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學院:我們不介紹德國文化 只介紹文化差異

2020-12-17 三聯生活

歌德學院:我們不介紹德國文化 只介紹文化差異

2013-08-12 10:40 作者:陳雪蓮來源:國際先驅導報

我們的工作不只是純粹介紹德國文化。不只是德國文化或德國傳統文化,而是要介紹非典型的,也就是要介紹文化的差異性和多樣性,因為文化是個體的。


得·安德思(Peter Anders),2011年5月起任歌德學院中國分院院長。1961年出生,畢業於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戲劇、電影和傳媒專業,曾在法蘭克福德國電視一臺文化編輯部工作。1990年起在歌德學院工作。

歌德學院中國分院的新任院長彼得·安德思是一位藍眼睛的大高個,超過一米九的個頭,在人群裡分外顯眼。這位德國文化新使節雖然到中國工作不到半年,但他為世界範圍內的歌德學院已經工作了21年,從德國慕尼黑、喀麥隆、巴西薩爾瓦多港、保加利亞到南非約翰尼斯堡,文藝科班出身、工作經驗豐富的他均表現出色。2011年5月,他來到了北京。

這並非安德思初次來中國,上世紀80年代,他曾和家人一起來旅遊,在西安、北京、廣州和昆明等地呆了幾個月,看了崑劇、京劇、粵劇、川劇等諸多中國的「戲劇」。那時他所感受到的中國和自己生活的西方如此不同,而現在的中國和那時的中國更是不可同日而語。

儘管評論中國孔子學院時帶有德國人典型的謹慎小心,但安德思仍樂意分享歌德學院推廣德國文化的成功密碼,並講述歌德學院如何在依靠政府撥款與保持文化活動的獨立性之間尋求平衡。

「有意思」才是文化交流的根源

《國際先驅導報》:你不會說中文,也不是中國通,這份新工作會不會給你帶來不小壓力?

安德思:確實,我中文說得不好,不過在我來中國之前,我已經學了一些中文。20多年來,我在世界不同國家工作,每到一個國家,都會努力掌握當地的語言。文化工作永遠是一種翻譯工作,因為語言來自於自身的文化語境。所以在中國,我去了解外界信息會相對困難一些,但是由於多年從事文化工作,經驗起了很大幫助。但我現在每天都在學習中文。

Q:從這幾個月的工作來看,你認為來中國工作這個選擇是正確的麼?

A:這個決定是否正確,可能等以後才能進行評判。不過我當然很高興來中國工作,因為中國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傳統會對文化間的對話作出貢獻。能夠參與和促進中德間的文化對話,我感到非常高興。當然這也是一種挑戰。

Q:如今,中德文化交流中的主要障礙來自哪裡?

A:如果講到障礙,到現在為止還沒有什麼。在不同地方的經驗不會造成阻礙,而是會成為合作的靈感源泉。比如在藝術領域,各地的藝術家完全不同,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解讀世界。對我而言,先去了解,然後再與藝術家合作開展項目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歌德學院的使命是創造可能性。我們自己並不是藝術家,不會去創作作品。我們更多是聯繫各個夥伴,去發掘藝術和藝術家,之後為其提供一個平臺,在此之上,從他們的作品中了解對於世界的想法和願望。

Q:全球化的背景會為你在中國的工作帶來什麼創新?

A:我們現在正處於一個非常重要的時代,因為文化同樣也在全球化的進程中,但我們與自己的傳統仍緊密相聯。在此之上產生一種對立,如果這種對立通過多種角度得以反映,會更有意思。全球化帶來的並不是美國或者說西方文化遍布全球,而恰恰相反,各個地區、各個民族自己的文化得到了發展,並被接受。比如非洲、中國、南美的文化等。

有意思的是我們如何處理和理解什麼是德國的傳統文化,什麼是中國文化,什麼是巴西文化等等。我們的工作不只是純粹介紹德國文化。不只是德國文化或德國傳統文化,而是要介紹非典型的,也就是要介紹文化的差異性和多樣性,因為文化是個體的。

Q:如何理解「有意思」?

