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急救,給寶寶人工呼吸的4種方法,父母必看

2020-12-20 可馨育兒

家裡有個孩子給家庭帶來了很多歡樂,我們看到這樣一幕,貝貝爬到沙發上,在給姥爺拍背、打針和做人工呼吸,小寶寶戲份做的好足,工作很到位,這心肺復甦哪兒學來的?如果反轉過來,生活中,淘氣的寶寶出現意外情況或重大疾病休克時,因短時間內不無緊急送醫的情況下,有時候家長就要會用到人工呼吸這 項急救技能了,但是,很多父母沒有接觸過這樣的突發狀況,具體應該怎麼做呢?

人工呼吸

人工呼吸就是人為地幫勸傷寶寶進行被動呼吸,以達到氣體交換、促使寶寶恢復自主呼吸的目的。常用的人工呼吸方法有:

口對口吹氣法、口對鼻吹氣法、舉臂壓胸人工呼吸法、舉臂壓背人工呼吸法。

口對口吹氣法

寶寶取仰臥位,頭部儘量後仰,急救者跪在寶寶身旁,.一手託起寶寶的下巴,另一手捏住寶寶的鼻子(不使其漏氣)。急救者先深吸一口氣,然後對準寶寶的口腔,用力吹氣。吹完氣後嘴離開,將捏住的鼻孔放開,並用一手壓其胸部,以幫助呼氣。這樣反覆進行,每次吹氣間隔15秒,每分鐘進行14~16次。

口對鼻吹氣法

如果遇到寶寶口腔有嚴重外傷或牙關緊閉而無法進行口對口人工呼吸時,可採用口對鼻吹氣法。口對鼻吹氣法與口對口吹氣法基本相同,只是將氣體由寶寶的鼻孔吹入,同時將寶寶的嘴捏緊,防止漏氣。在進行口對鼻吹氣前,先要將寶寶鼻內汙物清除乾淨,以防止阻塞氣道。

