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不會看表,是怎樣感知時間的?其實他們比人類還要敏感

2020-12-12 俗夫論科學

審核-小文

在人類文明出現並形成以後,人們就有了時間的觀念,並且通過日出日落來判斷時間,以此來調整自己的作息,所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便是這麼來的。人們通過這規律的現象來計算日子,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觀念、習慣。而由於語言的記載,我們人類那一天天的生活歷史便形成了,我們也以此來獲取歷史文化的變遷過程。

這個歷史,便是我們過去的發展史,是人類的,是生物的,也是地球的。慢慢地,年月日成為我們判斷時間長短的一個衡量值,我們也借這個量制來判斷一個物品的歷時長久,借而探析地球的奧秘。而因為生活的需要,人們對時間的規劃越來越精確,於是鐘錶這個量衡時間的工具也就出現了。

現今,我們人類對時間的管控可謂森嚴,分秒必較,讓人們的生活安排的明明白白,但也因此形成了莫大的壓力。人類因時間而能規律、有計劃地生活,吃飯、睡覺、學習工作等等都按照時間來算。那其他動物呢?它們的生活似乎也有著一定的規律,它們也有時間觀念嗎?它們也能感知時間?

如果真以為動物也有時間觀念,那就太高估其他生物了。雖然科學界還沒有對所有已發現的生物進行檢測,但通過對一些動物的研究發現,可以肯定的是,其他動物並沒有感知時間的能力,更沒有那時間的意識,就連和人類同一祖先的黑猩猩,也沒有這個能力。那它們是如何作息的呢?

這就要說到大自然賦予生物自身的神奇功能了,那就是生物鐘。說起這生物鐘,應該也算是生物身體的隱形機制吧,它能配合著環境的變化,讓生物體在每天差不多的時間段內完成進食、睡覺、甦醒等生理活動,讓生物生活有一個大致的規律,指揮著生物體活動。

而人類之所以能感知時間,還真的是人類的特異功能。對於時間的感知和發現,需要生物具有意識,就是認識事物的能力,而這意識又是建立在人類的社會活動的基礎之上。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到環境、氣候的規律性變化,並按照這規律性變化去耕作、作息。久而久之,規律形成習慣,人們才有了時間的意識。

形成時間意識以後,人們就更有規劃地安排自己的行程,利用對時間的精確劃分,嚴謹而又精確地安排自己的生活,這讓人們的生活更健康,也更有效率,但是也變得更累了。依照鐘錶時間來安排活動,若是安排得緊,某些人可能恨不得每分每秒都卡的死死的,這就給了人無形的壓力,有時候反倒會讓人有意識地反抗自己的生物鐘,強行工作。

時間讓人有了精確的日程規劃,人們也利用鐘錶時間來約束自己的作息,反倒克制自己的生物鐘,利用時間來形成或克制自己的生物鐘,而人們的生活似乎也離不開時間的約束。那如果有一天,人們感知不到時間了(如那個山洞實驗),又或者自然環境的規律發生了變化,那人類的時間會不會混亂呢?到那時,人們的生活又會是怎樣的一個情況呢?

當然,只要地球還在自轉公轉,太陽還在發光發熱,我們對於時間的觀念就應該不怎麼會混亂。而其他生物也自有它們的生物鐘調節,地球上的生物還是會規律而相對平衡地生活下去的。

