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學院是做什麼的?

2021-01-09 手機鳳凰網

專訪歌德學院中國總院和北京分院院長米歇爾·康·阿克曼

「建立歌德學院的一個重要目的是讓其他歐洲人明白,除了希特勒的德國,還存在一個歌德、貝多芬、康德的德國」

米歇爾·康·阿克曼是北京大學1975年的「工農兵學員」,現在是新上任的歌德學院中國總院和北京分院的院長。

每年,他所掌管的歌德北京分院為1100人次以上的學員提供德語培訓,同時,這個機構還策劃開展各種「野心勃勃」的文化交流活動,諸如培訓中國的博物館、美術館人員。

一米九幾的個子,一張瘦削的長臉,一雙手指細長的大手。阿克曼的茶杯上印著荷花和中國古典詩詞。他出生於德國巴伐利亞省一個偏僻的村莊。1975年,這位德國的「農村小夥」來到北京,成為北京大學「中國當代歷史」專業留學生。懷抱著對中國的政治好感和田園詩般的想像,阿克曼卻發現通過身邊的人了解中國很難,於是他轉向中國當代文學。

在翻譯中國文學作品的同時,阿克曼的正式職業是歌德學院的職員,從德語教師做起,後參與創建歌德學院北京分院,直至成為北京分院乃至中國總院的掌門人。

在中國,不過在門外

南方周末:您最早是學社會學的,後來覺得社會學不解決問題,改攻漢學,您想用社會學解決什麼問題?

阿克曼:貧困、不平等、民主……那時候我們非常理想主義,我們是左派,我們想解決所有人類的問題。那時候你還沒有出生,在西方,有一個跟「文化大革命」同時的學生運動。

南方周末:您覺得漢學能解決這些問題?

阿克曼:漢學不能解決。我只是對社會學失望了,發現它根本解決不了任何一個問題,所以,我就決定學一門根本沒有任何用處的專業。那時候,漢學跟現在大不一樣,基本都是古文,比如,你對宋朝的佛教感興趣,那你就來學漢學。我們的教授大部分對當代中國不是很感興趣,大部分也不會說中國話,你讓他們談《易經》,他們就非常有學問。所以,那時候,漢學是一門根本沒有任何實用價值的專業。我覺得真好,我就在象牙塔裡學習。我開始學漢語的時候,我們全系只有不到30個學生。

南方周末:您1975年來北京學漢語,那個時候老師都教些什麼?

阿克曼:你可以想像,那是「文革」的時候。我選中國當代歷史這個專業的唯一理由是,可以跟中國同學們在一起讀書,其他專業都是給外國人單獨講課的。那時候,你可以想像,什麼「批林批孔」啊,什麼「儒法鬥爭」啊,我們有點哭笑不得。當然,我們的教授也哭笑不得,因為他們知道,這完全是胡扯,但是他們也沒有辦法。所以我們常常逃課。好在我們算工農兵學員,所以我們還下鄉,到工廠去勞動,這個還比較有意思。

我並不覺得那段時間是一種浪費。我開始學漢學的時候,還是老老實實地學古文,不過,我已經開始對當代中國感興趣,對中國的經濟感興趣。我的碩士論文是與經濟有關的題目:《中國五十年代的經濟計劃理論》。我跟我的教授爭得很厲害,因為他不願意我做這種題目,他對這些東西什麼都不知道,他沒法對我的碩士論文下什麼評論。第二他覺得,研究中國意味著研究中國的歷史,而不是中國的現在。

南方周末:一個看了很多中國古典文獻,對毛澤東和中國又有政治好感的西方年輕人,他來中國之前,對中國是怎樣的想像?

阿克曼:那時候比較混亂。來中國之前覺得,一方面,從社會的角度,在中國可以碰到人類的前途;另外,對古老中國也有浪漫的概念。其實當時的中國,兩個東西都不存在了:連一本《論語》都買不到;物質遺產大半被破壞了。而且我們發現,那時候人和人之間的關係特別糟糕。互相害怕,也不敢說話,常常撒謊。除了家庭和朋友的圈子以外,人們之間好像有一種不信任。所以,那時候我們當然會很失望。有些人發展成對中國的仇恨,好像中國騙了他們。對我來講,這種經驗非常重要,我慢慢發現,不能怪中國,應該怪我自己對世界的態度。

我把那時候在中國的經驗寫成了一本書,英文書名叫《I nside China outside doors》,意思是,我就在中國之內,不過我在門之外。

誤解是個好東西

南方周末:1980年代,您回到德國之後,成為第一批介紹中國當代文學的翻譯家。您怎麼看顧彬教授對中國作家和中國文壇的評價?