A:「有意思」是一種對話的過程,即與合作夥伴共同探討什麼是「有意思」的。去深入理解藝術家的文化背景,去理解為什麼這位藝術家有意思,為什麼這件作品有意思。我認為你提出的是一個非常棒的問題,這正是文化交流的根源所在。正是在這個基礎上雙方合作開展有意思的項目。

Q:中德存在文化差異,如果中德雙方對於「有意思」理解不同怎麼辦?

A:舉個例子,中國的藝術家或策展人找到我說想做一個系列電影放映和討論會,初一看,電影的主題可能對我們而言並不是那麼有意思,但這之後,我們會仔細研究這個電影具體討論的問題,並去思考為什麼這個主題在當前如此重要。如果確實很重要,我們就要將它翻譯成德國的語境,然後會思考,如果這個問題對於你們重要,那對德國意味著什麼,在德國有沒有相應的藝術家也在就這一主題進行創作或研究。在表面看上去簡簡單單的「合作」背後,其實是有很多步驟和問題的。

文化只有商業和非商業之分

Q:歌德學院在北京的不少活動挺小眾和「陽春白雪」(例如探討國際上最前沿文化理論的《「超有機」:首屆中央美術學院泛主題展》等),而傳統上歌德學院一直是「無論是精英文化還是大眾文化的介紹都同樣重要」,不知道你如何看?

A:我不想將文化分為精英文化和大眾文化。對我而言,只存在商業文化和非商業文化。基本上,歌德學院工作的重點是保護非商業文化存活的環境和空間,這些活動不是以商業價值來衡量的。但這不意味著非商業活動就不能成功。比如,在皮娜·鮑什的創作初期,那時她還不那麼有名,歌德學院就在世界範圍內展示她的作品,而到後來,她成為了世界巨星。這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歌德學院致力於推廣新的但並不一定已在市場上取得成功的藝術,看重的是它的品質和長期的成功。

Q:你們選取藝術家時存在什麼樣的標準?

A:第一個標準就是質量。一件作品的好壞,經常要看它如何考慮語境(形式)。如果是實驗性的創作,它產生時可能相應的標準還不存在。在那時,我們的考慮就是這位藝術家創作的態度是否嚴肅,是否足夠有創意,以及他用於創作的材料或媒介是什麼。第二個標準是,所表現的東西應該是對其所產生的語境的一種反映。具體而言,一件來自德國的作品應該反映德國的社會生活。內容和形式是評估其質量的兩大標準。好的作品是形式和內容的高度統一。
此外,歌德學院在慕尼黑總部有一個顧問團,他們是各自領域的專家。他們可以為我們提供諮詢。所以,選擇藝術家並不是歌德學院某一院長的主觀意願,而是各方溝通後的結果。例如近期舉行的「屋頂上的大都會」活動,選取哪幾部無聲電影和哪幾位藝術家也諮詢了歌德總部的顧問團。

Q:「屋頂上的大都會」屬於典型的中德合作項目?

A:是的。我可以告訴你為什麼。對我們而言,「文化和公共空間」是非常有意思的一個話題。公共空間不僅是地理上的空間概念,它也指可以進行對話或討論的這種空間。「屋頂上的大都會」系列活動是音樂、電影和空間的集合,它對於公共空間的詮釋與朗讀會、沙龍等形式「公共空間」在內涵上是一致的。

另外,無聲電影《大都會》以及《柏林,大城市的交響樂》的主題是現代主義。現代主義風格在建築領域有很多代表,比如美國建築大師斯蒂文·霍爾設計的萬國城MOMA。20世紀20年代的電影表現了很多現代主義的元素,比如運動、改變等,與當前中國的現代性如出一轍。
歌德學院的工作獨立進行

Q:歌德學院成立50年來,在其發展史上肯定也有來自其他國家的「文化威脅論」,如何排除歌德學院政治宣傳功用的阻力?