需要注意的是,在對孩子進行人工呼吸前,先叫救護車,在救護車起來的中間,對寶寶實施人工呼吸進行緊急搶救。

相關焦點

  • 兩歲寶寶心跳呼吸驟停,女醫生跪地人工呼吸,急救視頻感動眾人
    近日,抖音上一條關於「兩歲寶寶心跳呼吸驟停,婦科醫生跪地施救」的小視頻感動無數人。抖音上介紹,兩歲寶寶在惠州科技館前心跳呼吸驟停,正遇到惠陽三和醫院休假期間的婦科醫生黃海燕,她立即跪地施救,危難面前,醫者父母心。
  • 寶寶異物窒息怎麼辦?不同年齡段寶寶窒息急救詳細方案,家長必看
    近日,鄭州一9個月大的寶寶因吃餅乾卡住喉嚨窒息,搶救兩日後,離開了人世。嬰兒窒息事件幾乎每天都在發生,也代表這個一個個家庭悲劇的發生。就像《以家人之名》中,凌霄妹妹就是因為被核桃卡住窒息死亡,劇情反應生活,但是應該讓這種悲劇不要再重演。
  • 寶寶誤吞噎住怎麼辦?預防急救學會這4招能救命
    寶寶小時候尤其是口欲期的孩子,什麼都喜歡往嘴裡放。如果家長一時不察,就很有可能發生異物窒息的風險。這個時候如果父母掌握正確的急救方法,可以挽救孩子的生命。有時候我們餵奶間隔時間過久,奶水過足,寶寶吞咽不及時也會引起窒息。急救方法:1、媽媽把寶寶放在自己手臂上,腹部朝下,頭部衝下,另一隻手在肩胛骨間快速向下衝擊5次。2、讓寶寶仰面躺在手臂上,頭部衝下,中指和和食指擠壓肋骨出按壓5次。
  • 寶寶溺水怎麼辦?3種急救方法要知道!
    也許很多寶爸寶媽都看過,就是有一位媽媽,帶著兩個寶寶到嬰幼兒館遊泳,員工去打包個快遞,然後讓媽媽看一下自己的孩子。就在這段時間,正好女兒的救生圈翻了,溺水了,但是她的媽媽還在看手機,兒子扯了媽媽好幾次,媽媽都沒有發覺。等媽媽反應過來,發現女兒已經溺水的時候,已經過去了1分多鐘了。
  • 嬰幼兒溺水急救方法
    2、立刻人工心肺復甦【檢查呼吸】通過觀察寶寶胸部任何運動來檢查呼吸。也可以把你的耳朵貼近寶寶的嘴邊,聽或感覺寶寶的呼吸。如果你的寶寶已失去意識或沒有呼吸,馬上打急救電話:120。如果你身邊有其他人,讓某一人幫你打急救電話。
  • 4歲男孩意外窒息死亡!這些急救方法家長一定要知道,關鍵時能保命
    作為家長,學會急救不應該是附加技能,更要作為一樣必備技能看待。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可能遭遇未知的風險及意外,家長要懂得評估並掌握基本急救程序。局長今天想講的,就是一些常見的急救方法,希望你永遠用不上這些技能,但也希望在緊急關頭它能幫到你。
  • 寶寶吃飯嗆到了 3種最有效急救方法
    寶寶的氣管細,吃東西的時候很容易嗆到,有很大的窒息危險性。在氣管異物窒息的搶救中,有「6分鐘」的概念,如果超過6分鐘,寶寶很難救回來,即便救回來,也很有可能已經造成了腦損傷。
  • 老年人的家庭自救與急救
    在我國,從撥打急救電話到救護車到達現場,平均一般需要20分鐘左右的時間。這段時間對一個猝死急需救助的病人來說,那是一段難熬的漫漫長夜!而現場的黃金搶救時間只有短短的4分鐘,這就是急救中所說的黃金四分鐘。每耽誤一分鐘,病人的生存機會就會急速下降,死亡率就會直線上升。另外我們強調老年人必須重視疾病的家庭自救與急救,這也是與其生理功能還有特殊性是相適應的。
  • 寶寶嗆奶窒息,急救方法你掌握了嗎?
    寶寶嗆奶的反應有輕有重,輕則寶寶自己咳一咳即可緩解,重則寶寶會出現呼吸困難或窒息,甚至因此而出現嚴重的腦損傷或威脅生命。因此媽媽在發現寶寶嗆奶時一定要正確處理,如果寶寶出現呼吸困難的症狀,要及時施以正確的急救方法,並將寶寶及時送醫。
  • ...氣管,人工呼吸,餐廳,東方明珠,老人,急救,堵住,起作用,旋轉...
    王女士對老人進行急救。  一名蘇州遊客來滬旅遊,卻意外急救了一名高齡老人,使得老人恢復心跳,轉危為安。從蘇州來滬旅遊的護士王女士和餐廳工作人員聯合為老人做人工呼吸和心肺復甦急救。最終,老人漸漸恢復心跳和自主呼吸。  烤肉堵住氣管,心臟一度驟停  11月8日中午,劉慧敏帶著父母及家人一起到東方明珠旋轉餐廳用餐。「爸爸媽媽一直說從來沒去過東方明珠,那索性帶他們一邊用餐一邊俯瞰黃浦江。」
  • 人工呼吸及包紮方法
    *人工呼吸方法  病人呼吸已停止而心臟仍在跳動,或心跳剛停止不久,如電擊、溺水、勒死、中毒等情況下的急救。  進行工人呼吸時,應將病人安放在溫暖而且空氣流通的地點,解開衣服,清除口腔內痰、泥土、血,有假牙者應取出。
