猶疑。有一個簡單的事實或許大家都觀察得到:對立的雙方,尤其是觀點的對立,最不可能通過擺出真實的事實、立下正確的規範和拿出本真的態度,來達到共同的理解和和解。這在哈貝馬斯身上也有例證:當歷史學家們在2011年再次用納粹屠殺猶太人的「唯一性」問題登門討伐哈貝馬斯時,他保持了沉默。出版商爆料了這件事,聲稱哈貝馬斯也沒有完全遵照他發明的對話理論。

超越民族國家的治理

2011年《關於歐洲憲法的思考》,是哈貝馬斯對於全球化背景下民主政治的終極思考。在這裡,他提出了「超越民族國家的治理」概念,並且把「歐洲一體化」視為近在眼前的、可欲可求的目標。這一想法就是將政治的公共領域從一國走向世界,同時,它也與哈貝馬斯一貫以來對於民族主義的仇視相呼應。

歐洲的左翼思想家大多把民族主義視為納粹的一個根源,並因而始終在尋找超越民族主義的政治理念。哈貝馬斯宣稱,如果有一種德國的愛國主義,那麼只有「憲法愛國主義」。在康德「永久和平論」啟發下的世界公民共同體概念,引導人們走出一國之狹隘國界,從而開展出一種「超國家的治理」模式。

哈貝馬斯所希望的,不是一個暴力壟斷的世界政府,而是一個非國家性質的「多層級政治體系」。在這個民主的「世界社會」中,聯合國作為現有的、作用有待加強的超國家世界組織,將為保障和平、捍衛人權和保護環境,擔負起主要責任。在聯合國之外或之下,將有區域性組織負責世界內政。也就是說,這些組織「肩負的責任一方面在於,消除階層分化的世界社會中的極端貧富差距,治理生態失衡,防止集體威脅,另一方面將著眼於實際的權利平等,通過展開世界文明對話,促成不同文化間的相互理解」。

很顯然,他在其中沒有加以重視的是,維持這樣一種理想的成本。這成本當然不僅僅是經濟的成本,而且還有制度本身的成本。沒有一種制度設計比左派制度設計更為鄙視金錢,他們一概視金錢為邪惡,並且從不計較花費多少。同樣的,在制度層面上的官僚化,它們不是視為腐敗的根源,而恰恰視為政治理性化的前提。他們之所以始終能夠獲得支持,無非是因為畫的餅足夠誘惑群眾,而政客可以藉此機會擴張權力。

對於民主制度,福山的「歷史終結」並不是說,資本主義及其自由民主走到了盡頭,而是說,它實現了自身、達到了完滿。但是,哈貝馬斯所描述的世界公民的理想,實際上卻是在表達「歷史終結」的另一個含義:這個理性王國,要把自己逼入最後的解決方案中。民主的民族國家最終將變成民主的帝國,並且在帝國的合理化過程中結束自己的生機和活力。

然而幸好,英國脫歐在事實上構成對哈貝馬斯世界公民共同體理論的民意反駁。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在逐漸拋棄哈貝馬斯,儘管哈貝馬斯仍然健在。然而我們仍然要祝福他,他是一個誠實而讓人敬佩的公共知識分子。

