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丨《飄(上)》: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的一段羅曼史

2020-12-10 殘疾人的副業生活

美國女作家瑪格麗特·米切爾一生只寫過一部作品,就是今天我們介紹的這本《飄》。自1936年出版之日起,《飄》打破了當時所有的出版記錄,成為最暢銷的小說。

簡單來說,《飄》描寫了一段美國南方上流社會的羅曼史,以女主人公斯佳麗的成長和感情糾葛為主線。但是這絕不僅僅是一本愛情小說。本書以南北戰爭為背景,從一個南方人的視角,審視這場戰爭給整個南方社會帶來的巨大變化,這是本書的副線。

本書的第一部分內容,是斯佳麗成長為一家之主的蛻變過程。

斯佳麗是莊園主奧哈拉家的大女兒,在南方喬治亞州美麗富饒的塔拉莊園中成長,16歲就出落成縣裡有名的美人。她的性格嬌憨直爽,和其他努力要學做淑女的女孩非常不同。

在1861年4月的烤肉宴會上,斯佳麗向鄰居家的少爺阿希禮求愛,但是被拒絕了,因為阿希禮馬上要跟自己的表妹玫蘭妮結婚了。更要命的是,這一幕糗事被一個臭名昭著的外人瑞特﹒巴特勒看到了。還好這場宴會被南北戰爭即將打響的消息中斷了,男人們馬上都要上戰場了。為了氣氣阿希禮,斯佳麗接受了玫蘭妮的兄弟的求婚。兩個月後,這位新婚丈夫就病死沙場,斯佳麗成了寡婦。

斯佳麗搬到了亞特蘭大和玫蘭妮一起暫住,在這裡,斯佳麗和瑞特保持了來往,在瑞特的鼓勵下,守寡的斯佳麗漸漸忘記了禮儀的束縛,參加各種娛樂活動,和軍官們打成一片,每天過得興致勃勃。

戰爭並沒有像南方人想的那麼順利。1863年葛底斯堡戰役的失敗,讓南軍元氣大傷,之後節節敗退,北方軍隊幾乎把南方圍住了。

1864年的夏天,南方的中心城市亞特蘭大遭遇圍城,斯佳麗冒著危險,在槍炮聲中幫玫蘭妮生下了一個男孩。

在瑞特的幫助下,他們逃離了亞特蘭大,向斯佳麗家的塔拉莊園而去。但是,斯佳麗發現戰爭讓她的塔拉麵目全非,母親過世,父親神志不清,妹妹們病倒了,家裡的黑奴逃得只剩了三個。

面對這麼個爛攤子,19歲的斯佳麗肩負起了養活一家人的重擔。

在她人生的第二階段,她白手起家,成為了亞特蘭大響噹噹的女企業家。

1865年4月南軍投降,戰爭結束了,斯佳麗滿腦子只有一件事,湊錢交稅,保住塔拉莊園。走投無路的斯佳麗引誘了妹妹的情人弗蘭克跟自己結婚,讓他出了三百元,解除了塔拉危機。

戰爭直接摧毀了南方的經濟和傳統的生活方式,從心理上摧毀了包括阿希禮在內的一批南方人,他們變得意志消沉。但是斯佳麗完全沒有被壓垮,相反,她還爆發出做生意的熱情,她下定決心:女人做生意要跟男人一樣好。

戰後的亞特蘭大動蕩不安,解放了的黑人襲擊白人婦女的情況層出不窮。斯佳麗沒有聽勸,剛生完孩子就獨自外出做生意了,差點被黑人強姦。當晚弗蘭克和阿希禮就組織了三K黨,殺死了那個黑人,但這個行動早就被軍政府預料到了,提前設下埋伏,導致了弗蘭克的死亡。

丈夫死了不到一年,斯佳麗就不顧眾人反對,和瑞特結婚了。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是斯佳麗和瑞特成婚後的故事,在這四年裡,斯佳麗失去了生命中最珍貴的幾個人,也終於認清誰是自己最愛的人。

和瑞特結婚後,斯佳麗成了富婆,生活好了,美中不足就是還有點記掛阿希禮。不久,女兒美蘭出生了。出於對女兒未來在亞特蘭大地位的考慮,瑞特開始努力提升自己的形象,因為瑞特知道,喬治亞州雖然目前控制在北方的共和黨人手中,但南方的民主黨人遲早會東山再起。因為北方人在喬治亞州的統治很不得人心,腐敗和貪汙成風,居民們憤怒之極。