阿克曼:我跟顧彬很熟,這個人比較激烈,有時候喜歡極端,有時候乾脆就是胡說八道。「中國當代文學是垃圾」這種說法就屬於比較胡說八道的那種。

南方周末:那您本人對中國當代作家、作品是怎麼評價的?

阿克曼:我是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開始對中國當代文學感興趣,但我並不是對「文學」本身感興趣,而是對這些作品表達出來的東西感興趣。比如,我並不認為,「傷痕文學」有很大的文學價值,「傷痕文學」中有些東西也比較俗氣,sentimental(傷感主義)。不過這些作品對中國人比較重要,因為它表達出以前中國人沒法表達出來的東西。

1980年代初,這種文學對西方人的吸引力不會很大,後來偶爾碰上了張潔的東西。張潔的東西比較有意思,也比較有文學價值,而不僅是代表了社會情況。我想先把她的短篇翻過來,不過出版社一定要我從長篇開始,所以我就決定把她剛剛出版的《沉重的翅膀》翻譯過來。這本書在德國非常受歡迎,到現在為止,是在西方唯一的中國當代文學中的暢銷小說。在德國發行量可能是8萬到10萬冊……張潔之後,中國出了一批好作家。

我開始翻譯中國小說時,已經在歌德學院工作了。1983年到1985年,歌德學院在同濟大學有一個留德預備部,十幾個大學生為赴德留學做準備,這個預備部有兩個領導人,一個是德國人,一個是中國人,我就是那個德國領導人。1987年年底我再次回到中國,準備創立歌德學院。

1986年,王蒙請我參加一個在上海的中國當代文學座談會,我的題目是《誤解的好處》。中國介紹吸收西方文學的過程大半都是誤解,反過來講,西方人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大半也是誤解。但是這種誤解非常重要,因為這種誤解可以製造新的東西。

鄧小平促成中國歌德學院

南方周末:歌德學院是1951年建立的,那個時候德國人民還沒有完全克服戰爭的創傷,為什麼要建這個學院?

阿克曼:那時候德國在歐洲的名聲不是特別好。我們稱自己是「奧斯維辛後一代」。

最初,歌德學院主要在西歐,鄰居國家,因為他們受納粹帶來的災難是最厲害最直接的。在東歐當然沒法創立,蘇聯不允許。在社會主義國家創立的第一個歌德學院是在羅馬尼亞,倒不是他們覺得歌德學院有多好,而是因為它當時正在跟老蘇鬧。然後慢慢擴大到美國,美國是德國重要的合作夥伴、老哥,在美國創立好多,可能有十幾個。

從1970年代到1980年代,所有的歐洲人就明白了現在的德國已經不是納粹時候的德國了,是一個開放、民主、平常的德國。於是我們就把西歐一些比較小的歌德學院關掉了,同時,在亞洲、拉美、非洲創立新的學院。比如,1960年代創立了日本大阪歌德學院。

南方周末:歌德學院的選址原則是什麼?

阿克曼:在有的地方,歌德學院的象徵意義很明顯,比如在阿富汗戰爭之後,就創立了一個歌德學院。但也有一些歌德學院的建立帶有一定的偶然性。兩國領導人會談了,提到加強交流,歌德學院就作為送給彼此的一個禮物。

南方周末:2004年,歌德學院在平壤建立了一家分院,這是西方在朝鮮建立的第一個文化中心。做成這件事有多難?歌德學院是怎麼做到的?

阿克曼:不是分院,是一個材料中心。沒有擔當起語言教學、文化交流的任務。去這個資料室的人要寫申請,這個資料室的資料也要接受平壤的審查,這是毫無疑問的。

怎麼說呢,在16年的時間裡,北京分院也是中國惟一的一個「西方文化機構」,「法國文化中心」是2004年才成立的。中國從原則上不允許搞一個西方文化機構,北京分院等於是鄧小平送給科爾的一個禮物。1984年科爾訪問中國,在私下場合,向鄧小平提出想在中國開設歌德學院。當時,中國正在和歐洲建立緊密的外交關係,鄧小平同意了。外交部派小組來跟歌德學院談辦學細節的時候,才發現歌德學院竟然是德國政府官方的文化交流機構。當時的中國文化國際政策比較保守,文化部和外交部都不想挑這個頭,推給教育部,幾年之內沒有進展。後來,科爾又來中國,看到鄧小平的時候說,歌德學院北京分院還沒有成立,鄧小平說:「看看我們的官僚主義多麼厲害!」因為這句「最高指示」,1988年,北京分院才正式成立。對我們來說,這是一個特別大的意外,也可以說是突破。

我覺得有這一個小小的窗戶,就能起作用。當然,每個國家情況不一樣。歌德學院能忍受的東西也有限。比如說在伊朗我們就把歌德學院關掉了。因為沒用了,沒人能去,去的人每一次都被調查。不過三年前又開了,因為即便歌德學院工作受限制,它還是能起一定作用。只要好處比壞處大,就開著。

歌德學院是孔子學院的老師?

