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實證主義
認為世界是獨立於人類的知識之外。
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可以類比;只要透過科學方法就可以對社會現象找出一套規律的關係。
產生因果關係的論述。
可以將經驗性問題 (empirical questions) 與規範性問題 (normative questions) 予以分離。 在研究上,價值中立是可能的。
二、詮釋主義
世界並不獨立在知識之外,世界是經由社會觀念或論述建構而成。
唯有在論述及傳統之內,才能對現在有所理解。
客觀的分析不可能,知識本身就承載了某些理論或論述,會發生雙重詮釋 (double hermeneutic) 問題。
三、實存主義
與實證主義一樣,認為世界獨立在人類的知識之外。
也與實證主義一樣,認為社會現象 / 結構的確存在因果作用力,所以可以建立因果論述。
但是,並非所有的社會現象及社會現象之間的關係,都可以直接被觀察。 深層結構是無法被觀察到的,但人類又深受其影響。
一、政治學的研究焦點
良善的政治( good )
善 (good) 觀點的改變:道德的政治;有效率;經濟成長;民主政治 …
權力( power )
Machiavelli Niccolo 把焦點集中在權力現象,政治獨立於道德之外,開啟近代以來政治學研究的基礎。
H. Lasswell 分析權力即研究「 Who get what, when and how ?」。 政治的過程乃是權力的形成、分配,與運用。
政治制度( institution )
Aristotle 對希臘城邦的類型學研究。
- 民主 vs 寡頭 vs 獨裁;
- 總統制 vs 內閣制;- 城邦、封建制度、帝國、共和國、現代國家;
- 多元民主 vs 共識民主;
- 民主政體 vs 威權政體;
- 選舉制度;半總統制的運作。
政治行為 (behavior)
具體政治行為的觀察與討論,包括民眾的政治參與、精英互動策略,以及系統與個體之間的互動關係。
國家 (state)
工業革命、資本主義興起後的產物,近代以前是無法想像的。 對領土內具有最高的與最後的制裁權,資源整合與分配的能力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組織與官僚( organization or bureaucracy )
Max Weber 首先注意到組織的力量,把研究焦點放在近代國家成形後的行政官僚體系所展現出來的效能。
二、政治學的研究途徑
研究途徑( approaches ) :可以引導研究者朝向政治學研究的各種不同方式,內容包括試圖提出他們對於「政治學的核心主題」為何的答案。 也包括取得證據的方式、如何確保理論研究的性質,以及提出有關政治本質與動能過程的各種基本假定。
規範政治理論( normative political theory )
規範政治理論涉及在政治關係與實踐的領域中,有關道德概念的發現與應用。1950-1960經歷一個衰敗時期,1970年代又重新回到學術舞臺。
最大的挑戰在於此途徑對應然(ought to be)問題的討論。某些人質疑這種辯論的價值,而且認為這只是漫無章法地以界定為真的方式,製造出套套邏輯的命題;另有些人質疑人類行為者是否真正具有道德抉擇的能力。政治理論學者積極回應挑戰,強烈地主張規範理論可以提供一個嚴謹且發展完整的方式,說明人類在政治生活中的各種選項 。
當代研究主題: John Rawls 的「正義論」;以及「社群主義」的討論。
制度研究途徑( Institutionalism)
政治制度研究指涉政治系統的規則、程序與形式化組織,以及其對政治實際活動的影響。長期而言,法律、哲學與歷史研究是制度研究得以在政治學中成為一個自主研究領域的主要根源,但其遭受了具有方法上的弱點、反理論性、對自由民主體制過分理想化等批判。
