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看待幸災樂禍的心理?
知乎上一名浙江大學的心理學碩士的回答,獲得的點讚數最多,他說:
看到別人遭難時,人常見有兩種反應:同情心或者高興(幸災樂禍)。有些人反應以同情為主,有些人以幸災樂禍為主。
當看到別人遭難時卻幸災樂禍,必然有一種心理需要的滿足,這種心理需要便是自戀的需要(即自己是好的,優秀的,幸運的,被特殊眷顧的)。畢竟與遭難者相比,沒有遭難的人暫時處於優越的地位。
當然,光有這種滿足還不夠,還得加上這個人缺乏同情心,才會表現為幸災樂禍。有同情心的人在別人遭難時也會有高興的感覺(特別是當對方是自己的競爭對手是),但他能體諒到對方的痛苦,也不忍心,因為表現出幸災樂禍會加重對方的傷害,所以一般不會直接表現那種滿足感。
因此,幸災樂禍=自戀滿足+同情心缺失
要我說,在這些幸災樂禍的背後,是一群放棄使用腦袋、不去思考、只知道跟風的人。
這次新冠狀病毒打亂常規的計劃,推遲上班,延遲上學,久居家中已經讓很多人產生了焦慮情緒。正當這時,黨中央號召「停課不停學」,教育界也紛紛思考在災難面前,我們應該用什麼來教育孩子?怎樣把災難當成教材?怎樣讓教師和學生乃至全社會對生命教育、科學教育、道德教育、公民責任等內容進行反思和學習?
這個時候,也就是在中國疫情得到控制,美國成為重災區的這個時候,不和諧的事情發生了,網上曝出瀋陽的一家粥店掛了個橫幅——「熱烈慶祝美國疫情,祝小日本疫帆風順長長久久」。
剛看到這則新聞,心頭一緊,不禁打了個寒顫。雖然被立即叫停了,但是這背後折射出來的問題,不得不令人反思。
病毒是我們人類的共同敵人,不管是誰,也不管是哪個國家遭到病毒的侵襲,都是一種不幸。在病毒面前,人類是無辜的。哪怕這個人罪大惡極,但是惡人自有法律來制裁,而不是不經審判,就讓病毒去懲罰;更何況,得了新冠狀肺炎的人都是跟我們一樣的普通人,他們不是什麼罪人,這種洩憤的強加之罪,總歸是不好的。
中國雖抓住了前兩個月的黃金時段,但還是犧牲了好幾千人民的性命,才贏得了如今的穩定局面。在這關鍵時刻,大家都在一心想著怎麼戰勝病毒,關注著每日的疫情變化,而突然冒出這麼一粒「老鼠屎」,來擾亂大家的視聽,確實是糟心的缺德作風。
雖說我們不能像馬雲一樣具有前瞻的遠見,在疫情剛有變化之時,就預知了接下來人民將面臨的危機,一邊著手成立臨時小組,隨後成立採購小組,在全球範圍內採購各種各樣的醫療物資,緊急運往武漢,另一邊拿出1億元資助科研小組,以便解決未來危機之憂。
但最起碼的,我們可以做到不喜不悲,保持理智。不因網上的言論而失去自己思考和判斷的能力,不同流合汙,不幸災樂禍,保持為人最基本的素養和底線。
馬雲在接受白巖松採訪時,被問及從國外運物資到國內的過程中,有什麼難忘的事情,馬雲回答的事情中,其一就是:
很多留學生、海外華人為中國大陸提供物資,貨沒有辦法運回來,我們想辦法怎麼運回來。另一種是從國外籌措物資,感受最深的是:1、日本在幾天內馬上籌措了12萬套防護服,那時口罩在世界各地搶購,但是防護服是最難搞到,日本把幾乎所有的庫存、好的東西都給了我們。
此外,在他意識到疫情有可能蔓延至全球範圍內之時,想到的就是要向全世界提前做好準備,但是在提出向歐洲人民捐贈口罩的時候,他們善良地回絕了,說:「你們先照顧好自己。」
事實上,在我們中國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時,不僅僅是美國、日本,還有很多國家和企業,都有伸出了他們的援助之手。日本在捐贈物資上的那句「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更是廣為傳頌,成為中日友誼的見證。
疫情地域轉移之後,對曾經那些熱心支援過我們的國家和地區進行冷嘲熱諷,是不是顯得我們的狹隘和忘恩負義。
之前在網上看到一網友提及的一個小故事:農村兩戶人家(A和B)相處的不是很好,有一天A戶人家的麥田著火了,B看到了,就站在那裡幸災樂禍,不施以援手。可是當A戶人家的麥田快燒盡的時候,起了一陣風,B戶人家的麥田隨即也燒了起來,可是火勢太大,當B準備挽救之時,已經來不及了,最後只能落得傷心收場。
其實道理是一樣的,全球只要還有一個地方沒有戰勝冠狀病毒的侵害,我們就一天也不能鬆懈,更不能因少數人的罪過,而把敵意轉移到那多數人身上。
正如馬雲說的,任何國家都有1%左右的腦子撞壞的混蛋,但是如果我們大家都關注了1%,而忘掉了99%善良的人群,這卻是人類的悲劇和悲哀。
大家還記得去年4月15日,巴黎聖母院發生大火的事件嗎?