幾年後,南方人終於把共和黨趕下臺,選舉了一個民主黨人的新州長。南方人獲得勝利,大家都看到瑞特為此花費了大量的金錢和精力,他受到了全城的歡迎。

但是瑞特夫婦之間的感情,因為一場斯佳麗和阿希禮的緋聞,發生了重大危機。之後女兒美蘭騎馬不慎摔死,這場悲劇讓夫妻之間最後一絲紐帶也斷裂了。

緊接著,玫蘭妮因為難產而死,她的死亡讓斯佳麗清楚地認識到,玫蘭妮是一直在支持她的人。而她本人和阿希禮之間也從未有過真正的愛,只是一種得不到的著迷罷了。

斯佳麗這才明白瑞特才是她的真愛,但是為時已晚,瑞特已經決定離開這個家。不過一貫樂觀的斯佳麗覺得一切還未結束。小說最後,斯佳麗決定說:"明天,我會想出一個辦法把他弄回來。畢竟,明天又是另外的一天呢。"

這本書寫作時間是20世紀初,正好是美國第一次女權主義浪潮的尾聲,這一時期,女性主義文學也開始蓬勃發展,本書就是這個背景下產生的傑出作品。戰爭讓斯佳麗從一個不諳世事的少女,成長為一個獨立堅強的女性,永遠保持了直面生活的積極態度。這樣一個鮮活的女性形象,幾十年來一直是美國文學中的經典。

小說的書名《飄》,英文原意是隨風而逝,取自美國詩人歐內斯特·道森的詩句。在隨風而逝的時光中,悲觀的人可能會覺得無依無靠,但是斯佳麗堅強樂觀的性格讓她始終覺得明天會更好,正如書中斯佳麗反覆鼓勵自己的那樣:明天又是新的一天。希望永遠存在。