A:歌德學院建院伊始,德國處於最低谷的時期,那個時候法西斯主義的政治宣傳徹底瓦解。所以德國人當時想,我們再也不要做這種政治宣傳了。當時有人建立了「歌德協會」,這是歌德學院的前身。後來歌德學院獲得了德意志聯邦政府的委託,為聯邦政府在德國之外的國家開展文化工作。但是,歌德學院是一個獨立於聯邦政府的機構,不是政府的喉舌。

Q:歌德學院的經費來自於政府嗎?

A:一部分來自政府,大概1/3多一些,另外1/3來自語言教學,其他的來自合作夥伴。這可能讓人感到奇怪,為什麼政府出經費,但卻不控制歌德學院的工作內容,這是由於德國人深信公民社會的理念。

Q:對於孔子學院,你認為它是否應該從語言教學更多地向文化交流拓展?

A:我對孔子學院的使命確實不太了解。歌德學院的工作重心在於文化,此外我們也從事德語推廣和信息傳播。孔子學院的工作看起來好像更注重語言一些,不過歌德學院在全世界範圍內也各有不同,有的學院以語言工作為主,有的學院甚至完全沒有語言部,會根據當地情況設計工作內容。

Q:你如何看待孔子學院在全球的發展?

A:我認為孔子學院的工作很重要,因為它在傳播語言,而語言永遠是促進相互理解的媒介。因為我對孔子學院具體的工作不太了解,所以沒法作太多評論。但是,歌德學院在歷史上也曾經將一些工作交給外面做,但經驗證明,這樣並不成功。

閱讀更多更全周刊內容請微信掃描二維碼成為中讀VIP,閱讀期期精彩內容!