南方周末:有一種說法,「歌德學院是孔子學院的老師」。您覺得兩個學院有什麼不同?

阿克曼:歌德學院跟孔子學院最大的區別是,孔子學院總的來講是一所語言學校,它90%上的活動就是教中文。

南方周末:可歌德學院初期也是這個樣子的。

阿克曼:歌德學院最初基本上也是語言學校,不過,在1950年代中,這個就變了,我們變成一個真正的文化交流中心,全部活動規模三分之一是教語言,三分之一是提供關於德國的資料,三分之一是文化交流。另外一個很大的區別就是,孔子學院不是一個學院,一般來講,孔子學院都是大學漢學系的一個小部分,我覺得這個政策是非常聰明的。因為實際上,到現在為止,孔子學院的作用還不算大。柏林大學的孔子學院有30個學生,活動範圍也比較小,但是從媒體印象來說,做得是非常精彩。起碼在媒體上起到的作用非常大。實際上我發現,沒有一個人具體指導孔子學院是一個什麼東西,但大家都知道這個名字,都覺得是中國的歌德學院,我不知道這是誰想出來的,我非常佩服這個人。

南方周末:有人因此質疑孔子學院身份尷尬:不是官方的對外文化機構,不涉及兩國的教育主權,因而不受兩國政府保護,只是大學之間的合作辦學,沒有統一的教材、師資和固定校舍。

阿克曼:當然,大學不能代表官方的對外文化政策,但目前孔子學院主要還是教中文,我看他們的活動內容,大多是教中國畫啊,中國功夫啊,寫毛筆字啊,所以我覺得,在短時間內,矛盾不會特別大。不過,我覺得很奇怪的是,除了孔子學院,中國還有一個隸屬於文化部的文化交流中心,在巴黎有,很快在柏林也有,不過沒有一個人提到它。這個文化交流中心的作用跟歌德學院類似,包括語言教學,提供關於中國的材料,搞各種各樣的文化交流。這種文化中心中國很早就有,最初在巴布亞紐幾內亞、模里西斯。

南方周末:最近德國有一家報紙叫《每日新聞》的,質疑中國辦孔子學院並不單單是為了語言教學,它還擔當著對外援助、奧運宣傳、為兩國企業家牽線搭橋的作用。您怎麼看?

阿克曼:這又有什麼不對呢,搞這樣的活動我一點也不反對,更深刻的是另外一個問題,歌德學院建立的時候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是把文化和政治分開,我們不是一個國家機關,我們是一個獨立的民營機構,我們和政府的關係是在合同裡寫下來的,國家應該給我們錢,但不應該幹涉我們的工作內容。這跟納粹時代的經驗有關係,那時候文化完全是被政治利用了。

南方周末:一方面是文化和政治的關係,另一方面是經濟和文化的關係。中國人經常說的一句話是「文化搭臺,經濟唱戲」,我不知道在德國的文化語境裡,您怎麼看這種說法?

阿克曼:中國的文化商業化非常厲害,我覺得太過分了,對文化不會有很大的好處。拿我們剛才談過的中國文學來說,中國文學水平的下降是從1990年代開始的,這跟文化商業化有很大關係。我不反對文化的適當商業化,但是把全部文化都商業化了,對文化的發展沒有任何好處。

我們提出一個概念叫「中層階級」,它跟「中產階級」的區別是它不是一個以收入劃分的概念。這些人可能並不富裕,但他們的共同特點是受傳統文化影響比較小,願意接受新的東西,而且有一定的專業技術職稱,比如教師、律師、媒體人、藝術家……他們能夠影響別人。在我們舉辦的「德國周」的系列活動中,我們會著重與這些人群接觸。(錄入:陳利明)