相關焦點

  • 哈貝馬斯與自由主義:哈貝馬斯九十大壽引發的西方哲學界筆戰
    哈貝馬斯的交往行動理論認為社會應該通過不受權力關係約束的自由討論以實現倫理學習的理想,但是在格斯的「祝文」《討論的共和國:九十歲的哈貝馬斯》中,通過分析討論這一行為本身的價值,格斯認為哈貝馬斯的理想是不連貫的,也是關乎意識形態的。格斯開篇明義,假設了討論或溝通不存在的情況。
  • 專訪童世駿 哈貝馬斯在中國
    當然,有德國媒體最近在慶祝哈貝馬斯九十歲生日的文章中也並不主張把哈貝馬斯歸入馬克思主義的陣營中。但哈貝馬斯其實很重視馬克思主義傳統,並設法對此進行發揚。在柏林圍牆倒塌、東歐劇變之時,哈貝馬斯曾寫過一篇《社會主義今天意味著什麼?》的文章,旗幟鮮明地堅持社會主義理想。
  • 張慶熊 | 徘徊在康德、黑格爾和馬克思之間: 哈貝馬斯的《再論道德與倫常》述評
    現在,哈貝馬斯要在他所聲稱的「後形上學」的思 想方式中論證道德規範究竟是如何建立起來的,以及為什麼這樣建立起來的規範具有要求每個公民都應該遵循的普遍意義。哈貝馬斯的解決辦法是從康德那裡接受主體的自主性(Autonomie)的概念而摒棄其先驗主體的概念,把所謂的「先驗主體」改造為一個在交互行為中進 行認知和建構的主體際的共同體。
  • 哈貝馬斯:聲討布希的哲學大師
    據說,哈貝馬斯第一次和菲舍爾長談之後,曾站在法蘭克福大街上發出長嘆,認為自己此時此刻才真正回到了法蘭克福。1999年德國為表彰他在哲學和社會學領域所作的傑出貢獻,授予他以戰後聯邦德國第一任總統的名字命名的「特奧多爾·霍伊斯」獎。對資本主義制度予取予奪  有人說,哈貝馬斯雖然批判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病,但他立足於資本主義的發展,批判是為完善資本主義社會制度,是資本主義制度的一個理論清道夫。
  • 哈貝馬斯90歲生日快樂!他一直在檢視現代世界的病態和危險
    20世紀90年代,「相對主義」和「多元文化論」可以說是對現代人影響力最大的兩股相輔相成的思潮,在日常生活中和意識形態上都有著重要作用,而所有這些理論和情景都在傳遞一個信息:這不再是一個有普遍準則去評估指引人類行為的年代。在這樣的氣候之下,哈貝馬斯提出「溝通行動論」,這本著作《溝通行動論》的英譯本上下冊有2000頁之多,引起了廣泛討論。
  • 哈貝馬斯《在事實與規範之間》
    1961—1964年任海德堡大學哲學教授,1964—1967年任法蘭克福大學哲學-社會學教授,法蘭克福大學研究所所長,1971—1983年任德國普朗克研究院科技世界生活條件研究所所長,1983—1994年任法蘭克福大學哲學-社會學教授,1994年退休。哈貝馬斯是當代西方重要的理論社會學家、哲學家,在德國乃至歐洲、北美的哲學和社會學領域有著廣泛的影響。
  • 哈貝馬斯:我仍舊對世界上正在發生的一些事情感到憤怒,這並不是件壞事!
    1961年哈貝馬斯發表教授資格論文《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將歷史社會學和哲學結合起來,追蹤了某種批判性的公共生活理想的起源以及對它的背離,獲大學教授資格後任教於海德堡大學。1964~1971年在法蘭克福大學任哲學和社會學教授,並協助阿多諾指導法蘭克福社會研究所。1972年轉入西德施塔恩貝格的麥克斯·普朗克協會,後任法蘭克福大學哲學系教授,1994年榮休。
  • 就近入學:公民的現實與政府的理想
    就近入學,對公民個人來說經濟、方便;對社會來講,運行效率高,有利於社區和諧與和社會事業的健康發展。市場經濟模式的快速發展,帶動或拉動社會各項事業和法律制度的變化。市場經濟,首先突破的是城鄉二元戶口制度,人員流動和遷徙,造成人員居住地與戶籍地矛盾,異地教育需求增加,原來的城鄉教育資源的不平衡、地域的不平衡,乃至同城教育資源的不平衡,一一被公民個人的欲望打破。
  • 「世界公民NO.1」去世,和平夢還在
    本周,《紐約時報》等媒體發布訃告,同時評價他的逝世為「一個理想主義者的離去」。儘管他提出的「世界政府」的理念並沒有得到普遍認同,他對於和平的執著追求仍值得稱讚。           本版編譯/楊涵    1948年5月25日,一名美國軍隊前飛行員闖進美國駐法大使館,聲稱自己並非美國公民。使館工作人員看著他,滿臉驚訝,他接著表示,自己是一名「世界公民」。
  • 從世界公民概念看康德的普世主義思想
    顯然,對康德而言,對理論與實踐關係的普世主義的考察,其實就是立足於世界人或世界公民的所做的一種超越特殊個體、乃至特殊國家的整體考察。於是,一種普世主義的研究方式,就很自然地與一種從世界公民的高度來展開的研究統一在一起了。      從思想史的角度來看,康德的這種把普世主義的研究等同於立足於世界公民的研究的做法,是有一個深厚的思想淵源的。
  • 世界公民政府組織創始人去世 自稱「無國籍」