相關焦點

  • 感知時間是人類的專屬能力?科學家進行一項實驗,來看看結果
    人類感知時間的能力其實是獨有的。那地球上其它生物有沒有這種能力呢?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來詳細了解一下吧。 根據科研人員的實驗,他們測試了和人類比較類似的黑猩猩,看黑猩猩是否也具備了感知時間的能力。經過大量的實驗分析表明,黑猩猩其實是感受不到時間的。
  • 螞蟻感知不到人類文明,那麼人類有沒有可能也感知不到更高級的文明?
    換句話說,人類一開始也很難理解螞蟻的方方面面,包括它們的習性以及社會形態。因此,有專門的科學家一直在從事螞蟻的相關研究。在自然界中,有許許多多動物都是人類還沒有研究明白的。要知道,地球上的生物都擁有同樣的遺傳機制,絕大多數的生物都是由遺傳物質、蛋白質等物質構成的,但是千差萬別,不僅僅是形態上不同,生活習性也有很大的不同。
  • 你們知道狗狗怎麼感知時間的嗎?快來看看!了解一下哦
    當你看到狗的行為時,你認為狗有一個複雜的感知時間系統,但是狗的時間是多少?專家說一個人的一年相當於狗七年。這個理論能告訴我們狗是如何感知時間的嗎?事實上,「一年的狗」和「一年的人類」是指兩個物種的壽命比較,不能作為一個標準,狗感知時間。為了理解狗是如何感知時間的,我們首先需要解釋人們是如何感知時間的。
  • 和其他動物相比,為何我們人類少有毛髮?
    在所有能夠產熱的動物中,哺乳動物是其中最為常見的以皮毛作為儲能機制的動物。覆蓋在動物體表的皮毛能夠有效留住體表周圍的空氣,以起到隔絕的效果。失去這層防護就像是在冬天一直開著窗一樣——你或許有辦法保持室內溫暖,但同時也耗費著巨大的能量。而大自然從不喜歡浪費資源。
  • 動物對人類的幫助,動物超感:一種神奇的生存本領
    可以說,多數動物,都具有一定的感知能力。而它們的這種特殊本領,又對人類產生了幫助,甚或帶來智慧的靈光。人的聽力,一般是在20至20000赫茲的範圍,但很多動物,卻能聽到更低頻率的聲音。像地震發出的次聲波,普通人即無法感知。再如觸覺。較之人類以兩足行走,大多數動物,接觸地面的面積更大。有些動物,甚或還能通過感知地面的震動,來獲取獵物方位與距離。也正是動物的感知本領,才讓它們,能夠迅速逃避災難。本世紀初,突如其來的地震和海嘯,令斯裡蘭卡至少3萬人在天災中喪生。
  • 為什麼動物幼崽都不會嚎啕大叫,而人類幼崽會?
    人類是社會性動物,生活在一個大群體中,而且人類沒有捕食者,所以哭泣對於人類嬰兒來說,是一種進化優勢。許多動物在出生後很短的時間內就能獨立,長頸鹿能在出生後一小時內行走,貓鼬在兩個月大的時候就能捕食蠍子,而人類嬰兒在6個月大之前,甚至不能坐起來。科學上有一個主要的理論可以解釋為什麼人類嬰兒天生就很弱——因為人類都是早產兒。
  • 怎樣不解剖動物不拍X光片就能摸到看到動物骨骼?
    它展示骨頭的橫斷面的時候用的就是類似我們高中生物課本上的那種解剖圖,展示嬰兒骨骼的時候就是用醫學的X光片,可想而知,這樣的骨頭科普書跟一個3歲孩子的心理距離有多遠,看完以後別說能記住多少知識點,能理解上面的內容就不錯了。女兒那段時間每天吵著要看骷髏頭,就那一頁設計的不盡如人意的人體骨骼已經給她講了無數遍,我意識到她需要了解除人體之外更多的骨頭。
  • 你比別人內心敏感,其實是一種天賦
    《高度敏感的力量》一書裡說到: 明白自己是個敏感的人,這是一回事。另外一件同樣重要的事是:那些行事作風強硬的人,他們的敏感等級是「一般」。我們不能期待他們能夠了解,聞到、嘗到更多味道,擁有更多、更強烈的感受,是一種怎樣的體驗。他們也從未體驗過,稀鬆平常的一天是如何被突如其來的刺激淹沒,甚至土崩瓦解的。
  • 為什麼AI感知與人類感知無法直接比較?
    研究人員們在這篇題為《人與機器的感知比較:眾所周知的難題》的論文中,著重指出了當前深度神經網絡與人類視覺系統的識別能力比較方法存在的幾個重要問題。在這項研究中,科學家們進行了一系列實驗,包括深入挖掘深度學習結果的深層內容,並將其與人類視覺系統的功能做出比較。他們的發現提醒我們,即使AI看似擁有與人類相近甚至已經超越人類的視覺識別能力,我們仍然需要以謹慎的態度看待這方面結果。
  • 為什麼動物幼崽都不會號啕大叫,怕驚動強敵?唯人類嬰兒會大哭?
    導讀:在自然界中,似乎就真的是這樣的一個規律,動物的幼崽在出生之後,都是非常安靜的,有時候父母外出覓食的時候,都是安安靜靜的待在巢穴裡等待父母的歸來,雖然有時候是嗷嗷待哺的狀態,但也不會像人類嬰兒那樣號啕大叫。
  • 動物是人類的朋友而非食物
