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尊心弱者更愛幸災樂禍 能增強自我認同感

2020-12-20 39健康網

核心提示:大家通常理解幸災樂禍是比喻人或某物缺乏善意,在別人遇到災禍時感到高興,同情心之缺乏,甚至冷酷自私的態度。心理研究指出,其實這種心理可以讓人自我感覺良好,增強自我認同、自我肯定。

  當同事因犯了錯誤而不能加薪時,你是打心裡為他遺憾或難過還是暗中竊喜?如果是後者,那你就是在用別人的不幸來取悅自己心中的惡魔,你在幸災樂禍。目前,研究人員們對這種看似畸形的幸福感有了更深入的認知,幸災樂禍可以讓人自我感覺良好,增強自我認同、自我肯定。

  探尋「幸災樂禍「根源

  荷蘭萊頓大學學者範·戴克指出,「如果有人幸災樂禍,那這災禍對他而言則是有利可圖的」,幸災樂禍的人認為,別人的黴運是罪有應得、活該倒黴,從而緩解自身的羨慕或忌妒的情緒,增加對自己的積極評價。

  在研究中,範·戴克和他的同事們讓70名本科生(40名女生和30名男生)閱讀三篇有關一位優等生的報導,先閱讀的兩篇是關於這名學生本來如何優秀,很可能會謀得多麼棒的就業機會,接下的一篇則是講該生後來卻在學業上大為退步。隨後,這70名本科生被要求對那名優等生的遭遇作出定量情緒表達,共有五個選項,比如「我很享受他的不幸」,「我會控制不住地有點竊喜」。

  自尊心弱者更愛幸災樂禍

  研究發現,自尊心弱(研究開始前對70名本科生進行了相關情況評估)的學生既容易把優等生視作威脅,又很容易幸災樂禍。此外,不論自尊心強弱,越是覺得優等生對自己構成威脅的學生就越是幸災樂禍,二者成正相關。研究人員認為,這一現象可能是因為,幸災樂禍是人們在感受到他人「威脅」時的一種自我肯定。

  範·戴克表示:「我認為,自尊心弱時,人們幾乎會竭盡所能地去取悅自己,看到有人逢災臨難,自己便會幸災樂禍。在這次的研究中,我們幫助一些人提升了對自我的肯定,這些人幸災樂禍的情緒便隨即降低,他們不必再從他人的不幸中去尋找良好的自我感覺。」

  男人更愛幸災樂禍

  另外,據美國《自然》雜誌網站公布的一份研究報告表明,在看到自己討厭的人經受痛苦時,男人比女人更容易幸災樂禍。

  研究中,倫敦大學學院研究人員塔尼亞?辛格和克拉斯?史蒂芬召集16名男性志願者和16名女性志願者做了一個實驗。在實驗中,這些志願者與一些自稱也是志願者的「演員」做了一個遊戲。在遊戲過程中,有的「演員」遵守遊戲規則,有的則故意作弊。在整個實驗過程中,這些志願者並不知道實情。

  接下來,工作人員在這32名志願者面前,對遵守遊戲規則的「演員」和作弊者分別處以輕微電擊,並同時對這些志願者進行了腦部掃描。

  掃描結果表明,當遵守規則的「演員」遭到電擊時,男志願者和女志願者腦部與痛感相關的區域都有反應,這表明他們都同情遭受電擊者。當作弊者遭受電擊時,女志願者仍會感到同情,但男志願者卻感到高興。

  研究者史蒂芬說,雖然他們並不清楚男女兩性的這種心理區別源於先天還是後天原因,但這個結論有助於解釋為何歷史上總是由男性來對罪犯進行懲罰。

(責任編輯:龔豔麗)

