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影展走心的不只是情懷 專訪「中國面孔II」策展人譚佩裡

2020-12-19 蜂鳥網

  2018年10月20日,隨著2018年度北京國際攝影周的正式開幕,蜂鳥網再次以策展人的身份,舉辦了名為「中國面孔II——生活有我」展覽。在這一次的展覽上,蜂鳥網攜手四位特邀攝影師的作品:邵廣紅《我的孩子們》、石勐堯《我和爺爺》、陳華《在長安》、譚佩裡《江岸》,以及來自蜂鳥網友們的作品,帶來全新一季的「中國面孔II——生活有我」展覽,共同見證我們心中的生活姿態。

  橫跨德國與中國,自2016年首次分別在德國科隆photokina世界影像博覽會以及同年的北京國際攝影周舉辦以來,「中國面孔」便成為了蜂鳥網在攝影圈中的耀眼的標識,更是一面向世界展現中國魅力的旗幟。自開展以來,不斷獲得來自業內外,以及海內外共同的喝彩和鼓勵。


蜂鳥網「中國面孔II——生活有我」,2018北京國際攝影周展覽現場

  來到2018年,「中國面孔II」伴隨著photokina於德國科隆完美落下帷幕。實際上,這一季「中國面孔」展覽無論從場地規模、展覽作品數量以及參展人數上都有了成倍的提升;此次在科隆國際展覽中心「中國面孔II」的展區有210平米,參展作品數量達到65幅,此外在展覽主題的策劃解讀上也有了諸多大膽的嘗試。在此,我們特意請到了本年度「中國面孔」展覽的策展人譚佩裡先生(現蜂鳥網影像頻道主編),與我們分享一下他對於展覽策划過程中的所思所想。


蜂鳥網「中國面孔II——生活有我」,2018北京國際攝影周展覽現場

Q1:能否為我們介紹一下本次「中國面孔II」的展覽?據了解,展覽作品中涉及題材廣泛,包括親情、地域特色、歷史、成長等多種題材,選擇這些攝影師作品參展有著怎樣的思考?

  此次「中國面孔II」在北京國際攝影周的展出,其實是一個微縮的展覽,因為展線長度的限制,我們優選了15幅深度與話題性更為突出的作品參展。在展區規劃上將展區劃分為三個不同的空間,從中國式童年、中國式成長,到中國式親情與友情....無不詮釋著本次展覽副標題「生活有我」的立意。

  我認為在作品的選擇上,此次更能凸顯出「十指相扣」的意味。舉個最簡單的例子:親情是我們日常生活中討論最廣泛的社會議題之一,而用攝影詮釋親情也有多重表達方式。攝影師石勐堯的作品《我和爺爺》帶給我驚喜,這也是我最早決定使用的一組作品。當然攝影師自身才貌雙全,曾經作為舞蹈演員的她將自己與爺爺晚年的生活如散文一般描述著,自拍在這組照片中也擔任了最為重要的「執筆者」。


石勐堯《我和爺爺》

  其他的幾組作品也有各自的特色,無論從語言、深度、話題,還是易於廣大觀眾理解的方面,都再三進行了權衡,比如陳華的作品《在長安》在對歷史場景進行深入調查的過程中,也沒有忘記對於人文的關懷;邵廣紅的作品《我的孩子們》更是以一名真實的小學教師的視角,展現了我們大多數人在童年時的樣子,都是當代社會語境下的社會關注熱點。


紹廣紅《我的孩子們》


陳華《在長安》


譚佩裡《江岸》 

Q2:我們看到在「中國面孔II」展覽中,出現了一些比較新潮的畫面,例如爬樓黨,還有一些年輕人的時尚元素,選擇這樣的作品是出於怎樣考慮?

  說到這些作品,我也驚嘆於蜂鳥網的網友們的洞察力與攝影水準。從一方面來講,我們早就厭煩了看到那些以「賣弄」中國窮苦的「老少邊窮」作品,仿佛在很多人印象中,那些辛酸淚史才是中國人的面貌一樣。當然我不否認那些作品的價值,因此對於這次展覽,我不希望從批判的角度來詮釋這個主題,而是希望將我們每個人對於生活的嚮往加以詮釋,更要強調拍攝者和被攝者之間所摩擦出的對於生活的熱情。願觀眾在這次展覽中,可以找到與自己相似的身影,也就是所謂的產生共鳴!


李新穎《爬樓黨》

  「爬樓黨」那幅作品實際上是具有代表性的。首先它代表了年輕人的生活方式和面孔,同時也代表了這一時代下的潮流。通過照片本身也能看到燈火輝煌的中國城市面貌,想必是令人激動振奮的。我自己作為一名「90後」,對於這樣的畫面更是青睞有加。這正是我們這代人的生活態度,也許今後的展覽便會有00後的攝影師出現了吧!

