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把建設村衛生站作為加快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的切入點,在廣東省率先提出在全市1039個行政村全部建立衛生站,每站配備1名有資質的醫生,並將其列入解決農村「一保五難」方案,計劃到今年底,惠州市農村衛生站新建改建任務完成95%,明年全部完成。為使村醫安心工作,吸引更多有資質的醫生到村衛生站,市政府決定給每個村醫每月500元至600元補助。這一政策開了廣東省先河。
據悉,截至7月31日,惠州市新建、改建衛生站680間,完成建設任務的65%。其中,惠城區已全部完成建站任務,惠東縣完成72%.
日前,記者前往惠城區較偏遠的蘆洲鎮嵐田村,就村衛生站的建設和運作情況進行了實地探訪。
村民鍾瑞棠 以前遇上高燒不退就得去鎮衛生院
到了村裡新建的衛生站,60歲的村醫鍾慶光出來迎候我們,衛生站有幾位村民正在看病。
「原來村裡有『兩難』,一是路難走,二是看病難!」在衛生站看病的村民鍾瑞棠這樣對記者說。他告訴記者,原來村裡沒有衛生站,看病就到鍾慶光家裡,只能看些簡單的病,藥很少,不能打點滴。遇上高燒不退、拉肚子嚴重的,就得到鎮衛生院去看。
記者問起鍾慶光以前在村裡行醫的情況。他搖著頭說,原來的條件太簡陋了。原來在家看病,沒有診臺,看病就在飯桌上;針劑消毒用土辦法;藥品一般由零散的藥販送進村,質量保證不了,進到假藥、過期藥是常有的事;藥品單一,有時知道是什麼病,卻沒藥開給村民……因村裡人不多,他看病的收入很少,不夠家用,所以,他是半醫半農,沒有病人時,他還要下農田幹活,有時村民要看病找人都不好找。
村醫鍾慶光 區、鎮撥付部分資金外,個人拿出2萬元建衛生站
新建的衛生站是村裡幾棟漂亮的建築之一,面積約有70多平方米,寬敞、潔淨,光線充足;腰牆以下都鋪有淡綠色的瓷磚;診室、注射室、觀察室等「三室分開」,觀察室內有診床;藥櫃內陳列有治療300多種常見病的中西藥和各種針劑;牆上掛有各項行醫制度,並張貼著預防狂犬病的宣傳彩圖。
令記者感到意外的是,牆上還張貼著處方藥與非處方藥的辨別標識。
據區衛生局同志介紹,村衛生站今年4月動工,5月11日建成啟用,建設資金由惠城區、蘆洲鎮和村醫鍾慶光各出一部分。
鍾慶光的父親和祖父都行醫,他繼承父親的「衣缽」,在村裡行醫已有38年,上世紀80年代考取了「鄉村醫生資格證書」。因他態度好、看病認真,村民們都非常信任他。
鍾慶光告訴記者,他拿出了2萬元來建衛生站,錢都是在外打工的兒子支持的。
「衛生站開業時,全村人都來了,大家高興啊,自發地放鞭炮慶賀。」鍾慶光感慨地說。
「在新衛生站看病貴嗎?」記者問。「不貴,包括打點滴,大人一般不超過10元,小孩不到8元。」鍾瑞棠回答。
蘆洲鎮衛生院院長馬俊財 任村衛生站法定代表人深感責任重大
記者注意到,掛在村衛生站牆上的經營證書上的法定代表人一欄裡寫的是蘆洲鎮衛生院院長馬俊財的名字。
隨同前來的馬俊財告訴記者,原來老的衛生站法定代表人都是由各村村長擔任。村長不懂醫,很難管。新的衛生站建起來後,政府規定,得由鎮衛生院院長擔任法定代表人,由鎮衛生院對各村衛生站進行統一管理。
「擔任法定代表人,對衛生站的責任就大了吧?」「在管理上我一點也不敢鬆懈。新的衛生站建起來後,沒有鄉村醫生資格證書或國家承認的醫學專業的大、中專畢業證書,不能當村醫。這方面我們嚴格把關。每月要對各站醫生進行培訓;藥品確保由鎮衛生院統一進購,保證質量,對各站的售價也加強監管,不準抬高價格。」
「市政府出臺政策,決定對村醫進行補貼。按不同標準,每位村醫每月可拿到500至600元。所以,村醫除了看病,還要擔負起在村裡進行傳染病宣傳及對村民進行健康教育等職責。」馬俊財說。
鍾慶光也表示,現在行醫環境變了,責任心也更強了。現在他不再務農,全身心投入行醫。
鍾慶光的小兒子鍾小星從專科院校畢業後準備留下來幫父親
鍾慶光還告訴記者,他有2個兒子學醫,原本就是讓兒子接他的班。「我們這兒偏僻,沒人願來。原來打算到外面聘請一位護士開展打點滴業務。前後找了3個,她們來後呆不了幾天就走了,最長的也只呆了半個月。」
臨走,我們見到了鍾慶光的小兒子鍾小星,他剛從湖北一所大學畢業,學的是臨床醫學,現在在家跟著父親學點中醫。他說,在村裡行醫收入低,父親現在一個月也只有二三百元。原本打算出外找一份收入好一些的工作,最近他聽說省、市政府都出臺了相關政策,要撥出專項資金給村醫作補貼。有了穩定的收入,他決定留下來幫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