版權聲明:凡註明「三聯生活周刊」、「愛樂」或「原創」來源之作品(文字、圖片、音頻、視頻),未經三聯生活周刊或愛樂雜誌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 、連結、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經本刊、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註明「來源:三聯生活周刊」或「來源:愛樂」。違反上述聲明的,本刊、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歌德學院(中國)/德國文化中心介紹
    歌德學院(中國)/德國文化中心  歌德學院是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在世界範圍內從事文化交流活動的文化機構。歌德學院北京分院成立於1988年。自建院以來,我們一方面致力於德語在中國的傳播與運用,另一方面積極廣泛地從事德中兩國在文化領域內的交流與合作。
  • 德中同行寬容文化的差異—訪歌德學院秘書長
    陪同德國前總理施洛德來漢出席「德中同行」活動的來賓中,有一位聲名顯赫的學者型高官——蜚聲全球的德國歌德學院秘書長漢斯-格奧爾格·克諾普博士。25日,克諾普博士在向本報介紹自己對德中文化交流見解時,特別以發生在法蘭克福書展上這一媒體現象為例說:「我同意中國駐德國大使吳洪波先生的觀點:中國人奉行『三人行必有吾師』,而西方有些人則習慣『三人行我必為師』。」
  • 歌德學院:了解德國文化,快速學德語
    訪談學校:歌德學院(中國)德國文化中心  訪談嘉賓:胡雅珊  主持人:此次展會上,歌德學院對學生提供什麼樣的服務?對此次展會,有什麼樣的印象?  胡雅珊:我們這一次主要提供語言課程的培訓。我們給學生的印象,我們就像德國的島一樣,在島上可以了解德國的文化,快速的學習德語。讓學生感受到我們最好的方面,我們有很強的師資力量,我們在教學過程當中會採用各種媒體介質進行教學,會提供不同課程設置,讓學生感受到歌德學院是豐富多彩的。
  • 德國文化中心·歌德學院(中國)北京市數碼大廈院址重裝開幕
    (圖片由歌德學院(中國)提供)  2016年12月6日,北京德國文化中心·歌德學院(中國)數碼大廈院址重裝開幕。     據介紹,2015年秋,歌德學院進駐北京著名的798藝術區,在改造後的舊廠房為中德對話提供全新空間
  • 德國歌德學院歐陽強:最富盛名的德語語言學院
    搜狐出國主持人:非常感謝您做客搜狐出國會客廳,我們想先通過您向我們網友、考生和家長介紹一下德國歌德學院。  歐陽強【德國歌德學院】:我今天感到非常高興能有這個機會介紹一下歌德學院,歌德學院是聯邦德國的一個文化機構,聯邦德國是中國最大,最著名的一個德語語言學院,承擔著在傳播德國文化任務。
  • 歌德學院:在德國最大首先要解決語言問題
    搜狐教育主持人:請您介紹一下介紹歌德學院。  任時洋【歌德學院(中國)德國文化中心語言部質量管理負責人】:歌德學院,我們學校是德國政府支持辦的,它是一個全球性的學院,大概在全球有150所,主要是向外界推廣德國的語言和德國文化。
  • 歌德學院
    除此之外,通過介紹有關德國文化,社會以及政治生活等方面的信息,展現一個豐富多彩的德國。 建立於1951年的歌德學院發展迅速,目前已遍布78個國家和地區,共有分支機構144個,其中國外分支機構128家。 50多年以來,通過歌德學院、歌德中心、閱覽室、考試中心和語言學習中心組成的網絡,它一直在全球從事著以對外文化及教育交流為中心的工作。
  • 歌德學院(中國)——中德文化交融站
    德國電影導演與中國導演姜文會面。(圖/中國日報)歌德學院(中國)半個世紀以來一直致力於架接兩國文化,促進音樂、舞蹈、喜劇和其他藝術領域的交流。中國日報記者陳楠將帶我們探尋他們下一步的舉措。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近來的德國之訪突顯了兩國關係源遠流長,文化交流碩果纍纍。這些項目是以歌德學院的名義,為紀念德國文化標誌性人物,著名作家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逝世200周年而發起的。歌德學院自1951年成立以來就一直致力於促進世界範圍內的文化交流。去年,學院為慶祝其在中國成立25周年,開展了一系列活動,吸引了超過30萬的參與者。
  • 德國歌德學院「巴士之旅」走進太原
    >   中新社太原10月30日電 (李新鎖)歌德學院(中國)30日攜帶德語圖書、電影等走進山西太原,與當地學生、民眾交流德語、德國文化。歌德學院(中國)巴士之旅項目負責人幕敖力說,此舉意在消除身處兩種不同文化圈中民眾的隔閡、誤解。  歌德學院是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在世界範圍內從事文化活動的文化學院。2013年至2014年,歌德學院(中國)工作人員將乘坐大巴巡迴中國32個城市,開展「巴士之旅」系列活動。沿途將停靠中小學校、大學及合作機構,通過系列活動和競賽,給中國人提供了解德國及學習德語的機會。