Q3:《中國面孔》這個展覽的題目聽起來很浩大,那麼你是如何來詮釋的呢?

  正如問題所提到的,「中國面孔」四個字更像一整套社會考察,或是大型電視紀錄片所承擔的「篇幅」。正是因「中國」二字,才讓這個話題變得聲勢浩大。

  但仔細一想,我們作為中國人,自己便是中國面孔,宏觀來看,我們每個平凡之人的生活軌跡也是無限相似的。因此在面對這個展覽主題的時候,我的思考便更多匯聚在具有「共同性」的內容上。除去從民族、年齡、生活方式等方面較為常規的分類,我更傾向於選取那些具有細膩情緒的中國式情感話題內容,讓這次的展覽成為一個「走心」的展覽。當然,作品畫面視角的獨特性以及美感更是重中之重,力爭脫離千篇一律的視覺感受。


蜂鳥網「中國面孔II——生活有我」,2018德國photokina展覽現場

Q4:據了解,蜂鳥兩次舉辦《中國面孔》展覽都是非盈利的性質,舉辦以來都有哪些心得?

  在2016年photokina展覽會上,蜂鳥網攜「中國面孔·Faces X China」第一次以主題展的形式,邀請特約攝影師進行專題化的攝影創作,從不同職業和身份的角度,發現了那些隱沒在茫茫眾生中,但又具有當代中國時代標籤的群體面貌,引來各國影像愛好者的關注和認可。

  正如你所說,這是一個公益的展覽,那麼是什麼讓我們將中國面孔影展升級並再次舉辦呢?我舉一個實例,上屆「中國面孔」展覽在photokina舉行期間,我們遇到有德國觀眾曾認為日本是中國的領土,壽司是中國的美食……我們聽到後頗為詫異。處在網際網路的時代,雖然相隔萬裡,但文化的區隔如此之大。這讓我們意識到,在有可能的範圍內做一些文化交流的意義和必要性。當然,聯絡與匯集中國攝影人群是蜂鳥網一直致力的工作,並希望他們的作品可以在更為廣大的平臺進行展覽。

  蜂鳥網對於影像的關注從來沒有間斷過,網站門戶及論壇中,大量的作品圖集、攝影師訪談的原創文章都在持續更新,我們一直在全力推廣影像文化內容。在轉變為「策展人」並完成了兩次的「中國面孔」展覽後,我堅信對影像文化的堅持才是對攝影本身最大的推動和支持。


蜂鳥網「中國面孔II——生活有我」,2018德國photokina展覽現場

Q5:作為策展人,能否分享一些在展覽舉辦前後所遇到的趣事或故事呢?

  這一次,無論是在德國photokina還是在北京國際攝影周上,我們同樣遇到了許多熱情的觀眾。在德國展覽期間,我們遇到一位「中國通」,他喜歡青島啤酒,去過中國很多城市,談吐間透露著對中國的喜愛。此外,展覽期間不斷有觀眾掏出手機翻拍下照片中的內容,甚至在展覽現場自拍合影。通過他們的面孔,我依然能夠感受到德國觀眾對於中國的陌生感,或許這樣一場展覽是遠遠不夠的。

  在展覽籌劃的過程中,我需要與特邀攝影師和選入參展的蜂鳥網友進行溝通。他們對於能夠參與到這次展覽中表示非常激動,並表示能夠被蜂鳥網選入帶到國際舞臺,是一件極大榮幸是事情,更是對自己作品的認可。

  據悉,2018年北京國際攝影周將舉辦至2018年10月29日,憑身份證即可免費入場參觀。在開幕期間我們也期待您能來到「中國面孔II」的展覽現場,這也是對我們最大的支持和鼓勵。對於「中國面孔」主題展覽今後的延續,我們也希望能夠以更有活力、有吸引力、有價值的作品,承載這一富有使命感的主題。這次展覽的成功舉辦,也堅定了我們關注影像的信心!