相關焦點

  • 美國社會分裂,源於南北戰爭
    導讀:美國社會的裂痕被逐漸體現出來,而此裂痕從美國建國開始就已經存在,《日本經濟新聞》刊載的《美國為何會撕裂?》中,從歷史發展的進程全面剖析了美國社會出現裂痕的主要原因。作者在文中寫道, 18世紀末,多民族國家性質的美國從英國脫離,致力於促進社會的融合。但是,不同的國家在性質上本就是不同的,這也使得民族融合困難重重。19世紀中葉,隨著南方和北方矛盾越來越尖銳,經過了四年的南北戰爭,北方在此戰爭的勝利使得情況發生轉變,國家分裂停止。作家瑪格麗特·米切爾剛好以此作為創作背景,編著了《飄》。
  • 南北戰爭時期,為什麼會有黑人為美利堅聯盟國(南)打仗?
    眾所周知,美國的南北戰爭是因為黑人奴隸制而爆發的。美利堅合眾國(北方)要廢除奴隸制的,美利堅聯盟國(南方)堅決要保留奴隸制。因此大部分美國黑人在南北戰爭中後期都是支持北方的。但奇怪的是,很多史料記載都表明,有些美國黑人在南北戰爭時期卻為了美利堅邦聯的奴隸主打仗,著名小說《飄》就有了這方面的描寫。那麼為什麼會有黑人在南北戰爭時期為南方邦聯打仗呢?首先,美國南方黑人的文盲率在南北戰爭時極高,認字的黑人少得可憐。
  • 《牡丹花下》發生在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的一段故事
    事件發生的美國南北戰爭的事情,大帥是北方軍人,卻在在南方軍人的領域內了傷。就在他將要被南方軍隊搜索捕捉選擇英雄就義的時候,一個採蘑菇的小姑娘救了他。小姑娘直接把他帶回了自己的學校,在這裡有一個不再年輕的女校長,一個適齡的女老師娜娜,還有五個年輕且年齡不等的女學生。
  • 美國南北戰爭:統一戰爭還是革命戰爭?
    餘志森  150年前,美國爆發了歷時4年、傷亡多達60餘萬人的南北戰爭(1861.4.12--1865.4.9)。美國南北戰爭是一場「兄弟間的相互殘殺」。戰爭的起因、性質、結局與任務,南北各執一詞。
  • 美國南北戰爭對美國的意義何在
    應該說自南北戰爭以後才標誌著美國的美國的正式崛起。意味著一個不可分割點聯邦政府的存在。一個強大富裕美利堅正式出現。我們都說美國的制度穩固而完善,都是聯邦制,蘇聯解體,而美國卻日益穩固。事實上,美國的制度基本上成熟正是在南北戰爭以後的事情。一句話,南北戰爭成就了今日的美國。
  • 朱新開:從《飄》到Lee,看美國傳統價值觀的倒掉
    目前的美國,在因警察暴力執法而引發的騷亂中,被視為「白人至上主義」象徵的李將軍成為眾矢之的,只說曾在南北戰爭時期作為南方首都的里奇蒙,李將軍塑像的高大底座上已被塗鴉佔滿。那麼,若從歷史文化及其衍生的價值觀角度而言,這意味著什麼呢?
  • 美國南北戰爭,一場人渣之間的戰爭
    美國沒有貴族傳統,但是非常重視個人品德。美國獨立之後很長時間裡,人品都是經商從政的重要資本。但是南北戰爭改變了這些。正人君子都不能打仗以林肯為代表的北方,擁有絕對的人口和資源優勢。南北戰爭打響才兩個月,就招募了31萬軍隊,林肯先以麥克道爾為統帥。麥克道爾渡過波託馬克河,派一支小分隊去偵察,結果暴露行軍計劃。南方派優勢兵力增援,北方大敗,因為久疏戰陣,撤退變成潰退。林肯不得不換帥。第二任北軍統帥是麥克萊倫。
  • 《美國南北戰爭》說課稿
    我說課的題目是《美國南北戰爭》。根據新課標的理念,對於本節課,我將以教什麼、怎樣教、為什麼這樣教為思路,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加以說明。一、說教材教材是連接教師和學生的紐帶,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先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美國南北戰爭》是人教版初中歷史九年級上冊第6單元第18課的內容。
  • 南北戰爭,全方面表現戰爭,與《飄》這本佳作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美國小說與歐洲國家的作品相比缺乏優勢,雖延續歐洲大陸慣用的小說手法,卻缺乏歐陸的文化深度,相對顯得浮躁。《飄》卻是美國小說中難得的佳作。書中所描述的不僅有戰前南方人民精神的騷動不安以及對未來的盲目樂觀,還有戰後南方社會的滿目瘡痍和混亂不堪,殘酷的戰爭場景也有淋漓盡致的描述。與之相關的是,戰前南方莊園主安靜和諧的生活和傳統的道德倫理價值觀念被一場戰爭完全破壞了。人們看到,殘酷的戰爭不僅造成人民死傷無數,還無情地摧毀了人們的價值觀和信念。精神家園與現實生活同時被毀,而生活還要繼續。
  • 解讀美國南北戰爭:黑人真的被解放了嗎?
    美國黑人之死引發全美遊行說起美國的歷史,美國的獨立戰爭並未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建國。而真正意義上的美國建國史,還要從南北戰爭開始說起。美國南北戰爭1783年,美國獨立戰爭打完後,當時的美國並未真正的統一;美國的各州都是各管各家的,形象的比喻來說,更像是現在的歐盟。
