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0日,隨著2018年度北京國際攝影周的正式開幕,蜂鳥網再次以策展人的身份,舉辦了名為「中國面孔II——生活有我」展覽。在這一次的展覽上,蜂鳥網攜手四位特邀攝影師的作品:邵廣紅《我的孩子們》、石勐堯《我和爺爺》、陳華《在長安》、譚佩裡《江岸》,以及來自蜂鳥網友們的作品,帶來全新一季的「中國面孔II——生活有我」展覽,共同見證我們心中的生活姿態。
橫跨德國與中國,自2016年首次分別在德國科隆photokina世界影像博覽會以及同年的北京國際攝影周舉辦以來,「中國面孔」便成為了蜂鳥網在攝影圈中的耀眼的標識,更是一面向世界展現中國魅力的旗幟。自開展以來,不斷獲得來自業內外,以及海內外共同的喝彩和鼓勵。
蜂鳥網「中國面孔II——生活有我」,2018北京國際攝影周展覽現場
來到2018年,「中國面孔II」伴隨著photokina於德國科隆完美落下帷幕。實際上,這一季「中國面孔」展覽無論從場地規模、展覽作品數量以及參展人數上都有了成倍的提升;此次在科隆國際展覽中心「中國面孔II」的展區有210平米,參展作品數量達到65幅,此外在展覽主題的策劃解讀上也有了諸多大膽的嘗試。在此,我們特意請到了本年度「中國面孔」展覽的策展人譚佩裡先生(現蜂鳥網影像頻道主編),與我們分享一下他對於展覽策划過程中的所思所想。
蜂鳥網「中國面孔II——生活有我」,2018北京國際攝影周展覽現場
Q1:能否為我們介紹一下本次「中國面孔II」的展覽?據了解,展覽作品中涉及題材廣泛,包括親情、地域特色、歷史、成長等多種題材,選擇這些攝影師作品參展有著怎樣的思考?
此次「中國面孔II」在北京國際攝影周的展出,其實是一個微縮的展覽,因為展線長度的限制,我們優選了15幅深度與話題性更為突出的作品參展。在展區規劃上將展區劃分為三個不同的空間,從中國式童年、中國式成長,到中國式親情與友情....無不詮釋著本次展覽副標題「生活有我」的立意。
我認為在作品的選擇上,此次更能凸顯出「十指相扣」的意味。舉個最簡單的例子:親情是我們日常生活中討論最廣泛的社會議題之一,而用攝影詮釋親情也有多重表達方式。攝影師石勐堯的作品《我和爺爺》帶給我驚喜,這也是我最早決定使用的一組作品。當然攝影師自身才貌雙全,曾經作為舞蹈演員的她將自己與爺爺晚年的生活如散文一般描述著,自拍在這組照片中也擔任了最為重要的「執筆者」。
石勐堯《我和爺爺》
其他的幾組作品也有各自的特色,無論從語言、深度、話題,還是易於廣大觀眾理解的方面,都再三進行了權衡,比如陳華的作品《在長安》在對歷史場景進行深入調查的過程中,也沒有忘記對於人文的關懷;邵廣紅的作品《我的孩子們》更是以一名真實的小學教師的視角,展現了我們大多數人在童年時的樣子,都是當代社會語境下的社會關注熱點。
紹廣紅《我的孩子們》
陳華《在長安》
譚佩裡《江岸》
Q2:我們看到在「中國面孔II」展覽中,出現了一些比較新潮的畫面,例如爬樓黨,還有一些年輕人的時尚元素,選擇這樣的作品是出於怎樣考慮?
說到這些作品,我也驚嘆於蜂鳥網的網友們的洞察力與攝影水準。從一方面來講,我們早就厭煩了看到那些以「賣弄」中國窮苦的「老少邊窮」作品,仿佛在很多人印象中,那些辛酸淚史才是中國人的面貌一樣。當然我不否認那些作品的價值,因此對於這次展覽,我不希望從批判的角度來詮釋這個主題,而是希望將我們每個人對於生活的嚮往加以詮釋,更要強調拍攝者和被攝者之間所摩擦出的對於生活的熱情。願觀眾在這次展覽中,可以找到與自己相似的身影,也就是所謂的產生共鳴!