關於《中國面孔II——生活有我》在2018年德國photokina現場的回顧,請點擊圖片或下方連結進行瀏覽http://qicai.fengniao.com/535/5352562.html

相關焦點

  • 專訪北影節策展人沙丹:電影概念在不斷延伸,把握前沿就是抓住未來
    為此,鈦媒體專訪了北京國際電影節「北京展映」策展人、中國電影資料館事業發展部副處長沙丹老師。在他看來,想要做好電影,一定要抓住未來的發展趨勢;與此同時,電影作品始終需要用產業化的方法、尊重電影藝術本身的方式去呈現。
  • 策展人專訪(下)|「集美·阿爾勒發現獎」提名展
    本屆集美·阿爾勒將會展出26場展覽:6場首次與觀眾見面的法國阿爾勒攝影節精選展覽、10場聚焦華人優秀年輕攝影師的「發現獎單元」展覽、1場最有國際影響力的日本女性藝術家的「日本影匯」展覽、1場呈現中國高等藝術院校攝影探索與發展的「中國律動」展覽、4場「無界影像」展覽、1場「致敬攝影大師」展覽、1場「藏家故事」展覽、2場「在地行動」展覽一同亮相廈門。
  • 乘風破浪的女影——臺灣國際女性影展策展人羅珮嘉專訪
    2020年是Women Make Waves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乘風破浪的第27個年頭,我們在線對話WMWFF策展人羅珮嘉,討論除了涉及本屆必看影片、策展思路外,還談到了如何選擇內衣化妝品贊助商,以及臺灣國小的性別平權辦公室……乘風破浪的女影,Femture未來的模樣——臺灣國際女性影展策展人羅珮嘉專訪
  • 策展人的小心思
    」這一職業蠢蠢欲動 不了解不知道 一了解嚇一跳 難道 策展人的工資都有這麼高嗎? 實際上 策展人也有許多不同的類別 「策展人」分為「常設策展人」(也就是機構策展人)
  • COP15保護生物多樣性三大主題影展昆明開展
    一是國際野生生物(WPY)攝影年賽獲獎作品展覽,由野生動植物攝影師、國際自然保護攝影師聯盟(ILCP)成員、野性中國工作室創始人奚志農先生擔任策展人,展出圖片80幅;二是《當你看見自然》攝影展,由北京798映藝術中心/映畫廊藝術總監、《像素》雜誌主編、著名策展人那日松先生擔任策展人,展出圖片60幅;三是雲南生物多樣性主題圖片展,由雲南省攝影家協會名譽副主席、昆明攝影家協會副主席徐晉燕先生擔任策展人,
  • 策展人須嚴守非商業性底線?
    期間,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英國泰特現代藝術博物館等世界知名藝術博物館的資深策展人,接受了本報專訪,就策展人的身份、定位,策展人的問題意識、策展人的學術立場及與商業性展覽之間的關係,展開了論述,提供了寶貴的國際性經驗。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亞洲部中國藝術主任孫志新:博物館不能變成藝術家的「託」  談論策展人的問題,首先要做一個概念澄清。
  • 中國藝術權利榜ART POWER 100策展人盧徵遠專訪
    漢儀·藝術發現展「正在加載中」策展人盧徵遠  盧徵遠是整個展覽的策展人,「正在加載中」的概念就是由他提出的。  我們每個人都在使用漢字,我自己有時候會提筆忘字,因為打字打慣了,手寫突然就有點想不起來。  中國的文字是象形文字,是方塊字,本身是講究間架結構的,但是久而久之通過手機同質化之後,未來會存在很大的問題,文字會失去魅力的。  我在用手機做語言表達的時候,有一個東西我特別常用,就是表情包,因為我發現很多事通過字意是表達不清楚的。
  • 中國傳統藝術也需要策展人嗎?
    原標題:中國傳統藝術也需要策展人嗎?    1969年,曾經連任威尼斯雙年展總策展人的瑞士人哈拉德·塞曼,辭掉了伯爾尼美術館館長一職,去紐約策劃了一場名為「當態度成為形式」的展覽,他是最早成為獨立身份的策展人。  「策展人」在中國的發展歷程,很多人並不陌生。
  • 《你好,之華》太粗糙,巖井俊二第一次來中國拍片真的很不走心
    今天,雙11,金馬影展進入了第四天你在剁手買買買,我在金馬看看看金馬影展指定影院之一IN89豪華數位影城金馬執委會在今日發布了【金馬55榮耀時刻 │ 最佳女主角入圍訪談影片 】看周迅、孫儷、趙濤、謝盈萱、曾美慧孜,五位入圍最佳女主角分享拍攝點滴與入圍心情今天的展映,【映畫臺灣】小夥伴看到了入圍最佳動畫長片的
  • 策展人是個什麼樣的職業?
    當然,奧尼爾的策展人身份或許只是主辦方的噱頭。而在中國,藝術家、畫廊經紀人、畫廊老闆客串策展人卻是實在發生的事。客串也引來風波。2009年第53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策展人定為藝術家盧昊時,朱其馬上撰文質疑:「為何選一個二流藝術家當中國館的策展人?」其實,早在2000年,日本評論家慄山明就問過藝術家張小濤:「你怎麼看待藝術家當策展人,比如邱志傑策劃的『後感性』?」