  • 美國南北戰爭爆發時,中國正在發生什麼?
    在美國歷史上,南北戰爭擁有極為特殊的意義。如果說獨立戰爭是美國的誕生,那麼,南北戰爭,則讓美國重新成為美國。這場歷時四年的戰爭,不僅讓美國統一,更讓美國擺脫了奴隸制的困擾。而林肯總統在葛底斯堡演說中的那句「人人生而平等的原則」,更讓南北戰爭在人類歷史上,佔據了極為重要的意義。
  • 老照片:殘酷的美國南北戰爭,圖10為著名的「死神的收割」
    美國內戰(也稱南北戰爭,1861-1865)是一場非常慘烈的戰爭,共造成75萬名士兵死亡,40萬名士兵傷殘。南北戰爭消滅了美國的奴隸制,為美國的資產階級革命掃清了障礙,使美國實現了真正的統一。以下為一些南北戰爭時期的老照片亞伯拉罕·林肯,南北戰爭時期美國總統,美國第16任總統傑弗遜·漢密爾頓·戴維斯,美利堅聯盟國(南方)首任也是最後一任總統1861年拍攝,美國北方聯邦的青少年士兵,可以看到,既有黑人,也有白人。戰爭伊始,年輕人義無反顧的奔向戰場,但不知道照片中有幾人活到了戰後1862年拍攝,名為「拉法葉指揮部外的違禁品」。
  • 南北戰爭時期,為什麼沒有外國承認美利堅聯盟國(南方)?
    1861年4月12日至1865年4月9日,美利堅合眾國(北方)與美利堅聯盟國(南方)爆發了著名的南北戰爭。在南北戰爭期間,以獨立國家自居的美利堅聯盟國一直利用控制的原料生產爭取外國承認。但奇怪的是,無論是歐亞的列強列弱還是拉美國家,幾乎沒有國家在外交上承認了美利堅聯盟國,導致美利堅聯盟國成為與臺灣省偽政權類似的「國際棄兒」。那為什麼沒有外國承認美利堅聯盟國呢?首先,美利堅合眾國的綜合實力要強於美利堅聯盟國,歐洲列強當時認為北方很快就能戰勝南方。
  • 美國南北戰爭到底為何而戰?
    在美劇《紙牌屋》中有這麼一個橋段,主人公弗蘭克去參觀一個南北戰爭古戰場,因為這裡既是他祖先陣亡的地方,又是當地的旅遊景點,對此他非常政治正確說了一句,「更不要為奴隸制這樣愚蠢的原因開戰」。這句話其實也符合人們的刻板的印象,美國為了解放黑人發起一場南北戰爭,這一事件也成為了美國的閃光點,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客觀的說,美國人解放黑奴是真的,南北戰爭也是真的,但是解放黑奴只是結果,而不是目的。林肯曾經在給朋友的信中對南北戰爭如此描述,「我的最高目標是拯救聯邦,既不是保存奴隸制度,亦非摧毀奴隸制度。
  • 美國南北戰爭:白人與黑人的跨世紀恩怨
    近日,由於美國警察暴力執法,用膝蓋頂住一名黑人脖子致其窒息而亡,引發了全國性的抗議,美國白人與黑人之間的梁子是什麼時候結下的?這要從南北戰爭說起。南北戰爭(American Civil War,即美國內戰),是美國歷史上一場最大規模的內戰 ,參戰雙方為北方美利堅合眾國和南方的美利堅聯盟國。
  •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是什麼讓美國南北雙方選擇戰爭
    1861年4月,南方軍隊挑起戰爭,美國內戰爆發,史稱「南北戰爭」。 美國「南北戰爭」爆發的成因? 根本原因:南方種植園經濟嚴重阻礙了北方資本主義的發展; 間接原因:雙方在土地、市場、黑奴制的存廢等問題上矛盾尖銳; 直接原因:1861年林肯就任美國總統。
  • 如何從經濟層面看美國的「南北戰爭」?
    然而,引發美國南北戰爭的真實原因是什麼?是否如林肯總統所言,是因為一位小婦人出版一本書引起的?比切·斯託夫人(1811.6-1896.7)學過世界史的都知道,美國南北戰爭(又稱美國內戰),對其以後發展的重要性,相信大家在歷史課本上都學過,歷史老師也會不厭其煩的念叨。
  • 反種族歧視下 HBO下架南北戰爭題材電影《亂世佳人》
    來源:環球網原標題:反種族歧視之下,HBO下架南北戰爭題材電影《亂世佳人》【環球網報導 記者 李東堯】全美反種族主義抗議活動持續,現在,美國南北戰爭時期題材電影《亂世佳人》也不能看了?該影片於1939年上映,改編自美國女作家瑪格麗特·米切爾的小說《飄》,講述了美國南北戰爭前後,南方莊園主的女兒斯嘉麗與商人白瑞德的愛情故事,而個人命運的坎坷,也折射出南部種植園在戰爭前後的風雨飄搖。
  • 章騫:南北戰爭是鐵甲艦時代的第一次大型戰爭
    然而19世紀60年代正值技術突飛猛進的時期,時任南方邦聯海軍部長的馬洛裡曾經擔任過美國參議院海軍事務委員會主席,他清醒地意識到了海軍艦船正在進行著技術革命,倘若依靠質量和技術上的改進,或許能用少量先進的艦隻來消弭北方在數量上的優勢。馬洛裡所著眼發展的便是鐵甲艦。
  • 南北戰爭三百年讀後感
    第一次聽到書名,我腦海中閃過的一個念頭是「美國南北戰爭打了300年」,這不是科幻小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