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如一夜春風來,中國幾十所大學都被吹成了世界一流。
今年9月,我國眾多高校密集公布首輪「雙一流」建設專家評審意見。意見中,這些高校或是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大學,或是整體進入世界一流大學行列,或是進入到全球有影響力的一流研究型大學行列,自豪溢於言表;至於全面實現了「雙一流」建設近期目標,高質量、全面、圓滿、超額完成了「雙一流」周期各項建設任務,已是自謙之辭。
我們的大學,真的一夜之間就世界一流了嗎?
我們的目標:兩個世界一流
「雙一流」建設工程,是「211工程」和「985工程」後,我國最重要的新一輪大學建設工程。
2015年10月,國務院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方案明確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雙一流」目標,推動一批高水平大學和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方案規定,「雙一流」建設計劃分三步走:
其中,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42所,一流學科建設高校95所。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涵蓋了39所「985工程」高校,及鄭州大學、雲南大學、新疆大學等3所「211工程」高校。
「雙一流」建設總體方案,還依據三步走規劃設計了梯次性目標,同時5年一輪。今年是首輪建設收官之年,因此高校紛紛通過自評和專家評審方式,密集開展總結工作。
我們的自評:幾十世界一流
清華大學拿出捨我其誰的霸氣,高調宣布「全面建成為世界一流大學」,不遑多讓的還有「整體進入世界一流大學行列」的中國人民大學、「整體實力已躋身世界一流大學行列」的上海交通大學和「總體實力進入世界一流行列」的南京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同濟大學則展示出中國傳統美德,「具備了世界一流大學的主要特徵」、「全面接近世界一流大學水平」,委婉含蓄地表達了已達到世界一流的真情實意。
其他高校則盡在不言中,如網友評論,「將中國博大精深的語言藝術發揮到極致。」他們使用「全面」、「高質量」、「高標準」、「高水平」、「全方位」、「圓滿」、「超額」、「符合度高」、「達成度好」等詞藻,或單個、或組合,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同時又不失策略地輔以「既定」、「預定」、「預期」、「近期」目標等定語,給自己留足解釋的空間。總而言之,言而總之,充分展示了專家們長期浸淫象牙塔養成的深厚的文字功底。
輿論譁然之下,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續梅表示,「我們要清醒地看到,我們國家高等教育的整體實力和世界一流大學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
我們的排名:誰算世界一流
清華大學一定不覺得自己「和世界一流大學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幾年前,清華大學在其「雙一流」建設方案裡即雄心勃勃地宣布,2020年進入世界一流行列,2030年進入世界一流前列,2050年爭取進入世界一流頂尖。因此,今年其捨我其誰的霸氣,一是不能給自己定下的小目標啪啪打臉,二是這幾年的排名也的確讓清華有了傲嬌的資本。
雖然最高全球第15的排名讓人覺得不可思議,但US News排名、泰晤士排名、ARWU世界大學學術排名及QS排名,的確是目前全球最具影響力的世界大學排名指標體系,不過,四大體系各有側重。US News排名側重評價大學的綜合科研實力,注重學術研究和學術聲譽,其指標體系如下圖:
QS與泰晤士此前聯合推出排名,2010年後分道揚鑣,各自推出不同的排名體系,僱主評價/聲譽是QS特色指標,泰晤士排名則頗為注重商業價值。
ARWU世界大學學術排名由上海交大世界一流大學研究中心2003年首次發布,其初衷是為了分析中國大學與世界一流大學的差距。ARWU選取的基本上是客觀性指標,注重高水平科研成果。具體為:獲諾貝爾獎和菲爾茲獎的校友折合數(校友獲獎)、獲諾貝爾獎和菲爾茲獎的教師折合數(教師獲獎)、各學科領域被引用次數最高的學者數(高被引科學家)、在《自然》(Nature)和《科學》(Science)上發表論文的折合數(N&S論文)、被科學引文索引(SCIE)和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SCI)收錄的論文數(國際論文)、上述五項指標得分的師均值(師均表現)。
ARWU排名可謂非常具有中國特色,用心良苦,榜上有名的吉林大學、山東大學等22所高校,全都不在其他3個排名中。而這份共51所高校的名單,也僅有12所在4個排名中都有一定的位置,雖然有些排名差別很大,華中科技大學甚至最多相差兩百多名。
我們的期待:真正世界一流
世界知名排名體系尚且有公信力之差,遑論高校自我組織的專家評審。而公眾的質疑除了切身感受之外,更多地也是因為信息不透明。華東師範大學上海終身教育研究院副教授侯定凱指出,「雙一流」建設是一項牽涉面廣、持續時間長的國家重大項目,但公眾至今沒有看到一份完整的高校自評報告或同行評審報告。各校發布的評估結論太過籠統,公眾對各校的建設過程、是否一流的評判依據不甚了解,成功的建設經驗無以分享,對於動態淘汰機制更是無從知曉。
幸好,「雙一流」評估程序並非只有目前的自說自話、自賣自誇。據同濟大學發展規劃部部長蔡三發介紹,評價部分主要由高校自評、政府評價和第三方評價組成。
「目前,做得比較熱鬧的是高校自評,但這並不代表最終的結果性評價。」蔡三發告訴《中國科學報》。不論「最終的結果性評價」如何,我們的期待都是能有更多的高校建成世界一流,但世界一流的標準還需要釐清。除了單純的指標意義,是否更應該有文化意義,更應該有為舉世推薦的辦學理念?
結語
12月3日,教育部召開教育2020"收官"系列第二場新聞發布會。會上,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司長洪大用透露,《「雙一流」建設成效評價辦法》即將印發。相信這個《辦法》的印發,將為首輪「雙一流」建設定下最為客觀的總結。
參考資料:
國務院《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
科學網《世界一流大學真的建成了?26所「985」高校自評報告出爐》
青塔《首輪「雙一流」收官戰!哪些高校獲得最高肯定?》
北京日報《世界一流大學已建成了嗎?教育部:與世界一流大學仍有差距》
科學出版社《怎樣才算世界一流大學》
張勇《世界大學排名指標體系對比及其對中國「雙一流」建設的啟示》
林嵐濤《中國大學「雙一流」建設與世界一流大學評價指標研究》
科學網《深度|5年一評估能否建成「雙一流」?》
US News排名、泰晤士排名、ARWU世界大學學術排名及QS排名官網
中國科學報《讓人服氣的「世界一流」,該怎麼評》
中國教育在線《教育部透露:《「雙一流」建設成效評價辦法》即將印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