  • 「歌德學院成立於德國形象谷底期,為讓德國在全球重建信任」
    德國有一個說法叫作「遊戲場」,這個詞可以很好地形容歌德學院的實質,這既是一個實體場所,也是一個精神上開放的空間,鼓勵大家完成一些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另外,歌德學院是一個持續敘事的媒介,它一直在講述故事。歌德學院希望對文化領域、精神層面的變化做出反應。
  • 歌德學院管窺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趙漣報導  孔子與歌德分執東、西文化巨匠之牛耳,想必以孔子為海外推廣漢語語言文化機構的名稱,與當年歌德學院有異曲同工之妙。歌德學院已經在德語文化推廣中走出一條成功之路,對於我們實現孔子學院的抱負不無借鑑意義:  總部位於德國慕尼黑的歌德學院是一個在世界範圍內從事文化活動的機構,其資金大部分由德國外交部和聯邦新聞局提供。該學院的口號是「學習德語,感受文化」。  歌德學院在全世界範圍開設的各種級別的德語課程班以其優良的品質不僅促進了德語的推廣,也成為外國留學生進入德國大學的重要途徑之一。
  • 歌德學院胡雅珊:歌德學院證書是全世界認可的
    主持人:歌德學院這一次是第幾次到中國來參展?  胡雅珊:我們是第5年參加10月份的教育展,每一次都來了。  主持人:在中國有什麼招生計劃?  胡雅珊:我們是語言文化學院,並不是大學,去年我們招生數量是1500左右。  主持人:是中國學生嗎?
  • 德國歌德學院將在成都建西部首家德語中心
    12日於此間透露,德國歌德學院年內將在成都建立德語學習中心,這是西部首家、國內第3家歌德學院德語學習中心。     據葛思茂介紹,這家中心的全稱是「歌德學院德語學習信息中心」,中心選址在成都市圖書館內,而具體合作事宜中德雙方的文化部門正在接洽中。
  • 歌德學院:德國公共外交平臺
    德國的公共外交歷史德國的公共外交可以追溯到納粹德國時期成立的「國民啟蒙與宣傳部」,其目的是對德國民眾進行關於國家政策與德意志國家重建的啟蒙與教育,「國民啟蒙與宣傳部」在進行民粹主義和戰爭宣傳方面開展了大量的工作。歌德學院的前身是德意志學院,德意志學院1925年成立,其目標是改善德國在國際上的形象以及幫助德國國民獲得統一的文化認同,後來獲得德國政府的資金支持,其任務是培訓在德國境內的外籍德語教師。
  • 德國歌德學院:在全世界83個國家有147個分院
    各位搜狐網友大家好,非常歡迎來到搜狐出國直播間,這裡是2009年北京國際教育博覽會的現場,我們非常榮幸的邀請到德國歌德學院中國代表歐陽強先生,歡迎你來到我們搜狐直播間。首先給我們的網友介紹一下德國歌德學院。  歐陽強:德國歌德學院是一個半政府性質的公益性的機構。
  • 歌德學院是做什麼的?
    鄧小平促成中國歌德學院南方周末:歌德學院是1951年建立的,那個時候德國人民還沒有完全克服戰爭的創傷,為什麼要建這個學院?阿克曼:那時候德國在歐洲的名聲不是特別好。我們稱自己是「奧斯維辛後一代」。最初,歌德學院主要在西歐,鄰居國家,因為他們受納粹帶來的災難是最厲害最直接的。在東歐當然沒法創立,蘇聯不允許。
  • 德國歌德學院:德語培訓市場不僅僅在中國是最大 在全世界也最大
    歌德學院每年參加兩次。  主持人:參加教育展想達到什麼樣的效果?  Eell Ping:想介紹歌德學院,它是半政府的組織,不是中介機構也不是語言學院,我們的宗旨是推廣德國文化,在這一個基礎上希望讓更多的學生、更多的家長了解到歌德學院在北京有一個中國分院,這兒有非常良好的德語培訓。
  • 北京德國文化中心歌德學院(中國)院長柯理博士一行到訪我校
    新聞網訊 1月12日,北京德國文化中心歌德學院(中國)院長柯理博士、德語教學聯絡部李勁梅女士到訪我校,就我校與歌德學院(中國)合作合同續籤、歌德語言中心今後發展等事宜,進行了友好坦誠的磋商。校黨委常委、副校長於永明會見了柯理博士一行。
  • 歌德學院(中國)院長:中國文化的成功在於未來
    阿克曼(Michael Kahn-Ackermann):歌德學院(中國)院長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成就是毫無疑問的。但是中國的進步是不平衡的,經濟上已經取得了成功,而文化的成功還在於未來。中國如果想把一個社會的全部文化都商業化,那麼文化將很快消失,因為中國不是美國。
  • 德國歌德學院:語言證書是受到全世界公認
    今年正值中國和西班牙建交40周年,繼法國、俄羅斯、歐盟、加拿大、美國、英國、義大利、德國之後,西班牙成為本屆國際教育展會的主賓國。德國歌德學院-在德學習德語諮詢負責人陳作接受中國網記者採訪    今年有近30所德國知名高校和教育機構組成大型的德國高校代表團分別在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