1970年代末期,許多研究者重新定義了制度的意義,並重新重視國家與重要制度在政治發展中的角色 (bring the state back in),開展了當今「新制度主義」 (New-institutionalism ) 的研究軸線。
三種新制度主義 —
理性選擇制度論: 認為制度是由具有清晰效用極大化意圖的個人所構成的,因此制度也會有理性算計和表達偏好的行為,但是各機關為了防止個人自私行為危及組織目標的實現,所以有必要制定共通的規則,來提供某種形式的社會制裁,以降低私人不合作行為所帶來的社會成本。
社會學制度論: 受到文化論與社會學中組織理論的影響,認為制度是人類生活中受到文化、思想、價值等影響而自然形成的一套規範,用以人的行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係,包括有形與無形的規範。而人從一出生就處在制度之中,受到制度的影響非常大,個人的行為會依照該套規範行動,使得個人能符合社會的期望,與他人的互動也能合乎時宜,因此制度形塑了個人的行為,當舊制度無法滿足社會上普遍流行的文化、價值、思想、觀念時,制度就會面臨變遷,更強調必須將個人行為置於一較大的參考架構下,而文化、社會結構、組織認同、工業部門是界定利益的重要因素,嘗試將人類行為納入到總體層次的制度要素去理解,組織權力的正當性來自組織成員的授與,其間有賴一套為大家所接受的遊戲規則、文化價值和制度規範。
歷史制度論(政治學制度論):從比較的 — 歷史的觀點來研究制度的影響,認為雖然制度並不是決定政策結果的唯一要素,但制度卻限制和反映制度的運作情形,國家的機器、政治的體制和中介的機構都成為制度研究的對象,亦認為民主的政治制度應放在其所相依相偎的社會、經濟和政治網絡中加以了解,再進一步探討其政策和經濟表現的影響
當代主要研究:政治發展;民主化;比較制度研究 …
行為主義( Behaviorism )
美國政治學研究佔有主流的位置,主要核心在解釋個人與整體層次的政治行為。 將研究焦點放在「個體行為」上,並且關心「因果關係」與「 可否證性理論 」的推衍。
在1950-60年代嚴厲批評制度研究與規範理論而建立其地位。行為主義者認為制度僅具有描述性而欠缺嚴謹的分析,制度的規則與管制顯示人們應該怎麼做事,但實際上卻可能不是如此,政治學者更應該重視實際可以觀察到的行為;另外,對於行為主義者而言,價值與事實之間的分界也要重視,規範政治理論僅能關心價值問題,充其量只能成為意見的陳述或是表達,無法提供證據解決爭議性問題。
核心觀點:
·以 「 行為 」 作為研究焦點
·重視觀察證據 ( 事實 ) 與價值中立
·理論化傾向
·科學的研究程序
後行為主義的修正( Post-behaviorism )
當代主要研究:選舉研究;政治文化或態度;比較研究;調查研究與方法論 …
理性選擇論( rational choice )
基本假定是政治行為以理解為自利個體的行為選擇結果,具有強烈的演繹性質與形式化特徵。理性選擇的研究者具有極大的理論野心,試圖說明政治學所有領域的相關議題,從選舉競爭到官僚行為,乃致於國際政治的研究。
理性選擇論遭受許多批評,最重要的或許是人類本質所具有的心理複雜性與經常出現的非理性成分,使得理性選擇論有先天的限制。但因為個人也有致力於其目標的理性決策傾向,故此途徑仍有可觀發展空間。唯應該積極處理有限資訊、不確定性等問題,並給予非利己與道德動機等某些討論空間。
當代主要研究:博奕理論、社會選舉理論、公共選擇理論
女性主義( feminism )
大多數的政治理論或政治研究都無法逃脫「無視性別」( gender-blindness )的質疑,此正是當代女性主義研究興起的主要根源。
初期的激進女性主義者所作的是將 性別論轉成 政治論,藉由認為、政治就是轉換權力,取得了對成就、優勢的定義,所以希望由此轉變女性不平等的地位及被限制的角色;在政治上,則是改變被定位為「附屬」、「無權」和「被壓迫」的地位。
現代女性主義則在經過社會運動、分裂及理論爭議後,進入了女性公民資格討論、重視與國家及政策過程的關係、以及更強調田野調查的發展。