    各種各樣的動物點綴我們的世界並服務人類,不論體形大小都帶來禮物,豐富我們的生命。裝點出一個繽紛美麗的世界,同時也各司天職,為維護地球的平衡作出貢獻。以下列舉一些珍貴動物為地球眾生,獨特、無條件的貢獻。它們的存在慷慨地為地球帶來利益。(這不包括它們無形、靈性的幫助。)動物幫手A至Z名單螞蟻(Ants)讓土壤通風,他們挖掘地道讓水能流通到植物。
  • 那些有才情的高敏感人群其實是高危人群?
    作家劉原說:「詩人必須敏感,能從戀人的眼神裡感知春秋。詩人必須絕望,在無邊的黑暗裡鍛打自己的荒涼。」對一個高度敏感的詩人來說,孤獨與矛盾如影隨形,無法靠外力解決,而自身浸淫在漫天思緒的極度興奮與極度沮喪中無法自拔,這好似無解的宿命,讓人無能為力。在頗具藝術才華的人身上,我們常常發現這種巨大的自我矛盾,他們活得並不快樂,甚至比普通人更痛苦。
  • 四維空間的生物其實是鬼?人類為何無法感知,這些原因不得不服!
    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人類所生存的空間為三維空間,而四維空間是更高級的存在。探秘志之前揭秘過一維到十一維空間圖解,證明了在空間維度中是無法從三維和四維是無法自由來往的,而且三維裡的人和物是無法感知四維空間裡的所有事物的,所以有人稱四維空間的生物就是鬼。
  • 動物也會吃辣椒嗎?實際上,比人類能吃辣的動物太多了
    辣是化學物質(辣椒素、薑酮等)刺激細胞,在大腦中形成類似於灼燒的微量刺激感,是一種痛覺,而不是由味蕾所感受到的味覺,只要有神經感知的地方就能感受到辣。包括人類在內的哺乳動物對辣椒素非常敏感,大多數哺乳動物都會排斥辣椒。辣椒中維生素C含量很高,是番茄的十倍左右,適量吃辣椒有益於身體健康。雖然如今辣椒在中國菜系中很常見,但中國人吃辣椒的歷史只有四百多年。辣椒原產於中南美洲,公元前6000年美洲原住民就開始種植辣椒,在明朝末期辣椒傳入中國,我國西南地區的人最早吃辣椒,至今這一地區仍是我國最嗜辣的地方。
  • 媽媽來做幼小銜接—五張日程表,孩子感知時間
    各位爹媽們,我們為什麼想要孩子感知時間?從小了說,為了能知道放學回家就做作業,別瞎玩;從大了說,為了以後幫助他們找到人生目標,知道怎麼努力和統籌安排時間。那我們該怎麼做呢?面對我家6歲娃,五張日程表,搞定。可能親爹親媽們覺得,日程表麼?太小CASE了。
  • 人類肌肉長時間不使用,會出現肌肉萎縮,為什麼爬行動物不會呢?
    可能很多人都有相同的感受,在長時間不活動之後會感覺自己的身體變得特別的僵硬。我們也看過很多因為出現意外而無法運動的人,在長時間不活動之後,他們的肌肉就會出現萎縮的現象。 身體不會出現任何退化的現象,為什麼人類和爬行動物會有如此大的區別呢?
  • 鴿子一種被人類忽視小看的動物
    事實上,鳥類的大腦在比例上與靈長類動物相似,包括猿、猴子,是的,還有人類。不僅因為他們的大腦看起來有智力,而且他們的行為也表明了這一點。看看所有鳥類中最常見和最受鄙視的一種,鴿子就知道了。雖然鴿子確實有忠實的粉絲-一位賽鴿愛好者甚至花了驚人的150萬美元買下了一隻名叫阿曼多的比利時冠軍鴿子-但許多人更有可能把它們當作有翼的老鼠和害蟲而不屑一顧。
  • 科學揭秘:大腦為什麼在感知時間的時候有快有慢?
    我們的時間感受,可能是基礎經驗與行為的結合體,但同時也體現為一種不穩定的主觀判斷。周邊環境中的氛圍、音樂、事件以及注意力轉移都有可能加快或減慢時間的流逝。當觀看屏幕上的圖像時,我們發現「氣憤臉」比「平靜臉」更能拖慢時間、蜘蛛比蝴蝶更能拖慢時間、紅色比藍色更能拖慢時間。越是盯著看,水就越不會燒開。還有就是,「歡樂的時光總是過得特別快」。
  • 太陽停止發熱後,人類需多久能感知到?可能不止8分鐘!
    我們難以想像一個沒有水的地球會是怎樣的,氧氣與水同等重要。一個人在呼吸的時候,要吸收大量的氧氣,排放出二氧化碳,一旦進入脫氧環境,便會窒息而死。它們都是維持生命的重要條件,除了水和氧氣之外,還有一大資源必不可缺,那就是陽光。每個生物都要經過陽光的照射,一個人如果長期不曬太陽,整個人會顯得特別沒有精神,面色慘白。太陽停止發熱後,人類需多久能感知到?
  • 其實就在我們身邊,但我們卻無法感知四維空間
    我們生活在三維空間,在這個空間內我們可以感知到物體的長寬高,就如同一個立體正方體。而有人認為在我們這個維度中有更高級的四維空間的生物,那就是章魚以及烏賊。我們常常小看了章魚,其實它是軟體動物中智商最高的,甚至超過了很多哺乳動物。可為什麼說章魚烏賊是四微生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