  • 父母必須知道的兒童急救護理知識
    仔細想想,對於沒有自我保護能力的嬰兒來說,想要存活下來完全依賴於父母,過去的父母生活條件艱苦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科學的嬰幼兒護理的知識也更欠缺。我們從小到大所有的證書都需要考試,唯獨當父母這種性命攸關的工作不需要任何資質,還真是挺可怕的。 在春節前推送這個主題,也是因為每年過年都是兒童意外傷害高發的時候。
  • 寶寶噎到怎麼辦?父母都要學的急救方法
    寶寶到了3個月以後就會進入口欲期,這是寶寶認知世界的重要一環。這個時候的孩子看到什麼都會往嘴裡放,誤吞異物的事情經常發生。從出生到3歲的,孩子都喜歡把各式各樣的東西放入嘴中,一不小心就會被噎住了。寶寶被噎住了危險嗎?
  • 寶寶的急救課(一)之哈姆立克法、心肺復甦的正確操作方法
    目的是為了預防寶寶在進食過程中噎到、嗆到能冷靜、正確的處理,把寶寶從危機中解救出來。接下來的幾期文章將專門介紹寶寶的各種急救知識。那麼今天我們來介紹寶寶的急救課的第一節——哈姆立克法與心肺復甦的操作方法。
  • 男童溺水被「倒掛」急救,豆嫂告訴你溺水如何正確急救
    然而溺水的急救方法對不少家長來說仍有誤區。最近,廣東開平某水上樂園一8歲男童不慎溺水,一男子對溺水的小孩實施「倒掛急救」,後醫護人員緊急到場救治後送醫,最終搶救無效死亡。為此網上引發了熱烈討論。兒童溺水後到底該怎樣正確急救?「倒背急救」不可取關於溺水的急救,首先來闢謠所謂「倒背奔跑」神技!絕對是謠言!
  • 物業保安員應掌握的事故現場急救常識,必看資料!
    、心跳停止,應立即進行胸外心臟按壓、口對口人工呼吸等急救措施;5、如需搬動,保證平穩,儘量平臥。溺水後儘早開始基礎生命支持,恢復有效呼吸循環是成功復甦、降低死亡率和嚴重神經系統後遺症的最有效方法。澳大利亞的一項對2007年1 月11天中發生的8例1.5歲至6歲溺水兒童研究發現,在溺水5 分鐘內由父母或目擊者及時實施心肺復甦的4名兒童均存活,並無任何神經系統合併症;而另外4名兒童中有3名未進行心肺復甦,1名在溺水後20分鐘進行復甦,4名兒童均未能生還。
  • 3歲男童溺水,父母的急救釀成大禍!這些急救方法求你別再犯了
    在溺水發生後,大部分人都會想到人工呼吸和心肺按壓急救。但由於這兩個方法在操作上有一定難度,所以更多人會選擇「倒掛急救」。不管是社交平臺上,還是媒體,也會宣傳這種「倒掛急救」。只是,這種急救方式在醫生看來,簡直就是「火上澆油」!
  • 7個月寶寶溺水差點身亡!兒童溺水後到底該急救?家長必須了解!
    夏天本來是個適合寶寶遊泳鍛鍊的好季節,我們不能因噎廢食不讓寶寶遊泳,但萬一發生意外,救護車到達前的時間是黃金急救時間,能夠在此時進行急救的通常不是醫護人員,而是家人。2、將多餘的衣服脫掉3、將一隻手的2根手指放在兩個乳頭連線中點的正下方4、垂直向下按壓,幅度大約為4釐米,速度是至少100次/分鐘。5、每次按壓後,要讓胸部回彈至正常位置。
  • 「急救課堂」教你中毒急救方法
    這位小朋友得知父母為自己安排的「特別活動」後十分開心,早早地跟著媽媽一起來到活動現場。活動中,他跟著教學示範片,一邊認真聽講,一邊拉著身邊的媽媽做練習。  在現場,還有許多像這樣的小朋友。一位學員告訴記者,小孩年齡雖小,但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從小樹立起自救與救人的觀念,並且掌握力所能及的技巧。這樣,總比孩子們成天沉迷於電視劇與卡通片中要強的多。
  • 寶寶吃東西被卡住怎麼辦?千萬別胡亂拍背,家長必學的急救方法
    當寶寶吃東西突然被卡主,分享1 分鐘必須學會急救方法!建議收藏!1 歲以下的嬰兒:拍背、壓胸如果孩子能發出聲音或者哭泣,儘量讓孩子咳嗽。不管是嬰兒、幼兒或成人,如果對方氣道梗阻後失去反應,請立即撥打急救電話,並開始做包含胸外按壓和人工呼吸的心肺復甦。哪怕已經通過上述方法排出阻塞物,也需要前往醫院進行檢查,因為急救操作可能會引起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