相關焦點

  • 助力孩子提高自我認同感,比考高分更重要
    儘管這個選擇會有一定的困難,他們也會產生「即使有困難,我也能靠自己完成」的信念。在制定目標層面,父母要尊重孩子為主,與其協商後,再制定適當的目標。可以與孩子這麼協商:「每天跑800米對於你來說有沒有難度?」「這次英語考試能不能前進10個名詞?」這樣的方式,孩子容易接受,能夠接近自己的目標,自我認同感逐步提高。
  • 自我認同感的獲得
    自我認同感是一個人關於自己是誰以及如何定義自己的思想或觀念。包括時間上的連續性和空間一致性兩個方面。當個體開始決定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加入什麼群體,採取什麼信仰或價值觀,支持什麼人際交往方式,以及從事什麼職業方向時,個體的自我認同感就開始建構了。
  • 融入大自然有利於身心健康 增強自我認同感
    如果人們經受身心問題困擾,在公園漫步將有助於增強自我認同意識。  研究人員在《Body Image》雜誌最近發表的研究中探討了接觸大自然對身體抱恙人群帶來的影響。專家共進行了五項研究,其中三項對英國大學生進行了評估,向他們展示了自然和建築環境的照片。第四項研究中,參與者在自然或建築環境中散步,而第五項研究對自主接觸綠地的人們進行了研究和評估。
  • 孩子總是低頭自我封閉?不僅是不自信,更是孩子「自我認同感」低
    孩子經常封閉自己,家長們不要忽略孩子,我們需要讓孩子變得更自信,關鍵就是「自我認同感」。我記得小學的時候有一個同學的腿腳不利索,平時他總是低著頭,不敢和別人說話,每次看到我們在竊竊私語他總是認為在議論他。
  • 比起想方設法讓孩子聽話,你更應該關注的是孩子自我認同感的建立
    孩子實現自我獨立的願望日趨強烈,他們想要自己安排學習和生活,脫離父母的掌控。2.自尊心明顯增強。3.強烈的自我關切意識青春期的孩子,生理髮育迅猛,自我覺察的意識也在增強。孩子們會不自覺地關注自己的生理狀況,比如身高、體重、體態等。同時還會關注自己的心理發展,如興趣、能力、性格等,以及自己與他人的關係,與周邊人的相處關係,在班集體中的位置,以及作用。
  • 讓孩子變得開朗自信,家長要做好這3點,提高孩子的自我認同感
    如今大多數的父母都知道,鼓勵孩子所帶來的正面積極的效果,經常被父母認同和鼓勵的孩子,自我認同感很強,外在的表現就會很自信勇敢,相反,如果經常被父母訓斥和打擊的孩子,自我認同感就比較弱,現在表現出來就會顯得自卑、敏感、多疑。
  • 被吐槽的玻璃心:自尊心是弱者的遮羞布,撕開了可能就是毀滅
    了解一弱者心態。從心理學上定位,他們還是弱者,他們需要成人世界接納他們的脆弱。「我配不上」,把時某當時自尊心受挫而感到恥辱的心態刻畫了出來。自尊心是什麼?尊重自己,維護自己的人格尊嚴,不容許別人侮辱和歧視的心理狀態。有的人的將孩子過強的自尊心歸結為溺愛教養,無限制的寵溺導致他們失去面對挫折的機會,這只是一方面。逆境中長大的孩子,自尊心照樣可怕。
  • 如何培養幼兒的自我認同感
    如何培養幼兒的自我認同能力。,指出他到底強在哪裡,這將增加孩子的自我認同或自尊。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將孩子做得好或者取得的成功,歸納為是因為孩子「努力」,這很可能會削弱孩子的自我認同或自尊-孩子可能會產生懷疑:「是因為我能力不足,所以我只有比別人努力オ能做好嗎?2另外,表揚孩子的時候,要儘量避免「空洞的貼標籤式的」表揚,比如「真棒、真聰明、真乖」之類的,這些無助於孩子提供自豪感與自我認同,棒在哪裡?聰明在哪裡?乖在哪裡?
  • 育兒建議:讓孩子建立起建立良好自我認同感
    所以家長與其對孩子使用激將法,不如去建立孩子的自我認同感。二、使用「激將法」,不如讓孩子建立「自我認同感」所謂的自我認同就是孩子認可自己的意思,他們知道自身的價值。但是自我認同並不是天生就有的,因為孩子在出生的時候,他們連自我意識都沒有,所以並不存在自我認同感。
  • 中職《學生公約》關鍵是增強學生自我認同
    原標題:中職《學生公約》關鍵是增強學生自我認同教育部9月4日發布《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公約》,要求將公約作為中等職業學校新學期開學主題教育內容之一。教育部要求,各地各校要通過多種方式宣傳公約,營造學習公約的良好氛圍,做到全體學生知曉了解公約、認同公約。
  • 心理學研究發現:生育讓女人成為了弱者,但婚姻能讓女人超越自我
    女性主義心理學:婚姻能讓女人超越自我人的一生就像是一幅拼圖,每一個碎片都為人生的快樂總值貢獻著力量。多元化的碎片能夠拼湊出多元化的人生,構成含量豐富的快樂和幸福。因此,成功經營好愛情和家庭能讓人生得到比孑然一身更豐富的幸福。