    本周,《紐約時報》等媒體發布訃告,同時評價他的逝世為「一個理想主義者的離去」。儘管他提出的「世界政府」的理念並沒有得到普遍認同,他對於和平的執著追求仍值得稱讚。  本版編譯/楊涵  1948年5月25日,一名美國軍隊前飛行員闖進美國駐法大使館,聲稱自己並非美國公民。使館工作人員看著他,滿臉驚訝,他接著表示,自己是一名「世界公民」。
  • 周末】哈貝馬斯:公共空間與「政治公共領域」
    進而言之:人是一種動物,由於他天生就處於一個公共的社會關係網絡之中,因此逐漸形成了使他成為人的能力。如果從生理結構上比較一下新出生的哺乳動物,我們就會發現,沒有哪種動物比人在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更加不成熟,更加無助了;也沒有任何一種動物需要如此長時間地依賴家庭的庇護,離不開與同類成員之間共同分享的公共文化。我們人類互相學習。但這隻有在一個充滿文化活力的公共空間中才有可能。
  • 淺思關於世界公民的問題
    淺思關於世界公民的問題馬克思高中時在《青年對於職業選擇時的思考》中說要從事為了全人類的幸福而奮鬥的職業,後來他也的確是實現了他的諾言,他一生都漂泊於歐洲各國,致力於共產主義事業的發展,晚年曾被叫去當祖國的高官,但他說「寧願當一個世界公民也不願做一個御用文人」,我想像他這樣的國際共產主義者或許就是世界公民的好榜樣吧
  • 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的國際視野與世界意義
    之所以需要在這種問題上保持清醒的頭腦,恰恰是因為中國與世界的關係在近百年間發生了根本的改變。特別是,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不斷深入,中國不再是也不可能是一個封閉的國家,而是一個身處世界民族之林並與世界各國不斷擴大往來、彼此深刻影響的國家。換言之,正因為中國的歷史語境和歷史地位已然達到一種世界性級別,構成了全球史的重要部分,所以我們才需要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保持更大的定力,既不膽怯退縮,也不隨風飄搖。
  • 吉克雋逸《世界公民》演唱會紀錄片重磅來襲
    2月26日,Global Citizen吉克雋逸世界公民公告現場紀錄片全片正式上線。紀錄片回顧了演唱會臺前幕後的籌備細節和舞臺上的精彩瞬間。重溫現場,吉克雋逸不經意間的真情流露依然讓人感動。熱情洋溢的吉克雋逸、興奮難掩的樂迷、配合默契的樂隊,伴隨著吉克雋逸一句「歡迎來到吉克雋逸世界公民音樂理想國」拉開紀錄片的序幕。紀錄片從演唱會開始的前十八天開始記錄,揭秘了整個演出的籌備過程和背後故事,小到瘋狂記歌詞、選演唱會海報,大到音樂編排、舞臺效果等,吉克雋逸全程投入,不放過演唱會的任何一個細節。
  • 一個非典型語文教師的公民教育夢
    後來我搬出溫家寶總理2011年10月25日在南開中學看望師生時的講話,他也引用了這句話,再也沒有人對我指指點點了。它更側重於寫作的過程化指導,而非寫作的結果;它更側重於寫作者的思維技能訓練,而非語法修辭訓練;它更側重於寫作者的思維質量的提升和健全人格的養成,而非僅僅停留在寫作能力的提高。美國教育家馬莎•努斯鮑姆在《告別功利——人文教育憂思錄》一書中針對要在學校培養現代公民的具體舉措問題,即認為學校要「大力培養批判性思維,大力培養發出異議之聲所需的技能和勇氣。」
  • 哈貝馬斯:作為私人自律領域的市民社會
    就其本意而言,法治從根本上是要消除統治;這是典型的資產階級理想,似乎對從政治統治下解放出來的私人領域的政治保障也不能採取統治形式。資產階級關於以法為本的國家理想是要求一切國務活動都必須遵守公眾輿論認可的規範體系(這種體系應該儘可能地沒有漏洞)。其目的已經是要徹底廢除作為統治工具的國家。統治行為根本就是值得質疑的。
  • 如何培養孩子成為世界公民?
    全球化、信息化、多元化為一體的新時代科技的發展使人類活動得以突破時間和空間的局限不同國家(文化/民族)之間的相互認識與理解在加深在這樣一個多元的文化和價值並存的時代背景下,孩子需要的是世界公民教育(global citizeship)
  • 作為「世界公民」,我們怎麼面對一個可能下沉的世界
    原創 Zita 三明治3月底,在一家網際網路公司做廣告文案Zita從湖北回到深圳,決定在4月加入每日書的「世界公民」主題班。和群裡許多海外經歷豐富的寫作者相比,Zita並沒有去過世界上太多國家,第一次出國還是剛剛工作之後去往泰國旅行,兩年前她才第一次踏入歐洲。但這並不妨礙她對「世界公民」主題有話想說。「疫情的發展,讓我在這段時間真的感受到環球同此涼熱的現實境遇。希望可以寫下這期間的所感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