火災發生後,法國人民紛紛湧向街頭,時刻關心著這見證歷史的象徵性建築物的情況,看到聖母院在熊熊的烈火中,慢慢地被一點點吞噬,人們臉上露出來的都是一副副嚴肅傷痛的神色,有的還相擁在一起痛哭,多數人都跪在地上為文明的隕落唱起了哀歌,那份發自內心的哭嚎和痛心,全融入到了哭腔的歌聲中。
當時,國內人民日報也在實時報導其火勢情況。
凌晨兩點六分,發博:突發,。
兩點四十一分發文:塔尖已經倒塌。
兩點五十二分:火勢仍未得到控制。
上午九點零二分:玫瑰花窗也沒了。
但是,在法國人民為巴黎聖母院的燒毀痛心、頌詩祈福之時,我們看到了留言區有少數的網友卻在拼命地展現自己的興奮心情:
「昨天半夜看到這個新聞第一時間就本能地想到咱們的圓明園。心裡想的是,被他國一筆帶過的國人的痛,此刻對方也多少感受到一點了吧。」
「雖然我知道不應該,我應該注意素質,但是我忍不住,哈哈哈哈哈哈」
「天道有輪迴,蒼天饒過誰。」
「一百多年了,總要還的。」
雖然發言的人少,但是點讚的人卻不少。我真不敢想像,在這些幸災樂禍的留言背後,會是一群怎樣的人?
很多人說:「當全世界都在為聖母院塔尖的倒塌哀嘆時,請別忘記,百年前的圓明園被英法聯軍焚掠一空後,彼時中國的獨自痛心。」我覺得這個邏輯是說不通的,因為為巴黎聖母院的燒毀而痛心,並不代表就忘記了一百多年前是英法聯軍燒毀圓明園。
針對巴黎聖母院燒毀一事,武漢大學副教授周玄毅說:
那些覺得圓明園燒了無所謂的人;跟現在那些覺得既然圓明園燒了,所以巴黎聖母院燒了也沒所謂的人,其實是同一群人。
雨果在《巴黎聖母院》中說過:
「藝術,是人類社會不斷升華的結晶。」
人們曾因擁有見證燦爛輝煌歷史的文明古蹟,而發出「希臘有巴特農神廟,埃及有金字塔,羅馬有鬥獸場,巴黎有聖母院,而東方有圓明園」的幸福心聲,誰又曾想過未來一天古蹟被毀的情景呢?
當年圓明園被毀真的只有中國獨自痛心嗎?我看不然。
這些建築是人們多麼引以為豪的藝術品,是人類智慧的最好見證,其中濃縮了古人的精神、智慧和寄託,耗費了幾代人的長期勞動。可以說,它們是世世代代的結晶,不只是為誰,或為某個國家而建,它們是屬於各國人民的。
這些文化遺產的消失或毀滅,不僅是文明史上的一次大災難,更是人類歷史中的巨大損失。
文明古蹟存在於現今社會,表現出來的不僅僅是實體化的價值形式,還融合了藝術、科技、文化、歷史等多方面的價值,無形的價值更是可貴。
過去的歷史是要銘記的,但是並不代表我們要建立起他人傷痛上的恨。
因為不分青紅皂白髮洩敵對情緒,並不能彰顯愛國主義的偉大,反倒顯得低劣,是很不理智的一種行為作風。
面對一些事情,我們允許一些人痛心,一些人無感,但是請不要隨便鼓掌「叫好」,保持一顆善良的心,不要因為那1%的混蛋,而失去最基本的是非判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