  • 自我認同感 婷婷隨筆
    或許你會問道,什麼是認同感,倘若沒有又該如何面對呢?首先是確定自己的目標,找到或是挖掘自我潛力,然後設定一個目標,並且付出全部的專注力專心只做一件事,將細小的事情做到完美至極。自我認同感還包括是自我心理暗示,是一種不會因外界的幹擾而堅持己見的一種秉性,知道自己所作所為是怎樣的,而又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可能你曾經也有過這樣的經歷,不夠自信,別人一句隨口的玩笑話,你便自認為像是針對自己的。
  • 提升孩子的自我認同感,激發他的自信潛能
    那些缺乏自我認同感的孩子每做一個動作,甚至每說一句話,都要看旁人的眼神,唯恐自己哪裡做不好,他不能確定自己到底能不能有好的表現,需要從旁人尤其是父母或老師那裡獲得肯定或者認同,這樣他才感到心安。可即便如此,有些對自己認同感嚴重不足的孩子,總是需要反覆進行心理建設以給自己打氣,才可能去表現,而且其表現也多半並不能令自己滿意。而一旦發現自己沒有表現好,這種對自己的不認同感恐怕會更深。
  • 教會"自我認同"感,讓孩子有自信
    不是所有的寒門父母,都能做到鍾芳蓉的父母那樣,懂得知識的重要性,懂得為孩子創造一個充滿認同和支持的環境。今天要聊的是,孩子的自我認同感,很多人成年後,沒有自我認同,缺乏自信,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源於幼年時期父母的影響。缺乏「自我認同」會讓一個人活在頹喪和挫敗中,會讓一個人做出錯誤的選擇,陷入有害的人際關係,沒有辦法施展出他的全部潛在才能。
  • 孩子變得越來越內向,自我認同感降低,家長應該引起重視
    前言:不知道你是否發現,有時候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家長認為正確的教育方式可能會起到截然相反的結果,我們認為在教育的時候,只要家長足夠嚴厲嚴厲孩子就能夠聽話,但是大部分的孩子可能會因為家長錯誤的教育方式,變得越來越內向,甚至自我認同感降低,如果你的孩子出現了這一狀況,那麼家長就應該引起重視了,那麼到底應該怎麼做呢?
  • 你是否確實存在感?——自我認同意識的重塑
    | 進步還是衰退自我認同意識在現今發展如此迅速的時代,越來越被很多人提起強化,這是文明的進步結果還是人類太過於依存於社會的嬌柔矯作?每個人的自我覺醒如此強烈,是時代發展下的產物,像我父輩的時代,物質能夠滿足生活所需,已是很奢侈的事情,那時候人的欲望更多的就是物質上的豐富,以及對夢想單純的執著。有了這些身外和心靈的追求,人的幸福感很容易滿足。
  • 英媒:60歲時人們自我認同感最強 也是一生最快樂時期
    報導稱,每個人的自我認同感都會發生波動,會受到各種事物的影響,比如互動和人際關係、成就和損失、體重的增加和減少,以及醫療問題等等。報導稱,現在普遍認同的觀點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的自我控制感——不管是身體還是情感上——都會增強,在60歲時達到頂峰,之後又會減弱。
  • 是孩子缺乏「自我認同感」,原因家長難辭其責
    在生活中,一些孩子總是低頭不自信、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其實是缺乏「自我認同感」的表現,對此家長難辭其咎。如果孩子現在已經有些類似傾向了,家長千萬別忽略了。孩子的不自信源於家庭孩子的「自我認同感」低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源自原生家庭的成長環境以及所受到的教育。
  • 你是一個缺乏自我認同感的人嗎?
    一個人總是「不好意思」,那是因為他自我認同感的缺失。一個人的自我認同感是其自我認知程度的標準,衡量其情商高低。一個人只有建立了比較充分的自我認同感,才能有效建立自信心和自尊。當然,自信心和自尊是一個人獲得成功和幸福的重要心理基礎。
  • 用禮儀制度增強認同感和歸屬感(有的放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禮儀是宣示價值觀、教化人民的有效方式,要有計劃地建立和規範一些禮儀制度,如升國旗儀式、成人儀式、入黨入團入隊儀式等,利用重大紀念日、民族傳統節日等契機,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紀念慶典活動,傳播主流價值,增強人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禮儀關乎人格,關乎國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