核心概念:
·男性與女性,以及性別議題
·解構的策略
·與實際議題的連結:婦女解放、墮胎、加諸女性的暴力。
·當代主要研究:性別理論;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
論述理論( discourse theory )
此途徑將社會意義的組織結構化,視為核心的政治行動,此與政治學研究中的後現代主義 ( postmodernism ) 產生重要關聯,其作法在於檢視意義體系,或論述如何塑造人們理解其主場及政治活動的方式。 主張 研究焦論應 集中在論述的產生、功能與變遷,因為論述提供一個有力的工具去理解複雜社會中政治活動的動態發展與特徵。 主要的學術脈絡來自詮釋學、現象學、結構主義和解構等詮釋性學科。
核心概念
·連結 ( articulation ) :論述的關係理論
·論述與政治分析:論述具有歷史的偶然性,並且是政治性建構
·對立性:敵人 ( enemy ) 或他者 ( other ) 的產生與政治邊界
·主體性與行動:自我認同所形成的主體,同時是行動的來源
·霸權:透過政治方案來進行霸權鬥爭與建立
·當代主要研究:民族主義;性別政治;差異政治;生態主義與環保論述
三、政治學的研究方法
用什麼方法形成理論:歸納與演繹
歸納法 ( inductive method ) :經由經驗觀察,進而找尋模式與通則化規則來得出結論。 從個別出發以達到一般性,從一系列特定的觀察中,發現一種模式,足以代表既定事件的秩序。
演繹法 ( deductive method ) :強調透過概念分析與思考過程從第一原則導出結論的價值。 從整體出發來建立獨特性,是從邏輯或理論上預期的模式中,為了測試是否確定存在而進行觀察。
如何選擇研究對象:
個體與總體 :主觀與客觀資料的使用;測量的尺度與方式
個案研究 ( case study ) : 運用現存理論來說明單一個案的詮釋性個案研究;引發假設的個案研究;設計用來質疑與檢驗理論的個案研究;用來肯定理論的個案研究;偏離性的個案研究。
比較分析 ( comparative analysis ) : 採用比較研究的主要理由,在於它反映了社會科學研究的基本性質,因為社會科學不太可能採取實驗研究。 另外,採取比較研究可以部分地避免分析時的「種族中心」 ( ethnocentrism ) 謬誤,同時可以 幫助研究者形成概念與檢驗理論的有效性。
資料搜集方式:質化研究與量化研究
質化研究法 ( qualitative method ) : 包涵參與觀察、深 度 訪談 、焦點團體 等方法的總稱。 這些方法源於人類學 ( 田野記錄 ) 與社會學 ( 導引式交談、開放式問題、非正式性的探測 ) , 適用於 目的在探 索主觀經驗與意義的研究。 缺點則是這種方式無法斷定研究的信度、 效度 ,與客觀性的問題。 題。
量化研究法 ( quantitative method ) : 以統計學的數學模式為基礎,所以與數量具有相當的關聯性 ,重要特徵為 強調代表性、抽樣方法、測量、 因果關係等操作與分析過程。 主要批評來自資料的誤差、無法保證的訪問品質、封閉性的問項 ,與謬誤的因果關係。
分析層次:結構與行動者( structure/agency or actor )
政治學研究的解釋角度,應該以個人的自主行動來說明,還是由個人所處其無法掌控的脈絡或結構下的運作結果。
篩選:早安老師
編輯:米金金
聲 明
國政學人微信公眾平臺系非盈利學術平臺。建立初衷是方便廣大學人進行學術研究,促進學術的傳播和交流,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有任何權利問題,請直接與我們聯繫。
您可能還會喜歡:
如約而至|國際政治經典著作書單整理(附免費下載方式!)
期刊分享 | 國際關係相關專業所有核心期刊免費獲取(最新pdf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