李新穎《爬樓黨》
「爬樓黨」那幅作品實際上是具有代表性的。首先它代表了年輕人的生活方式和面孔,同時也代表了這一時代下的潮流。通過照片本身也能看到燈火輝煌的中國城市面貌,想必是令人激動振奮的。我自己作為一名「90後」,對於這樣的畫面更是青睞有加。這正是我們這代人的生活態度,也許今後的展覽便會有00後的攝影師出現了吧!
Q3:《中國面孔》這個展覽的題目聽起來很浩大,那麼你是如何來詮釋的呢?
正如問題所提到的,「中國面孔」四個字更像一整套社會考察,或是大型電視紀錄片所承擔的「篇幅」。正是因「中國」二字,才讓這個話題變得聲勢浩大。
但仔細一想,我們作為中國人,自己便是中國面孔,宏觀來看,我們每個平凡之人的生活軌跡也是無限相似的。因此在面對這個展覽主題的時候,我的思考便更多匯聚在具有「共同性」的內容上。除去從民族、年齡、生活方式等方面較為常規的分類,我更傾向於選取那些具有細膩情緒的中國式情感話題內容,讓這次的展覽成為一個「走心」的展覽。當然,作品畫面視角的獨特性以及美感更是重中之重,力爭脫離千篇一律的視覺感受。
蜂鳥網「中國面孔II——生活有我」,2018德國photokina展覽現場
Q4:據了解,蜂鳥兩次舉辦《中國面孔》展覽都是非盈利的性質,舉辦以來都有哪些心得?
在2016年photokina展覽會上,蜂鳥網攜「中國面孔·Faces X China」第一次以主題展的形式,邀請特約攝影師進行專題化的攝影創作,從不同職業和身份的角度,發現了那些隱沒在茫茫眾生中,但又具有當代中國時代標籤的群體面貌,引來各國影像愛好者的關注和認可。
正如你所說,這是一個公益的展覽,那麼是什麼讓我們將中國面孔影展升級並再次舉辦呢?我舉一個實例,上屆「中國面孔」展覽在photokina舉行期間,我們遇到有德國觀眾曾認為日本是中國的領土,壽司是中國的美食……我們聽到後頗為詫異。處在網際網路的時代,雖然相隔萬裡,但文化的區隔如此之大。這讓我們意識到,在有可能的範圍內做一些文化交流的意義和必要性。當然,聯絡與匯集中國攝影人群是蜂鳥網一直致力的工作,並希望他們的作品可以在更為廣大的平臺進行展覽。
蜂鳥網對於影像的關注從來沒有間斷過,網站門戶及論壇中,大量的作品圖集、攝影師訪談的原創文章都在持續更新,我們一直在全力推廣影像文化內容。在轉變為「策展人」並完成了兩次的「中國面孔」展覽後,我堅信對影像文化的堅持才是對攝影本身最大的推動和支持。
蜂鳥網「中國面孔II——生活有我」,2018德國photokina展覽現場
Q5:作為策展人,能否分享一些在展覽舉辦前後所遇到的趣事或故事呢?
這一次,無論是在德國photokina還是在北京國際攝影周上,我們同樣遇到了許多熱情的觀眾。在德國展覽期間,我們遇到一位「中國通」,他喜歡青島啤酒,去過中國很多城市,談吐間透露著對中國的喜愛。此外,展覽期間不斷有觀眾掏出手機翻拍下照片中的內容,甚至在展覽現場自拍合影。通過他們的面孔,我依然能夠感受到德國觀眾對於中國的陌生感,或許這樣一場展覽是遠遠不夠的。
在展覽籌劃的過程中,我需要與特邀攝影師和選入參展的蜂鳥網友進行溝通。他們對於能夠參與到這次展覽中表示非常激動,並表示能夠被蜂鳥網選入帶到國際舞臺,是一件極大榮幸是事情,更是對自己作品的認可。
據悉,2018年北京國際攝影周將舉辦至2018年10月29日,憑身份證即可免費入場參觀。在開幕期間我們也期待您能來到「中國面孔II」的展覽現場,這也是對我們最大的支持和鼓勵。對於「中國面孔」主題展覽今後的延續,我們也希望能夠以更有活力、有吸引力、有價值的作品,承載這一富有使命感的主題。這次展覽的成功舉辦,也堅定了我們關注影像的信心!
關於《中國面孔II——生活有我》在2018年德國photokina現場的回顧,請點擊圖片或下方連結進行瀏覽http://qicai.fengniao.com/535/5352562.html