張恆

相關焦點

  • 歌德學院胡雅珊:歌德學院證書是全世界認可的
    主持人:歌德學院這一次是第幾次到中國來參展?  胡雅珊:我們是第5年參加10月份的教育展,每一次都來了。  主持人:在中國有什麼招生計劃?  胡雅珊:我們是語言文化學院,並不是大學,去年我們招生數量是1500左右。  主持人:是中國學生嗎?
  • 歌德學院
    歌德學院是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在世界範圍內積極從事文化活動的文化學院。對於所有積極從事和德國、德語以及德國文化相關工作的人們而言,我們既是服務者,又是合作者,我們獨立負責自己的工作,不帶有任何政治意味。 我們樂意面對全球化帶來的文化和政治方面的挑戰,人們應該生活在一個視文化多樣性為財富並能相互理解的世界中,為了這個目標,我們將帶來更多的創新。
  • 歌德學院管窺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趙漣報導  孔子與歌德分執東、西文化巨匠之牛耳,想必以孔子為海外推廣漢語語言文化機構的名稱,與當年歌德學院有異曲同工之妙。歌德學院已經在德語文化推廣中走出一條成功之路,對於我們實現孔子學院的抱負不無借鑑意義:  總部位於德國慕尼黑的歌德學院是一個在世界範圍內從事文化活動的機構,其資金大部分由德國外交部和聯邦新聞局提供。該學院的口號是「學習德語,感受文化」。  歌德學院在全世界範圍開設的各種級別的德語課程班以其優良的品質不僅促進了德語的推廣,也成為外國留學生進入德國大學的重要途徑之一。
  • 歌德學院的發展及啟示
    在這一背景下,德意志學院(Deutsche Akademie)應運而生,它通常被看作是歌德學院的前身。歌德學院發展歷程歌德學院的前身1925年,在慕尼黑大學校長普菲爾施福特等人的倡議下,德意志學院成立。
  • 歌德學院:了解德國文化,快速學德語
    訪談學校:歌德學院(中國)德國文化中心  訪談嘉賓:胡雅珊  主持人:此次展會上,歌德學院對學生提供什麼樣的服務?對此次展會,有什麼樣的印象?  主持人:歌德學院對德語培訓,跟德福班有什麼區別?  胡雅珊:我們有德福的準備班。我們用比較特殊的教育手段,我們從AE(比較低的水平)到德福班(比較高的水平),無形當中訓練學生考試的水平,在無形當中也在提高學生德語水平。
  • 德國歌德學院歐陽強:最富盛名的德語語言學院
    搜狐出國主持人:非常感謝您做客搜狐出國會客廳,我們想先通過您向我們網友、考生和家長介紹一下德國歌德學院。  歐陽強【德國歌德學院】:我今天感到非常高興能有這個機會介紹一下歌德學院,歌德學院是聯邦德國的一個文化機構,聯邦德國是中國最大,最著名的一個德語語言學院,承擔著在傳播德國文化任務。
  • 歌德學院:在德國最大首先要解決語言問題
    任時洋【歌德學院(中國)德國文化中心語言部質量管理負責人】:歌德學院,我們學校是德國政府支持辦的,它是一個全球性的學院,大概在全球有150所,主要是向外界推廣德國的語言和德國文化。  任時洋【歌德學院(中國)德國文化中心語言部質量管理負責人】:在德國最大首先要解決語言問題,因為你在德國包括學論文,包括做演講,包括與學生交流大部分的時間都需要用德語,雖然有些學生用英文,但是主要還是靠德語交流,所以語言是很大的問題。
  • 前歌德學院總院長怎麼評價孔子學院?
    阿克曼:孔子學院是官方的、歌德學院是民間德國人阿克曼在歌德學院工作了三十年,2011年退休後接受了中國國家漢辦主任、孔子學院總部總幹事許琳的邀請,開始擔任孔子學院的顧問。歌德學院是受當時的聯邦德國委託,在世界舉辦活動;孔子學院是受中國委託,在國外舉辦活動。「國家委託」在對搞文化交流的機構提供幫助的同時,也給文化活動工作的開展造成一定的困難。阿克曼表示,兩個機構稍微有一點區別:孔子學院是國家機構,歌德學院是民間機構。
  • 歌德學院的教學方式真的是最佳方式嗎?
    首先是 慢 ,因為歌德學院對當地的母語有近乎執念的排斥。本來可以一句話可以解釋得清清楚楚的,因為排斥漢語的執念,得手舞足蹈解釋半天。歌德學院有多慢呢?正常三個月可以學完一個級別(常規培訓總共有四到五個級別),歌德學院需要半年。 有的人替歌德學院解釋:「慢才好」。這是毫無道理的。
  • 歌德學院:德國公共外交平臺
    歌德學院:德國公共外交平臺 2017年07月24日 07:4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黃巖 字號 內容摘要:歌德學院成為德國公共外交的一個重要戰略,在塑造德國價值和重建德國國家形象方面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 德國歌德學院「巴士之旅」走進太原
