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筷子不叫"筷子",叫做"箸",歷史悠久,傳說很多,其中有一條頗為"香豔"的來源說法是來自妲己和商紂王的故事。相傳暴脾氣的紂王吃飯時不是挑剔食物不新鮮,就是溫度不合口,搞得很多廚子都成了他的刀下亡魂。又一次吃飯時,妲己發現有些菜餚太燙難以入口,但是調換已經來不及,為討紂王歡心,妲己急中生智取下頭上的玉簪做筷子,將菜餚吹涼了後,送入紂王口中。紂王覺得這樣非常享受,於是天天要妲己如此伺候,於是妲己讓工匠給她做了一對稍長一些、更稱手的玉簪用來夾菜,這就是筷子的雛形。故事雖然很有意思,但這當然不是真的,據歷史典籍和考古發現來看,筷子的起源還要更早一些才對。
另外還有一個關於紂王和筷子的故事,古籍《韓非子·喻老》載:"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司馬遷在《史記·宗微子世家》亦云"紂為象箸,箕子嘆曰:彼為象箸,必為玉杯;為玉杯,則必思遠方珍怪之物而御之。輿馬宮室之漸自此始,不可振也。"
這也是成語"見微知著"的故事來源,箕子看到紂王用象牙筷子,就聯想到:用象牙筷子吃飯就一定不肯用粗製碗具,必將用玉作成杯盤;也不會再願意吃簡單的豆菽青菜,肯定會進一步升級到山珍海味;食物改變了,將不滿足穿著,進而會穿綾著緞;穿著改了,下一步將造豪華的車子,建高闊殿宇樓臺,追求享樂。如此下去將一發不可收拾,腐敗之風會很快盛行起來。後來也正如所料,紂王很快就被周武王所滅了。
無論是玉質筷子還是象牙筷子,似乎筷子這個普通物件的材質稍微特殊一點,都是奢靡無度、鋪張浪費的象徵,而且在尋常人的印象和感覺裡,玉質筷子貌似也不實用,還容易損壞。但其實在清朝時,玉質筷子非常常見,也沒人抨擊清朝玉筷玉碗是多麼奢靡的象徵,更覺得是身份、地位、權力和財富的象徵。故宮博物院現今就館藏有多件金玉質餐具,一雙細長的筷子尤其精裝細裱出了藝術感。直到清末,才有很多人覺得清廷在吃穿用度上過於浪費。
其實這就和國力相關了,國家如果積貧積弱,當權者還在痴迷享樂,舉全國之民力維持奢靡浪費的生活,那就真的很討罵。這時候筷子用的是什麼材質根本不是重點,當權者只怕多吃一碗米飯都要被寫進史書裡批判了。
▲青玉鑲赤金筷,清代后妃用餐具。青白玉製成,筷子上部飾豎稜紋,頂端、中部和下部鑲金三處。金為赤金,成色上佳。
▲紫檀鑲金嵌玉箸,清,每支由四截組成,從上至下的材質依次為紫檀、玉、紫檀、金。
一雙筷子,之所以會被文人們拿來看作國家興衰的間接象徵,是因為它一直是重要的禮儀用具,作為千百年來中國人民最重要的生活器具,筷子除了用來吃飯,在民間的婚喪嫁娶等民俗中都有廣泛運用。
在禮儀上,我們從小就被教導使用筷子時要遵守一些規矩,比如筷子不能長短不齊放在桌子上,不能用筷子敲碗具,不可以用筷子在飯菜裡攪來攪去,不能把筷子插在米飯裡等等,這都是不禮貌、不尊重人的行為。
在民俗中,成雙成對一邊長的筷子被賦予了很多美意,送新人寓意珠聯璧合、快生貴子;送戀人寓意成雙成對、永不分離;送朋友寓意平等友愛、和睦相處;送師長寓意耿直正直、桃李回報;送老人寓意快樂永久、福壽無疆;送孩子寓意筷長筷長、快長快長;送老外寓意國際友誼、源遠流長;送商友寓意雙木成林、合作長久;送喬遷的人寓意快快發家、喬遷快樂……
現如今,國家安定,生活富足,玉石一類美物已經不是皇權專屬,因為悠久的歷史傳承和文化印記而被民眾所喜愛並廣泛應用。人們追求品質、內涵和高級感,因此玉石所象徵的"天長地久"與筷子相結合,也使得筷子這一尋常物件變得更有檔次和品味,適合走親訪友、送人贈禮,添一份別致的祝福。
▲如玉人生 青玉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