  • 杭州探索實踐博物館「策展人」制度出實效
    日前,一年一度的「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結果正式公布,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的「海市蜃樓:17至20世紀中國外銷裝飾藝術展」榮獲第十七屆(2019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優勝獎。該獎被譽為文博界的「奧斯卡獎」;而且,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得獎已不是第一回了。
  • 好久不見,FIRST影展官宣年度一號人物及主宣片
    您的瀏覽器可能不支持此視頻播放器,請用更高版本的瀏覽器試試!在西寧,他們將深度參與FIRST現場,與電影節的新鮮面孔對話。與FIRST,與行業,與青年創作生態,建立起一種空前緊密的聯繫。同行,支持,見證,創造。聚集國內頂尖青年導演與演員,共話青年電影生態
  • 價值觀單一令策展人被無視
    建立策展的中國文本比利安娜過去十年間一直活躍在上海的當代藝術領域,去年,她在歌德開放空間完成了長達半年的展覽項目「慣例下的狂歡」,試圖重新審視展覽製作及策展實踐中的重重危機,並重建藝術家-機構-策展人之間的關係。「在中國,許多人對策展的認識還停留在比較狹隘的層面,所謂策展無非簡單地把作品從藝術家的工作室移入白盒子空間,並由策展人撰寫相關文章。」
  • 策展在中國:5G時代 策展人在關注什麼?
    他相信推廣科技藝術的意義不在藝術界本身,而是把整個中國社會提升到一個更加富有創新和創造意識的學習性社會中。「我是一個職業藝術家、策展人,如果不當策展人,大家可能更喜歡我。作為策展人,就肩負有一定的責任,如果要做策展人,我所要做的就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 專業的策展人需要具備什麼素質
    當然,奧尼爾的策展人身份或許只是主辦方的噱頭。而在中國,藝術家、畫廊經紀人、畫廊老闆客串策展人卻是實在發生的事。客串也引來風波。2009年第53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策展人定為藝術家盧昊時,朱其馬上撰文質疑:「為何選一個二流藝術家當中國館的策展人?」其實,早在2000年,日本評論家慄山明就問過藝術家張小濤:「你怎麼看待藝術家當策展人,比如邱志傑策劃的『後感性』?」
  • 今天,我們需要怎樣的策展人?
    那些活躍在其中的策展人與藝術家、畫廊、媒體等處於一線的力量,同時面對著中國當代藝術全面資本化的大時代。身在其中的「第三代策展人」在接受著大大小小,重要的不重要的展覽時,面對的最為核心的拷問依舊是,作為策展人,是否可推動藝術史的發展,是否可以在展覽的自身系統中有所作為。
  • 【攝影報導】大學生新聞中心舉辦「我眼中的國慶」主題影展
    西工大新聞網11月11日電 (王藝 井田)黨委宣傳部主辦,大學生新聞中心攝影學會承辦的「我眼中的國慶」主題影展落下帷幕。此次影展本著「弘揚愛國主義情懷,普及校園攝影文化」的精神,近200名學生參與比賽,共徵集作品2000餘份。
  • 誰都能當策展人?
    ——批評家聞松一場討論批評家爭論三年後,海歸策展人超過「批評票友」就在剛剛過去的2012年12月23日,批評家、策展人呂澎在自己的微博上寫下了這樣一句話:「三年後,中國當代藝術將被那些有學術準備有素養的年輕策展人所引導,他們中超過一半來自學成歸國的人,而不是這幾年罵罵咧咧的批評票友。」
  • 今天,我們還需要策展人嗎?
    原標題:今天,我們還需要策展人嗎?   絲玉   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那些活躍在其中的策展人與藝術家、畫廊、媒體等處於一線的力量,同時面對著中國當代藝術全面資本化的大時代。從慄憲庭、費大為、高名潞等第一代策展人,到皮力、邱志傑等第二代策展人,中國當代藝術經歷了整整30年的時間。當我們把目光聚焦當下時,「第三代策展人」這一概念的提出卻遭到了質疑。比如,劃分的依據只是根據年代和時間,便沒有了針對策展人本身的問題性;如果根據年代來劃分,那活躍在其中的策展人卻依然有年齡懸殊的現狀。於是,「第三代」的提出,好像除了把當下的策展人整體化之外,還提前在歸納總結中結束了這個時代。
  • 2020高考天津卷作文「中國面孔」寫作指導及範文
    「中國面孔」是全球熱播紀錄片裡充滿家國情懷的杜甫,是用中醫藥造福人類榮獲諾貝爾獎的屠呦呦,是醫務工作者厚重防護服下疲憊的笑臉,是快遞小哥在寂靜街巷裡傳送溫暖的雙手……也是用各種方式共同形塑「中國面孔」的你和我。走過2020年的春天,你對「中國面孔」又有什麼新的思考和感悟?請寫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