    德國歌德學院「巴士之旅」走進太原 >   中新社太原10月30日電 (李新鎖)歌德學院(中國)30日攜帶德語圖書、電影等走進山西太原,與當地學生、民眾交流德語、德國文化。
  • 歌德學院:我們不介紹德國文化 只介紹文化差異
    A:如果講到障礙,到現在為止還沒有什麼。在不同地方的經驗不會造成阻礙,而是會成為合作的靈感源泉。比如在藝術領域,各地的藝術家完全不同,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解讀世界。對我而言,先去了解,然後再與藝術家合作開展項目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歌德學院的使命是創造可能性。我們自己並不是藝術家,不會去創作作品。
  • 到德國國內歌德學院學習德語
    上海錦創歌德德語培訓提供免費的諮詢服務,幫助德語好愛者赴德國參加德國歌德學院的德語課程。
  • 歌德學院(中國)院長:中國文化的成功在於未來
    阿克曼(Michael Kahn-Ackermann):歌德學院(中國)院長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成就是毫無疑問的。但是中國的進步是不平衡的,經濟上已經取得了成功,而文化的成功還在於未來。中國如果想把一個社會的全部文化都商業化,那麼文化將很快消失,因為中國不是美國。
  • 歌德學院中國語言部負責人胡雅珊女士訪談實錄
    胡雅珊:歌德學院是一個世界範圍內的文化機構,在80個國家有129個分院,並且這個數字在不斷的增加,歌德學院會有一些文化項目舉辦,同時也會有語言課程班就是德語班,在中國歌德學院是1988年成立的,差不多有20年了,在北京我們有很多文化項目,同時又更多語言班的課程,在北京有歌德學院,在香港也有,在上海也有歌德學院的分支機構,在北京的歌德學院每年有差不多
  • 「歌德學院成立於德國形象谷底期,為讓德國在全球重建信任」
    日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專訪了歌德學院中國分院院長彼得·安德思(Peter Anders)。安德思分享了他在歌德學院的工作經驗,並對孔子學院提出了一些建議。德國歌德學院中國分院院長彼得·安德思 賀子清 圖        澎湃新聞:歌德學院是一個怎樣的機構? 你如何定義歌德學院?
  • 歌德學院德語教學聯絡部主任 夏娓竹
    夏娓竹(VerenaSommerfeld) 歌德學院德語教學聯絡部主任  中國網教育頻道記者:歌德學院一年的學員有多少人?他們學習德語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夏娓竹:歌德學院北京分院目前每年大約有1000名學員,此外我們在中國還有六個語言中心,這些語言中心加在一起每年大概還有4000名學員。大部分學員學習德語的目的是為了去德國繼續深造,這一比例大約在百分之七十到八十左右。
  • 中國大陸其實只有一家歌德學院!驚呆了...
    大陸各大歌德語言中心分布@歌德學院大陸的歌德語言中心大多依託於具有知名德語專業的高校建立或者依靠德國駐中國外事部門,如西安歌德語言中心(西安外國語大學)、重慶歌德語言中心(四川外國語大學)、青島歌德語言中心(青島大學),上海錦創歌德德語中心(依託德國駐上海總領事館文化教育處)等。
  • 北京歌德學院798藝術區新空間開幕
    歌德學院院長雷曼(中)、北京分院院長安德思(左)和德國駐華公使在媒體見面會上。 人民網北京10月29日電  (記者王小光)位於北京798藝術區的德國文化中心·歌德學院(中國)新空間於今天隆重開幕。在27日舉行的新空間開幕媒體見面會上,德國歌德學院主席克勞斯—特·雷曼博士、歌德學院中國分院院長安德思先生以及德國駐華大使館公使艾博賦博士向記者介紹了建立新空間的特別意義及未來打算。
  • 外國語學院學生參加北京歌德學院成立二十周年慶典
    11月1日,北京歌德學院在798藝術區舉行了成立二十周年慶典。外國語學院組織德語專業同學前往參加慶祝活動,符曉丹、馮雪珺、郝漢、段庭輝4名同學作為志願者為慶典提供了服務,獲得好評。 慶祝活動從下午2點持續到凌晨2點。德國駐華大使施明賢、北京歌德學院院長阿克瑟以及眾多中德兩國文化藝術屆知名人士到場祝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